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智能终端的多功能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2741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智能终端的多功能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持移动数码产品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持智能终端的多功能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品被人们广泛使用,同时与手机或平板电脑相适配的配件产品也多种多样。现有市场上手持移动数码设备的配件产品包括:移动电源、手机保护壳、手机背夹等,此类产品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和缺陷:

1、现有的充电类或者保护壳类产品(如移动电源、手机保护壳等),只能给手持移动设备(如手机充电、平板电脑)提供单一的功能,产品移动便携性差且配件产品易丢失;由于每种配件产品功能单一,用户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多种配件产品,用户体验效果差。此外,市面上第三方的功能配件产品不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保护壳类产品,造成市面上大量重复性产品出现,形成极大浪费。

2、即使专业人员研究出了一种同时具有保护壳和移动电源等其它功能的配件产品,但是该产品大多在结构上是一体式的,使用此种产品极大的增加了智能终端设备的体积,特别是整体厚度、整体重量,造成用户手持困难,使用体验非常差。尤其是在手机类通讯等日常高频使用的产品上,安装这种配件会对手腕造成长久伤害;用户移动时,需要随身使用手持设备,此时不能单独给配件产品本身补充电量,当智能终端设备本身电量充足,用户需要保持智能终端设备的轻便性和美观性,此时这种多功能的一体式配件产品使用不便。此外,当这种多功能一体式配件产品中的某个功能模块出现故障时,需要整体维修,维修不成只能整体报废,造成极大浪费,如果此时没有对配件产品内部的高污染零件进行分类处理,也很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手持智能终端的多功能保护壳,该多功能保护壳在实现对手持移动终端的物理保护、充电、存储扩展和防丢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可组装、可拆卸、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持智能终端的多功能保护壳,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组件包括保护壳本体;

所述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底板和盖板,所述底板和盖板可拆卸地扣合在一起形成第二组件本体,在所述第二组件本体内部设有可充电电池和电路板,所述可充电电池为电路板供电。

优选地,所述第二组件本体内部还设有电磁充电线圈,所述电磁充电线圈通过电路板与所述可充电电池连接;在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蓝牙模块、SIM卡卡座和存储卡卡座。

优选地,所述第二组件本体上还设有数据连接线,所述数据连接线一端与所述电路板固定或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手持智能终端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板外表面上设有顶针,在所述第一组件上与所述顶针接触的位置上设有金属片,所述第一组件上还设有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金属片通过导线连接,所述导线嵌设在所述保护壳本体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件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磁性零件,所述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磁性零件均匀设置在保护壳本体的外表面。在所述底板的外表面,且与所述第一磁性零件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同等数量的第二磁性零件,其中,所述第二磁性零件与第一磁性零件的极性相反。

优选地,在所述保护壳的外周边上均匀设有多个卡槽,在所述底板上且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同等数量的凸起,所述凸起能够卡扣在所述卡槽内。

优选地,在所述保护壳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纳米膜,在所述底板外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一纳米膜的位置上设有第二纳米膜,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通过所述第一纳米膜、第二纳米膜可拆卸地粘合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多功能保护壳还包括第三组件,在所述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拆开的状态下,所述第三组件能够与第二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组件的形状与第二组件上的底板的形状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第三组件为一表面带有粘性材料的磁铁片或金属片,其中,所述磁铁片或金属片上带有粘性材料的一面与第三方保护壳连接,所述磁铁片或金属片的另一面利用磁力与第二组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组件为双面带有粘性材料的薄板,所述薄板的一面与所述第二组件连接,另一面与第三方保护壳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手持智能终端的多功能保护壳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与第二组件可拆卸连接,兼顾对手持智能终端的物理保护和附加功能,采用这种可拆卸组合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手持电子设备一体式保护壳类产品体积大、重量大的缺陷,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使用户能够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和个人喜好进行自由搭配,实现产品的功能性和便携性;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组合的连接方式也解决了现有的此类产品报废后,对含有高污染的元件不可分离进行处理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通过所述第三组件能够将第二组件与现有的市场上各类不同机型的保护壳相结合使用,从而实现了产品的高效利用,给用户提供极大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保护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保护壳之第一磁性零件分布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保护壳之第一磁性零件分布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保护壳之第一磁性零件分布示意图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保护壳之第一磁性零件分布示意图四;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保护壳之第一磁性零件分布示意图五;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保护壳之第二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保护壳之第二组件与第三组件配合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组件;2、第二组件;3、保护壳本体;4、底板;5、盖板;6、可充电电池;7、电路板;8、蓝牙模块;9、SIM卡卡座;10、存储卡卡座;11、数据连接线;12、电磁充电线圈;13、第一磁性零件;14、第二磁性零件;15、第三组件;16、第三方保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智能终端的多功能保护壳,包括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所述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组件1包括保护壳本体3;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组件2包括底板4和盖板5,所述底板4和盖板5可拆卸地扣合在一起形成第二组件2本体,在所述第二组件2本体内部设有可充电电池6和电路板7,所述电路板7上设有蓝牙模块8、SIM卡卡座9和存储卡卡座10,所述可充电电池6为电路板7供电;所述第二组件2本体上还设有数据连接线11,所述数据连接线11一端与所述电路板7连接,另一端与手持智能终端可拆卸连接,通过所述数据连接线11为手持智能终端充电或者完成存储卡与手持智能终端之间的数据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组件2本体内部还设有电磁充电线圈12,所述电磁充电线圈12通过电路板7与所述可充电电池6连接。对于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持智能终端,比如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所述电磁充电线圈12能够对手持智能终端无线充电。

如图3至图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一组件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磁性零件13,所述的一个或多个第一磁性零件13均匀设置在保护壳本体3的外表面。所述第一磁性零件13的形状不仅仅是图2至图6中所列举的情况,所述第一磁性零件13的形状还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

在所述底板4的外表面,且与所述第一磁性零件13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同等数量的第二磁性零件14,其中,所述第二磁性零件14与第一磁性零件13的极性相反。

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在实施例二中,所述保护壳的外周边上均匀设有多个卡槽。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底板4上且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同等数量的凸起,所述凸起能够卡扣在所述卡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优选的实施例,在实施例三中,在所述保护壳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纳米膜,在所述底板4外表面且对应所述第一纳米膜的位置上设有第二纳米膜,所述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通过所述第一纳米膜、第二纳米膜可拆卸地粘合在一起。

如图8所示,所述多功能保护壳还包括第三组件15,在所述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拆开的状态下,所述第三组件15能够与第二组件2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三组件15的形状与第二组件2上的底板4的形状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第三组件15为一表面带有粘性材料的磁铁片或金属片,其中,所述磁铁片或金属片上带有粘性材料的一面与第三方保护壳16连接,所述磁铁片或金属片的另一面利用磁力与第二组件2连接。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方式:所述第三组件15为双面带有粘性材料的薄板,所述薄板的一面与所述第二组件2连接,另一面与第三方保护壳16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将所述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可拆卸组合连接,兼顾对手持智能终端的物理保护和附加功能,采用这种可拆卸组合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手持电子设备一体式保护壳类产品体积大、重量大的缺陷,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使用户能够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和个人喜好进行自由搭配,实现产品的功能性和便携性;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组合的连接方式也解决了现有的此类产品报废后,对含有高污染的元件不可分离进行处理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通过所述第三组件15能够将第二组件2与现有的市场上各类不同机型的第三方保护壳16结合使用,从而实现了产品的高效利用,给用户提供极大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