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减震缓冲功能的工业机器人电控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55896发布日期:2019-07-24 10:11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减震缓冲功能的工业机器人电控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机器人电控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减震缓冲功能的工业机器人电控箱。



背景技术:

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由于工业机器人所需要用到的地方比较广泛,经常能会出现在多个地方进行使用的情况。

但是现有的工业机器人电控箱还存在着不能起到减震缓冲的功能,灰尘进入到设备内导致运行异常及固定和散热性不强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具有减震缓冲功能的工业机器人电控箱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减震缓冲功能的工业机器人电控箱,以解决现有的工业机器人电控箱存在着不能起到减震缓冲的功能,灰尘进入到设备内导致运行异常及固定和散热性不强的问题。一种具有减震缓冲功能的工业机器人电控箱,包括电控箱体壳,防尘散热板结构,排气扇,电控箱体门,方形磁块,电箱把手,电缆进出架结构,减震缓冲架结构,连接座,滑轮,电器元件安装板,吊环和总开关,所述的防尘散热板结构安装在电控箱体壳的后侧的上部;所述的排气扇从左至右依次安装在防尘散热板结构的后部;所述的电控箱体门合叶连接在电控箱体壳的前部;所述的方形磁块螺栓连接在电控箱体门右侧的上下两端;所述的电箱把手螺栓连接在电控箱体门后部右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电缆进出架结构安装在电控箱体壳的左下部和减震缓冲架结构的左下部;所述的减震缓冲架结构安装在电控箱体壳的外侧;所述的连接座安装在减震缓冲架结构的下部四角处;所述的滑轮螺栓连接在连接座的下部;所述的电器元件安装板螺栓连接在电控箱体壳内侧的中下部;所述的吊环安装在减震缓冲架结构的上部两侧;所述的总开关镶嵌在电器元件安装板的前侧右部;所述的减震缓冲架结构包括防护外壳,筒座,环状限位板,移动插杆,限位弹簧和圆形限位板,所述的筒座分别螺栓安装在防护外壳的内壁四边的四角处;所述的环状限位板焊接在筒座的上部;所述的移动插杆贯穿环状限位板的内侧插接在筒座的内侧上部;所述的限位弹簧套接在移动插杆的上部外侧和筒座的外侧;所述的圆形限位板焊接在移动插杆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电缆进出架结构包括进线管,橡筋带,铁箍,L形安装板和抱箍,所述的橡筋带分别套在进线管的上下两侧;所述的铁箍套接在进线管与橡筋带的连接处;所述的L形安装板螺栓连接在进线管的上侧中部;所述的抱箍从左至右依次螺钉连接在L形安装板的前侧上部。

优选的,所述的防尘散热板结构包括防尘中空板,透气孔,防尘棉,连接杆和橡胶把套,所述的透气孔依次开设在防尘中空板的左右两侧;所述的防尘棉插接在防尘中空板的内侧上部;所述的连接杆胶接在防尘棉的上部,所述的橡胶把套套接在连接杆的外侧左部。

优选的,所述的移动插杆分别螺栓连接在电控箱体壳的上下两边的左右两侧和左右两边的上下两侧。

优选的,所述的限位弹簧分别螺栓连接在电控箱体壳的上下两边的左右两侧和左右两边的上下两侧。

优选的,所述的进线管焊接在电控箱体壳的左下部,并贯穿电控箱体壳的左下部和防护外壳的左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防尘中空板镶嵌在电控箱体壳后侧的中上部。

优选的,所述的排气扇从左至右依次螺栓连接在防尘中空板的后部。

优选的,所述的橡筋带采用四至五厘米的尼龙氨纶带。

优选的,所述的吊环螺栓连接在防护外壳的上部四角处。

优选的,所述的防尘棉具体采用聚氨酯棉。

优选的,所述的排气扇和总开关串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排气扇具体采用型号为25p排气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防尘中空板的设置,有利于确保电控箱体壳内可以通风。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防尘棉具体采用聚氨酯棉的设置,有利于防止灰尘进入到电控箱体壳内。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排气扇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电控箱体壳内的通风效率,且提高了散热效果。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限位弹簧的设置,有利于实现减震缓冲效果,且降低安装在电控箱体壳内的元件损坏。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筒座,环状限位板和移动插杆的设置,有利于将电控箱体壳固定在防护外壳的内侧防止脱落。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滑轮的设置,有利于移动时方便移动,不移动时固定。

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电器元件安装板的设置,有利于将电器元件安装在电控箱体壳内。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方形磁块的设置,有利于关闭电控箱体门时将电控箱体门吸合到电控箱体壳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减震缓冲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进出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尘散热板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电控箱体壳;2、防尘散热板结构;21、防尘中空板;22、透气孔;23、防尘棉;24、连接杆;25、橡胶把套;3、排气扇;4、电控箱体门;5、方形磁块;6、电箱把手;7、电缆进出架结构;71、进线管;72、橡筋带;73、铁箍;74、L形安装板;75、抱箍;8、减震缓冲架结构;81、防护外壳;82、筒座;83、环状限位板;84、移动插杆;85、限位弹簧;86、圆形限位板;9、连接座;10、滑轮;11、电器元件安装板;12、吊环;13、总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减震缓冲功能的工业机器人电控箱,包括电控箱体壳1,防尘散热板结构2,排气扇3,电控箱体门4,方形磁块5,电箱把手6,电缆进出架结构7,减震缓冲架结构8,连接座9,滑轮10,电器元件安装板11,吊环12和总开关13,所述的防尘散热板结构2安装在电控箱体壳1的后侧的上部;所述的排气扇3从左至右依次安装在防尘散热板结构2的后部;所述的电控箱体门4合叶连接在电控箱体壳1的前部;所述的方形磁块5螺栓连接在电控箱体门4右侧的上下两端;所述的电箱把手6螺栓连接在电控箱体门4后部右侧的中间位置;所述的电缆进出架结构7安装在电控箱体壳1的左下部和减震缓冲架结构8的左下部;所述的减震缓冲架结构8安装在电控箱体壳1的外侧;所述的连接座9安装在减震缓冲架结构8的下部四角处;所述的滑轮10螺栓连接在连接座9的下部;所述的电器元件安装板11螺栓连接在电控箱体壳1内侧的中下部;所述的吊环12安装在减震缓冲架结构8的上部两侧;所述的总开关13镶嵌在电器元件安装板11的前侧右部;所述的减震缓冲架结构8包括防护外壳81,筒座82,环状限位板83,移动插杆84,限位弹簧85和圆形限位板86,所述的筒座82分别螺栓安装在防护外壳81的内壁四边的四角处;所述的环状限位板83焊接在筒座82的上部;所述的移动插杆84贯穿环状限位板83的内侧插接在筒座82的内侧上部;所述的限位弹簧85套接在移动插杆84的上部外侧和筒座82的外侧;所述的圆形限位板86焊接在移动插杆84的下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电缆进出架结构7包括进线管71,橡筋带72,铁箍73,L形安装板74和抱箍75,所述的橡筋带72分别套在进线管71的上下两侧;所述的铁箍73套接在进线管71与橡筋带72的连接处;所述的L形安装板74螺栓连接在进线管71的上侧中部;所述的抱箍75从左至右依次螺钉连接在L形安装板74的前侧上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防尘散热板结构2包括防尘中空板21,透气孔22,防尘棉23,连接杆24和橡胶把套25,所述的透气孔22依次开设在防尘中空板21的左右两侧;所述的防尘棉23插接在防尘中空板21的内侧上部;所述的连接杆24胶接在防尘棉23的上部,所述的橡胶把套25套接在连接杆24的外侧左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移动插杆84分别螺栓连接在电控箱体壳1的上下两边的左右两侧和左右两边的上下两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限位弹簧85分别螺栓连接在电控箱体壳1的上下两边的左右两侧和左右两边的上下两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进线管71焊接在电控箱体壳1的左下部,并贯穿电控箱体壳1的左下部和防护外壳81的左下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防尘中空板21镶嵌在电控箱体壳1后侧的中上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排气扇3从左至右依次螺栓连接在防尘中空板21的后部。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橡筋带72采用四至五厘米的尼龙氨纶带。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吊环12螺栓连接在防护外壳81的上部四角处。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防尘棉23具体采用聚氨酯棉。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排气扇3和总开关13串电性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排气扇3具体采用型号为25p排气扇。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将相应的电器元件安装在电器元件安装板11上将橡筋带72撑开再将电缆插入到进线管71内进入到电控箱体壳1内,把橡筋带72松开,将电缆分类安装在抱箍75上再连接到总开关13上,再安装到相应的电器元件上,将滑轮10上的刹车片打开推动防护外壳81将该设备移动到相应位置,将滑轮10上的刹车片踩下固定住该设备,打开总开关13给该设备内的电器元件供电工作和给排气扇3供电转动将电器元件运作是所产生的热量排出到该设备外,该设备运作相应的时间后应及时通过橡胶把套25将防尘棉23拿出清洗,清洗后晾干在放入到防尘中空板21内即可。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