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线路板、印刷线路板组件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3960发布日期:2020-04-21 19:0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印刷线路板、印刷线路板组件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驱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印刷线路板、印刷线路板组件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和用以驱动显示屏的驱动电路。一般地,驱动电路包括印刷线路板、以及设于印刷线路板上的元器件等。

一般地,将芯片等打件于印刷线路板上之前,需先将印刷线路板固定于打件设备上。传统地,利用底座的上固定设有的固定柱来固定印刷线路板。具体地,在印刷线路板打设置导孔的同时,增加固定孔的设置。固定孔与底座上的固定柱对应设置,以实现对印刷线路板的固定。

然而,固定孔的设置占用了印刷线路板的布线空间,增加了在印刷线路板上进行布线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增加布线空间的印刷线路板。

一种印刷线路板,所述印刷线路板具有正面和与所述正面相背设置的背面,所述印刷线路板的背面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盲孔。

上述印刷线路板,固定孔设于印刷线路板的背面,且固定孔为盲孔,不占用印刷线路板的正面的布线空间,即可以有效增加印刷线路板的正面的布线空间,减小了在印刷线路板的正面进行布线的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印刷线路板的厚度为h1,所述固定孔的深度为h2,h2≤0.5×h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印刷线路板的厚度为h1,所述固定孔的深度为h2,h2≥0.25×h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孔为圆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孔内侧面设有凸肋,所述凸肋沿所述固定孔的深度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孔内侧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固定孔的深度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印刷线路板还包括与所述固定孔匹配的孔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印刷线路板上设有三个所述固定孔,三个所述固定孔呈三角形排布。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印刷线路板组件。

一种印刷线路板组件,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印刷线路板。

上述印刷线路板组件,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印刷线路板,固定孔设于印刷线路板的背面,且固定孔为盲孔,不占用印刷线路板正面的布线空间,即可以有效增加印刷线路板正面的布线空间,减小了在印刷线路板的正面进行布线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

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印刷线路板组件。

上述显示面板,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印刷线路板组件,固定孔设于印刷线路板的背面,且固定孔为盲孔,不占用印刷线路板正面的布线空间,即可以有效增加印刷线路板正面的布线空间,减小了在印刷线路板的正面进行布线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印刷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印刷线路板的m-m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器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器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器件。当一个元器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器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印刷线路板100,其具有正面110和与正面110相背设置的背面130,印刷线路板100的背面130设有固定孔150,固定孔150为盲孔。

可以理解的是,印刷线路板100的正面110是其用以密集布置元器件的表面。

固定孔150设于印刷线路板100的背面130,且固定孔150为盲孔,不占用印刷线路板100的正面110的布线空间,即可以有效增加印刷线路板100的正面110的布线空间,减小了在印刷线路板100的正面110进行布线的难度。

传统地,印刷线路板上设置固定孔有可能会产生电磁干扰。考虑到有些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会受电磁干扰的影响,一般会对固定孔先后进行裸铜处理和镀金处理,工序复杂、成本高。

而印刷线路板100中,固定孔150设于印刷线路板100的背面130,且为盲孔,故固定孔150未穿透至印刷线路板100的正面110,从而无需对固定孔150的靠近印刷线路板100的正面110的的一端先后进行裸铜处理和镀金处理,工序简单、成本低。

设定印刷线路板100的厚度为h1,固定孔150的深度为h2,详参图2。本实施例中,h2≤0.5×h1,以确保印刷线路板100的正面110的与固定孔150对应的区域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即防止印刷线路板100的正面的与固定孔150对应的区域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边损坏,从而使得在该区域的布线能够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h2≥0.25×h1,即使得固定孔150的深度能够使得印刷线路板100得到更好的固定,防止印刷线路板100在打件时因固定不稳而导致打件位置有误,即能有效确保印刷线路板100打件后的合格率。

一般地,对印刷线路板100进行打件时,需通过载体将印刷电路板固定在底座上,底座上设有固定柱,固定柱穿过载体以插入固定孔内。显然,固定柱的高度>0.25×h1+载体厚度,且固定柱的高度<0.5×h1+载体厚度。另外地,固定柱的高度还需小于载体的厚度与固定孔150的厚度之和。

本实施例中,固定孔150为圆孔。圆孔便于加工。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固定孔150不限于圆孔,还可以为方形孔等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

进一步地,固定孔150内侧面设有凸肋151,凸肋151沿固定孔150的深度方向延伸,详参图3。可以理解的是,相应的,用以固定印刷线路板100的底座上的固定柱上设有与凸肋151匹配的凹槽,且凹槽沿固定柱的高度方向延伸。

一方面,印刷线路板100被固定时,凸肋151的设置,可以增加印刷线路板100与用以固定印刷线路板100的底座上的固定柱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固定孔150的侧面的压强。另一方面,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孔150为圆孔,故印刷线路板100被固定时,凸肋151的设置,能有效防止印刷线路板100相对底座转动,既能更好的固定印刷线路板。

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在不影响印刷线路板的背面的布线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固定孔的侧面设置沿固定孔深度方向延伸的凹槽,相应的,与固定孔对应的固定柱上设置与凹槽匹配的凸肋,也能达到上述效果。

本实施例中,印刷线路板100还包括与固定孔150匹配的孔塞。印刷线路板100完成打件后,印刷线路板100上的固定孔便不再有其它作用。故在印刷线路板100完成打件后,可利用孔塞将固定孔150堵住,可以防止固定孔内沉积灰尘,以免印刷线路板100上的走线或元器件的性能。

另外,利用孔塞将固定孔150堵住,即固定孔150被填充。当印刷线路板100的正面110的与固定孔150对应的区域受到外力作用时,孔塞可以用于承载并缓解该区域的应力。因此孔塞的设置,还能增加印刷线路板100的正面110的与固定孔对应的区域的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印刷线路板100上设有三个固定孔150,三个固定孔150呈三角形排布,以在打件时更好的固定印刷线路板100。图1中仅示例性的给出了固定孔150在印刷线路板100上的位置即三个固定孔150的相对位置。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印刷线路板100上的布线情况等具体设定固定孔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印刷线路板上固定孔的个数不限于三个,且固定孔的排布也不限于呈三角形,能实现对印刷线路板的固定即可。当然,固定孔的个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印刷线路板100的背面130的布线空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印刷线路板组件,其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印刷线路板。

上述印刷线路板组件,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印刷线路板,固定孔设于印刷线路板的背面,且固定孔为盲孔,不占用印刷线路板的正面的布线空间,即可以有效增加印刷线路板的正面的布线空间,减小了在印刷线路板的正面进行布线的难度。

当然,印刷线路板组件还包括设于印刷线路板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元器件和走线,具体的元器件和走线根据具体需要,利用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屏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印刷线路板组件。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屏和用以驱动显示屏的驱动电路系统。驱动电路系统包括多个用以实现不同功能的印刷线路板组件。即印刷线路板组件为显示面板中的驱动电路系统的组成部分。

上述显示面板,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印刷线路板组件,固定孔设于印刷线路板的背面,且固定孔为盲孔,不占用印刷线路板的正面的布线空间,即可以有效增加印刷线路板的正面的布线空间,减小了在印刷线路板的正面进行布线的难度。

上述印刷线路板,固定孔设于印刷线路板的背面,且固定孔为盲孔,不占用印刷线路板的正面的布线空间,即可以有效增加印刷线路板的正面的布线空间,减小了在印刷线路板的正面进行布线的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