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圈盘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1032发布日期:2020-08-05 01:5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圈盘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厨电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线圈盘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加热烹饪器具通常都设置有电磁线圈盘,当线圈盘不是由单组线圈加热单元构成,而是有多组线圈加热单元呈环形阵列排布时,单个线圈加热单元多设置为例如圆形等对称结构,将相邻两组线圈加热单元紧密排放时,靠近线圈盘中心的外缘绕线容易重叠,需要将各组线圈加热单元沿线圈盘的径向(此处所指线圈盘的径向并非限定线圈盘为圆形,而是指自线圈盘中心至边缘的延伸方向)向外移动,使靠近线圈盘中心的外缘绕线不重叠,但是这样又容易造成相邻两线圈加热单元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线圈盘的加热效果较差,影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加热烹饪效果。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线圈盘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旨在减小两相邻线圈加热单元之间的间隙,改善线圈盘的加热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圈盘包括:盘座,具有安装侧;以及;多个线圈加热单元,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且呈分散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线圈加热单元具有沿所述盘座的周向延伸的长度b,且在自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边缘朝向中心的方向上,所述长度b减小。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线圈盘,包括:盘座,具有安装侧;以及,多个线圈加热单元,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且呈分散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线圈加热单元具有沿所述盘座的径向延伸的宽度a,以及沿所述盘座的周向延伸的长度b,a<b。可选地,所述线圈加热单元具有位于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中心与所述盘座中心之间的内侧绕组段、位于所述线圈加热单元与所述盘座外缘之间的外侧绕组段、以及连接所述内侧绕组段和所述外侧绕组段的两端绕组段,其中,所述内侧绕组段的径向宽度为a1,所述外侧绕组段的径向宽度为a2,a1<a2。可选地,所述线圈加热单元具有位于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中心与所述盘座中心之间的内侧绕组段、位于所述线圈加热单元与所述盘座外缘之间的外侧绕组段、以及连接所述内侧绕组段和所述外侧绕组段的两端绕组段,其中,至少在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同一圈上,处在所述内侧绕组段和/或所述外侧绕组段相对于所述两端绕组段呈加层设置,以使得a<b。可选地,至少在所述线圈加热单元靠外侧的一圈,所述内侧绕组段和/或所述外侧绕组段相对于所述两端绕组段呈加层设置。可选地,所述盘座包括自所述盘座的中心朝向边缘延伸的底部和自所述底部的周缘朝一侧延伸的侧部;每一所述线圈加热单元自所述盘座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盘座的侧部,且在所述盘座的径向和/或周向上,所述线圈加热单元呈与所述盘座的底部和侧部适配的弯曲状设置。可选地,所述线圈盘还包括多个绕线结构,多个所述绕线结构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且呈分散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线圈加热单元对应绕设于多个所述绕线结构。可选地,所述绕线结构上背向所述盘座的一侧凸设有绕线柱,所述绕线柱的横截面轮廓呈长形设置,以使得环绕所述绕线柱绕制的线圈加热单元具有所述宽度a和所述长度b。可选地,所述绕线结构包括靠近所述盘座的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的第二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的绕线柱,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限定出环绕所述绕线柱设置的绕线槽,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绕线槽的宽度h;所述绕线结构具有靠近所述盘座中心的近端和远离所述盘座的远端,在自所述绕线结构远端至所述绕线结构近端的方向上,所述绕线槽的宽度h增大。可选地,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线束直径为d,1.5<h/d<2.5。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一体成型。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沿所述绕线柱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叶片。可选地,所述绕线槽具有进线口和出线口,所述绕线槽在进线口和出线口处的宽度分别为h1和h2,h1>h2。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第一支架的侧面凸设有压线筋。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所述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线圈盘,该线圈盘包括:盘座,具有安装侧;以及;多个线圈加热单元,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且呈分散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线圈加热单元具有沿所述盘座的周向延伸的长度b,且在自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边缘朝向中心的方向上,所述长度b减小;或者,该线圈盘包括:盘座,具有安装侧;以及,多个线圈加热单元,设于所述盘座的安装侧,且呈分散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线圈加热单元具有沿所述盘座的径向延伸的宽度a,以及沿所述盘座的周向延伸的长度b,a<b。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线圈盘包括盘座和多个线圈加热单元,且所述线圈加热单元具有沿盘座的径向延伸的宽度a、以及沿盘座的周向延伸的长度b,通过设置a<b,或者设置在自所述线圈加热单元的边缘朝向中心的方向上,所述长度b减小,从而在保证靠近线圈盘中心的线圈加热单元的绕线不重叠的前提下,又能减小两相邻线圈加热单元之间的间隙,每一线圈加热单元对应形成一个加热区域,以实现多点温度强弱分布,改善了线圈盘的加热效果,使得具有该线圈盘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能够促使食材进行无序或者激烈翻滚,发生激烈冲击,以使食材的营养成析出更彻底,提升烹饪质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e-e处的剖面图;图4为图2中f-f处的部分剖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的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线圈盘31第一支架10盘座32绕线柱20线圈加热单元33第二支架30绕线结构331叶片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电磁加热烹饪器具通常都设置有电磁线圈盘,当线圈盘不是由单组线圈加热单元构成,而是有多组线圈加热单元呈环形阵列排布时,单个线圈加热单元多设置为例如圆形等对称结构,将相邻两组线圈加热单元紧密排放时,靠近线圈盘中心的外缘绕线容易重叠,需要将各组线圈加热单元沿线圈盘的径向向外移动,使靠近线圈盘中心的外缘绕线不重叠,但是这样又容易造成相邻两线圈加热单元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线圈盘的加热效果较差,影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的加热烹饪效果。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可以是例如电磁炉、电饭煲、料理机或炒菜机等等,该电磁加热烹饪器具包括线圈盘,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100的实施例。参阅图1、图2或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100的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盘100包括盘座10以及多个线圈加热单元20,盘座10具有安装侧;多个线圈加热单元20设于盘座10的安装侧,且呈分散间隔设置;其中,线圈加热单元20具有沿盘座10的径向延伸的宽度a,以及沿盘座10的周向延伸的长度b,a<b;或者,在自线圈加热单元20的边缘朝向中心的方向上,长度b减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说的盘座10的径向并不限定盘座10为圆形,而使指自盘座10的中心至边缘的延伸方向。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线圈盘100包括盘座10和多个线圈加热单元20,且所述线圈加热单元20具有沿盘座10的径向延伸的宽度a、以及沿盘座10的周向延伸的长度b,通过设置a<b,或者设置在自线圈加热单元20的边缘朝向中心的方向上,长度b减小,从而在保证靠近线圈盘100中心的线圈加热单元20的绕线不重叠的前提下,又能减小两相邻线圈加热单元20之间的间隙,每一线圈加热单元20对应形成一个加热区域,以实现多点温度强弱分布,改善了线圈盘100的加热效果,使得具有该线圈盘100的电磁加热烹饪器具能够促使食材进行无序或者激烈翻滚,发生激烈冲击,以使食材的营养成析出更彻底,提升烹饪质量。要实现线圈加热单元20的宽度a小于长度b,可以采用改变线圈加热单元20绕制形状,例如绕制成类椭圆形等,或者改变线圈加热单元20绕制层数的方式。具体地,定义自盘座10的中心延伸至边缘的方向为内外方向,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100的第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线圈加热单元20具有位于线圈加热单元20的中心与盘座10中心之间的内侧绕组段、位于线圈加热单元20与盘座10外缘之间的外侧绕组段、以及连接内侧绕组段和外侧绕组段的两端绕组段,其中,内侧绕组段的径向宽度为a1,外侧绕组段的径向宽度为a2,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图1为线圈盘100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因此,图1中所标识的宽度a1和宽度a2的长短并不代表a1和a2之间的大小关系,在本实施例中,a1与a2可以设置为相等,也可以不等,更优选为a1<a2。如此,内侧绕组段的径向宽度比线圈加热单元20的其他绕组段的宽度或长度都小,也即,最靠近盘座10中心处的线圈加热单元20的径向宽度小于线圈加热单元20其他所有位置的宽度,更有利减小相邻两线圈加热单元20之间的间隙。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100的第二实施例中,线圈加热单元20具有位于线圈加热单元20的中心与盘座10中心之间的内侧绕组段、位于线圈加热单元20与盘座10外缘之间的外侧绕组段、以及连接内侧绕组段和外侧绕组段的两端绕组段(同样定义自盘座10的中心延伸至边缘的方向为内外方向),其中,至少在线圈加热单元20的同一圈上,处在内侧绕组段和/或外侧绕组段相对于两端绕组段呈加层设置,以使得a<b。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加层设置可以理解为:线圈加热单元20在绕制时,在绕制到两端绕组段对应的位置时,将线圈绕制成n层,而在绕制到对应内侧绕组段和/或外侧绕组段对应的位置时,将线圈绕制成大于n层,如此,由于对于同一线圈加热单元20而言,其绕线圈数是一定的,那么在内侧绕组段和/或外侧绕组段处的绕制层数大于两端绕组段,则使得内侧绕组段和/或外侧绕组段处的线圈加热单元20的径向宽度小于两端绕组段处的线圈加热单元20的径向宽度(此处所指线圈加热单元20的径向宽度是指自线圈加热单元20中心至边缘的延伸方向),从而实现a<b。进一步地,优选至少在线圈加热单元20的同一圈上,处在内侧绕组段相对于两端绕组段呈加层设置;或者,至少在线圈加热单元20的同一圈上,处在内侧绕组段和内侧绕组段相对于两端绕组段呈加层设置,更有利于减小相邻两线圈加热单元20之间的间隙。其中又以至少在线圈加热单元20的同一圈上,处在内侧绕组段相对于两端绕组段呈加层设置的方案更佳,此时,最靠近所述盘座10中心处的线圈加热单元20的径向宽度最小,有助于减小相邻两线圈加热单元20之间的间隙,而线圈加热单元20上其他位置的径向宽度增大,有助于增大线圈加热单元20在盘座10上的覆盖面积,从而增大线圈盘100的有效加热面积。在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实施方案中,可以设置为处在内侧绕组段和/或外侧绕组段的线圈加热单元20的任意一圈或多圈相对于两端绕组段呈加层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至少在线圈加热单元20靠外侧的一圈,内侧绕组段和/或外侧绕组段相对于两端绕组段呈加层设置。更优选为至少在线圈加热单元20靠外侧的一圈,内侧绕组段相对于两端绕组段呈加层设置,而外侧绕组段与两端绕组段的线圈层数相同,如此,在盘座10的径向上,线圈加热单元20的绕制层数分布更为均匀,更方便于线圈加热单元20的绕制。通过设置线圈加热单元20的宽度a小于长度b的方式来减少相邻两线圈加热单元20之间的间隙的技术方案,适用于平底形或凹型(即碗形)的线圈盘100均可。当应用于凹型线圈盘100时,盘座10包括自盘座10的中心朝向边缘延伸的底部和自底部的周缘朝一侧延伸的侧部;每一线圈加热单元20自盘座10的底部延伸至盘座10的侧部,且在盘座10的径向和/或周向上,线圈加热单元20呈与盘座10的底部和侧部适配的弯曲状设置。如此,可以使得在盘座10的径向和/或周向上,线圈加热单元20与盘座10各处的距离保持相当,更好地贴合于盘座10上,更有利于形成宽度a小于长度b的线圈加热单元20结构,且有利于减小线圈加热单元20与盘座10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如此设置,当锅具置于线圈盘100的工作侧进行加热时,线圈加热单元20与锅具在径向和/或周向上的距离保持相当,进而使得对锅具的径向和/或周向各处加热均匀,改善线圈盘100的加热效果。线圈加热单元20在固定到盘座10上时,可以通过绕线结构30固定到盘座10上;也可以是将绕制好的线圈直接粘贴到盘座10上。考虑到线圈盘100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线圈加热单元20可能从盘座10上脱落的问题,优选通过绕线结构30来固定线圈加热单元20。请参阅图1和图2,线圈盘100还包括多个绕线结构30,多个绕线结构30设于盘座10的安装侧,且呈分散间隔设置,多个线圈加热单元20对应绕设于多个绕线结构30。其中,绕线结构30可以是独立于盘座10单独设置的部件,也可以是与盘座10一体成型的结构,例如直接在盘座10的安装侧表面凸设绕线柱32,并在绕线柱32上远离盘座10的一端设置压线部,则压线部与盘座10共同形成用以绕制线圈的绕线槽。当采用改变线圈加热单元20绕制形状的方式使线圈加热单元20的宽度a小于长度b时,请参阅图1,所述绕线结构30上背向所述盘座10的一侧凸设有绕线柱32,所述绕线柱32的横截面轮廓呈长形设置,以使得环绕所述绕线柱32绕制的线圈加热单元20具有所述宽度a和所述长度b。仅通过改变绕线柱32的形状,即可对应改变环绕绕线柱32绕制而成的线圈加热单元20的形状,绕线方式方便快捷。当采用改变线圈加热单元20绕制层数的方式使线圈加热单元20的宽度a小于长度b时,请参阅图2至图4,绕线结构30包括靠近盘座10的第一支架31、与第一支架31相对的第二支架33、以及设置在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3之间的绕线柱32,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3之间限定出环绕绕线柱32设置的绕线槽,第一支架31与第二支架33之间的距离为绕线槽的宽度h;绕线结构30具有靠近盘座10中心的近端和远离盘座10的远端,在自绕线结构30远端至绕线结构30近端的方向上,绕线槽的宽度h增大。如此,在绕线槽内进行线圈绕制时,在绕线槽宽度较大的地方,线圈加热单元20具有更多的绕制层数,而在绕线槽宽度较小的地方,受绕线槽的宽度所限,线圈加热单元20的绕制层数也更少,从而实现线圈加热单元20的内侧绕组段的径向宽度缩小,进而减小相邻两线圈加热单元20之间的间隙。设置至少在线圈加热单元20靠外侧的一圈,内侧绕组段相对于两端绕组段呈加层设置时,为避免线圈加热单元20的内侧绕组段处的绕线层数与剩余其他位置处的绕线层数差距较大,而影响线圈盘100的外观,定义线圈加热单元20的线束直径为d,则优选绕线槽的宽度h与线圈加热单元20的线束直径d满足以下关系:1.5<h/d<2.5。如此,使得线圈加热单元20在内侧绕组段对应的位置可以绕设双层,而在剩余位置可以绕设单层,不仅避免了对线圈盘100外观的影响,也能尽量增大线圈加热单元20在盘座10上的覆盖面积。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3可以是分体成型的结构,此时,绕线柱32可以与第一支架31或第二支架33分体成型或一体成型。或者,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3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有助于简化绕线结构30的成型工艺,在绕制线圈绕制时,可以先将线圈加热单元20绕设于绕线结构30上,再将绕线结构30固定于盘座10上即可。为便于线圈加热单元20的散热,可以在第二支架33上设置散热结构,例如如图2所示,当第二支架33呈板状时,可以在第二支架33上开设多个散热窗。又或者,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二支架33包括沿绕线柱3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叶片331。在便于线圈加热单元20散热的同时,还能节省绕线结构30的制作材料,节约成本。进一步地,不管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3是分体成型还是一体成型,绕线槽具有进线口和出线口,绕线槽在进线口和出线口处的宽度分别为h1和h2,h1>h2。通过设计绕线槽的进线口间隙大于出线口间隙,形成线圈加热单元20“松进紧出”的效果,如此,当线圈加热单元20绕设于叶片331时,不容易发生跳线、断线等问题。此外,为进一步改善线圈加热单元20的绕制效果,第二支架33朝向第一支架31的侧面凸设有压线筋。如此,设置有压线筋处的绕线槽宽度小于绕线槽和进线口和/或出线口的宽度,使得线圈加热单元20在绕制时能易于进线,还能防止线圈加热单元20的松脱。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