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可灵活拆卸的自组网设备的手持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8610发布日期:2020-09-25 18:37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可灵活拆卸的自组网设备的手持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可灵活拆卸的自组网设备的手持式装置。



背景技术:

自组网是一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网络的信息交换采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分组交换机制,用户终端是可以移动的便携式终端,自组网中每个用户终端都兼有路由器和主机两种功能。作为主机,终端需要运行各种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如编辑器、浏览器等;作为路由器,终端需要运行相应的路由协议,根据路由策略和路由表完成数据分组的转发和路由维护工作,故要求节点实现合适的路由协议。自组网路由协议的目标是快速、准确和高效,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查找到准确可用的路由信息,并能适应网络拓扑的快速变化,同时减小引入的额外时延和维护路由的控制信息,降低路由协议的开销,以满足移动终端计算能力、储存空间以及电源等方面的限制。

为了支持自组网设备方便携带,自组网设备包括背负式自组网设备以及手持式自组网设备。而现有的手持式自组网设备中,大多数的手持式自组网不支持电池拆卸,进而造成更换电池麻烦的问题,而虽然也有部分手持式自组网设备支持电池拆卸,而在安装电池时,还需要注意电池的正负极是否安装正确,而无法实现电池安装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电池可灵活拆卸的自组网设备的手持式装置,解决现有的手持式自组网设备中电池无法灵活拆卸及安装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电池可灵活拆卸的自组网设备的手持式装置,包括上壳体以及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设有放置自组网组件的上壳腔体,以及底部设有第一壳体连接件和第一电池连接件;

所述下壳体设有用于放置电池的下壳腔体,以及顶端设有第二壳体连接件和第二电池连接件;

所述上壳体及下壳体通过第一壳体连接件及第二壳体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电池连接件设置在上壳体底部中心,并设有第一电极触点以及第二电极触点;

所述第二电池连接件上设有圆点触点以及环形触点,所述圆点触点设置在环形触点的圆心,所述下壳体安装于上壳体时,所述圆点触点与第一电极触点电器连接,所述环形触点与第二电极触点电气连接。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电极触点以及第二电极触点为柱形触点。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电极触点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进一步优化,第一电极触点为柱形触点,所述第二电极触点为环形凸块触点,所述柱形触点设置在环形凸块触点的圆心。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电池连接件上设有柱形槽孔及环形槽孔,所述圆点触点设置在柱形槽孔内,所述环形触点设置在环形槽孔内。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手持式自组网设备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通过第一壳体连接件及第二壳体连接件实现拆卸和安装,上壳体的第一电极触点和第二电极触点分别为正负极,连接于上壳体内的自组网组件,下壳体上的第二电池连接件上的圆点触点以及环形触点分别连接于下壳体内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而在上壳体和下壳体安装的过程中,不管下壳体从不同方向安装于上壳体,第一电极触点都能够与圆点触点电气连接,第二电极触点都能与环形触点电极连接,不会出现下壳体内电池的正负极与上壳体内自组网组件的正负极连接错误的情况发生,实现电池可以灵活拆卸以及灵活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池可灵活拆卸的自组网设备的手持式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池可灵活拆卸的自组网设备的手持式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上壳体,

111、第一壳体连接件,

112、第一电极触点,

113、第二电极触点,

120、下壳体,

121、第二壳体连接件,

122、圆点触点,

123、环形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可灵活拆卸的自组网设备的手持式装置,包括上壳体110以及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110设有放置自组网组件的上壳腔体,以及底部设有第一壳体连接件111和第一电池连接件;

所述下壳体120设有用于放置电池的下壳腔体,以及顶端设有第二壳体连接件121和第二电池连接件;

所述上壳体110及下壳体120通过第一壳体连接件111及第二壳体连接件121可拆卸连接;

所述第一电池连接件设置在上壳体110底部中心,并设有第一电极触点112以及第二电极触点113;其中,第一电极触点112和第二电极触点113分别连接于上壳体110腔体内的自组网组件的正负极,如当第一电极触点112连接于自组网组件的正极时,而第二电极触点113连接于自组网组件的负极,或者当第一电极触点112连接于自组网组件的负极时,第二电极触点113连接于自组网组件的正极;

所述第二电池连接件上设有圆点触点以及环形触点123,所述圆点触点122设置在环形触点123的圆心,所述下壳体120安装于上壳体110时,所述圆点触点122与第一电极触点112电器连接,所述环形触点123与第二电极触点113电气连接。其中,圆点触点122和环形触点123分别连接于下壳体120腔体内电池的正负极,如当第一电极触点112连接自组网组件的负极和第二电极触点113连接自组网组件的正极时,则圆点触点122连接于电池的负极,环形触点123连接于电池的正极,或者当第一电极触点112连接自组网组件的正极和第二电极触点113连接自组网组件的负极时,则圆点触点122连接于电池的正极,环形触点123连接于电池的正负极;

手持式自组网设备的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之间通过第一壳体连接件111及第二壳体连接件121进行拆卸和安装,其中,第一壳体连接件111和第二壳体连接件121可以为卡扣连接方式的连接结构;当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在安装的过程中,即下壳体120通过第二壳体连接件121与第一壳体连接件111的连接安装在上壳体110的过程中,上壳体110上的第一电池连接件与第二电池连接件进行连接,其中,第一电池连接件的第一电极触点112电气连接于第二电池连接件上的圆点触点122,而第二电极触点113电气连接于环形触点123,而由于第一电极触点112设置在上壳体110底部的中心位置,而圆点触点122设置在下壳体120顶部的中心位置,不管下壳体120与上壳体110的安装位置怎么变化,当下壳体120安装于上壳体110时,第一电极触点112都能与圆点触点122电气连接,第二电极触点113与环形触点123电气连接,进而不会出现电池的正负极和自组网组件的正负极连接错误的情况发生,实现手持式自组网设备的电池灵活拆卸和安装。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池连接件包括圆点触点122和环形触点123,而第二电池连接件包括第一电极触点112和第二电极触点113,而圆点触点122和环形触点123分别连接自组网组件的正负极,第一电极触点112和第二电极触点113分别连接于电池的正负极,也可以实现手持式自组网设备的电池灵活拆卸和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第一电池连接件与第二电池连接件的一种连接方式,所述第一电极触点112以及第二电极触点113为柱形触点。其中,所述第二电极触点113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当第一电极触点112和第二电极触点113均为柱形触点时,在第二电池连接件上设置用于放置圆点触点122以及环形触点123的槽孔,当下壳体120安装于上壳体110时,第一电极触点112和第二电极触点113可以分别与第二电池连接件上槽孔内的圆点触点122和环形触点123连接,其中,圆点触点122和环形触点123可以同时设置在同一槽孔内,也可以设置在不同槽孔内,如第二电池连接件上设置柱形槽孔和环形槽孔,柱形槽孔设置在环形槽孔的圆心,圆点触点122设置在柱形槽孔内,而环形触点123设置在环形槽孔内。

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触点112为柱形触点,所述第二电极触点113为环形凸块触点,所述柱形触点设置在环形凸块触点的圆心。将第一电极触点112设置为柱形触点,第二电极触点113设置为环形凸块触点,也可以在第二电池连接件上设置用于放置圆点触点122以及环形触点123的槽孔,当下壳体120安装于上壳体110时,第一电极触点112和第二电极触点113可以分别与第二电池连接件上槽孔内的圆点触点122和环形触点123连接,其中,圆点触点122和环形触点123可以同时设置在同一槽孔内,也可以设置在不同槽孔内,如第二电池连接件上设置柱形槽孔和环形槽孔,柱形槽孔设置在环形槽孔的圆心,圆点触点122设置在柱形槽孔内,而环形触点123设置在环形槽孔内。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