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方便拆卸多层线路板。
背景技术:
专利号201820590976.2公开了一种多层线路板,包括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前后两侧壁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定位柱,所述保护壳的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散热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单层线路板组,且单层线路板组的大小与空腔的大小相配合,所述单层线路板组的前后两侧壁均设置有与第一定位柱相配合的第一定位槽,所述单层线路板组包括第一单层线路板、第二单层线路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单层线路板与第二单层线路板之间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为散热块,所述散热块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构成所述第一定位槽的第二定位槽,所述散热块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块并促使连接块与散热块形成截面为“h”型的上下凹槽状,所述连接块与保护壳两侧的散热孔相对应,所述第一单层线路板、第二单层线路板分别置于上下凹槽内,所述第一单层线路板、第二单层线路板的大小与凹槽的大小相配合,所述上下凹槽的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单层线路板、第二单层线路板的左右两侧壁均设置有与第二定位柱相配合的第三定位槽,所述上下凹槽的底部陈列设置有若干个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单层线路板、第二单层线路板的底部均设置有与弧形凸起相配合的若干个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单层线路板、第二单层线路板的前后两侧设置有构成所述第一定位槽的第四定位槽,所述第四定位槽与第二定位槽相对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多层线路板放进保护壳内,如果线路板出现损坏或者其他问题情况时,很难将多层线路板快速便捷的从保护壳内取出,给人们的使用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拆卸多层线路板,能快速便捷的将多层线路板从保护壳内取出,大大增加了更换和取出多层线路板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方便拆卸多层线路板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方便拆卸多层线路板,包括前后两端设有可拆卸的保护板的保护壳和所述保护板内侧壁设有与所述保护板固定连接的导向柱、设在所述保护壳内的多层线路板和用于固定的框架套,所述多层线路板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柱相配合的第一凹槽;
所述保护壳另外两端分别设有可转动的转动板;
所述框架套卡合固定在所述保护板和所述转动板上;
所述导向柱高度大小小于所述保护板高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保护壳底板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两端分别设有安装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槽开设有用于转动的圆弧状凹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转动板底部通过旋转轴铰接在所述安装槽的所述圆弧状凹槽内,且所述转动板可向外转动至与所述保护壳底板成60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槽上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安装槽卡合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转动板的宽度大小与所述保护板之间的间距相等。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转动板与所述保护板垂直状态时,所述转动板顶端与所述保护板顶端相平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保护壳底板前后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三凹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保护板底部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三凹槽相配合卡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方便拆卸多层线路板有益效果是:通过取下框架套,向外转动两块转动板,再将两块保护板向上拔出,能快速便捷的将多层线路板从保护壳内取出,大大增加了更换和取出多层线路板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方便拆卸多层线路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方便拆卸多层线路板的保护壳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请参考图1,一种方便拆卸多层线路板包括前后两端设有可拆卸的保护板11的保护壳10和保护板11内侧壁设有与所述保护板11固定连接的导向柱12、设在所述保护壳10内的多层线路板20和用于固定的框架套30,保护壳10前后两端的保护板11是通过凸块13卡合的,稍微用力就可以把保护板11从保护壳10底板中拔出来,实现方便拆卸的效果,并且导向柱12可以限位多层线路板20放下去的位置不受偏移,框架套30用于卡合固定保护板11和转动板40依次垂直,增加稳定性。
多层线路板20开设有与导向柱12相配合的第一凹槽21,导向柱12限位通过第一凹槽21进行限位。
保护壳10另外两端分别设有可转动的转动板40,保护壳10另外两端的转动板40可以向外转动,配合保护板11的拆卸,可以使放置多层线路板20的地方留有更多的空间,使得更容易可以将多层线路板20拿出来和放下去。
框架套30卡合固定在保护板11和转动板40上,框架套30用于卡合固定保护板11和转动板40依次垂直,增加稳定性。
在实际需要取出多层线路板20时,拿下框架套30,然后转动板40两边稍微用点力,将两块转动板40都向外转动最大角度,再将两块卡合状态下的保护板11向上一拔,取出放置一边,这样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可以把多层线路板20取出更换下或者维修都很方便。
导向柱12高度大小小于保护板11高度,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不妨碍框架套30将保护板11和转动一起固定起来。需要说明的是,导向柱12顶部到保护板11高度的距离大小大于等于框架套30的高度。
保护壳10底板上设有第二凹槽50,第二凹槽50两端分别设有安装槽51,第二凹槽50的空间配合转动板40圆弧状底部进行转动,安装槽51用于放置转动轴,可以使得转动的部分隐蔽起来,看起来比较美观。
安装槽51开设有用于转动的圆弧状凹槽52,转动轴的部分放置圆弧状凹槽52内转动。
转动板40底部通过旋转轴41铰接在安装槽51的圆弧状凹槽52内,且转动板40可向外转动至与保护壳10底板成60度,旋转轴41铰接在圆弧状凹槽52内,转动板40向外转动的角度最多是60度,需要说明的是,转动板40也可以向内转动60度。
请参考图2,安装槽51上设有安装板53,安装板53与安装槽51卡合固定,安装板53可以将铰接在安装槽51内的旋转轴41进行一个限位固定,安装板53与安装槽51卡合固定,可以使得两者装配起来非常方便。
请参考图3,转动板40的宽度大小与保护板11之间的间距相等,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转动板40和保护板11之间更好卡合接触,卡合接触时,一般就有了卡合固定的效果。
转动板40与保护板11垂直状态时,转动板40顶端与保护板11顶端相平齐,这样的设计,能配合框架套30快速将保护壳10上端固定住。
保护壳10底板前后两端还分别设有第三凹槽14,第三凹槽14用于和保护板11底部卡合。
保护板11底部设有凸块13,凸块13与第三凹槽14相配合卡合连接,凸块13配合第三凹槽14进行卡合连接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取下框架套30,向外转动两块转动板40,再将两块保护板11向上拔出,能快速便捷的将多层线路板20从保护壳10内取出,大大增加了更换和取出多层线路板20工作效率。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