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膜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压轮组压膜机。
背景技术:
压膜机是将薄膜放在加工物表面,利用压板或滚轴在薄膜上抵压滚压,使薄膜紧密贴合于加工物表面,加工完毕后,取出加工物即可。在电路板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对电路板进行压膜处理,将电路板底片外表面覆盖一层保护膜,经压膜机利用压板或者辊轴对电路板的底片和保护膜进行压合,完成压膜过程,在使用压板进行压膜操作时,压膜力不容易控制,或大或小的压膜力对压膜过程的产品质量都容易受到干扰,压板压膜操作需要人工手动将电路板底片和保护膜放置在压板底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且不能连续生产,工作效率低,因此提供一种滚轴式压膜机,来满足压膜生产时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压轮组压膜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压轮组压膜机,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固定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底座底部固定安装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设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减震片和减震钢板,所述装置本体左侧设有进料口,所述装置本体右侧设有出料口,所述装置本体右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控制面板,所述装置本体内部中间设有可动辊、固定辊和传送辊,所述固定辊设有两组,所述可动辊设有两组,所述两组固定辊和两组可动辊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固定辊和可动辊内设有电加热装置,所述电加热装置连接控制面板,所述固定辊两端固定安装固定辊连接轴,所述固定辊连接轴通过轴承一转动连接装置本体内壁,所述轴承一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内壁的轴承座一内,所述两组固定辊的固定辊连接轴上设有齿轮和主齿轮,所述齿轮之间通过链条连接,所述主齿轮通过链条连接转轴上的主齿轮,所述转轴固定连接电机二的输出端,所述电机二连接控制面板,所述电机二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内底部,所述两组可动辊两端固定安装可动辊连接轴,所述可动辊连接轴每端各至少套装一个轴承,所述轴承套装在轴承座内,所述轴承座设于凹槽内,所述凹槽设于装置本体内壁,所述凹槽连接有密封盖,所述的轴承座下端固定连接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连接气缸的输出端,所述气缸连接控制面板,所述气缸固定安装在凹槽的底部,同理,所述两组可动辊上的可动辊连接轴通过齿轮、主齿轮和链条连接电机四,所述电机四连接控制面板,所述电机四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内顶部,所述两组固定辊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两组可动辊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可动辊和固定辊的转向相反,所述传送辊设于进料口和固定辊之间以及出料口和固定辊之间,所述传送辊两端固定安装传送辊连接轴,所述传送辊连接轴通过轴承二转动连接装置本体内壁,所述轴承二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内壁处的轴承座二内,所述进料口和固定辊之间的传送辊连接轴上固定安装齿轮,所述齿轮通过链条连接,所述进料口和固定辊之间的传送辊上固定安装主齿轮,所述主齿轮通过链条连接转轴上的主齿轮,所述转轴连接电机一,所述电机一连接控制面板,所述电机一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内底部,同理,所述出料口和固定辊之间的传送辊连接轴通过齿轮、主齿轮和链条连接电机三,所述电机三连接控制面板,所述电机三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减震片固定连接支撑柱,所述减震钢板为凹型结构,所述减震钢板的两端面固定连接减震片,所述减震钢板对称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料口和固定辊之间的传送辊和进料口和固定辊之间的传送辊转向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送辊设有多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送辊上顶点的高度与固定辊上顶点的高度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柱底部固定安装橡胶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加热装置连接温度调控器,所述温度调控器连接控制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调整由可动辊和固定辊组成的压轮组之间的间隙,进行压膜操作,使用双压轮组进一步保证压膜产品质量,前压轮组进行预压,后压轮组进行产品最终压膜,保证压膜力恒定,保证产品质量,可以实现连续自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设有减震装置可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双压轮组压膜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双压轮组压膜机中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双压轮组压膜机中可动辊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双压轮组压膜机中连接轴和转轴的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置本体;2-底座;3-支撑柱;4-减震装置;5-电机一;6-电机二;7-电机三;8-进料口;9-出料口;10-控制面板;11-电机四;12-可动辊连接轴;13-可动辊;14-固定辊连接轴;15-固定辊;16-传送辊;17-传送辊连接轴;18-密封盖;19-轴承;20-气缸;21-轴承座;22-凹槽;23-减震片;24-减震钢板;25-转轴;26-主齿轮;27-链条;28-连接轴;29-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双压轮组压膜机,包括装置本体1,所述装置本体1固定安装在底座2上,所述底座2底部固定安装支撑柱3,所述支撑柱3上设有减震装置4,所述减震装置4包括减震片23和减震钢板24,所述减震片23固定连接支撑柱3,所述减震钢板24为凹型结构,所述减震钢板24的两端面固定连接减震片23,所述减震钢板24对称设置,所述装置本体1左侧设有进料口8,所述装置本体1右侧设有出料口9,所述装置本体1右侧外壁上固定安装控制面板10,所述装置本体1内部中间设有可动辊13、固定辊15和传送辊16,所述固定辊15设有两组,所述可动辊13设有两组,所述两组固定辊15和两组可动辊13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固定辊15和可动辊13内设有电加热装置,所述电加热装置连接控制面板10,所述电加热装置连接温度调控器,所述温度调控器连接控制面板10,所述固定辊15两端固定安装固定辊连接轴14,所述固定辊连接轴14通过轴承一转动连接装置本体1内壁,所述轴承一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1内壁的轴承座一内,所述两组固定辊15的固定辊连接轴14上设有齿轮29和主齿轮26,所述齿轮29之间通过链条27连接,所述主齿轮26通过链条27连接转轴25上的主齿轮26,所述转轴25固定连接电机二6的输出端,所述电机二6连接控制面板10,所述电机二6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1内底部,所述两组可动辊13两端固定安装可动辊连接轴12,所述可动辊连接轴12每端各至少套装一个轴承19,所述轴承19套装在轴承座21内,所述轴承座21设于凹槽22内且可在凹槽22内上下滑动,所述凹槽22设于装置本体1内壁,所述凹槽22连接有密封盖18,所述密封盖18将凹槽22的上端封住,从而保证轴承座21只能在凹槽22内滑动,所述的轴承座21下端固定连接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连接气缸20的输出端,所述气缸20连接控制面板10,所述气缸20固定安装在凹槽22的底部,通过控制气缸20的活塞杆的伸缩长度,实现轴承座21在凹槽22内的滑动,从而实现了可动辊13的升降,可以控制上下对称设置的可动辊13和固定辊15之间的间隙,同理,所述两组可动辊13上的可动辊连接轴12通过齿轮29、主齿轮26和链条27连接电机四11,所述电机四11连接控制面板10,所述电机四11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1内顶部,所述两组固定辊15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两组可动辊13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可动辊13和固定辊15的转向相反,所述传送辊16设于进料口8和固定辊15之间以及出料口9和固定辊15之间,所述传送辊16设有多个,所述传送辊16两端固定安装传送辊连接轴17,所述传送辊连接轴17通过轴承二转动连接装置本体1内壁,所述轴承二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1内壁处的轴承座二内,所述进料口8和固定辊15之间的传送辊连接轴17上固定安装齿轮29,所述齿轮29通过链条27连接,所述进料口8和固定辊15之间的传送辊16上固定安装主齿轮26,所述主齿轮26通过链条27连接转轴25上的主齿轮26,所述转轴25连接电机一5,所述电机一5连接控制面板10,所述电机一5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1内底部,同理,所述出料口9和固定辊15之间的传送辊连接轴17通过齿轮29、主齿轮26和链条27连接电机三7,所述电机三7连接控制面板10,所述电机三7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1底部,所述出料口9和固定辊15之间的传送辊16和进料口8和固定辊15之间的传送辊16转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在进行压膜生产时,通过控制面板10控制气缸20,调整两组可动辊13和固定辊15之间的间隙,对待压膜产品进行压膜,将待压膜产品从进料口8输送到装置本体1内,控制面板10控制装置工作,产品输送到传送辊16上,再经过两组可动辊13和固定辊15对待压膜产品进行压膜处理,可动辊13和固定辊15内设有电加热装置,可以通过控制电加热装置保证可动辊13和固定辊15的温度,进一步保证压膜产品的质量,压膜后的产品经传送辊16从出料口9输出,可动辊13、固定辊15和传送辊16由电机驱动,彼此通过链条27传动,运行平稳,通过调整可动辊13和固定辊15之间的间隙保证压膜时的压膜力保持一定,保证压膜产品的质量,并可以实现连续生产,提高工作效率,设有减震装置4,可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