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适应性和散热性能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4864发布日期:2020-06-17 01:32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提高适应性和散热性能的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提高适应性和散热性能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计算机大量使用集成电路,而集成电路运行会产生高温,为了避免计算机系统运行不稳、部件受损等情况,通常会在计算机相应部件上设置散热器。现有的散热器根据散热器带走热量的方式分为主动散热和被动散热两种,主动散热的散热器是散热风扇,被动散热的散热器是散热片,也有些同时兼具散热风扇和散热片的散热器。但是,现有技术中,散热风扇送风不够集中,风容易泄漏,导致散热器整体的散热性能不理想,且散热模组中的散热片自身的散热性能较差,影响散热器整体的散热性能;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整体无法与不同连接方式的连接器进行连接,导致其连接单一,适应性较差。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适应性和散热性能的散热器,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提高了适应性,可适用于不同连接方式的连接器,且具备更佳的散热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适应性和散热性能的散热器,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鳍片模块、若干热管、底板;该散热鳍片模块具有与散热风扇连接的后侧及背离散热风扇的前侧,该散热风扇连接于散热鳍片模块的后侧;若干热管的一端均自散热鳍片模块底部向上贯穿至散热鳍片模块的顶部,另一端均连接于底板上;

该散热鳍片模块至少与散热风扇连接的后侧设置有风槽,该风槽自散热鳍片模块的外侧向内凹设,该风槽自散热鳍片模块的顶部延伸至散热鳍片模块的底部;

该散热鳍片模块的前侧或/和后侧设置有用于与连接器连接的第一接口,该散热鳍片模块的左侧或/和右侧设置有用于与连接器连接的第二接口,该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均自散热鳍片模块的顶部延伸至散热鳍片模块的底部;

该散热鳍片模块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风板,该挡风板自散热鳍片模块的顶部延伸至散热鳍片模块的底部;

该散热鳍片模块包括上下层叠设置的若干散热鳍片,每个散热鳍片至少顶部设置有若干散热凸条,若干散热凸条间距式凸露于相应散热鳍片的顶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鳍片模块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便于安装扣具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自散热鳍片模块的外侧向内凹设,所述让位槽自散热鳍片模块的顶部延伸至散热鳍片的底部;所述挡风板位于相应的让位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散热鳍片与散热风扇连接的后侧及背离散热风扇的前侧均设置有第一凹槽,相应的若干第一凹槽形成前述风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凹槽,相应的第二凹槽形成前述第一接口;

每个散热鳍片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三凹槽,相应的第三凹槽形成前述让位槽,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底向内凹设有第四凹槽,相应的第四凹槽形成前述第二接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每个散热鳍片的左右两侧均向下凸设有凸块,相应的凸块上下叠设形成前述挡风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四凹槽内、第三凹槽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凸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板上连接有扣具,所述扣具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至相应的让位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凹槽为自外向内逐渐减小的三角形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风扇与散热鳍片模块连接的一侧的四端均设置有连接件,相应地,所述散热鳍片模块的后侧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件适配于相应的连接槽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于散热鳍片模块、散热风扇之间设置风槽,使得散热风扇的风能更好地聚集于散热鳍片模块中部,并于散热鳍片上设置若干散热凸条,从而增加了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且,挡风板的设计,可使散热风扇送到散热鳍片模块的风能更加集中于散热鳍片模块中,减少风的泄漏,从而提高了散热器整体的散热性能;以及,通过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的设计,可适用于不同连接方式的连接器,从而提高了适应能力,且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易于成型制作。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散热风扇20、散热鳍片模块

21、风槽22、第一接口

23、第二接口24、挡风板

25、散热鳍片251、散热凸条

252、第一凹槽253、第二凹槽

254、第三凹槽255、第四凹槽

256、凸块26、让位槽

30、热管40、底板

50、扣具6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风扇10、散热鳍片模块20、若干热管30、底板40;该散热鳍片模块20具有与散热风扇10连接的后侧及背离散热风扇10的前侧,该散热风扇10连接于散热鳍片模块20的后侧;若干热管30的一端均自散热鳍片模块20底部向上贯穿至散热鳍片模块20的顶部,另一端均连接于底板40上;该散热鳍片模块20至少与散热风扇10连接的后侧设置有风槽21,该风槽21自散热鳍片模块20的外侧向内凹设,该风槽21自散热鳍片模块20的顶部延伸至散热鳍片模块20的底部;该散热鳍片模块20的前侧或/和后侧设置有用于与连接器连接的第一接口22,该散热鳍片模块20的左侧或/和右侧设置有用于与连接器连接的第二接口23,该第一接口22、第二接口23均自散热鳍片模块20的顶部延伸至散热鳍片模块20的底部;该散热鳍片模块20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挡风板24,该挡风板24自散热鳍片模块20的顶部延伸至散热鳍片模块20的底部;该散热鳍片模块20包括上下层叠设置的若干散热鳍片25,每个散热鳍片25至少顶部设置有若干散热凸条251,若干散热凸条251间距式凸露于相应散热鳍片25的顶部;借此,通过散热凸条251的设计,可增大散热鳍片25的散热面积(即通过散热凸条251的各个侧面增加了散热鳍片25整体的散热面积)。

具体而言,所述散热鳍片模块20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便于安装扣具50的让位槽26,所述底板40上连接有扣具50,所述扣具50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至相应的让位槽26内;所述让位槽26自散热鳍片模块20的外侧向内凹设,所述让位槽26自散热鳍片模块20的顶部延伸至散热鳍片25的底部;所述挡风板24位于相应的让位槽26内。

每个散热鳍片25与散热风扇10连接的后侧及背离散热风扇10的前侧均设置有第一凹槽252,相应的若干第一凹槽252形成前述风槽21,此处,所述第一凹槽252优选为自外向内逐渐减小的三角形结构,以使形成的风槽21整体呈自外向内逐渐减小的三角形结构,使得散热风扇10的风能更好地聚集于散热鳍片模块20中部,以达到更好地散热效果;所述第一凹槽25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凹槽253,相应的第二凹槽253形成前述第一接口22;每个散热鳍片25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三凹槽254,相应的第三凹槽254形成前述让位槽26,所述第三凹槽254的槽底向内凹设有第四凹槽255,相应的第四凹槽255形成前述第二接口23。

每个散热鳍片25的左右两侧均向下凸设有凸块256,相应的凸块256上下叠设形成前述挡风板24;所述第四凹槽255内、第三凹槽254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凸块256,以在散热鳍片模块20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三个挡风板24,从而增加挡风板24的挡风能力,使得散热风扇10送到散热鳍片模块20的风能更加集中于散热鳍片模块20中,减少风的泄漏,提高散热性能。

以及,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扇10与散热鳍片模块20连接的一侧的四端均设置有连接件60,相应地,所述散热鳍片模块20的后侧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件60适配于相应的连接槽内,此处,所述连接槽优选为位于散热鳍片模块20后侧的第一接口22,这样可以无需另行设计连接槽,当然,也可另行设置连接槽,只需满足有槽位将连接件60定位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于散热鳍片模块、散热风扇之间设置风槽,使得散热风扇的风能更好地聚集于散热鳍片模块中部,并于散热鳍片上设置若干散热凸条,从而增加了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且,挡风板的设计,可使散热风扇送到散热鳍片模块的风能更加集中于散热鳍片模块中,减少风的泄漏,从而提高了散热器整体的散热性能;以及,通过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的设计,可适用于不同连接方式的连接器,从而提高了适应能力,且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易于成型制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