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分析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服务器用集装箱。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机房因不易搬动、建设速度慢且受场地限制等影响,已不能很好的满足需要,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易搬运、建设速度快且不受场地限制的服务器用集装箱,该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用于安置如服务器、超算设备、网络设备和电源等设备。
已有的服务器用集装箱通常包括一长方体状的框架、一箱门、一端板、一顶板、一底板和二侧板,其中,箱门安装在框架的后端,端板焊接在框架的前端,二侧板分别焊接在框架的左右两侧,顶板焊接在框架的顶部,底板焊接在框架的底部。为了使该集装箱内的服务器在较理想的温度范围内工作,通常在其中一个侧板设置百叶窗、另一侧板设置风扇,通过百叶窗和风扇带走该集装箱内的热量。
然而,当需要对安置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设备如服务器、电源等进行维护时,不便于维护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服务器用集装箱,方便维护人员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设备进行维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用集装箱,包括一长方体状的框架、一箱门、一顶板、一底板、一端板以及两个通风板,其中,所述箱门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框架的后端,所述端板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框架的前端,且所述箱门和所述端板的安装位置可互换;所述顶板安装在所述框架的顶部,所述底板安装在所述框架的底部;两个所述通风板中的一个通风板安装在所述框架的一侧,另一个所述通风板安装在所述框架的另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用集装箱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用集装箱中,设置在该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前端的端板,以及设置在该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后端箱门均是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框架上,因此,当需要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设备进行维护时,维护人员可以从该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前端和后端进入箱内,从而方便维护人员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设备进行维护。此外,还可以将箱门和端板的安装位置进行互换,以将箱门可拆卸地安装在距离易出现故障的服务器或电源较近的一端,从而进一步方便维护人员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设备进行维护。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框架的前端和后端均设置有第一竖梁,所述第一竖梁垂直于所述顶板和底板。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进一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箱门为对开门,所述对开门包括相对所述第一竖梁对称的两个门板,两个所述门板均通过铰链与所述框架的端部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进一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端板包括相对所述第一竖梁对称的两个封闭板,两个所述封闭板均与所述框架的端部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竖梁设置有图像采集装置和/或温度检测装置。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风板为百叶幕墙。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所述通风板中的至少一个通风板的中部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内设置有与所述检修口的一侧边缘可拆卸连接的检修门,所述检修门用于封闭和打开所述检修口。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进一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个所述通风板中一个通风板的中部设置有一所述检修口和所述检修门。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框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数个第二竖梁,所述第二竖梁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框架的顶部和底部;
所述通风板安装在数个所述第二竖梁的外侧。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框架的一侧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与所述框架可拆卸连接;
所述托板和所述框架之间设置有水帘,所述框架的另一侧设置有负压风机。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进一步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托板与所述框架之间通过螺栓和压块连接。
在上述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框架的底部横梁内设置有两个叉车插孔。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用集装箱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用集装箱的斜后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集装箱的斜前方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后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前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一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另一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底部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服务器用集装箱的顶部示意图;
图9为图1中设置有一种托板的立体图;
图10为图1中设置有另一种托板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框架,
11-纵梁,
12-第一竖梁,
13-上长横梁,
14-下长横梁,
15-叉车插孔,
16-第二竖梁,
17-上短横梁,
20-箱门,
21-门板,
22-铰链,
30、60-通风板,
31、61-百叶单元,
32、62-加强梁,
33-检修门,
40-顶板,
50-端板,
51-封闭板,
70-底板,
80-托板,
81-水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现有的服务器用集装箱有不便于维护人员对安置在该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设备进行维护的问题,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已有的服务器用集装箱中安置的服务器、电源等设备密度较大,而服务器用集装箱的长度较长,当维护人员需要对安置在该服务器用集装箱深处的服务器或电源进行维护时,需要安装有箱门的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后端进入箱内,维护人员需要在服务器用集装箱内进行躲避行走,因此不便于对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设备进行维护。
基于以上原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服务器用集装箱,设置在该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前端的端板,以及设置在该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后端箱门均是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在框架上,因此,当需要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设备进行维护时,维护人员可以从该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前端和后端进入箱内,从而方便维护人员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设备进行维护。此外,还可以将箱门和端板的安装位置进行互换,以将箱门可拆卸地安装在距离易出现故障的服务器或电源较近的一端,从而进一步方便维护人员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设备进行维护。
请参阅图1-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用集装箱包括:一长方体状的框架10、一箱门20、一顶板40、一底板70、一端板50以及通风板30和通风板60,其中,箱门20可拆卸地安装在框架10的后端,端板50可拆卸地安装在框架10的前端,且箱门20和端板50的安装位置可互换;顶板40安装在框架10的顶部,底板70安装在框架10的底部,两个通风板30、60中的一个通风板安装在框架10的一侧,另一个通风板安装在框架10的另一侧。
具体实施时,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服务器用集装箱中,框架10为长方体状结构,示例性地,框架10包括四个纵梁11和四个长横联(两个上长横梁13和两个下长横梁14)和四个短横联(上短横梁17,下短横梁由于视角原因未标记),框架10的前端和后端均包括两个纵梁和两个短横联,两个纵梁和两个短横联依次相连形成一个矩形框。框架10的两侧均包括两个纵梁11和两个长横联,其中,两个纵梁11、上长横联13和下长横梁14依次相连形成一个矩形框。框架10的顶部和底部均包括两个相平行的长横梁13和两个短横梁,两个长横梁13和两个短横梁构成一个矩形框。
需要补充的是,框架10可以由钢、铝合金、等材料制作。另外,为了方便运输,上述框架的尺寸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尺寸,集装箱的国际通用标准尺寸具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本文不赘述。
顶板40安装在框架10的顶部,底板70安装在框架10的底部,以图1中所示的服务器用集装箱为例,顶板40和底板70分别安装在框架10的上部和下部,顶板40与框架10之间,以及底板70与框架10之间可以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本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通风板30、通风板60中的一个通风板安装在框架10的一侧,另一个通风板安装在框架10的另一侧;通风板30、通风板60用于向服务器用集装箱内通入空气,以对服务器用集装箱内进行降温。
箱门20可拆卸地安装在框架10的前端,端门50可拆卸地安装在框架10的后端。将箱门20、顶板40、底板70、端板50以及通风板30和通风板60分别安装在框架10上后可围城一个长方体状的箱体。
框架10的前端或后端通常为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装卸设备口,也就是说,需要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设备如服务器、电源等从框架10的前端或后端装入或取出,维护人员一般也是从框架10的前端或后端进入服务器用集装箱内。其中,在框架10的前端和后端中的一端可拆卸地安装有箱门20,另一端可拆卸地安装有端板50。示例性地,箱门20可拆卸地安装在框架10的前端,端板50可拆卸地安装在框架10的后端,其中,箱门20可通过转轴或铰链与框架的前端的一纵梁连接,且箱门可以相对框架10转动,以打开框架10的前端。端板50可以通过螺栓、螺钉安装在框架的后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箱门20和端板50的安装位置可以互换,即箱门20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框架10的前端,相应的端门50可拆卸地安装在框架10的后端,或者,箱门20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框架10的后端,相应的端门50可拆卸地安装在框架10的前端。为了便于互换箱门20和端板50的安装位置,框架10的前端和后端上用于连接箱门20和端板50的安装位置对称设置,安装螺钉或螺栓的孔也对称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用集装箱中,由于箱门20和端板50均是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在框架10的后端或前端,因此,当需要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设备进行维护时,维护人员可以从该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前端和后端进入箱内,与现有技术中仅能从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一端进入箱内相比,可以使维护人员就近进入箱内,从而方便维护人员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设备进行维护。此外,由于箱门20和端板50的安装位置进行互换,以将箱门可拆卸地安装在距离易出现故障的服务器或电源较近的一端。另外,还可以在该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控制开关,如电源开关,使得维护人员可以两端均可以控制箱内的设备,从而进一步地方便维护人员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设备进行维护。
为了进一步地方便维护人员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设备进行维护,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两个通风板中的至少一个通风板的中部设置有检修口,检修口内设置有与检修口的一侧边缘可拆卸连接的检修门33,检修门33用于封闭和打开检修口。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通风板中一个通风板的中部设置有一检修口和检修门,即在通风板30的中部设置了一检修口和检修门33。如此设计,维护人员除了可以从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前端和后端进入服务器用集装箱内外,还可以从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侧面进入服务器用集装箱内,从而进一步地维护人员对安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的设备进行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检修门33的位置并不限于通风板30的中部,也可以设置在通风板30的其他位置,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检修门33的位置的选择原则是:与出现故障的设备就近设置,或者说正对箱内易出现故障的设备设置,以方便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维护。
请参阅图1-图4,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服务器用集装箱中,框架10的前端和后端均设置有第一竖梁12,第一竖梁12垂直于顶板40和底板70。示例性地,第一竖梁12位于框架10的前端的中分线位置,位于第一竖梁12两侧的两个纵梁11相对第一竖梁12对称设置。如此设计,利用第一竖梁12可以增强框架的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箱门20为对开门,对开门包括相对第一竖梁12对称的两个门板21,两个门板21均通过铰链与框架10的端部可拆卸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框架10的后端的纵梁11中设置有多组第一螺栓孔,门板21的一侧设置有多组第二螺纹孔,每组第一螺纹孔和每组第二螺纹孔的数量相同、大小相同,且间距也相同。每个门板21的一侧边通过数个铰链22与框架10的前端的纵梁11连接,铰链22与框架10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铰链22与门板21之间也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端板50包括相对第一竖梁12对称的两个封闭板51,两个封闭板51均与框架10的端部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框架10的后端的纵梁11上设置有多组第三螺纹孔,封闭板51上设置有多组第四螺纹孔,每组第三螺纹孔和每组第四螺纹孔的数量相同、大小相同,且间距也相同,封闭板51和框架10的后端的纵梁11之间通过插在第三螺纹孔和第四螺纹孔内的螺钉或螺栓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箱门20和端板50的安装位置互换,框架10的前端的纵梁上的多组第一螺栓孔,与框架10的后端的纵梁上的多组第三螺纹孔相对于框架10的中心对称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竖梁12设置有图像采集装置和/或温度检测装置,利用图像采集装置可以采集服务器用集装箱内或外的情况,温度检测装置采集服务器用集装箱内或外的温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风板30和通风板60设置在框架10中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以图1中服务器用集装箱为例,通风板30位于框架10的右侧,通风板60位于框架10的左侧,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设备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通风板30和通风板60传递到箱外。例如,如图5所示,通风板30为百叶幕墙,其包括依次拼接的数个百叶单元31,以及垂直于上长横梁13和下长横梁14的加强梁32,加强梁32一般设置在两个百叶单元31的拼接处,以增加百叶幕墙的强度。又如,如图6所示,通风板60包括依次拼接的数个百叶单元61,以及垂直于上长横梁13和下长横梁14的加强梁62,加强梁62一般设置在两个百叶单元61的拼接处,以增加百叶幕墙的强度。如此设计,一方面采用百叶幕墙可以保证对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通风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阻挡光线直接照射到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设备,减缓设备老化,延长箱内设备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增强框架10的强度,在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框架10的两侧均设置有数个第二竖梁,第二竖梁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框架10的顶部和底部;通风板安装在数个第二竖梁的外侧。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通风板30所在的框架侧,框架10的中部设置有两个第二竖梁16;通风板60所在的框架侧,框架10的中部设置有一个第二竖梁16。利用这些第二竖梁16可以增强框架的强度。
当需要搬运该服务器用集装箱时,可以采用起重机整体起吊搬运服务器用集装箱,也可以通过叉车搬运服务器用集装箱,为了便于通过叉车搬运该服务器用集装箱,请参阅图5和图6,框架10的底部横梁14内设置有两个叉车插孔15,两个叉车插孔15通常相对框架10的中心对称设置,以便搬运服务器用集装箱时,叉车插孔15两侧的服务器用集装箱受力均衡,提高搬运服务器用集装箱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使服务器用集装箱的温度在理想范围内,在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基础上,对服务器用集装箱做了进一步改进。请参阅图9和图10,框架10的一侧设置有托板80,托板80与框架10可拆卸连接;托板80和框架10之间设置有水帘81,框架10的另一侧设置有负压风机。其中,托板80与框架10之间通过螺栓和压块连接。
其中,水帘81可以理解为一种特种纸制蜂窝结构材料,其工作原理利用水蒸发吸收热量的物理现象。水帘81的上部一部连接有进水水管,水从水帘81的上部进入水帘内后,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上往下流,在水帘81中波纹状纤维表面形成水膜,当快速流动的空气穿过水帘81时,水膜中的水会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后蒸发带走大量的热,使经过水帘81的空气温度降低,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水帘81一般需要与负压风机配合使用,在本实施例中,水帘81设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的一侧,负压风机设置在服务器用集装箱的另一侧,且位于服务器用集装箱内。负压风机抽出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空气,产生负压迫使服务器用集装箱外的空气流经多孔湿润水帘81表面,使空气中大量热量进行转化处理,从而迫使进入服务器用集装箱内的空气温度降低10-15℃,并不断的引入空气进入服务器用集装箱内进行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水帘81的形状、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托板80用于对水帘81进行固定,以及使水帘81保持平整。其中,图9中托板80为一一体式的矩形板,图10中托板由两个矩形板拼接而成,并在两个矩形板的拼接处设置了加强梁,以增强该托板80的强度。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