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箱机柜防盗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低成本的机箱防撬系统以及包含该防撬系统的机箱。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机箱机柜的门锁都是在中间加一道锁或直接使用抽屉三连锁的原理,但在实际使用中,很轻易就会被人为地撬开,给用户造成财产损失或信息泄密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箱防撬系统以及包含该防撬系统的机箱,该防撬系统包含三个锁点,以解决现有的机箱机柜门锁过于简单、易被撬开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机箱防撬系统,所述机箱包括箱体和门体,所述箱体的一侧与所述门体的一侧铰接,所述箱体的另一侧与所述门体的另一侧通过防撬系统连接,所述防撬系统包括第一锁组件、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锁组件上下两端的两个第二锁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锁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锁梁与锁体、以及设于所述门体的另一侧上的第一固定件,所述锁梁横向穿过所述第一固定件后与所述锁体配合;
各个所述第二锁组件均包括一个纵向设置的杠杆,所述杠杆包括一根导杆以及套设在所述导杆上的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导杆的靠近所述锁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杠杆的靠近所述锁梁的一端在锁梁与锁体配合时与锁体相抵,在锁体与锁梁分开后与锁梁相接触;
各个所述第二锁组件还均包括设于所述箱体的另一侧上的第二固定件、以及设于所述门体的另一侧上的第三固定件,所述导杆的远离所述锁梁的一端纵向穿过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相抵,所述复位弹簧在锁体与锁梁配合时呈压缩状态;所述导杆的远离所述锁梁的一端在锁梁与锁体配合时纵向穿过所述第三固定件,在锁体与锁梁分开后从所述第三固定件中退出。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件为固定设于所述箱体的另一侧上的圆管,所述圆管的远离所述锁梁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导杆的远离所述锁梁的一端纵向穿过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直径大于所述导杆的直径、且小于所述复位弹簧的外径;或
所述第二固定件为固定设于所述箱体的另一侧上的圆环,所述导杆的远离所述锁梁的一端纵向穿过所述圆环,所述圆环的内径大于所述导杆的直径、且小于所述复位弹簧的外径。
优选地,在所述锁梁上端的第二锁组件中,导杆上设有卡件,所述卡件在锁体与锁梁配合时介于第二固定件和第三固定件之间,在锁体与锁梁分开后卡在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导杆为t型导杆,所述t型导杆的t端与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防撬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门体的另一侧上的第一遮盖板,所述第一遮盖板遮盖所述第一固定件。
优选地,所述防撬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箱体的另一侧上的第二遮盖板,所述第二遮盖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横向位置一一对应的凹槽;所述凹槽上设有用于将锁体放进凹槽的第二开口,所述凹槽的靠近所述门体的一端被挖空,形成挖空部;所述锁梁穿过所述第一固定件伸至所述凹槽的挖空部中与锁体配合,所述杠杆的靠近所述锁梁的一端穿至所述挖空部与所述锁梁相接触或所述锁体相抵。
更优选地,所述第二遮盖板上设有第三盖板,所述第三盖板遮盖所述凹槽的第二开口。
更优选地,所述第三遮盖板上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三遮盖板锁住的外锁,所述外锁为金属锁、密码锁或者电子锁中的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第三固定件上设有通孔,所述导杆的远离所述锁梁的一端在锁体与锁梁配合时穿过所述通孔,在锁体与锁梁分开后从所述通孔中退出。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机箱,所述机箱包含上述的机箱防撬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包含了三个锁点,使得门体与箱体锁死,不会轻易被撬开,提高了使用安全性;此外该防撬系统全机械结构,成本低;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的包含该防撬系统的机箱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不易被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锁紧时的第一种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打开时的第一种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锁紧时的第二种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打开时的第二种侧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锁紧时的第三种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打开时的第三种侧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锁紧时的第四种侧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打开时的第四种侧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锁紧时的第五种侧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打开时的第五种侧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锁紧时的第六种侧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凹槽的正视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箱防撬系统在第一锁组件锁紧时的第七种侧视示意图;
图中11、锁梁;12、锁体;13、第一固定件;21、导杆;22、复位弹簧;23、第二固定件;24、第三固定件;25、卡件;3、门体的另一侧;4、箱体的另一侧;5、第二遮盖板;6、第一遮盖板;7、凹槽;71、第二开口;72、挖空部;73、非挖空部;8、第三遮盖板;9、第二外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的机箱机柜门锁过于简单、易被撬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箱防撬系统,其中机箱包括箱体和门体,箱体的一侧与门体的一侧铰接,箱体的另一侧4与门体的另一侧3通过防撬系统连接;具体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该防撬系统包括第一锁组件(11,12,13)、以及对称设置于该第一锁组件上下两端的两个第二锁组件(21,22,23,24);具体的,该第一锁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锁梁11与锁体12、以及设于门体的另一侧3上的第一固定件13,锁梁11横向穿过该第一固定件13后与锁体12配合,在本实用新型中,锁梁与锁体“配合”表示锁体与锁梁已经被锁上的意思;各个第二锁组件均包括一个纵向设置的杠杆,该杠杆包括一根导杆21以及套设在该导杆21上的复位弹簧22,复位弹簧22的c端(即靠近锁梁11的一端)与导杆21的a端(即靠近锁梁11的一端)固定连接,以使得导杆21在复位弹簧22中的长度随着复位弹簧22被压缩的程度变化而变化,复位弹簧22被压缩得越厉害,导杆21在复位弹簧22中的长度越短,反之则越长;杠杆的靠近锁梁11的一端(即复位弹簧22的c端和导杆21的a端固定连接后形成的一端)在锁梁11与锁体12配合时与锁体12相抵(如图1中所示),在锁体12与锁梁11分开后与锁梁11相接触(如图2中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选择长度较长的锁梁11,以使得当锁体12被取出后,位于锁梁11上方的杠杆能够落在该锁梁11上,而不掉落;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位于锁梁11下方的杠杆在锁体12被取出后,存在可能不与锁梁11接触的情况,为保持对称性,在选择配件时,可以选择合适弹性的复位弹簧,使得该杠杆在锁体12被取出后能与锁梁11相接触。
各个第二锁组件还均包括设于箱体的另一侧4上的第二固定件23、以及设于门体的另一侧3上的第三固定件24,该第二固定件23用于使杠杆一直处于纵向设置状态;导杆21的b端纵向穿过该第二固定件23,复位弹簧22的d端与第二固定件23相抵,复位弹簧22在锁体12与锁梁11配合时呈压缩状态(如图1中所示);导杆21的b端在锁梁11与锁体12配合时纵向穿过该第三固定件24(如图1中所示),在锁体12与锁梁11分开后从该第三固定件24中退出(如图2中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利用复位弹簧的复位作用实现当锁体12被取出后,位于锁梁11下方的杠杆能够借助该复位作用使得导杆21的b端从第三固定件24中退出的效果,并且由于复位弹簧的d端与第二固定件23相抵,使得该位于锁梁11下方的杠杆不掉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杠杆不限于图1和图2中介绍的包含一根导杆21以及套设于该导杆21上的复位弹簧22的情况,也可以为图3~6中所示的设置方式,杠杆包含一个复位弹簧22以及a端与该复位弹簧22的d端固定相连的导杆21,复位弹簧22靠近锁梁11设置,导杆21远离锁梁11设置;在锁体12与锁梁11配合时,复位弹簧22的c端与锁体12相抵,d端与第二固定件23相抵,复位弹簧22处于压缩状态,导杆21的b端依次穿过第二固定件23和第三固定件24;当锁体12与锁梁11分开后,复位弹簧22的c端与锁梁相接触,导杆21的b端从第三固定件24中退出。
下面对图1~8中所示的防撬系统的组装过程进行说明,为描述方便,将位于锁梁11上方的杠杆、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三固定件分别称为上杠杆、上第二固定件、上第三固定件,其中上杠杆中的导杆和复位弹簧分别称为上导杆和上复位弹簧;同理,将位于锁梁11下方的杠杆、第二固定件以及第三固定件分别称为下杠杆、下第二固定件、下第三固定件,其中下杠杆中的导杆和复位弹簧分别称为下导杆和下复位弹簧。具体地组装过程如下:先分别将上杠杆纵向穿过上第二固定件、下杠杆纵向穿过下第二固定件,并用双手将上下两个杠杆分别向两端推开;再将锁梁11穿过第一固定件13,并插入上下两个杠杆之间;最后松开上下两个杠杆,此时上杠杆在重力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抵在锁梁11上,而不掉落。
下面继续对图1~8中所示的防撬系统的锁紧过程和打开过程分别进行说明,具体地锁紧过程如下:用户用手将上杠杆和下杠杆分别向上下两端推开,以使得上导杆的b端穿过上第三固定件、下导杆的b端穿过下第三固定件;然后将锁体12插入上杠杆和下杠杆之间以与锁梁11配合;此时,锁梁11与锁体12构成了该防撬系统的第一个锁点,上导杆与上第三固定件构成了该防撬系统的第二个锁点,下导杆与下第三固定件构成了该防撬系统的第三个锁点,这三个锁点使得门体与箱体锁死,不会轻易被撬开,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具体地打开过程如下:先解开第一个锁点,使得锁体12与锁梁11分开;锁体12被取出后,上导杆的b端在上复位弹簧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从上第三固定件中退出,上杠杆的下端抵在锁梁11上,此时第二个锁点解开;同时,下导杆的b端在下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从下第三固定件中退出,此时第三个锁点解开;然后用手先固定住上杠杆,然后依次取下锁梁和上杠杆,即完成了打开过程;该防撬系统全机械结构,因而成本低,适于推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为防止位于锁梁11上方的杠杆不掉落的方式不局限于图1~8中所示的选择长度较长的锁梁的设置方式,其他能够实现使位于锁梁11上方的杠杆不掉落的方式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图9和图10所示,上导杆21上设有一个卡件25,该卡件25的位置及尺寸要求如下:当锁体12与锁梁11配合时,该卡件25介于上第二固定件23和上第三固定件24之间,以不影响上导杆21的b端穿过该上第三固定件24(如图9中所示);当锁体12与锁梁11分开后,该卡件卡在上第二固定件23的上表面、以起到防止位于锁梁11上方的杠杆不掉落的效果(如图10中所示);为了使得该卡件25不影响上杠杆插入上第二固定件23中,优选卡件25为活动可直接拆卸的配件,也就是当防撬系统按照上述组装过程说明组装好以后,再将卡件25按照上述要求固定在上导杆21上既可,设置卡件25可以使得即使将锁梁11取走,上杠杆也不会掉落下来,也就是在防撬系统的打开过程的最后,不需要担心上杠杆会掉落而用手先去固定住上杠杆,直接取走锁梁或通过打开门体将锁梁转走即可,简化了操作步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锁梁11为u型锁梁,导杆21为t型导杆,其t端与复位弹簧的c端固定连接(如图1,2,7和8中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1~4中所示,第二固定件23为固定设置在箱体的另一侧4上的圆管,固定方式不限于图1和图2中所示的从箱体边缘伸出的固定条进行固定的方式,更简单的设置方式是直接将圆管焊接在箱体的另一侧4上;圆管的长度根据实际要求设计,既能配合复位弹簧的弹性,又能很好地使得上下杠杆垂直于锁梁。该圆管的远离锁梁的一端设有第一开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该圆管的第一开口的直径大于导杆21的直径,以使得导杆21的b端能够纵向穿过该第一开口,且小于复位弹簧22的外径,以使得锁体与锁梁配合时,复位弹簧22能处于压缩状态,且还能防止下杠杆向下掉落。
请参阅图5~8所示,第二固定件23还可以为固定设于箱体的另一侧4上的圆环,该圆环的内径大于导杆21的直径,以使得导杆21的b端能够纵向穿过该圆环,且小于复位弹簧22的外径,以使得锁体与锁梁配合时,复位弹簧22能处于压缩状态,且还能防止下杠杆向下掉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固定件24上设有通孔,该通孔的直径大于导杆21的直径,以使得导杆21的b端在锁体与锁梁配合时能够插入该通孔,在锁体与锁梁分开后,从该通孔中退出。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防撬系统的使用安全性,在图9~10所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该防撬系统还包括设于门体的另一侧3上的第一遮盖板6,该第一遮盖板6遮盖了第一固定件13以及部分的锁梁11;进一步地,该防撬系统还包括设于箱体的另一侧4上的第二遮盖板5,该第二遮盖板5上设有与第一固定件13的横向位置一一对应的凹槽7;请参阅图12所示,凹槽7上设有用于将锁体12放进凹槽7内的第二开口71,且在凹槽7的靠近门体的一端被挖空,形成一个挖空部72,挖空部72与非挖空部73构成了凹槽7的整个空间(如图13所示);锁梁11穿过第一固定件13伸至该挖空部72中与锁体12配合,此时锁体12的部分结构在挖空部72,剩余部分结构在非挖空部73,保证了基本的稳定性;上下两个杠杆的靠近锁梁11的一端穿至该挖空部72中,以与锁梁11相接触或与锁体12相抵,同时用户也能通过该挖空部72用手将上杠杆和下杠杆分别向上下两端推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当该挖空部72在水平方向的长度(对应图12中的长度e)满足:锁梁11穿过第一固定件13后伸至该凹槽7中,其末端不超出挖空部72时,在使用过程中,锁梁11可以一直安装在门体上而不用担心其会影响到第二遮盖板5的开和关,即在组装图11所示的防撬系统的过程中,先分别将上杠杆纵向穿过上第二固定件、下杠杆纵向穿过下第二固定件,并用双手将上下两个杠杆分别向两端推开;再将锁梁11穿过第一固定件13伸至挖空部72中,并插入上下两个杠杆之间;然后松开上下两个杠杆,并将卡件25安装在上导杆上;然后将第一遮盖板6通过本领域中任何合适的方式固定在门体上,免去后续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反复打开或关闭第一遮盖板的繁琐步骤,直到维修需要将其打开时再打开;最后关闭第二遮盖板5。
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第一遮盖板和第二遮盖板,不仅增加了美观性,还使得除了锁体12外,其他的组件基本上都被第一遮盖板和第二遮盖板遮住,从而提高了使用安全性;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将该凹槽7的空间设置得狭小,使得不易被撬开,能够进一步增加使用安全性。
下面对图11~13中所示的防撬系统的锁紧过程和打开过程进行说明,锁紧过程如下:用户通过挖空部72用手将上杠杆和下杠杆分别向上下两端推开,以使得上导杆的b端穿过上第三固定件、下导杆的b端穿过下第三固定件;然后将锁体12插入上杠杆和下杠杆之间以与锁梁11配合;此时,锁梁11与锁体12构成了该防撬系统的第一个锁点,上导杆与上第三固定件构成了该防撬系统的第二个锁点,下导杆与下第三固定件构成了该防撬系统的第三个锁点,这三个锁点使得门体与箱体锁死,不会轻易被撬开,且由于锁体12的部分结构落在了非挖空部73,使得第二遮盖板5也被固定住,进一步提高了使用安全性。打开过程如下:先解开第一个锁点,使得锁体12与锁梁11分开;锁体12被取出后,即可打开第二遮盖板5,同时,上导杆的b端在上复位弹簧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从上第三固定件中退出,上杠杆的靠近锁梁的一端与锁梁相接触,此时第二个锁点解开;下导杆的b端在下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从下第三固定件中退出,此时第三个锁点解开,即完成了打开过程;该防撬系统相比较于图1~10中所示的防撬系统,由于增加了第一遮盖板和第二遮盖板,进一步提高了其使用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遮盖板5上设有用于遮盖凹槽7的第二开口71的第三盖板8;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防撬系统的使用安全性,该第三遮盖板8上设有用于将该第三遮盖板8锁住的外锁9;当将该外锁9锁上时,等于建立了二道锁三个锁点的防撬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该外锁为金属锁、密码锁或者电子锁中的任意一种,优选为金属锁,节约成本。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防撬系统的机箱,该机箱成本低,使用安全性高、不易被撬,适于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