本实用新型涉及部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组装于部件安装装置的部件供给装置,将部件载料带抽出,向部件安装装置的利用部件吸附吸嘴进行吸附的部件吸附位置供给电子部件。部件载料带由对多个电子部件进行搭载的基带、和进行覆盖以使电子部件不掉落的外封带这两层构成。部件供给装置具有带回收部,该带回收部在利用部件吸附吸嘴进行吸附的部件吸附位置的近前处从基带将外封带剥离,将该外封带通过回收辊向收容部内拉入而进行收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1083号公报
近年,由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部件的进一步小型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因此,例如在向部件供给装置设置部件载料带时,从部件载料带脱落的小的电子部件有可能进入至回收辊和框架之间的间隙。而且,如果进入至回收辊和框架之间的间隙的电子部件进入向回收辊传递旋转驱动力的传递机构,则由于构成传递机构的齿轮将电子部件卡住而发生回收辊的旋转故障,有可能由于外封带的回收故障而不能顺利地供给电子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能够对外封带的回收故障进行抑制,顺利地供给电子部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部件供给装置,将在搭载有电子部件的基带粘贴外封带而成的部件载料带抽出,从所述基带将所述外封带剥离,供给所述电子部件,
该部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驱动部;
传递机构,其收容在壳体内;
一对回收辊,它们通过由所述传递机构传递来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由此对从所述基带剥离的所述外封带进行牵引;以及
收容部,其对由所述回收辊牵引出的所述外封带进行收容,
所述回收辊在所述壳体的外侧,一端侧由构成所述壳体的侧板支撑而能够从所述传递机构被传递旋转力,另一端侧由配置在所述侧板的相对位置的支撑板支撑,
在所述回收辊和所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将所述回收辊向所述侧板预紧而使所述回收辊的一端侧的端面与所述侧板抵接的预紧部件。
根据该结构的部件供给装置,通过在回收辊和支撑板之间设置的预紧部件,将回收辊向壳体的侧板预紧而使一端侧的端面与侧板抵接,消除壳体的侧板和回收辊之间的间隙。由此,不会导致由于复杂的加工或复杂的构造而造成的成本增加,能够对由于电子部件从壳体的侧板和回收辊之间向传递机构进入而发生的回收辊的旋转故障进行抑制,能够顺利地供给电子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部件供给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预紧部件由夹设在所述回收辊和所述支撑板之间的波形垫片构成。
根据该结构的部件供给装置,由于是在回收辊和支撑板之间夹设波形垫片的简单的构造,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并且抑制电子部件向传递机构进入。
在实用新型的部件供给装置中,也可以是,在相互抵接的所述回收辊的所述端面及所述侧板的至少一者设置有低摩擦板。
根据该结构的部件供给装置,能够使与侧板抵接的回收辊顺利地旋转而牵引外封带,顺利地向收容部进行收容。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部件供给装置,能够对外封带的回收故障进行抑制,顺利地供给电子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部件载料带的斜视图。
图3是在壳体组装后的回收辊及传递机构的斜视图。
图4是去除壳体后的状态下的回收辊及传递机构的斜视图。
图5是从回收辊的一端侧观察的斜视图。
图6是要对回收辊进行组装的壳体的组装部的斜视图。
图7是对回收辊进行组装后的壳体的组装部的斜视图。
图8是在部件供给装置设置后的回收辊的侧视图。
图9是由支撑板支撑后的回收辊的另一端侧的侧视图。
图10是要由支撑板支撑的回收辊的另一端侧的侧视图。
图11是向壳体的侧板组装后的回收辊的一端侧的剖视图。
图12是对参考例进行说明的回收辊的局部的斜视图。
图13是对参考例进行说明的向壳体的侧板组装后的回收辊的一端侧的剖视图。
标号的说明
1 部件载料带
2 电子部件
3 基带
4 外封带
10 部件供给装置
12 壳体
13 侧板
21 回收辊
22 收容部
30 传递机构
31 驱动电动机(驱动部)
40 低摩擦板
72 支撑板
80 波形垫片(预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10,是对保持于部件载料带1的电子部件进行供给的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10组装于向电路基板安装电子部件的部件安装装置。部件供给装置10将部件载料带1抽出,向部件安装装置的利用部件吸附吸嘴进行吸附的部件吸附位置供给电子部件。
图2是部件载料带的斜视图。
如图2所示,部件载料带1由对多个电子部件2进行搭载的基带3、和进行覆盖以使电子部件2不掉落的外封带4这两层构成。部件载料带1卷绕于带盘5,由部件供给装置10从该带盘5抽出。
在部件供给装置10的前端部设置有通过供给电动机11而进行齿距旋转的链轮(省略图示)。链轮具有与以固定间距设置在部件载料带1的基带3的孔部3a啮合的齿。通过利用供给电动机11使链轮进行齿距旋转,从而将部件载料带1从带盘5抽出,向部件供给装置10的前端送出。
对于向部件供给装置10的前端送出的部件载料带1,在对电子部件2进行拾取的吸嘴吸附位置P的近前处,将外封带4从基带3剥离。
部件供给装置10在后端侧具有带回收部20。带回收部20具有:一对回收辊21,该一对回收辊中的一者进行旋转驱动;以及收容部22。从基带3剥离后的外封带4由回收辊21向部件供给装置10的后端侧牵引,收容在收容部22内。
图3是在壳体组装后的回收辊及传递机构的斜视图。图4是去除壳体后的状态下的回收辊及传递机构的斜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带回收部20具有驱动电动机(驱动部)31及传递机构30。旋转驱动侧的回收辊21通过由传递机构30传递来驱动电动机31的旋转驱动力而进行旋转。传递机构30具有多个传递齿轮32、33、34。
驱动电动机31固定在将部件供给装置10的壳体12构成的侧板13处。传递齿轮32、33、34收容在壳体12内而能够旋转地被支撑。
在驱动电动机31的驱动轴设置有驱动齿轮36。传递齿轮32与驱动齿轮36啮合,传递齿轮33与传递齿轮32啮合。传递齿轮34具有小径的齿轮部34a和大径的齿轮部34b。传递齿轮34的小径的齿轮部34a与传递齿轮33啮合。
图5是从回收辊的一端侧观察的斜视图。
如图5所示,回收辊21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撑在轴心37的周围的辊部38。在辊部38的轴向的一端侧固定有齿轮部39,该齿轮部39与传递齿轮34的大径的齿轮部34b啮合。在回收辊21的辊部38的一端侧的侧面,例如粘贴有由氟类树脂等形成的低摩擦板40。
而且,如果将驱动电动机31驱动而使驱动齿轮36旋转,则其旋转力经由传递齿轮32、33、34传递至回收辊21,使回收辊21旋转。由此,从基带3剥离后的外封带4由回收辊21牵引而向收容部22送入。
图6是要对回收辊进行组装的壳体的组装部的斜视图。
如图6所示,在壳体12的外侧设置有回收辊21的组装部41。组装部41形成在壳体12的侧板13。组装部41具有在平面观察时为圆形状的嵌合凹部42。在该嵌合凹部42的底部的中心形成有孔部42a。
在组装部41,在嵌合凹部42的内周面形成有窗部42b,传递齿轮34的大径的齿轮部34b的一部分从该窗部42b凸出。另外,在组装部41,在嵌合凹部42的下方侧形成有由半圆弧状的凹部构成的支承部43。
图7是对回收辊进行组装后的壳体的组装部的斜视图。
如图7所示,在组装部41组装回收辊21。回收辊21从具有齿轮部39的一端侧向组装部41组装,齿轮部39嵌入至嵌合凹部42内。由此,回收辊21的齿轮部39与一部分从窗部42b凸出的传递齿轮34的大径的齿轮部34b啮合。
图8是在部件供给装置设置后的回收辊的侧视图。
如图8所示,回收辊21的轴心37的一端由在侧板13的嵌合凹部42的底部形成的孔部42a中所插入的支撑销71支撑。
另外,在回收辊21的另一端侧配置有支撑板72。支撑板72配置为与壳体12的侧板13相对。回收辊21的轴心37的另一端由在支撑板72的孔部(省略图示)中所插入的支撑销73支撑。由此,回收辊21在壳体12的外侧,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在侧板13和支撑板72之间。
图9是由支撑板支撑后的回收辊的另一端侧的侧视图。图10是要由支撑板支撑的回收辊的另一端侧的侧视图。图11是向壳体的侧板组装后的回收辊的一端侧的剖视图。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回收辊21的轴心37和支撑板72之间,作为预紧部件而设置有波形垫片80。而且,通过该波形垫片80将回收辊21向壳体12的侧板13预紧。由此,如图11所示,对于回收辊21,将其辊部38的一端侧向侧板13按压而无间隙地配置。
在这里,对参考例进行说明。
图12是对参考例进行说明的回收辊的局部的斜视图。图13是对参考例进行说明的向壳体的侧板组装后的回收辊的一端侧的剖视图。
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参考例中,在回收辊21的齿轮部39中的辊部38侧的缘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21a。该凸缘21a比嵌合凹部42的内径稍小,通过将回收辊21向组装部41进行组装,从而使凸缘21a进入至嵌合凹部42。
在该参考例中,能够将嵌合凹部42和凸缘21a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减小而抑制电子部件2的进入。但是,为了将该嵌合凹部42和凸缘21a之间的间隙减小,需要严格地管理嵌合凹部42的内径及凸缘21a的外径的加工精度,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另外,在量产时,加工精度的严格管理变得困难,有可能在嵌合凹部42和凸缘21a产生间隙。
如果进行供给的电子部件2的大小相对于现状的大小(例如,0.4mm×0.2mm左右)而变小(例如,0.2mm×0.1mm左右),则有可能在换产调整时脱落的电子部件2从在嵌合凹部42和凸缘21a处形成的微小的间隙进入,发生回收辊21的回收故障,引起电子部件2的供给故障。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10,通过在回收辊21和支撑板72之间设置的波形垫片80,将回收辊21向壳体12的侧板13预紧而使一端侧的端面与侧板13抵接,消除壳体12的侧板13和回收辊21之间的间隙。由此,不会导致由于复杂的加工或复杂的构造而造成的成本增加,能够对由于电子部件2从壳体12的侧板13和回收辊21之间向传递机构30进入而发生的回收辊21的旋转故障进行抑制,能够顺利地供给电子部件2。
另外,由于是在回收辊21和支撑板72之间,作为预紧部件而夹设波形垫片80的简单的构造,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并且抑制电子部件2向传递机构30进入。
而且,由于在与侧板13抵接的回收辊21的一端侧的端面设置有低摩擦板40,因此能够使与侧板13抵接的回收辊21顺利地旋转而牵引外封带4,顺利地向收容部22收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回收辊21的辊部38的端面设置有低摩擦板40,但低摩擦板40也可以设置在与辊部38的端面抵接的侧板13,或者也可以设置在辊部38的端面及侧板13这两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作为将回收辊21向侧板13进行预紧的预紧部件而设置有波形垫片80的构造,但作为预紧部件,并不限定于波形垫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