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及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27912发布日期:2019-07-10 10:01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及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服务器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云计算的迅猛发展,数据密度越来越高,其对数据运行管理的服务器散热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液冷技术是众多新型服务器冷却技术中综合能效比PUE-power usage efficiency能做的比较低的一种技术。PUE值越低就意味着该技术越节能。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为CN103052304A,公开一种模块化的服务器机柜冷却系统,该方案由于将服务器机柜内部的液冷箱、水冷散热器、柜内空气散热器、第一储液箱都集成在一个服务器冷却机柜内,其中液冷箱包括集成在一个箱内的翅片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及第一水泵等组成,整个系统非常庞大,占用空间多,服务器冷却机柜内留给架设安装服务器和其他网络设备的空间非常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该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避免机房有效空间被占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减少系统的体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该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包括安装于静电地板上的机柜和与机柜管路连通安装于静电电板下的换热机芯,该换热机芯包括第一冷媒入口、第一冷媒出口、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其中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位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第一冷媒入口所处的水平面与第二冷媒入口所处的水平面的高度差低于及换热机芯卧式布置的高度。

进一步地说,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一冷媒出口与机柜进液口之间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连接依次设有第一冷媒驱动泵和第一冷媒过滤器,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一冷媒入口与机柜出液口连接,第一冷媒过滤器位于换热机芯的第一冷媒出口远端,每个第一冷媒驱动泵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设有第一冷媒法兰蝶阀,每个第一冷媒过滤器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设有第一冷媒活接蝶阀。

进一步地说,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一冷媒出口与机柜进液口之间通过第一冷媒管路连接依次设有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一冷媒驱动泵和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一冷媒过滤器。

进一步地说,在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一冷媒入口的和机柜出液口之间的第一冷媒管路上设有第一冷媒流量计。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分别设有第一冷媒温度计。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与第一冷媒活接蝶阀之间设有第一冷媒止回阀。

进一步地说,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二冷媒出口与冷却水塔进液口之间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连接依次设有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冷媒驱动泵,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二冷媒入口与冷却水塔出液口连接每个第二冷媒驱动泵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设有第二冷媒法兰蝶阀。

进一步地说,在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冷媒驱动泵与冷却水塔之间通过第二冷媒管路连接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冷媒过滤器。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二冷媒驱动泵与第二冷媒活接蝶阀之间设有第二冷媒止回阀。

进一步地说,在连接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二冷媒入口和冷却水塔出液口之间的第二冷媒管路上设有第二冷媒流量计。

进一步地说,在连接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分别设有第二冷媒温度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安装方法,

首先,安装换热机芯承重框架,将换热机芯支撑立板上的孔位对准换热机芯支撑平板完成换热芯的安装,

然后,安装第一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第一冷媒驱动泵安装板通过第一冷媒驱动泵的法兰进行螺栓连接,在合适的位置布置第一冷媒管道支撑架,用活接卡环、活接弯头、活接三通、活接蝶阀、法兰蝶阀、过滤器、变径活接法兰、单向阀、预制管路、流量计等连接好第一冷媒流体管路,

然后,安装第二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第一冷媒驱动泵安装板通过第一冷媒驱动泵的法兰进行螺栓连接,在合适的位置布置第二冷媒管道支撑架,用活接卡环、活接弯头、活接三通、活接蝶阀、法兰蝶阀、过滤器、变径活接法兰、单向阀、预制管路、流量计等连接好第二冷媒流体管路,

然后,安装第一冷媒入口、第一冷媒出口、第二冷媒入口、第二冷媒出口上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安装第一冷媒流入口温度计、第一冷媒流出口温度计、第二冷媒流入口温度计,第二冷媒流出口温度计,

然后,用连接片连接将换热机芯承重框架、第一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第二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连接固定起来,

最后,在其它不被干涉的区域布置静电地板支撑杆组件、静电地板横梁组件,铺设静电地板,只有由于换热机芯、管路的干涉问题需要特制的静电地板支撑杆组件避开对应区域,完成静电地板对液冷系统主机的覆盖铺设。

本发明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包括安装于静电地板上的机柜和与机柜管路连通安装于静电电板下的换热机芯,该换热机芯包括第一冷媒入口、第一冷媒出口、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其中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一冷媒出口位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第二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出口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第一冷媒入口所处的水平面与第二冷媒入口所处的水平面的高度差低于及换热机芯卧式布置的高度。由于所述换热机芯沿其最小高度水平设置,其高度较低,且整个管路布局平顺,一方面安装于静电地板后不会在机房内形的突起,节组机房有效空间;另一方面管路连接平顺,减少管路在输送冷媒时的阻力,实现节能环保。

本发明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安装方法,由重至轻的依次布置各个核心部件,布置完成核心部件后再进行对应的管路连接,最后再进行静电地板的铺设对服务器液冷系统进行美化,有利于把一个庞大的服务器液冷系统分解成几个核心部件,便于机房建设现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的布局而大大减少现场吊装的难度和预制工厂的安装调试难度,日后机房的改造升级也可参照此方法进行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各个部分的升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而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的换热主机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换热主机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换热主机实施例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换热主机实施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换热主机第一冷媒驱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换热主机第二冷媒驱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换热主机安装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换热主机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换热主机另一实施例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换热主机另一实施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换热主机安装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主机框架110;

换热机芯承重框架1101;换热机芯支撑平板11011;换热机芯支撑立板1235;

第一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1102;第一冷媒驱动泵安装板11021;

第一冷媒管道支撑架11022;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第一进液口1211;

第一出液口1212;第二冷媒驱动泵122;第二进液口1221;第二出液口1222;

换热机芯123;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1233;第二冷媒出口1234;第一冷媒管路124;第一冷媒过滤器1241;

第一冷媒变径活结法兰1242;第一冷媒活接蝶阀1243;

第一冷媒止回阀1244;第一冷媒法兰蝶阀1245;第一冷媒流出口1246;

第一冷媒流入口1247;第一冷媒流量计1248;第一冷媒流入口温度计1249;

第一冷媒温度计1240;第二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1103;

第二冷媒驱动泵安装板11031;第二冷媒管道支撑架11032;

第二冷媒管路125;第二冷媒过滤器1251;第二冷媒变径活结法兰1252;

第二冷媒活接蝶阀1253;第二冷媒止回阀1254;第二冷媒法兰蝶阀1255;

第二冷媒流流出口1256;第二冷媒流流入口1257;第二冷媒流量计1258;

第二冷媒流入口温度计1259;第二冷媒温度计1250;静电地板组件100;

静电地板支撑杆组件101,静电地板横梁组件102,

静电地板103,特制的静电地板支撑杆组件104。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1-图11对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该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包括安装于静电地板103上的机柜和与机柜管路连通安装于静电电板下的换热机芯123,该换热机芯包括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1233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其中第一冷媒入口1231和第一冷媒出口1232位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第二冷媒入口1233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第一冷媒入口1231所处的水平面与第二冷媒入口1233所处的水平面的高度差低于及换热机芯卧式布置的高度。

如图2所示,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一冷媒出口1232与机柜进液口之间通过第一冷媒管路124连接依次设有两个并联的第一冷媒驱动泵121和两个并联的第一冷媒过滤器1241,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一冷媒入口1231与机柜出液口连接,两个并联的第一冷媒过滤器1241位于换热机芯的第一冷媒出口1232远端,每个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的第一进液口1211和第一出液口1212分别设有第一冷媒法兰蝶阀1245,每个第一冷媒过滤器1241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设有第一冷媒活接蝶阀1243。

实际的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建设中需要并联的第一冷媒驱动泵数量,可以根据工艺难度和成本要求来选择。实际的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建设中需要并联的第一冷媒过滤器数量,可以根据工艺难度和成本要求来选择。

根据需要,在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一冷媒入口1231的和机柜出液口之间的第一冷媒管路124上设有第一冷媒流量计1248,可以实时测量流量。所述换热机芯的第一冷媒入口1231和第一冷媒出口1232分别设有第一冷媒流入口温度计1249和第一冷媒温度计1240,可以实时测量温度。所述第一冷媒驱动泵121与第一冷媒法兰蝶阀1245之间设有第一冷媒止回阀1244。

根据需要,所述换热机芯123的第二冷媒出口1234与冷却水塔进液口之间通过第二冷媒管路125连接依次设有两个并联的第二冷媒驱动泵122,所述换热机芯123的第二冷媒进口1233与冷却水塔出液口连接每个第二冷媒驱动泵122的第二进液口1221和第二出液口1222;分别设有第二冷媒法兰蝶阀1255。

实际的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建设中需要并联的第二冷媒驱动泵数量,可以根据工艺难度和成本要求来选择。

在两个并联的第二冷媒驱动泵122与冷却水塔之间通过第二冷媒管路125连接两个并联的第二冷媒过滤器1251。所述第二冷媒驱动泵122与第二冷媒活接蝶阀1253之间设有第二冷媒止回阀1254。在连接所述换热机芯123的第二冷媒入口1233和冷却水塔出液口之间的第二冷媒管路125上设有第二冷媒流量计1258。在连接所述换热机芯123的第二冷媒入口1233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分别设有第二冷媒流入口温度计1259和第二冷媒温度计1250。

实际的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建设中需要并联的第二冷媒过滤器数量,可以根据工艺难度和成本要求来选择。

由于所述换热机芯沿其最小高度水平设置,其高度较低,且整个管路布局平顺,一方面安装于静电地板后不会在机房内形的突起,节省组机房有效空间;另一方面管路连接平顺,减少管路在输送冷媒时的阻力,实现节能环保。

具体地说,该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主机内部设置有钎焊板式热交换器、第一冷媒驱动泵、第二冷媒驱动泵,连接服务器液冷机柜和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的管路铺设于机房静电地板之下,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放置在静电地板之下,整个管路回路的最低处设置有第一冷媒过滤器和第二冷媒过滤器,且冷媒过滤器都设置在对应的泵的输入前级。第一冷媒为一中不导电的矿物油,第二冷媒可以为水、乙二醇等比较容易获取的工业常用冷媒,第一冷媒被均匀等液面的分布在至少一个浸没冷却服务器机柜中,第二冷媒通过热交换机芯与第一冷媒热耦合,然后通过对应管路连接至室外的冷却塔或其他末端散热设备。

如图11所示,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采用可拆式分离式设计,换热机芯123、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第二冷媒驱动泵122分别安装在由型钢焊接成的可拆分的底座上,分别为换热机芯承重框架1101、第一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1102、第二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1103,各个模块之间有可拆卸的连接片连接,整个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放置在机房静电地板之下。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采用可拆式分离式设计,便于减小整个主机的最小运输单元的体积,降低系统主机搬运、吊装的难度。在实际的使用中,各个模块可以单独进行维护和更换部件操作,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灵活摆放。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设计,使得新型液冷服务器系统在静电地板之上的部分更加接近于常规服务器机房,机房布局相对非隐藏液冷系统要简洁且占地面积小。

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把换热机芯用卧式的方式布置,换热机芯123上的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第二冷媒入口1233、第二冷媒出口1234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第一冷媒入口、出口所处的水平面和第二冷媒入口、出口所处的水平面仅有的高度差还不及换热机芯卧式布置的高度尺寸。这样可以让第一冷媒、第二冷媒在换热机芯内部流动基本处于同一高度水平,热交换更充分,对于单个冷媒的流动通道而言,第一冷媒或第二冷媒在换热机芯的入口、出口处于同一水平面,不需要克服至少换热机芯高度尺寸造成的压力差,可以大大降低第一冷媒驱动泵和第二冷媒驱动泵所需的扬程,降低整个液冷系统的功耗和PUE值。

如图2、图3、图5、图6图8所示,隐藏式液体浸没冷却系统,包括主机框架110、第一冷媒管路124图5、第二冷媒管路125图6和静电地板组件100图3;

主机框架110包括换热机芯承重框架1101、第一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1102、第二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1103,

如图1、图3所示,静电地板组件100包括静电地板支撑杆组件101、静电地板横梁组件102、静电地板103,静电地板用于液冷服务器机房地面的美化铺设,同时也有利于各种管路隐藏于静电地板之下。如图7所示,大部分的区域在架设完成隐藏式服务液冷系统主机之后,可以在其它不被干涉的区域布置静电地板支撑杆组件101,只有在两处区域由于换热机芯、管路的干涉问题需要特制的静电地板支撑杆组件104避开对应区域。

这样设计第一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1102既满足液体浸没冷却系统主机在运行时泵得到良好稳固的固定,又能让主机在重大故障需要更换泵时能快速拆换泵,从而快速恢复液体浸没冷却系统运行。此种设计方式需要的初装和维护更换泵需要的操作空间最小,同时实际安装完成后的设备运行所需空间也最小。

这样设计第一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1103既满足液体浸没冷却系统主机在运行时泵得到良好稳固的固定,又能让主机在重大故障需要更换泵时能快速拆换泵,从而快速恢复液体浸没冷却系统运行。此种设计方式需要的初装和维护更换泵需要的操作空间最小,同时实际安装完成后的设备运行所需空间也最小。

如图11所示,换热机芯承重框架1101由型钢焊接而成可以是角钢、槽钢或方通,型钢上焊接有换热机芯支撑平板11011,换热机芯支撑平板上可拆卸的连接有换热机芯支撑立板1235,换热机芯支撑立板1235上可拆卸的连接有换热机芯的固定支撑点,换热机芯支撑立板1235可以是两个、四个、六个、八个等贰的倍数个,视不同换热能力的不同规格的换热器而定,换热机芯支撑平板预留有多个换热机芯支撑立板1235的安装孔,可以适应不同规格的换热机芯的安装的需要;换热机芯123上的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1233、第二冷媒出口1234上都留有安装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接口,如图2所示第一冷媒流入口温度计1249、第一冷媒温度计1240、第二冷媒温度计第二冷媒温度计1259,第二冷媒流出口温度计1250。位于低处的四个接口分别位于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1233、第二冷媒出口1234(图中未标出)可以在需要对换热机芯进行拆下清洗维护的时候通过打开接口泄放第一冷媒、第二冷媒后再进行拆卸机芯操作。温度传感器可以是数字式的也可以是模拟式的,通过数据连线接进主机内部的PCL控制中心对应接口。压力传感器可以是数值式的,接进主机内部的PCL控制中心对应接口然后通过一定软件协议通过液晶显示屏输出各个点的压力值,压力传感器也可以是表盘式或数码表式的,用专门的APP或PC程序可以读出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值。需要对换热机芯进行拆下清洗维护的时候,需要通过关闭第一冷媒管路124图2所示的第一冷媒活接蝶阀1243、第一冷媒法兰蝶阀1245和第二冷媒管路125,第二冷媒活接蝶阀1253、第二冷媒法兰蝶阀1255,然后打开位于低处的四个接口分别位于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1233、第二冷媒出口1234(图中未标出)泄放第一冷媒、第二冷媒,泄放的过程中用对应的容器对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进行收集。泄放完毕后,拆除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二冷媒入口1233、第二冷媒出口1234对应的活接卡环,即可对换热机芯进行拆下维护或更换。

第一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1102由型钢焊接而成可以是角钢、槽钢或方通,型钢上焊接有第一冷媒驱动泵安装板11021,同时型钢和第一冷媒管道支撑架11022可拆卸的连接,第一冷媒驱动泵安装板11021通过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的法兰进行螺栓连接,第一冷媒驱动泵安装板11021和第一冷媒驱动泵121的法兰之间垫有橡胶减震垫,第一冷媒管道支撑架11022用于支撑第一冷媒管路124的各个管路并通过卡环或抱箍图中未标出等对其进行紧固;

如图3-8、图10所示,隐藏式液体浸没冷却系统配置的第一冷媒驱动泵是两个,需要对第一冷媒驱动泵维护的时候,需要通过关闭第一冷媒管路124图2所示的第一冷媒活接蝶阀1243、第一冷媒法兰蝶阀1245,维护之前放对应的容器在活接卡环的正下方,以便对第一冷媒进行收集,松开对应的法兰上的禁固螺栓,即可拆下第一冷媒驱动泵进行维护。

第二冷媒驱动泵承重框架1103由型钢焊接而成可以是角钢、槽钢或方通,型钢上焊接有第二冷媒驱动泵安装板11031,同时型钢和第一冷媒管道支撑架11032可拆卸的连接,第二冷媒驱动泵安装板11031通过第二冷媒驱动泵122的法兰进行螺栓连接,第二冷媒驱动泵安装板11031和第二冷媒驱动泵122的法兰之间垫有橡胶减震垫,第二冷媒管道支撑架11032用于支撑第二冷媒管路125的各个管路并通过卡环或抱箍图中未标出等对其进行紧固;

如图3-8、图10所示,隐藏式液体浸没冷却系统配置的第二冷媒驱动泵是两个,需要对第二冷媒驱动泵维护的时候,需要通过关闭第二冷媒管路125图2所示的第二冷媒活接蝶阀1253、第二冷媒法兰蝶阀1255,维护之前放对应的容器在活接卡环的正下方,以便对第二冷媒进行收集,松开对应的法兰上的禁固螺栓,即可拆下第二冷媒驱动泵进行维护。两个并联的第一冷媒驱动泵和两个并联的第二冷媒驱动泵形成类似于大“Q”形式布局。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如图2、图4、图5、图6、图8、图10所示,Q字型的双泵布局通路,主管路上的管径要大于对应的泵支路的管径,双泵布局可以在单个泵故障时配合对应的单向阀的作用整个系统的冷媒通路还能继续运行,只是流量有减小而不至于整套系统完全瘫痪,这样整个液冷系统中已经完成部署的服务器可以保证核心业务的继续运行,其他非关键业务进行关闭即可。关闭第一冷媒活接蝶阀1243、第一冷媒法兰蝶阀1245或第二冷媒活接蝶阀1253、第二冷媒法兰蝶阀1255,即可对第一冷媒驱动泵或第二冷媒驱动泵进行维护或更换。维护和更换泵的过程整个液冷系统无需停机。

两个并联的第一冷媒过滤器和两个并联的第二冷媒过滤器形成类似于小“Q”形式布局。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如图2、图4、图5、图6、图8、图10所示,Q字型的过滤器维护管路,主管路上的管径要大于对应的泵支路的管径,双过滤器布局可以在单个过滤器堵塞严重时整个系统的冷媒通路流量不至于严重下降,只是流量有减小而不至于整套系统完全瘫痪,这样整个液冷系统中已经完成部署的服务器可以保证核心业务的继续运行,其他非关键业务进行关闭即可。关闭过滤器前后的第一冷媒活接蝶阀1243或第二冷媒活接蝶阀1253,即可对第一冷媒过滤器或第二冷媒过滤器进行维护或更换。维护和更换泵的过程整个液冷系统无需停机。定期维护过滤器有助于提高泵的运行效率和延长寿命,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整个液冷系统的PUE值。

小“Q”形式的过滤器维护管路可以布置在第一冷媒管路内,也可以布置在第二冷媒管路内,也可以在第一冷媒管路和第二冷媒管路内同时布置。如实施例一,小“Q”形式的过滤器维护管路仅布置在第一冷媒管路内,如实施例二,小“Q”形式的过滤器维护管路同时布置在第一冷媒管路和第二冷媒管路内。

为了便于及时检修和观察液冷系统的运行状态,建议第一冷媒管路内必须布置小“Q”形式的过滤器维护管路,这样过滤器维护管路离换热机芯承重框架1101比较近,可以顺着管路排查流量变小的原因。第二冷媒管路内可以不布置小“Q”形式的过滤器,用其他方式布局在其他管路末端设置过滤器,例如室外冷却水塔配置对应的过滤器,尤其是配置多水塔的系统,在对其中的水塔进行清洁维护的时候其他水塔可以照常运行。

如图5所示,两个并联的第一冷媒驱动泵的大“Q”形式布局,从主管路的A点到对侧主管路的B点,主管路上的管径要大于对应的支路的管径,两支路流经的路径长度完全相等。工程运用上可以用两个以上的第一冷媒驱动泵并联,且要保证每一条支路从主管路的A点到对侧主管路的B点的所有支路流经的路径长度相等或相近。

两个并联的第一冷媒过滤器的小“Q”形式布局,从主管路的C点到对侧主管路的D点,主管路上的管径要大于对应的支路的管径,两支路流经的路径长度完全相等。工程运用上可以用两个以上的第一冷媒过滤器并联,且要保证每一条支路从主管路的C点到对侧主管路的D点的所有支路流经的路径长度相等或相近。

如图6所示,两个并联的第二冷媒驱动泵的大“Q”形式布局,从主管路的E点到对侧主管路的F点,主管路上的管径要大于对应的支路的管径,两支路流经的路径长度完全相等。工程运用上可以用两个以上的第二冷媒驱动泵并联,且要保证每一条支路从主管路的E点到对侧主管路的F点的所有支路流经的路径长度相等或相近。

隐藏式液体浸没冷却系统中第一冷媒驱动泵或第二冷媒驱动泵,可以是新式管道泵,可以水平安装也可竖直安装,为了降低对有限的机房有效空间的利用我们采用水平安装的管道泵,这个系统隐藏于静电地板之下不占用机房的有效空间。各个流体管路内布置的如温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的遥信信号都可以接入泵内设置的遥信信号接入点,通过在机房内指定的电脑内运行对应的应用程序即可实时查看泵的运行状态,实时查看流量、压力、温度等信息,还可以对各个的泵的运行状态实时调节,也可以设置各个泵为了适应机房内的负荷变化曲线而设置专门的泵自动调节的策略以达到进一步降低机房PUE值的目的。泵内还配置有红外、蓝牙、4G通信模块、以太网等对外通信的接口,经过专业运维人员的专用手机或PAD进行蓝牙或红外的配对后,运维人员可以用手机或PAD进行对液冷机房的液冷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当然移动设备会被进一步加密,当超出液冷机房一定区域以后,所有的配对配置会失去连接。

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把换热机芯用卧式的方式布置,如图2、图3、图9所示,换热芯上的第一冷媒入口1231、第一冷媒出口1232、第一冷媒管路124,如图5所示的所有管路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这样可以让第一冷媒在换热机芯内部、换热机芯外部流动处都于同一高度水平,热交换更充分,流动更顺畅,遇到的阻力更小;对于单个冷媒的流动通道而言,第一冷媒无需克服至少换热机芯高度尺寸造成的压力差,还要克服第一冷媒管路的上上下下的多处高低位置转换所需要的额外压力损失,可以大大降低第一冷媒驱动泵所需的扬程,降低整个液冷系统的功耗和PUE值。

隐藏式服务器液冷主机,把换热机芯用卧式的方式布置,如图2、图3、图9所示,换热芯上的第二冷媒入口1233、第二冷媒出口1234、第二冷媒管路125,如图6所示的所有管路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高度,这样可以让第一冷媒在换热机芯内部、换热机芯外部流动处都于同一高度水平,热交换更充分,流动更顺畅,遇到的阻力更小;为了保证第二冷媒驱动泵的安装高度和第一冷媒驱动泵的安装高度基本一致,和第二冷媒出口1234的管路做了向下倾斜安装的处理如图3、图9所示,这样有利于控制整个液冷系统主机的高度尺寸,使之能够隐藏于静电地板之下安装;对于单个冷媒的流动通道而言,第二冷媒无需克服至少换热机芯高度尺寸造成的压力差,还要克服第二冷媒管路的上上下下的多处高低位置转换所需要的额外压力损失,可以大大降低第二冷媒驱动泵所需的扬程,降低整个液冷系统的功耗和PUE值。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