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及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2284发布日期:2019-08-23 22:52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冷凝器及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冷凝器及散热装置,尤指用以提供物品或电子装置冷却及散热的冷凝器及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在使用电子装置时,电子装置会在运作过程中温度会逐渐提升,若所述电子装置的温度提升至一定程度的高温后仍持续运作时,所述电子装置可能会有运作不正常,甚至有零件损坏的风险,因此,所述电子装置的发热源处会通过装设一散热装置,以热对流及热传导等原理散发电子装置的发热源所产生的热能,借此达到冷却降温的效果。

其中,所述散热装置主要包含一蒸发器及一冷凝器,该蒸发器用以设置于电子装置的发热源处,该冷凝器以一蒸发管及一回流管连接该蒸发器,并构成一封闭的循环回路,所述循环回路内填充有冷媒,当所述电子装置于运作时,所述电子装置的发热源会产生热,并传导至蒸发器,使蒸发器内部的液态冷媒吸热而汽化成气态冷媒,并沿着该蒸发管进入该冷凝器,所述气态冷媒会在该冷凝器中降温并冷凝回液态冷媒后,自该回流管回流至蒸发器内以重新吸热,通过冷媒在气态及液态的相变循环过程中,使电子装置的发热源得以借此达到散热效果。

然而现今的散热装置仅具有一冷凝器,且所述冷凝器所能提供冷却降温的效能有限,当冷媒在吸热汽化成气态冷媒并通过冷凝器时,仅会有部分的气态冷媒冷凝成液态冷媒,而无法让所有气态冷媒全部冷凝成液态冷媒,导致冷媒的汽化量逐渐大于冷媒的冷凝量,而有散热效率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冷凝器及散热装置,希借此改善现今的散热装置的冷凝器无法使所有气态冷媒全部冷凝成液态冷媒,导致冷媒的汽化量逐渐大于冷媒的冷凝量,而有散热效率不佳的问题。

为达成前揭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冷凝器包含:

一主冷凝模组,其包含一输入基管、一第一连接基管及一主散热机构,该输入基管与该第一连接基管间隔排列设置,该主散热机构设置于该输入基管与该第一连接基管之间;

一辅助冷凝模组,其与该主冷凝模组间隔设置,该辅助冷凝模组包含一第二连接基管、一输出基管及一辅助散热机构,该第二连接基管与该输出基管间隔排列设置,该辅助散热机构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基管与该输出基管之间;以及

一衔接管,其设置于该主冷凝模组与该辅助冷凝模组之间,该衔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连接基管及该第二连接基管,该衔接管能使该第一连接基管的内部空间与该第二连接基管的内部空间由上段至下段呈连通状态。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其中,该主散热机构包含多个主散热导管及多个主散热片,多个该主散热导管上下间隔地设置于该输入基管及该第一连接基管之间,多个该主散热片分布于相邻两该主散热导管之间,且该主散热片与该主散热导管呈导热性接触;该辅助散热机构包含多个辅助散热导管及多个辅助散热片,多个该辅助散热导管上下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基管与该输出基管之间,多个该辅助散热片分布于相邻两该辅助散热导管之间,且该主散热片分别与该主散热导管呈导热性接触。

如上所述的冷凝器,其中,该衔接管内形成多条衔接流道,多条该衔接流道分别自上而下间隔排列,且多条该衔接流道分别连通该第一连接基管与该第二连接基管。

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能提供冷媒依序通过该主冷凝模组及该辅助冷凝模组,以进行冷却,借此提供物品或装置散热冷却的效果,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及散热装置主要通过将该主冷凝模组及该辅助冷凝模组相互串联连接,以延长冷媒通过冷凝器时所需经过的冷却路径,并提供二次的冷却及散热效果,故当冷媒在吸热汽化成气态冷媒并通过冷凝器时,能通过较长的冷却路径,使气态冷媒能完全冷却、降温而冷凝成液态冷媒后流回蒸发器内,能避免冷媒的汽化量大于冷媒的冷凝量,进而提高冷媒通过所述冷凝器时的散热效果。

此外,由于该衔接管能使该第一连接基管的内部空间与该第二连接基管的内部空间由上段至下段呈连通状态,故无论是漂浮于该第一连接基管的上段的气态冷媒,亦或是沉积于该第一连接基管的下段的液态冷媒皆能顺利通过该衔接管进入该第二连接基管内。

为达成前揭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包含:

一如前述的冷凝器;以及

一蒸发组件,其包含一蒸发器、一输入管及一输出管,该蒸发器内部形成一蒸发室,且该蒸发器的底部具有一导热底板,该输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顶端以及该冷凝器的主冷凝模组的输入基管,该输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侧壁以及该冷凝器的辅助冷凝模组的输出基管,该蒸发组件与该冷凝器构成一密闭式循环回路,且该密闭式循环回路中填充有冷媒。

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冷凝器的输入基管的上段形成一冷媒入口,该输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顶端以及该输入基管的冷媒入口,该冷凝器的输出基管的下段形成一冷媒出口,该输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侧壁以及该输出基管的冷媒出口。

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冷凝器的输入基管的下段形成一回流口,且该蒸发组件包含一回流管,该回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侧壁以及该输入基管的回流口。

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输入管的口径大于该输出管的口径。

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输入管的口径大于该输出管的口径,且该输入管的口径大于该回流管的口径。

所述散热装置的蒸发器用以设置于物品或装置的发热源上,当发热源产生热时,所述蒸发器内部的冷媒会吸收发热源的热并汽化成气态冷媒,并自连接该蒸发器顶部的输入管流入该冷凝器,所述冷媒能在依序通过该主冷凝模组及该辅助冷凝模组的过程中逐渐冷凝成液态冷媒,并自输出管流回蒸发器的蒸发室内,再次吸热。

此外,该冷凝器的输入基管的下段形成一回流口,且该蒸发组件包含一回流管,该回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侧壁以及该输入基管的回流口,当气态冷媒在自输入管进入该输入基管,而有部分冷媒已冷凝成液态冷媒时,液态冷媒能直接自该回流管回流回蒸发器中,通过多流向的冷媒相变循环流动方式,使液、气态冷媒能确实分流,能进一步提高所述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蒸发器设置于发热源上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目的和效果有更清楚的理解,现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其包含一主冷凝模组10、一辅助冷凝模组20及一衔接管30。

如图1至图3所示,该主冷凝模组10包含一输入基管11、一第一连接基管12及一主散热机构13,该输入基管11与该第一连接基管12间隔排列设置,该主散热机构13设置于该输入基管11与该第一连接基管12之间,其中,该主散热机构13包含多个主散热导管14及多个主散热片15,多个该主散热导管14上下间隔地设置于该输入基管11及该第一连接基管12之间,多个该主散热片15分布于相邻两该主散热导管14之间,且该主散热片15与该主散热导管14呈导热性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该辅助冷凝模组20与该主冷凝模组10间隔设置,包含一第二连接基管21、一输出基管22及一辅助散热机构23,该第二连接基管21与该输出基管22间隔排列设置,该辅助散热机构23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基管21与该输出基管22之间,其中,该辅助散热机构23包含多个辅助散热导管24及多个辅助散热片25,多个该辅助散热导管24上下间隔地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基管21与该输出基管22之间,多个该辅助散热片25分布于相邻两该辅助散热导管24之间,且该主散热片15与该主散热导管14呈导热性接触。

如图1至图3所示,该衔接管30设置于该主冷凝模组10与该辅助冷凝模组20之间,该衔接管30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连接基管12及该第二连接基管21,使该第一连接基管12的内部空间与该第二连接基管21的内部空间由上段至下段呈连通状态,其中,该衔接管30内形成多条衔接流道31,多条该衔接流道31分别自上而下间隔排列,且多条该衔接流道31分别连通该第一连接基管12与该第二连接基管21。

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其包含一如前述的冷凝器及一蒸发组件40。

如图4、图5所示,该蒸发组件40包含一蒸发器41、一输入管42及一输出管43,该蒸发器41内部形成一蒸发室411,且该蒸发器41的底部具有一导热底板412,该输入管42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41的顶端以及该主冷凝模组10的输入基管11,该输出管43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41的侧壁以及该辅助冷凝模组20的输出基管22,该蒸发组件40与该冷凝器构成一密闭式循环回路,且该密闭式循环回路中填充有冷媒50。

其中,如图1、图4所示,该冷凝器的输入基管11的上段形成一冷媒入口16,该输入管42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41的顶端以及该输入基管11的冷媒入口16,该冷凝器的输出基管22的下段形成一冷媒出口26,该输出管43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41的侧壁以及该输出基管22的冷媒出口26,此外,该冷凝器的输入基管11的下段可进一步形成一回流口17,且该蒸发组件40包含一回流管44,该回流管44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41的侧壁以及该输入基管11的回流口17,再者,该输入管42的口径大于该输出管43的口径,且该输入管42的口径大于该回流管44的口径。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可应用于一般的散热装置或如前揭的散热装置,并通过该主冷凝模组10及该辅助冷凝模组20相互串联,使冷媒50得以依序通过该主冷凝模组10及该辅助冷凝模组20进行冷却及降温,进而提供物品或装置的散热降温效果。

如图5至图7所示,以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的冷却及降温为例,所述散热装置的蒸发器41能用以设置于所述电子装置的发热源,当电子装置的发热源发出热而使温度上升时,该蒸发器41的导热底板412会传导热至蒸发室411,使蒸发室411中的冷媒50吸热汽化成气态冷媒50,所述气态冷媒50会因为热气自然上升的原理而流入连接蒸发器41顶部的输入管42中,并沿着输入管42进入该主冷凝模组10的输入基管11,接着,所述气态冷媒50会依序通过该主冷凝模组10、该衔接管30及该辅助冷凝模组20并逐渐冷凝形成液态冷媒50,最后自该辅助冷凝模组20的输出基管22流入该输出管43并回流至该蒸发器41内重新吸热。

如图5至图7所示,该主冷凝模组10及该辅助冷凝模组20相互串联连接,能延长冷媒50进入冷凝器时所需经过的冷却路径,使冷媒50在进入该冷凝器内时,能通过该主冷凝模组10的主散热机构13以及该辅助冷凝模组20的辅助散热机构23提供二次的冷却及散热效果,能有效提高冷媒50的冷却效率,使气态冷媒50于通过冷凝器时,能完全冷凝成液态冷媒50,而不会有气态冷媒50残留的问题,能避免冷媒50的汽化量大于冷媒50的冷凝量,进而提高所述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其中,如图3所示,该衔接管30能使该第一连接基管12的内部空间与该第二连接基管21的内部空间由上段至下段呈连通状态,故无论是漂浮于该第一连接基管12的上段的气态冷媒50,亦或是沉积于该第一连接基管12的下段的液态冷媒50皆能顺利通过该衔接管30进入该第二连接基管21内。

此外,如图5至图7所示,当气态冷媒50在通过该输入管42进入该主冷凝模组10的输入基管11时,若有部分的气态冷媒50在远离热源后直接冷凝成液态冷媒50时,所述液态冷媒50会直接向下流动至该输入基管11的下段处,并自回流管44直接回流至该蒸发器41中,而其余气态冷媒50则会依序沿着该主冷凝模组10、该衔接管30及该辅助冷凝模组20流动,最后自该输出管43流回蒸发器41内,通过多流向的冷媒相变循环流动方式,使液、气态冷媒能确实分流,能进一步提高所述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主要通过将该主冷凝模组10及该辅助冷凝模组20相互串联连接,以延长冷媒50通过冷凝器时所需经过的冷却路径,并提供二次的冷却及散热效果,使气态冷媒50在流入该冷凝器后,能完全冷凝成液态冷媒50,进而能提高该散热装置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理所当然地涵盖了与本案发明点有关的其它组合及具体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