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灶用线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12540发布日期:2020-11-20 12:1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灶用线盘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磁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灶用线盘。



背景技术:

线圈盘是电磁加热装置中的重要组件之一,线圈盘包括线圈盘座、及绕制在线圈盘座上盘面的电磁线圈、安装在线圈盘座下盘面的磁条,线圈盘所产生的高频交变电磁场在被加热体中产生涡流,以实现电磁加热。而电磁线圈中通过交流电流,电磁线圈周围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大部分通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磁条一般呈辐射状分布在电磁线圈下方,磁条可以加强电磁线圈在工作时的磁场,使得磁力线聚集。

市面现有大尺寸线圈盘加热面积大使用体验较好,但能效普遍较低,而行业采取的提升能效的方案多为减小线圈盘线圈尺寸,虽然能效有所提升,但有效加热面积减小了,造成加热不均匀、易糊锅等不好的烹饪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在保证线圈盘有较大有效加热面积的同时还能提高能效的电磁灶用线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电磁灶用线盘,包括有线圈盘座,所述线圈盘座上表面沿径向自内向外设置有至少两个供电磁线圈设置的线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座上表面具有环形台阶,所述线槽包括有位于所述环形台阶之下台阶面的第一线槽和位于所述环形台阶之上台阶面的第二线槽,所述第一线槽的深度h1大于第二线槽的深度h2。

为了提高电磁灶用线盘的能效,所述第一线槽的深度h1与第二线槽的深度h2之间的关系满足:1/3h1≤h2≤1/2h1。由于第一线槽靠近线圈盘座的内侧,而第一线槽能缠绕更多的电磁线圈,进而使得电磁灶用线盘于靠近锅具的内侧磁场密度强,磁场越往内侧磁场越强。h2需满足于1/3h和1/2h1,以使得缠绕在第一线槽中的电磁线圈在增加磁场密度的同时,还不会离锅具太远。

在保证线圈盘有较大有效加热面积的同时还能提高能效,最优地,所述第一线槽的深度h1与第二线槽的深度h2之间的关系满足:h2=1/2h1。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容置于所述线槽内的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在所述第一线槽的缠绕数s1大于所述电磁线圈在所述第二线槽的缠绕数s2。由于第一线槽的深度h1大于第二线槽的深度h2,为此,靠近线圈盘座内侧的第一线槽能容纳更多的缠绕数更多的电磁线圈,以提高能效。

最优地,所述电磁线圈在所述第一线槽的缠绕数s1与所述电磁线圈在所述第二线槽的缠绕数s2之间的关系满足:s1=2s2。

为了实现线圈盘座具有较好的散热性,所述第二线槽自上而下向下凹入有凹陷部,该凹陷部使得第二线槽与缠绕其上的电磁线圈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盘座在邻近所述第一槽的位置具有上下贯穿的穿线孔。电磁线圈的绕线端经所述穿线孔穿出上行后、并随着所述线圈盘座的转动而发生自内向外的缠绕。

为了更好地实现电磁线圈的绕线,所述线圈盘座的下表面具有供所述电磁线圈走线的走线通道,所述走线通道沿所述线圈盘座的径向方向、自内向外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盘座的外周沿设有供所述电磁线圈经所述走线通道进线的进线部以及供所述电磁线圈出线的出线部。缠绕时,电磁线圈缠绕时先经进线部进入走线通道后,再随着线圈盘座的转动而发生自内向外的缠绕时后穿出出线部。

进一步地为了均匀线圈盘座的磁性,所述线圈盘座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容置磁条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包括有同时对应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的第一容置槽以及仅对应所述第二线槽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沿所述线圈盘座的下表面沿周向间隔分布,并且二者整体呈辐射状布置。

为了实现第一磁条具有更好的聚磁性,还包括有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内、呈u型的第一磁条,所述第一磁条包括有第一磁条主体以及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磁条主体内、外端的第一内折弯部和第一外折弯部,所述第一内折弯部和第一外折弯部的上端均凸出于所述第一磁条主体的上表面。该第一磁条的第一内折弯部和第一外折弯部起到了较好的聚磁效果。

更好地,所述第一磁条主体的截面呈自内向外逐渐扩散的扇形。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线圈盘座的漏磁,还包括有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呈l型的第二磁条,所述第二磁条包括有第二磁条主体以及分别设于所述第二磁条主体外端的第二外折弯部,所述第二外折弯部的上端均凸出于所述第二磁条主体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线圈盘座的漏磁,使得线圈盘座的聚磁性更佳,所述第一磁条的第一内折弯部位于所述线圈盘座的中央部位,所述第一磁条的第一外折弯部位于所述线圈盘座的外周沿部。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线圈盘座的漏磁,使得线圈盘座的聚磁性更佳,所述第二磁条的第二外折弯部同样位于所述线圈盘座的外周沿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可使磁力线向着线盘中心方向聚拢的电磁灶用线盘,该电磁灶用线盘的线圈盘座上表面具有环形台阶,线槽包括有位于环形台阶之下台阶面的第一线槽和位于环形台阶之上台阶面的第二线槽,第一线槽的深度h1大于第二线槽的深度h2,为此,靠近线圈盘座内侧的第一线槽能容纳更多的缠绕数更多的电磁线圈,将线圈盘座的磁场于中间部位的密度加强,使得锅具覆盖的磁场越多,漏磁越少,进而提高能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线圈盘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线圈盘座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线圈盘座中缠绕有电磁线圈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磁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6所示,为本发明最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电磁灶用线盘包括有线圈盘座1,线圈盘座1上表面沿径向自内向外设置有至少两个供电磁线圈2设置的线槽,线圈盘座1上表面具有环形台阶11,线槽包括有位于环形台阶11之下台阶面的第一线槽12和位于环形台阶11之上台阶面的第二线槽13,第一线槽12的深度h1大于第二线槽13的深度h2。该电磁灶用线盘的线圈盘座1上表面具有环形台阶11,线槽包括有位于环形台阶11之下台阶面的第一线槽12和位于环形台阶11之上台阶面的第二线槽13,第一线槽12的深度h1大于第二线槽13的深度h2,为此,靠近线圈盘座1内侧的第一线槽12能容纳更多的缠绕数更多的电磁线圈,将线圈盘座1的磁场于中间部位的密度加强,使得锅具覆盖的磁场越多,漏磁越少,进而提高能效。

为了提高电磁灶用线盘的能效,第一线槽12的深度h1与第二线槽13的深度h2之间的关系满足:1/3h1≤h2≤1/2h1。由于第一线槽12靠近线圈盘座1的内侧,而第一线槽12能缠绕更多的电磁线圈2,进而使得电磁灶用线盘于靠近锅具的内侧磁场密度强,磁场越往内侧磁场越强。h2需满足于1/3h和1/2h1,以使得缠绕在第一线槽中的电磁线圈在增加磁场密度的同时,还不会离锅具太远。在保证线圈盘有较大有效加热面积的同时还能提高能效,最优地,第一线槽12的深度h1与第二线槽13的深度h2之间的关系满足:h2=1/2h1。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容置于线槽内的电磁线圈2,电磁线圈2在第一线槽12的缠绕数s1大于电磁线圈2在第二线槽13的缠绕数s2,由于第一线槽12的深度h1大于第二线槽13的深度h2,为此,靠近线圈盘座1内侧的第一线槽12能容纳更多的缠绕数更多的电磁线圈2,以提高能效。最优地,电磁线圈2在第一线槽12的缠绕数s1与电磁线圈2在第二线槽13的缠绕数s2之间的关系满足:s1=2s2。为了在均匀的12圈的基础上将中间部位、如6圈磁场加强,相当于不影响上面12圈磁隙的基础上将磁场中间部位的密度加强,使得锅具覆盖的磁场越多,漏磁越少。为了实现线圈盘座1具有较好的散热性,第二线槽13自上而下向下凹入有凹陷部131,该凹陷部131使得第二线槽13与缠绕其上的电磁线圈2二者之间具有间隙,以便于电磁灶内的风扇对线圈盘座1进行散热。

另外,线圈盘座1在邻近第一线槽12的位置具有上下贯穿的穿线孔10,电磁线圈2的绕线端经穿线孔10穿出上行后、并随着线圈盘座1的转动而发生自内向外的缠绕。为了更好地实现电磁线圈2的绕线,线圈盘座1的下表面具有供电磁线圈2走线的走线通道14,走线通道14沿线圈盘座1的径向方向、自内向外延伸。其中,线圈盘座1的外周沿设有供电磁线圈2经走线通道14进线的进线部15以及供电磁线圈2出线的出线部16,缠绕时,电磁线圈2缠绕时先经进线部15进入走线通道14后,再随着线圈盘座1的转动而发生自内向外的缠绕时后穿出出线部16。为了均匀线圈盘座1的磁性,线圈盘座1的下表面还设置有容置磁条的容置槽,容置槽包括有同时对应第一线槽12和第二线槽13的第一容置槽3以及仅对应第二线槽13的第二容置槽4,第一容置槽3和第二容置槽4沿线圈盘座1的下表面沿周向间隔分布,并且二者整体呈辐射状布置。而为了实现第一磁条5具有更好的聚磁性,还包括有容置于第一容置槽3内、呈u型的第一磁条5,第一磁条5包括有第一磁条主体51以及分别设于第一磁条主体51内、外端的第一内折弯部52和第一外折弯部53,第一内折弯部52和第一外折弯部53的上端均凸出于第一磁条主体51的上表面,该第一磁条5的第一内折弯部52和第一外折弯部53起到了较好的聚磁效果。更好地,第一磁条主体51的截面呈自内向外逐渐扩散的扇形。为了避免线圈盘座1的漏磁,还包括有容置于第二容置槽4内、呈l型的第二磁条6,第二磁条6包括有第二磁条主体61以及分别设于第二磁条主体61外端的第二外折弯部62,第二外折弯部62的上端均凸出于第二磁条主体61的上表面。为了避免线圈盘座1的漏磁,使得线圈盘座1的聚磁性更佳,第一磁条5的第一内折弯部52位于线圈盘座1的中央部位,该中央部位具有供第一内折弯部52穿出的第一通孔101,第一磁条5的第一外折弯部53位于线圈盘座1的外周沿部,该外周沿部具有供第一外折弯部53穿出的第二通孔102,为了避免线圈盘座1的漏磁,使得线圈盘座1的聚磁性更佳,第二磁条6的第二外折弯部62同样位于线圈盘座1的外周沿部,该外周沿部具有供第二外折弯部62穿出的第三通孔10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