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型补光护眼台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5517发布日期:2020-09-15 20:0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型补光护眼台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智能型补光护眼台灯。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智能化台灯越来越受欢迎,它有着按键台灯所无法比及的优势,智能化台灯一方面可以更节省电能,有利于环保,另一方面可以纠正使用者的坐姿,预防脊椎变形和眼睛近视等功能。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使用台灯过亮过暗都会对眼睛造成损害,如果室内黑暗,只用台灯来阅读、书写,那么视野中只有近距离的书本得到照明,远处均为暗区,由于屈光和辐辏调节系统时钟处于看近的紧张压缩状态,眼疲劳迅速累积。这种因单纯近距离照明和书写面局部照明过强,而造成的眼部保持强制视近现象,称为“光源性视近”,对人的视力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高度一体化的智能型补光护眼台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方案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一种智能型补光护眼台灯,其由于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而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型补光护眼台灯,包括:灯头、支架、底座、智能灯光调节装置,所述灯头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灯头包括主光灯组、补光灯组和感光元件,所述智能灯光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内部,所述智能灯光调节装置包括核心控制器模块、主光灯驱动电路和补光灯驱动电路和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所述主光灯驱动电路和所述补光灯驱动电路均与所述核心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核心控制器模块包括单片机、单片机复位电路和单片机晶振电路。

更进一步地,主光灯组驱动电路包括芯片u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非极性电容c4、触摸感应电极s2、三极管q1和发光二极管d1,所述芯片u1的第一引脚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集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3v电源,所述芯片u1的第二引脚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4并接后接地,所述触摸感应电极s2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并接,所述芯片u1的第四引脚与所述芯片u1的第五引脚、所述芯片u1的第六引脚并接后接电源,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并接所述单片机的io端口。

更进一步地,所述芯片u1为单通道电容式触摸感应控制开关ic芯片,所述芯片u1的为型号jl223b。

更进一步地,补光灯组驱动电路包括555芯片、三极管q2、三极管q3、极性电容c5、极性电容c6、发光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阻r5、电阻r6、可调电阻r7和电阻r8,所述555芯片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555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555芯片的第六引脚并接后接所述极性电容c6的正极、所述极性电容c6的负极接地,所述555芯片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并接后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接电源,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极性电容c5的负极并接后接地,所述极性电容c5的正极与所述555芯片的第五引脚相连接,所述555芯片的第七引脚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并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极性电容c6的正极并接,所述可调电阻r7的滑动臂与所述555芯片的第七引脚并接所述可调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并接,所述可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阻r6串联后接电源,所述555芯片的第四引脚接所述单片机的io端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变压器u3、h桥电路u4、npn场效应管q4、三极管q5、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非极性电容c7、非极性电容c8、非极性电容c9、非极性电容c10、电阻r9、电阻r9、电阻r10、可调电阻r11和电阻r12,所述变压器u3的第一引脚连接市电的正极,所述变压器u3的第二引脚连接市电的负极,所述变压器u3的第三引脚并接h桥电路u4的第一端口、所述变压器u3的第四引脚连接h桥电路u4的第三端口,所述非极性电容c7的一端与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端口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端口并接,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非极性电容c8的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8的另一端与npn场效应管q4的漏极并接,npn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端口并接,所述npn场效应管q4的栅极与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h桥电路的第四端口并接,所述npn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并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非极性电容c8的一端并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并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并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与所述可调电阻r11的一端并接,所述可调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并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非极性电容c10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0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电阻r11的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可调电阻r11的另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0的两端可输出2.5v-24v的电压。

更进一步地,所述触摸感应电极s2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光检测电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芯片、非极性电容c11、非极性电容c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n沟道场效应管q6、二极管d7,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一引脚与非极性电容c11的一端并接后接电源,所述非极性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二引脚和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三引脚并接后接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四引脚与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6的漏极并接,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6的源极与所述电阻r15并接后接电源,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6的源极并接所述单片机的io端口,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6的栅极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7的一端并接后接电源,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与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6的漏极并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五引脚与所述非极性电容c12的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六引脚与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与所述单片机的io端口相连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并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并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五引脚并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根据周围光环境自动调节灯光亮度,有效防止了“光源性视近”对眼部的视力损伤。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型补光护眼台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片机接口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灯光驱动接口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灯光驱动接口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转换电路接口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光检测电路接口电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灯头1、支架2、底座2、智能灯光调节装置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型补光护眼台灯,包括:灯头1、支架2、底座2、智能灯光调节装置4,所述灯头1设置在所述支架2上,所述灯头1包括主光灯组、补光灯组和感光元件,所述智能灯光调节装置4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内部,所述智能灯光调节装置4包括核心控制器模块、主光灯驱动电路和补光灯驱动电路和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源转换电路、所述主光灯驱动电路和所述补光灯驱动电路均与所述核心控制器电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核心控制器模块包括单片机、单片机复位电路和单片机晶振电路。

如图3所示,主光灯组驱动电路包括芯片u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非极性电容c4、触摸感应电极s2、三极管q1和发光二极管d1,所述芯片u1的第一引脚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集电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接3v电源,所述芯片u1的第二引脚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4并接后接地,所述触摸感应电极s2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并接,所述芯片u1的第四引脚与所述芯片u1的第五引脚、所述芯片u1的第六引脚并接后接电源,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并接所述单片机的io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1为单通道电容式触摸感应控制开关ic芯片,所述芯片u1的为型号jl223b,所述触摸感应电极s2设置在所述底座(3)的表面。

如图4所示,补光灯组驱动电路包括555芯片、三极管q2、三极管q3、极性电容c5、极性电容c6、发光二极管d2、二极管d3、电阻r5、电阻r6、可调电阻r7和电阻r8,所述555芯片的第一引脚接地、所述555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555芯片的第六引脚并接后接所述极性电容c6的正极、所述极性电容c6的负极接地,所述555芯片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并接后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接电源,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极性电容c5的负极并接后接地,所述极性电容c5的正极与所述555芯片的第五引脚相连接,所述555芯片的第七引脚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并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极性电容c6的正极并接,所述可调电阻r7的滑动臂与所述555芯片的第七引脚并接所述可调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并接,所述可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电阻r6串联后接电源,所述555芯片的第四引脚接所述单片机的io端口。

如图5所示,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变压器u3、h桥电路u4、npn场效应管q4、三极管q5、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非极性电容c7、非极性电容c8、非极性电容c9、非极性电容c10、电阻r9、电阻r9、电阻r10、可调电阻r11和电阻r12,所述变压器u3的第一引脚连接市电的正极,所述变压器u3的第二引脚连接市电的负极,所述变压器u3的第三引脚并接h桥电路u4的第一端口、所述变压器u3的第四引脚连接h桥电路u4的第三端口,所述非极性电容c7的一端与所述h桥电路的第一端口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端口并接,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非极性电容c8的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8的另一端与npn场效应管q4的漏极并接,npn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所述h桥电路的第二端口并接,所述npn场效应管q4的栅极与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h桥电路的第四端口并接,所述npn场效应管q4的源极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并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非极性电容c8的一端并接,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0的一端并接,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与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并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与所述可调电阻r11的一端并接,所述可调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2的一端并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非极性电容c10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0的另一端与所述可调电阻r11的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可调电阻r11的另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0的两端可输出2.5v-24v的电压。

如图6所示,所述光检测电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芯片、非极性电容c11、非极性电容c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n沟道场效应管q6、二极管d7,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一引脚与非极性电容c11的一端并接后接电源,所述非极性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二引脚和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三引脚并接后接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四引脚与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6的漏极并接,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6的源极与所述电阻r15并接后接电源,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6的源极并接所述单片机的io端口,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6的栅极与所述电阻r1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阻r1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7的一端并接后接电源,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与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q6的漏极并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五引脚与所述非极性电容c12的一端并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六引脚与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并接,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与所述单片机的io端口相连接,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并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并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境光传感器芯片的第五引脚并接。

应当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对属于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而仅仅是显而易见的改动,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