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转角及智能交互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60201发布日期:2020-07-29 03:33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外转角及智能交互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外转角及智能交互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市面上常见的平板、电视等电子设备都包含有边框组件,边框组件又由边框、内转角和外转角等组装构成。组装时,内转角安装在边框的转角内部,之后外转角的后端通过插骨与边框插接固定,上端通过螺钉锁附在内转角上,由此完成各部件组装固定。然而该安装结构中,由于外转角仅上端和后端通过紧固结构固定,其它部位由于缺少限位结构因而无法可靠紧固在边框上,导致设备使用过程中外转角未固定的部位极易因受力而发生外翻翘起,引起缝隙,影响设备美观,或外转角被压塌,致使设备损坏,使用户遭受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外转角及智能交互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外转角容易外翻撬起或压塌,影响设备美观和使用寿命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外转角,其包括:

转角本体,所述转角本体包括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转角板和第二转角板,所述第一转角板远离所述第二转角板的端部设有第一插板;及

搭接板,所述搭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角板和所述第二转角板的内表面上,且所述搭接板的底面凸设有第二插板,所述第二转角板远离所述搭接板一端的内表面凸设有卡扣。

上述外转角应用于智能交互设备的边框组件中,具体用于与相邻连接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以及内转角组装连接。安装时,内转角通过搭接和螺接的方式先固定在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的转角连接处。由于外转角的转角本体由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转角板和第二转角板连接形成,因而外转角能够适配的扣合到内转角外部,第一转角板能够与第一边框无缝衔接,第二转角板能够与第二边框无缝衔接。具体而言,转角本体通过第一转角板上预设的第一插板可采用直插方式插入第一边框的内侧并与内表面抵接,如此便可防止第一转角板发生外翻翘起或被压塌;与此同时,搭接板上预设的第二插板同步插入到内转角的插槽内,而扣接板本身则能够扣压固定在内转角的顶面上,由此进一步保证内、外转角装联固定;之后,第二转角板上预设的卡扣则能够与第一边框的内表面预设的凸体卡合固定,如此便可防止第二转角板发生外翻翘起或被压塌。至此,整个外转角安装固定之后,各部位均通过紧固结构实现安装限位,连接强度高,可避免发生外翻现象,有效控制了边框组件的装配缝隙,保证设备美观,同时提升设备使用寿命,避免用户因产品自身缺陷而蒙受损失。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搭接板还开设有安装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板包括与所述第一转角板的内表面连接的插板本体、及连接于所述插板本体与所述第一转角板的连接处的加强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板本体与所述第一转角板的端部配成形成台阶凹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板本体远离所述第一转角板的端部设有第一导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设有第二导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转角还包括凸设于所述第二转角板远离所述搭接板一端的内表面上的浮动载板,所述卡扣形成于所述浮动载板远离所述第二转角板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角本体还包括弧形过渡板,所述弧形过渡板衔接于所述第一转角板与所述第二转角板之间,所述搭接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角板、所述弧形过渡板以及所述第二转角板的内表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转角还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角板和所述弧形过渡板的内表面上并与所述搭接板并排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支撑板背离所述搭接板的侧面凸设有第三插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转角还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角板、所述弧形过渡板和所述第二转角板的内表面上,且所述第二支撑板并排间隔布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搭接板的中间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转角还包括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角板或所述弧形过渡板或所述第二转角板的内表面上,且所述第三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连接。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智能交互设备,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外转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智能交互设备的部分装配结构图;

图2为图1中外转角分离状态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外转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转角本体;11、第一转角板;111、第一插板;111a、插板本体;111b、加强筋;12、第二转角板;121、卡扣;121a、第二导入部;13、弧形过渡板;20、搭接板;21、第二插板;22、安装通孔;30、浮动载板;40、第一支撑板;41、第三插板;50、第二支撑板;60、第三支撑板;70、内转角;71、插槽;80、第一边框;81、框板;82、凸体;83、凸起;90、第二边框;100、背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本申请要求保护一种智能交互设备,其具体可以是一种平板、笔记本、电视等。为便于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以智能交互设备为平板为例进行说明。

可以理解的,平板由显示组件、边框组件、控制组件等功能组件组装构成。其中边框组件又包括边框、内转角70、外转角和背板100等。常规地,平板为矩形构造,因而相应地边框组件也为矩形结构。这直接决定了边框组件具体包括四条边框、四个内转角70和四个外转角沿环向拼接组成,其中一个内转角70和一个外转角为一组,共同组装在相邻且呈直角布置的两条边框的转角处。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平板构造不同(例如为圆形、三角形、菱形等),边框组件的结构形状也相应不同,边框、内转角70和外转角的数量也相应发生改变,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其展示了智能交互设备中边框组件其中一个直角转角部分的结构视图,也即包含两条边框、内转角70、外转角和背板100的组装结构图。为后续中便于描述方案,定义该两条边框为第一边框80和第二边框90。第一边框80和第二边框90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一边框80面向第二边框90的端部伸出一块框板81,框板81恰好位于转角区域内并与第二边框90对接拼合。为便于看清组装体的内部结构,图2仅将外转角单独爆炸分离开,从而能够看到内转角70与边框和背板100的装配结构。

如图3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外转角,包括:转角本体10及搭接板20。为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较优选地,外转角采用塑胶材料制成,即转角本体10与搭接板20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因而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

所述转角本体10包括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转角板11和第二转角板12,所述第一转角板11远离所述第二转角板12的端部设有第一插板111;所述搭接板2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角板11和所述第二转角板12的内表面上,且所述搭接板20的底面凸设有第二插板21,所述第二转角板12远离所述搭接板20一端的内表面凸设有卡扣121。

综上,实施本申请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外转角应用于智能交互设备的边框组件中,具体用于与相邻连接的第一边框80和第二边框90以及内转角70组装连接。安装时,内转角70通过搭接和螺接的方式先固定在第一边框80和第二边框90的转角连接处。由于外转角的转角本体10由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转角板11和第二转角板12连接形成,因而外转角能够适配的扣合到内转角70外部,第一转角板11能够与第一边框80无缝衔接,第二转角板12能够与第二边框90无缝衔接。具体而言,转角本体10通过第一转角板11上预设的第一插板111可采用直插方式插入第一边框80的内侧并与内表面抵接,如此便可防止第一转角板11发生外翻翘起或被压塌;与此同时,搭接板20上预设的第二插板21同步插入到内转角70的插槽71内,而扣接板本身则能够扣压固定在内转角70的顶面上,由此进一步保证内、外转角装联固定;之后,第二转角板12上预设的卡扣121则能够与第一边框80的框板81内表面预设的凸体82卡合固定,如此便可防止第二转角板12发生外翻翘起或被压塌。至此,整个外转角安装固定之后,各部位均通过紧固结构实现安装限位,连接强度高,可有效控制了边框组件的装配缝隙,保证设备美观,同时提升设备使用寿命,避免用户因产品自身缺陷而蒙受损失。

进一步地,为保证外转角与内转角70连接更加牢固,同时防止扣压板外翻翘起,一实施例中,所述搭接板20还开设有安装通孔22,相应地,内转角70的顶面凹设有螺纹孔,安装通孔22与螺纹孔对齐,采用螺钉穿过安装通孔22锁紧到螺纹孔内,即可将搭接板20进一步固定到内转角70上,从而避免上述问题发生。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内转角70与外转角的连接强度,也可以采用卡扣121、粘接、磁吸等方式使搭接板20与内转角70连接固定,也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请继续参阅图3,在本方案中,第一转角板11和第二转角板12均为平直板体,以便能够与第一边框80和第二边框90拼接后外表面平齐,保证平板外观美观。除此之外,所述转角本体10还包括弧形过渡板13,所述弧形过渡板13衔接于所述第一转角板11与所述第二转角板12之间,所述搭接板2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角板11、所述弧形过渡板13以及所述第二转角板12的内表面上。如此一来,平板的四个转角形成弧面过渡,不仅外观美观,而且利于提升触摸手感。此外,此时搭接板20同时与第一转角板11、弧形过渡板13和第二转接板连接,因而更高的连接强度。

请继续参阅图3,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板111包括与所述第一转角板11的内表面连接的插板本体111a、及连接于所述插板本体111a与所述第一转角板11的连接处的加强筋111b。插板本体111a插入第一边框80的内侧并能够与第一边框80的内表面相抵,能够加强第一转角板11的安装强度,避免受力发生外翻翘起。而通过设置加强筋111b,则能够增强插板本体111a的结构强度,避免因强度不足而发生断裂。较优选地,加强筋111b的数量为多个,例如本方案中为四个;四个加强筋沿插板本体111a的长度方向间隔连接在插板本体111a与第一转角板11的连接处,以提供插板本体111a更高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插板本体111a与所述第一转角板11的端部配成形成台阶凹部。例如插板本体111a形成为类l型结构,如此,在与第一边框80拼合时,第一边框80的端部嵌搭在台阶凹部内,使第一边框80的外表面能够与第一转角板11的外表面平齐,利于消除缝隙,保证平板美观。

而为了在组装时,使第一插板111更易于插入第一边框80内,所述插板本体111a远离所述第一转角板11的端部设有第一导入部。可选地,第一导入部可以是但不限于倒角、圆角等结构,对着插板本体111a的移动,提供与第一边框80交错时引导作用,从而达到上述目的和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第一插板111插入第一边框80的同时,卡扣121也同步卡接到框板81的预设凸体82的侧壁处,从而保证第一转角板11的下端可靠固定,避免受力发生外翻翘起。而为了使卡扣121更易于从预设凸体82上滑移通过,一实施例中,所述卡扣121设有第二导入部121a。可选地,第二导入部121a可以是但不限于斜面、倒角、圆角等结构,对卡扣121的移动起到减阻导引作用。

此外,一实施例中,所述外转角还包括凸设于所述第二转角板12远离所述搭接板20一端的内表面上的浮动载板30,所述卡扣121形成于所述浮动载板30远离所述第二转角板12的一端。具体地,浮动载板30为凸出于第二转角板12的内表面且宽度呈递减变化的类梯形板体,卡扣121一体成型于浮动载板30的端部发;浮动载板30具有一定的上下浮动形变能力,使卡扣121与预设凸体82装拆时减轻刚性接触力,可有效避免卡扣121因受力过大而发生断裂。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外转角还包括第一支撑板40,所述第一支撑板4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角板11和所述弧形过渡板13的内表面上并与所述搭接板20并排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支撑板40背离所述搭接板20的侧面凸设有第三插板41。此时,第一支撑板40能增加第一转角板11和弧形过渡板13由内向外的支撑力,避免外转角受外力挤压时发生压塌,提升了外转角的结构强度,利于保证外转角的使用寿命与完整性。而通过设置第三插板41,第三插板41能够与第一边框80的框板81上预设的凸起83侧向抵挡,如此可进一步增加第一转角板11的结构强度,防止发生外翻翘起。

更进一步地,所述外转角还包括第二支撑板50,所述第二支撑板5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角板11、所述弧形过渡板20和所述第二转角板12的内表面上,且所述第二支撑板50并排间隔布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0和所述搭接板20的中间位置。第二支撑板50能进一步增加第一转角板11、弧形过渡板13和第二转角板12由内向外的支撑力,避免外转角受外力挤压时发生压塌,提升了外转角的结构强度,利于保证外转角的使用寿命与完整性。

此外,所述外转角还包括第三支撑板60,所述第三支撑板60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角板11或所述弧形过渡板或所述第二转角板12的内表面上,且所述第三支撑板6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0和所述第二支撑板50连接。第三支撑板60能进一步增加第一转角板11、弧形过渡板13和第二转角板12由内向外的支撑力,避免外转角受外力挤压时发生压塌,提升了外转角的结构强度。较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板60设置于弧形过渡板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