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及电磁加热的炒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7282发布日期:2018-12-14 23:22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及电磁加热的炒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工茶叶杀青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及电磁加热的炒茶装置。



背景技术:

茶叶含有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等多种有益成分,具有提神醒脑、抗菌降压等功效。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新鲜的茶叶从树上摘取后需要经过清洗、炒制、晾晒等多道工艺才能作为成品销售。在这些工艺中,炒制是最为繁琐最为重要的工艺,与成品茶叶的卖相及口感息息相关。在炒制过程中要掌握好火候而且需要不停的翻炒。现在的炒茶都是放置在大锅内,用煤甚至木柴作为热源,炒茶人员既需要控制火候有需要翻炒茶叶,时间很长劳动强度高,但是效率却很低。

随着电热设备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将电热设备应用到炒茶中,制成一体化的炒茶机器。例如公布号为CN2776066Y的一种炒茶机的加热装置,其公开了一种包括了炒茶锅、机械炒手、电器传动机构和加热腔的炒茶装置,但是其结构复杂,实用性不高。再如公布号为CN204907773U的一种新型炒茶装置,其公布了一种电加热的炒茶装置,其通过电路盘上的电热丝进行加热,但是锅底的受热不均匀,温度不可控。因此,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且锅底受热均匀、温度可控的电磁加热炒茶设备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的炒茶机结构复杂,受热不均匀,实用性能低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加热的炒茶设备。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磁加热线盘:

所述电磁加热线盘由电加热线从外到内或从内到外绕圈形成的多层共圆心线圈结构,共有8~15层,从内到外的第1~N层和最外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3圈形成,N=3,4,5,其余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2圈形成,第1层线圈中间留有孔位,且孔直径为15~18mm;第1~N+1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2~17mm,第N+1~最外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8~22mm;所述电加热线为双线结构,每根线的直径为5~6mm。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加热线盘共有12层,从内到外第1~3层线圈和第12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3圈形成,第4~11层线圈均由电加热线绕制2圈形成;第1层线圈中间的孔位直径为16mm;第1~4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5mm,第4~12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20mm;每根线的直径为6mm。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加热线盘最外一层线圈形成的圆周直径为1000~1140mm;所述电磁加热线盘所形成的电感感量为210~240uh。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磁加热的炒茶装置:

一种电磁加热的炒茶装置,包括电磁加热线盘,还包括基架、炒锅、电磁机芯和变频器,所述基架上设置炒锅,基架内部设置电磁机芯和变频器,所述变频器和电磁加热线盘均与电磁机芯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线盘紧贴着炒锅锅底曲面设置,所述电磁加热线盘由8~15层共圆心线圈构成,从内到外的第1~N层和最外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3圈形成,N=3,4,5,其余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2圈形成,第1层线圈中间留有孔位,且孔直径为15~18mm;第1~N+1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2~17mm,第N+1~最外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8~22mm;所述电加热线为双线结构,每根线的直径为5~6mm。

所述电磁加热线盘共有12层,从内到外第1~3层线圈和第12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3圈形成,第4~11层线圈均由电加热线绕制2圈形成;第1层线圈中间的孔位直径为16mm;第1~4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5mm,第4~12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20mm;每根线的直径为6mm。

所述电磁加热线盘最外一层线圈形成的圆周直径为1000~1140mm;所述电磁加热线盘所形成的电感感量为210~240uh。

进一步的,所述基架的上表面设置有前低后高的倾斜板,所述倾斜板开有一孔,炒锅设置在该孔内,且炒锅的外沿与倾斜板无缝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加热线盘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炒锅锅底曲面上,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多组螺钉及螺帽,还包括多根弧形固定条,所述螺钉设置在炒锅锅底曲面且均匀分布在圆周上,圆周的直径大于最外一层线圈的直径;所述弧形固定条两端有圆孔,且圆孔直径大于螺钉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基架的前挡板上设置有温控器、档位开关和显示器,温控器和档位开关均连接到电磁机芯,温控器和档位开关还连接到显示器上。

进一步的,所述倾斜板靠后方位置处设置有围边,所述围边的正表面为呈一定弯曲度弧形板,且弧形板的底部沿着炒锅部分边沿与倾斜板无缝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倾斜板的前边沿还设置有一阻挡条,所述阻挡条表面呈水平面或者前高后低的倾斜面。

进一步的,阻挡条采用耐高温高压的隔热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加热线盘与炒锅的锅底曲面之间设置有石棉保温层。

进一步的,所述炒锅锅口的圆周直径为1.2~1.5m。

进一步的,基架的底板开有一个或多个通风孔。

进一步的,所述基架内还设置有散热风扇。

进一步的,所述倾斜板的倾斜度为30°~45°。

进一步的,所述基架底部设置有四个支撑脚,所述相邻的两个支撑脚之间无缝连接有加固条。

进一步的,所述炒锅由铸铁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机芯的外接电源为220V或380V。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炒茶设备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操作和维护都很方便;2、电磁加热线盘的结构保证锅底受热均匀,且温度可控,使得炒制的成品标准较为统一;3、基架上设置有围边和阻挡条,在翻炒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减少茶叶的溢出,同时阻挡条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避免工人的手和腰被烫伤;4、本设备可以实现数字变频,控制温度档位,更加节能;5、相较于传统的柴火杀青,本设备仅需一人操作,节省人力,而且炒制过程中没有烟尘排放,更加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加热线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架内部结构示意图;

1、基架;1-1倾斜板;1-2前挡板;1-3支撑脚;1-4加固条;2、炒锅;3、电磁加热线盘;4、弧形固定条;5、温控器;6、档位开关;7、显示器;8、围边;9、阻挡条;10散热风扇;11、电磁机芯;12、变频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加热线盘及电磁加热的炒茶装置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所述电磁加热线盘由电加热线从外到内绕圈形成的多层共圆心线圈结构,共有8~15层,从内到外的第1~N层和最外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3圈形成,N=3,4,5,其余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2圈形成,第1层线圈中间留有孔位,且孔直径为15~18mm;第1~N+1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2~17mm,第N+1~最外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8~22mm;所述电加热线为双线结构,每根线的直径为5~6mm。

更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电磁加热线盘共有12层,从内到外第1~3层线圈和第12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3圈形成,第4~11层线圈均由电加热线绕制2圈形成;第1层线圈中间的孔位直径为16mm;第1~4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5mm,第4~12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20mm;每根线的直径为6mm。

所述电磁加热线盘最外一层线圈形成的圆周直径为1000~1140mm;所述电磁加热线盘所形成的电感感量为210~240uh。

实施例2

如图2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磁加热的炒茶装置,包括电磁加热线盘,还包括基架、炒锅、电磁机芯和变频器,所述基架上设置炒锅,基架内部设置电磁机芯和变频器,所述变频器和电磁加热线盘均与电磁机芯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线盘紧贴着炒锅锅底曲面设置。所述电磁加热线盘由8~15层共圆心线圈构成,从内到外的第1~N层和最外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3圈形成,N=3,4,5,其余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2圈形成,第1层线圈中间留有孔位,且孔直径为15~18mm;第1~N+1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2~17mm,第N+1~最外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8~22mm;所述电加热线为双线结构,每根线的直径为5~6mm。

更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电磁加热的炒茶装置,包括电磁加热线盘,还包括基架、炒锅、电磁机芯和变频器,所述基架上设置炒锅,基架内部设置电磁机芯和变频器,所述变频器和电磁加热线盘均与电磁机芯连接,所述电磁加热线盘是由电加热线在炒锅锅底曲面从内到外绕圈形成,所述电磁加热线盘共有12层,从内到外第1~3层线圈和第12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3圈形成,第4~11层线圈均由电加热线绕制2圈形成;第1层线圈中间的孔位直径为16mm;第1~4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5mm。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磁加热线盘通过从内到外进行绕圈设置在炒锅锅底的曲面上,因为炒锅具有开口到锅底直径逐渐减小的特点,所以炒锅内的东西会在重力及炒锅形状的影响下向炒锅底部集中,所以炒锅底部一个较小范围的受热面积上要保证受热比较集中且均匀。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加热线盘的第1~N层均由电加热线绕制3圈形成,N=3,4,5,且第1~N+1层相邻两层线圈间的间距均为12~17mm,其间距较小,也就是说1~N层覆盖的锅底曲面范围的内受热较为集中且均匀,集中受热范围可以通过选择N的大小进行调整。其他层线圈采用2圈,且相邻两层间的间距也较大一些,这些绕制2圈的线圈形成的受热面积很大但受热较小,茶叶在翻炒的过程与其频繁接触慢慢杀青,炒制出的茶叶才味道醇厚浓香。整个电磁加热线盘分布在锅底曲面上,保证炒锅的受热分布合理且受热较为均匀。

所述电磁加热线盘最外一层线圈形成的圆周直径为1000~1140mm;所述电磁加热线盘所形成的电感感量为210~240uh。

所述基架的上表面设置有前低后高的倾斜板,所述倾斜板开有一孔,炒锅设置在该孔内,且炒锅的外沿与倾斜板无缝连接在一起。上表面用倾斜板替代了传统的水平板,使得炒锅也更贴近人一些,在炒制过程中可以更方便的倒入茶叶和查看锅内茶叶的情况。而且由于人手的长度有限,对于有些较深的炒锅,这种倾斜的设置可以使得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如图3所示,所述电磁加热线盘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炒锅锅底曲面上,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多组螺钉及螺帽,还包括多根弧形固定条,所述螺钉设置在炒锅锅底曲面且均匀分布在圆周上,圆周的直径大于最外一层线圈的直径;所述弧形固定条两端有圆孔,且圆孔直径大于螺钉直径。将圆弧固定条两端的孔穿到固定在锅底曲面的任意两个螺钉上,再通过螺帽进行固定。圆弧固定条两端可以设置有多个等间距或者不等间距的孔,固定装置非常易于组装和拆卸,也很方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所述基架的前挡板上设置有温控器、档位开关和显示器,温控器和档位开关均连接到电磁机芯,温控器和档位开关还连接到显示器上。根据档位开关先选择合适的温度档位,再有温控器进行较为精确的温度控制,选择的档位和具体温度都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方便查看。

所述倾斜板靠后方位置处设置有围边,所述围边的正表面为呈一定弯曲度弧形板,且弧形板的底部沿着炒锅部分边沿与倾斜板无缝连接在一起。弧形板沿着炒锅边沿无缝连接,保证弧形板与炒锅之间没有缝隙,避免茶叶落入到缝隙中难以拾捡。

所述倾斜板的前边沿还设置有一阻挡条,所述阻挡条表面呈水平面或者前高后低的倾斜面。阻挡条可以有效的避免茶叶在翻炒的过程中从前端滚落到地上,使滑出炒锅的茶叶集中到基架的台面上,便于收集。同时阻挡条可以采用耐高温耐高压的隔热材料制成,可以有效的减小工人的手和腰部被烫伤的可能。

所述电磁加热线盘与炒锅的锅底曲面之间设置有石棉保温层,保温层减小炒锅锅底曲面与空气的热交换,特别是在寒冷的天气,炒锅受热后又与冷空气接触,不仅受热效果不佳,多炒锅本身也有影响。

所述炒锅锅口的圆周直径为1.2~1.5m。

基架的底板开有一个或多个通风孔。所述基架内还设置有散热风扇。通风口和散热风扇都是为了保证基架内部的温度不至于过高,防止设备温度过高老化甚至起火。

所述倾斜板的倾斜度为30°~45°。倾斜度可以根据锅的大小,基架的高度具体进行设定。

所述基架底部设置有四个支撑脚,所述相邻的两个支撑脚之间无缝连接有加固条。如此设置可以保证整个基架的稳定性,翻炒过程是一个不断用力的过程,如果基架的稳定性不好,基架发生晃动,那么茶叶就很容易翻出炒锅外。

所述炒锅由铸铁制成。所述电磁机芯的外接电源为220V或380V。

以上所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举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