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4448发布日期:2019-10-13 01:39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膜功能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通电可发热的发热薄膜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具有各种特性的薄膜产品运营而生,将这些薄膜产品通过真空镀膜或旋涂等工艺形成于基片上,并形成了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功能板结构,根据这些功能板结构的功能不同,可应用于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作为挡风玻璃,还可应用于汽车等陆地交通工具的反光镜上作为反光镜,也可应用于建筑物上作为窗户玻璃,或者应用于家具装饰作为镜子使用。

然而,现有目前市面上的功能板结构,还是以太阳能薄膜板产品为主,一方面,太阳能薄膜板价格贵,且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于交通工具、建筑物上,另一方面,太阳能薄膜板功能过于单一(一般仅作为光伏发电用),也无法满足民用设施及日常生活的需求。

同时,目前市面上具有加热功能的功能板结构,一般都采用电热丝进行对其进行加热,具有加热功能的功能板结构大都使用在需要除雾气及地暖等环境中,如汽车后挡风玻璃、房屋地板等,这些采用电热丝进行加热的功能板结构,存在加热不均匀且不安全的隐患。

因此,亟需一种能替代电热丝进行通电发热的新型结构的发热薄膜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替代电热丝进行通电发热的新型结构的发热薄膜结构,以提供安全可靠且均匀的发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其包括第一绝缘层及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等间距的水平设置有TCO薄膜条,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之间的间隙形成热腔,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上均设置一导电膜条,所述导电膜条呈等间距的水平设置,相邻的两所述TCO薄膜条藉由所述导电膜条进行电性连接,所述导电膜条的左端与一第一导线电性连接,所述导电膜条的右端与一第二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用于与外界的电源电性连接,使所述导电膜条呈并联设置,所述第二绝缘层覆盖于所述导电膜条及所述TCO薄膜条上并与所述第一绝缘层密封连接,所述导电膜条及所述TCO薄膜条被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热腔及所述第二绝缘层绝缘封装于内并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导线及所述第二导线密封的穿出所述第二绝缘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当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与外界电源的不同电极电性连接后,TCO薄膜条通电将产生热量,由于TCO薄膜条分布均匀且占据较大面积,因此加热均匀,还由于TCO薄膜条被封装绝缘于第一绝缘层及第二绝缘层之间,因此还有效的绝缘了通电的TCO薄膜条及保护了TCO薄膜条,进一步的提高了安全性;另,藉由热腔所具有的空间,有效的为TCO薄膜条及导电膜条在工作过程中因温度的变化所产生的热胀冷缩提供了调节空间,确保了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和正常的工作;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能更佳地替代电热丝进行通电发热,并且能取得更佳地安全可靠和均匀发热的效果,结构新型且结构稳定。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的导电膜条为铝导电膜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并示意性的连接上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拆除第二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3,包括第一绝缘层31及第二绝缘层32,第一绝缘层31上等间距的水平设置有TCO薄膜条33((注:TCO英文全称: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中文翻译:透明导电氧化物)),相邻的两TCO薄膜条33之间的间隙形成热腔34,相邻的两TCO薄膜条33上均设置一导电膜条35,导电膜条35呈等间距的水平设置,相邻的两TCO薄膜条33藉由跨越该两相邻的TCO薄膜条33上的导电膜条35进行电性连接,导电膜条35的左端与一第一导线36电性连接,导电膜条35的右端与一第二导线37电性连接,第一导线36及第二导线37用于与外界的电源电性连接,导电膜条35在第一导线36及第二导线37的电性连接作用下,使得所有的导电膜条35呈并联设置,进而使得藉由导电膜条35电性连接的TCO薄膜条33也呈并联的设置,第二绝缘层32覆盖于导电膜条35及TCO薄膜条33上并与第一绝缘层密封连接,导电膜条35、热腔34及TCO薄膜条33被第一绝缘层31及第二绝缘层32绝缘封装于内并形成一体式结构,第一导线36及第二导线37密封的穿出第二绝缘层32,在第一导线36及第二导线37与外界电源的不同电极电性连接后,TCO薄膜条33将有电流通过,由于TCO薄膜条33具有阻抗,因此在电流通过这些并联设置的TCO薄膜条33时,TCO薄膜条33将产生热量,从而热量将通过第一绝缘层31及第二绝缘层32传递出,TCO薄膜条33分布均匀且占据较大面积,因此加热均匀,并且由于TCO薄膜条33被封装绝缘于第一绝缘层31及第二绝缘层32之间,因此还有效的绝缘了通电的TCO薄膜条33及保护了TCO薄膜条33,进一步的提高了安全性;再则,由于相邻的两TCO薄膜条33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热腔34也被第一绝缘层31及第二绝缘层31所封装,即封闭,因此在TCO薄膜条33通电发热时,藉由该热腔34的空间一方面能有效的使得TCO薄膜条33的热量迅速且均匀的散发到热腔34中,该热量藉由热腔34有效且迅速均匀的散发到第一绝缘层31及导电膜条35上,进而最终将TCO薄膜条33通电所产生的热量快速且均匀的传递至第一绝缘层31及第二绝缘层32上,从而将TCO薄膜条33所产生的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起到优异且均匀的加热效果;另,藉由该热腔34所具有的空间,有效的为TCO薄膜条33及导电膜条35在工作过程中因温度的变化所产生的热胀冷缩提供了调节空间,确保了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和正常的工作;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3,能更佳地替代电热丝进行通电发热,并且能取得更佳地安全可靠和均匀发热的效果,结构新型且结构稳定;本实用新型并联式发热薄膜结构3可根据需要使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中提供加热的功能,如汽车挡风玻璃上通过加热而实现除雾,房屋地板上通过加热而提供地暖等等。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TCO薄膜条33优选为高阻抗的透明导电氧化物,比如InO、SiO2、AZO等材质的氧化物。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导电膜条35优先为铝材质的铝导电膜条。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