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及CT设备。
背景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设备的机架通常包括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其中转子组件上设置有多个电子部件,包括用于产生X射线的球管,和用于探测穿射病人的X射线的探测器。由于对CT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例如,为减少患者辐射剂量、提高扫描精度,CT整机转子组件转速越来越高,物理器件诸如球管放线功率越来越大,因此CT设备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而CT设备整机散热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探测效果以及图像质量,同时还影响患者体验度。因此,对于CT设备内部散热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CT设备的质量是否优良。
目前CT设备整机散热多采用风冷方式进行散热,且所选风机多为轴流风机,风机设置于CT设备固定板前侧转子组件正上方,从而实现对CT设备整机进行散热。但此风机选型下的布局方式会额外增加机架高度尺寸;同时,因风机置于转子组件正上方,风机进风口距离转子组件最大转动外径空间甚小,导致风机风阻较大,导致散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装置散热效率低等问题,提供一种散热效率高的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包含该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的CT设备。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CT设备限定出具有两端开口的扫描通道,散热装置于靠近其中一端开口处固定于CT设备;散热装置包括导风腔体;
导风腔体包括相连通的进风腔体和排风腔体,排风腔体的横截面积大于进风腔体的横截面积,且排风腔体在沿扫描通道的轴向上与另一端开口的距离小于进风腔体在沿扫描通道的轴向上与另一端开口的距离;排风腔体的远离进风腔体的一端为排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还包括支撑固定板;进风腔体位于支撑固定板的一侧,排风腔体位于支撑固定板的边沿,且排风腔体具有与进风腔体位于支撑固定板同一侧的第一部分,以及位于支撑固定板的另一侧的第二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风腔体的第一部分在排风口的投影,与进风腔体在排风口的投影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风腔体的第二部分与进风腔体之间设置有相对于进风腔体的侧壁倾斜的过渡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固定板上设置有定位凹槽,排风腔体卡设于定位凹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风腔体的与支撑固定板固定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进风口;支撑固定板对应进风口具有开口,支撑固定板对应开口的位置处设置有整流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整流罩呈网状,且整流罩的每个网孔具有预设深度,每个网孔均由开口延伸至进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固定板对应开口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整流罩的固定卡槽;整流罩与固定卡槽过盈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风腔体内设置有消音器。
一种CT设备,包括转子组件和固定板,以及如上述的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导风腔体安装于固定板上,且导风腔体与转子组件分别位于固定板的两侧。
上述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由于导风腔体的排风腔体横截面积大于进风腔体的横截面积,同时排风口设置于排风腔体远离进风腔体的一端,排风口的排风面积相对增大,使得导风腔体的排风阻力减小,因此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热气流导出至CT设备的出风口,进而排出CT设备外,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此外,散热装置固定于CT设备的一端,且排风腔体较进风腔体更加靠近CT设备的另一端,这样,可充分利用CT设备的上方空间,在增大排风口面积的同时,减少散热装置额外的占用空间。
由于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散热装置的CT设备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CT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001-散热装置;
100-导风腔体;
110-进风腔体;111-进风口;
120-排风腔体;121-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23-排风口;
130-过渡面;
140-消音器;
200-支撑固定板;
210-开口;220-定位凹槽;230-整流罩;240-固定卡槽;
002-CT设备;
300-转子组件;
310-扫描通道;
400-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及CT设备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001,用于对CT设备002的发热组件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CT设备002包括由固定组件和转子组件300构成的机架,其中固定组件主要是固定板400,转子组件300可转动地设置于固定板400上。转子组件300限定出具有两端开口的扫描通道310,CT设备002用于对位于扫描通道310内的患者进行扫描成像。前述发热组件包括转子组件300及设置在转子组件300上的电子部件,例如,用于产生X射线的球管,以及用于探测穿过患者的X射线的探测器等。散热装置001于靠近扫描通道310一端开口处固定于CT设备002,以对发热组件进行散热。
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001包括:导风腔体100;导风腔体100包括相连通的进风腔体110和排风腔体120,排风腔体120的横截面积大于进风腔体110的横截面积;且排风腔体120在沿扫描通道310的轴向上与另一端开口的距离小于进风腔体110在沿扫描通道310的轴向上与另一端开口的距离;排风腔体120的远离进风腔体110的一端为排风口123。
使用时,该散热装置001的导风腔体100设置在CT设备002的固定组件上,具体地,导风腔体100固定安装于CT设备002的固定板400上,排风口123沿固定板400朝向CT设备002的外侧。CT设备002的固定板400的前侧和后侧为相互独立的两个空间,CT设备002的转子组件300安装于固定板400的前侧,导风腔体100位于固定板400的后侧,即导风腔体100与CT设备002的转子组件300分别位于CT设备002的固定板400的两侧。
其中,进风腔体11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方形、梯形、半圆形等等。而排风腔体120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多种,例如方形、梯形、半圆形等等。另外,排风腔体12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与进风腔体110的横截面形状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排风口123位于排风腔体120远离进风腔体110的一端,排风口123朝向CT设备002的外侧,用于与CT设备002的出风口相连通,以将CT设备002内部转子组件300产生的热量排出CT设备002外。
本实施例中,由于导风腔体100的排风腔体120横截面积大于进风腔体110的横截面积,同时排风口123设置于排风腔体120远离进风腔体110的一端,排风口123的排风面积相对增大,使得导风腔体110的排风阻力减小,因此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热气流导出至CT设备002的出风口,进而排出CT设备外,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此外,散热装置001固定于CT设备002的一端,且排风腔体120较进风腔体110更加靠近CT设备002的另一端,这样,可充分利用CT设备002的上方空间来增大排风口123面积,减少散热装置001额外的占用空间。
参见图2,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001还包括支撑固定板200;进风腔体110位于支撑固定板200的一侧,排风腔体120位于支撑固定板200的边沿,且排风腔体120具有与进风腔体110位于支撑固定板200同一侧的第一部分121,以及位于支撑固定板200的另一侧的第二部分122。
使用时,散热装置001的支撑固定板200设置于前述的CT设备002的固定板400上。可选择地,支撑固定板200为CT设备002的固定板400的一部分。CT设备002的固定板400的前侧和后侧为相互独立的两个空间,则支撑固定板200的两侧也为相互独立的两个空间,进风腔体110位于支撑固定板200的一侧,则CT设备002的转子组件300位于支撑固定板200的另一侧。即散热装置001安装于CT设备002后,导风腔体100与CT设备002的转子组件300分别位于支撑固定板200的两侧。
其中,进风腔体110的侧壁与支撑固定板200固定的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进风腔体110通过螺钉或铆钉等紧固件固定于支撑固定板200上。或者,进风腔体110还可以直接焊接或者粘接固定于支撑固定板200上。
本实施例中,导风腔体100由进风腔体110至排风腔体120的方向,其腔体面积增大,使排风口123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热气流导出至CT设备002的出风口,进而排出CT设备002外,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另外,排风腔体120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分别位于支撑固定板200的两侧,这样,可充分利用CT设备002的转子组件的上方空间,在增大排风口123面积的同时,减少散热装置001额外的占用空间。另一方面,排风腔体120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分别位于支撑固定板200的两侧,因此可有效减小散热装置001在沿扫描通道310轴向上的尺寸,进一步减小了散热装置001额外占用的空间。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排风腔体120的第一部分121在排风口123的投影,与进风腔体110在排风口123的投影重合。换句话说,排风腔体120较进风腔体110面积增大的部分全部为位于支撑固定板200另一侧的第二部分122,而第一部分121的各壁面与进风腔体110的各壁面为平齐的。因此完全不会增加散热装置001的额外占用空间,而仅仅是利用CT设备002转子组件300的上方空间。这样,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001在不增加额外占用空间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增加排风面积,减小排风阻力,使得散热效率大大提高,对CT设备002的散热效果明显提升,同时还显著降低了散热装置001的噪声。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是排风腔体120的第一部分121的远离支撑固定板200的侧壁在排风口123的投影,与进风腔体110的远离支撑固定板200的侧壁在排风口123的投影重合。即排风腔体120的第一部分121的远离支撑固定板200的侧壁,与进风腔体110的远离支撑固定板200的侧壁为平齐的,而排风腔体120的第一部分121的其他侧壁与进风腔体110的其他侧壁可以是不是平齐的。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排风腔体120的第二部分122与进风腔体110之间设置有相对于进风腔体110的侧壁倾斜的过渡面130。通过设置倾斜的过渡面130,使得气流在导风腔体100内能够顺畅流动,进一步减小了排风阻力,提高了散热效率。
可选择地,过渡面130与进风腔体110的侧壁呈钝角。例如,过渡面130与进风腔体110的侧壁呈135°。这样,便于热气流导出,在有限的空间内减小排气阻力,极大地提高了散热效率,降低了风噪。
参见图2,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支撑固定板200上设置有定位凹槽220,排风腔体120卡设于定位凹槽220内。通过设置定位凹槽220,并将排风腔体120卡设于定位凹槽220,方便对导风腔体100进行定位安装,且使得导风腔体100的安装更加稳固。
参见图2,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进风腔体110的与支撑固定板200固定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进风口111;支撑固定板200对应进风口111具有开口210,支撑固定板200对应开口210的位置处设置有整流罩230。整流罩230用于疏导从外部进入述导风腔体100的空气流动的方向。
进风口111至排风口123之间的导风腔体100形成用于散热的散热通道,风机可设置于散热通道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实现将气流由进风口111顺利导出至排风口123即可。可以理解,散热装置001可包括多个导风腔体100,每个导风腔体100对应设置一个风机。多个导风腔体100沿位于支撑固定板200或者CT设备002的固定板400所在平面内的某一直线或弧线方向间隔排列设置。或者,导风腔体100只有一个,导风腔体100内可间隔排列设置有多个风机,相邻的风机可利用隔板隔开,以防止各风机引导的气流相互干扰。每个风机分别对应一个进风口111,各个风机可共用一个排风口123。
支撑固定板200对应进风口111具有开口210,可以理解,该开口210面对CT设备002的转子组件300,因此能有效导出CT设备002的产生的热量。在该开口210设计整流罩230,使得因CT设备002内部剧烈的空气扰动产生的涡流串得以梳理,大大降低进风口111处的紊动气流对风机叶片的冲击,减小散热装置001的噪声。
进一步地,整流罩230呈网状,且整流罩230的每个网孔具有预设深度,每个网孔均由开口210延伸至进风口111。网状的整流罩230,每个网孔具有预设深度,可更好地对气流进行疏导,显著减小对风机叶片的冲击,进而降低风噪。
当然,整流罩230也可以是直接设置于导风腔体100的进风口111处,以对进入至导风腔体100内的气流进行疏导。
整流罩230的固定方式可以有多种。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支撑固定板200对应开口210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整流罩230的固定卡槽240。整流罩230通过固定卡槽240固定于固定支撑板200的开口210处。可选择地,整流罩230与固定卡槽240过盈配合。通过整流罩230与固定卡槽240过盈配合,可有效防止整流罩230受风力的影响而在固定卡槽240中发生晃动。或者整流罩230设有边框,其与固定卡槽240通过螺钉紧固。或者整流罩230焊接固定于固定卡槽240中。而固定卡槽240可利用紧固螺钉固定于支撑固定板200的开口210处。或者固定卡槽240可直接焊接于支撑固定板200的开口210处。
在其他实施例中,整流罩230设有边框,通过边框直接固定于支撑固定板200的开口210处。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导风腔体100内设置有消音器140。可选择地,消音器140为阻性消音器140,例如消音棉、消音网等等。消音棉等可通过粘贴的方式设置于导风腔体100的内壁上。通过在导风腔体100内设置消音器140,可显著减小散热装置001的噪声。
进一步地,消音器140设置在排风口123以及进风口111的周围。这样,可针对性地减小散热装置001进风和排风所产生的噪声,提高降噪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CT设备002,包括转子组件300和固定板400,以及上述的用于CT设备的散热装置001;导风腔体100安装于固定板400上,且导风腔体100与转子组件300分别位于固定板400的两侧。一实施例中,导风腔体100安装于支撑固定板200上,并通过支撑固定板200安装于CT设备002的固定板400上。这样,本实施例的CT设备002,具有散热性能好,整机噪声低的优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