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723970发布日期:2020-08-05 01:1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及方法,更详细地,涉及在显示装置制造工艺中,为了将柔性电路基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b)附着连接于面板(panel)而进行折弯(bending)时,调整固定柔性电路基板(fpcb)的第一工作台与固定面板的第二工作台之间的对准(alignment)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显示装置在制造工艺中将柔性电路基板(fpcb)附着连接于面板之后,需要进行将柔性电路基板(fpcb)折弯的工艺。此时,折弯工艺需要进行支承柔性电路基板(fpcb)的第一工作台与支承面板的第二工作台之间的精准对准。

但是,在两个工作台中只有一个工作台执行对准功能,执行对准的操作工作台以支承四轴的几何中心为基准进行操作。

因此,这种结构可能会在调整面板与柔性电路基板(fpcb)的正交及旋转方向位置的过程中,在柔性电路基板(fpcb)产生过度的应力,从而导致柔性电路基板(fpcb)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显示装置制造工艺中为了将柔性电路基板(fpcb)附着连接于面板而进行折弯时,调整支承柔性电路基板(fpcb)的第一工作台与支承面板的第二工作台之间的对准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及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工作台,固定并支承柔性电路基板(fpcb);第二工作台,从第一工作台间隔开,第二工作台的一端与第一工作台的一端彼此相邻而面对,并且固定并支承面板;影像获取部,拍摄柔性电路基板(fpcb)及面板而获取影像信息;以及控制部,从影像获取部接收柔性电路基板(fpcb)与面板的影像信息而算出对准误差,根据算出的对准误差控制第一工作台与第二工作台的移动及旋转,第一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位于第一工作台的相邻面上,第二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位于第二工作台的相邻面上。

可以是,控制部分析影像信息而计算从第一工作台的相邻面到第二工作台的相邻面的距离,从而算出对准误差。

可以是,第一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与第二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在平面上位于同一直线上。

可以是,控制部控制第一工作台与第二工作台的移动及旋转,直到第一工作台的相邻面与第二工作台的相邻面彼此平行。

可以是,控制部使第一工作台或第二工作台中的至少一个向厚度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工作台的相邻面的上端部与第二工作台的相邻面的上端部位于一个平面上。

可以是,第一工作台包括:第一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向x轴方向移动;第二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向y轴方向移动;以及第三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向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移动。

可以是,第一驱动部包括:第1-1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的上侧(上)向x轴方向移动;以及第1-2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的下侧(下)向x轴方向移动。

可以是,第二驱动部包括:第2-1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的左侧(左)向y轴方向移动;以及第2-2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的右侧(右)向y轴方向移动。

可以是,第二工作台包括:第四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向x轴方向移动;第五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向y轴方向移动;以及第六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向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z轴方向移动。

可以是,第四驱动部包括:第4-1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的上侧(上)向x轴方向移动;以及第4-2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的下侧(下)向x轴方向移动。

可以是,第五驱动部包括:第5-1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的左侧(左)向y轴方向移动;以及第5-2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的右侧(右)向y轴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方法包括:(a)第一工作台固定并支承柔性电路基板(fpcb)的步骤;(b)第二工作台固定并支承面板的步骤;(c)影像获取部拍摄所述第一工作台及所述第二工作台而获取影像信息的步骤;(d)控制部从影像获取部接收所述影像信息而算出对准误差的步骤;以及(e)控制部根据算出的对准误差来控制第一工作台与第二工作台的移动及旋转的步骤。

可以是,第二工作台从第一工作台间隔开,所述第二工作台的一端与第一工作台的一端彼此相邻而面对,第一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位于第一工作台的相邻面上,第二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位于第二工作台的相邻面上。

可以是,在(d)的步骤中,控制部分析影像信息而计算从第一工作台的相邻面至第二工作台的相邻面的距离,从而算出对准误差。

可以是,在(e)的步骤中,控制部控制第一工作台与第二工作台的移动及旋转,直到第一工作台的相邻面与第二工作台的相邻面彼此平行。

可以是,在(e)的步骤中,控制部使第一工作台或第二工作台中的至少一个向厚度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工作台的相邻面的上端部与第二工作台的相邻面的上端部位于一个平面上。

可以是,在(e)的步骤中,控制部通过第一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向x轴方向移动,或通过第二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向y轴方向移动,或同时控制第一驱动部及第二驱动部而使第一工作台向左方向或右方向旋转一定角度。

可以是,在(e)的步骤中,控制部通过第四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向x轴方向移动,或通过第五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向y轴方向移动,或同时控制第四驱动部及第五驱动部而使第二工作台向左方向或右方向旋转一定角度。

可以是,在(e)的步骤中,控制部通过第三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向z轴方向移动,或通过第六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向z轴方向移动。

可以是,在(e)的步骤中,控制部通过第三驱动部使第一工作台向z轴方向移动,或通过第六驱动部使第二工作台向z轴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工作台的厚度方向的上端部与第二工作台的厚度方向的上端部位于相同的一条直线上。

发明效果

通常,附着连接于面板的柔性电路基板(fpcb)因微小的拉伸及扭曲载荷容易破损,在现有的单一对准工作台的位置校正过程中,在与面板连接的柔性电路基板(fpcb)容易发生损伤现象。

但是,根据本公开能够实现充分考虑了容易受到外部载荷的影响的柔性电路基板(fpcb)的结构的折弯系统。即,在最小化施加至柔性电路基板(fpcb)的过度的载荷的同时实现折弯工艺。

另外,能够防止柔性电路基板(fpcb)的损伤或不良的发生,因此能够改善模块工艺的收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概略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的图。

图3为示出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的相邻面到第二工作台的相邻面的距离的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的基准位置的图。

图5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与第二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图。

图6为示出使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与第二工作台移动及旋转直到两个相邻面平行的例子的图。

图7为示出使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或第二工作台向厚度方向移动的例子的图。

图8a及图8b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的驱动部的图。

图9a及图9b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工作台的驱动部的图。

图10为示出使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或第二工作台向x轴方向移动的例子的图。

图11为示出使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或第二工作台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的例子的图。

图12为示出使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或第二工作台的旋转的例子的图。

图13为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影像获取部拍摄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的例子的图。

图14为示出计算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的z坐标的例子的图。

图15为示出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方法的流程图。

图16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以旋转中心点为准旋转的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

110:柔性电路基板120:第一工作台

122:旋转中心点124:相邻面

130:面板140:第二工作台

142:旋转中心点144:相邻面

150:影像获取部160:控制部

810:第一驱动部812:第1-1驱动部

814:第1-2驱动部820:第二驱动部

822:第2-1驱动部824:第2-2驱动部

830:第三驱动部840:第四驱动部

842:第4-1驱动部844:第4-2驱动部

850:第五驱动部852:第5-1驱动部

854:第5-2驱动部860:第六驱动部

1410:基准面1420:拍摄面

a、b、c、d:第一工作台的基准位置

a’、b’、c’、d’:第一工作台的当前位置

e、f、g、h:第二工作台的基准位置

e’、f’、g’、h’:第二工作台的当前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益处及特征以及用于实现它们的方法参照与附图一起详细地在后面描述的实施例就会清楚。然而,本公开不限于下文中公开的实施例,也可以以不同形式来实现,但是本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的公开完整,并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完整知道本公开的范围而提供的,本公开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定义。因此,在几个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本公开被模糊解释,公知的工艺步骤、公知的元件结构及公知的技术不做具体说明。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构成要件。

如图所示,空间上相对的用语“下面(below)”、“之下(beneath)”、“下方(lower)”、“上面(above)”、“上方(upper)”等可以是为了容易叙述一个元件或构成要件与其它元件或构成要件之间的关系而使用。空间上相对的用语应理解为在结合图中所示的方向进行使用或操作时,包括元件的彼此不同的方向的用语。例如,当将图中所示的元件翻转过来时,记载为其它元件的“下面(below)”或“之下(beneath)”的元件可以置于其它元件的“上面(above)”。因此,例子性的用语“下面”可包括上面和下面。元件可以向其它方向配向,因此,从空间上相对的用语可以根据配向来解释。

在本说明书中当说明为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连接,不仅包括直接连接的情况,还包括其之间设置有其它元件并连接的情况。并且,当记载某一部分包括某一构成要件时,除非有与其相反的特殊记载,否则表示可以还包括其它构成要件,而并不是排除其它构成要件。

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可以用于说明各种构成要件,但是这种构成要件并不限于所述用语。所述用语的目的在于用于将一个构成要件与其它构成要件区别开。例如,在不超出本公开的权利要求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构成要件可以命名为第二或第三构成要件,类似地,第二或第三构成要件也可以互换命名。

在无其它定义的情况下,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可以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共同理解的含义使用。并且,除非明确地特殊定义,否则通常使用的词典中所定义的用语不会被理想或扩展解释。

以下,参照图1至图16,对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概略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参照图1,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100可以包括柔性电路基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fpcb)110、第一工作台(stage1)120、面板(panel)130、第二工作台(stage2)140、影像获取部150及控制部160。

通常,显示装置可以包括:用于驱动显示面板的驱动集成电路(ic);以及为了传送用于驱动显示面板的信号而与显示面板连接的柔性电路基板110。

柔性电路基板110与面板130连接,用于从面板130接收感应信号而向驱动ic传送。

第一工作台120固定并支承柔性电路基板110。

面板130可以例举的有显示面板,通过柔性电路基板110从驱动ic接收驱动信号。另外,面板130可以例举的有触摸感应面板(touchsensingpanel),能够通过柔性电路基板110将根据使用者的触摸而产生的感应信号向驱动ic传送。

第二工作台140固定并支承面板130,从第一工作台120间隔开,并且第二工作台140的一端与第一工作台120的一端彼此相邻而面对。

影像获取部150能够拍摄柔性电路基板110及面板130而获取影像信息。例如,影像获取部150可以举例的有通过拍摄固定有柔性电路基板110的第一工作台120和固定有面板130的第二工作台140来获取拍摄图像的相机。在此,相机能够通过电荷耦合器件(ccd,chargecoupleddevice)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等图像传感器,收集从拍摄目标物发射的光,从而生成影像信息。根据本公开的影像获取部150可以是工业用相机(industrialcamera)中的任一种,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生成影像信息的装置,则任意装置均可。

控制部160能够从影像获取部150接收柔性电路基板110和面板130的影像信息而算出对准误差,根据算出的对准误差来控制第一工作台120与第二工作台140的移动及旋转。

在此,如图2所示,可以是,第一工作台120的旋转中心点122位于第一工作台120的相邻面124上,第二工作台140的旋转中心点142位于第二工作台140的相邻面144上。图2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的图。在图2中,第一工作台120的旋转中心点122位于第一工作台120的相邻面124上的中央,但是不限于此,可以位于相邻面124的左侧或左端或者相邻面124的右侧或右端。并且,在图2中例示出第二工作台140的旋转中心点142位于第二工作台140的相邻面144上的中央,但是不限于此,可以位于相邻面144的左侧或左端或者相邻面144的右侧或右端。

如图3所示,控制部160能够通过分析影像信息,计算从第一工作台120的相邻面124到第二工作台140的相邻面144的距离,从而算出对准误差。图3为示出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的相邻面到第二工作台的相邻面的距离的图。即,如图3所示,控制部160能够分别计算从第一工作台120的右侧相邻面124到第二工作台140的右侧相邻面144的距离d1、从第一工作台120的旋转中心点122到第二工作台140的旋转中心点142的距离d2以及从第一工作台120的左侧相邻面124到第二工作台140的左侧相邻面144的距离d3。

此时,控制部160将第一工作台120与第二工作台140彼此构成平行状态的第一工作台120的基准位置320和第二工作台140的基准位置340存储于内部存储器。

在此,如图4所示,第一工作台120的基准位置320包括对构成第一工作台120的四个顶点、即a(x1,y1)、b(x2,y2)、c(x3,y3)、d(x4,y4)各自的x,y坐标。图4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的基准位置的图。另外,在图4中,第二工作台140的基准位置340包括对构成第二工作台140的四个顶点、即e(x5,y5)、f(x6,y6)、g(x7,y7)、h(x8,y8)各自的x,y坐标。

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工作台120的旋转中心点122与第二工作台140的旋转中心点142在平面上可以位于同一直线510上。图5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与第二工作台的旋转中心点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图。

另外,如图6所示,控制部160能够控制第一工作台120与第二工作台140的移动及旋转,直到第一工作台120的相邻面124与第二工作台140的相邻面144彼此平行。图6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与第二工作台移动及旋转直到两个相邻面平行的例子的图。即,如图4及图6所示,控制部160能够使第一工作台120移动及旋转,使得第一工作台120的当前位置(a’、b’、c’、d’)成为第一工作台120的基准位置(a、b、c、d)。并且,如图4及图6所示,控制部160能够控制第二工作台140的移动及旋转,使得第二工作台140的当前位置(e’、f’、g’、h’)成为第二工作台140的基准位置(e、f、g、h)。

在图4及图6中,第一工作台120根据控制部160的控制进行移动及旋转,相当于各个顶点的当前位置a’(x1’,y1’)、b’(x2’,y2’)、c’(x3’,y3’)、d’(x4’,y4’)成为基准位置a(x1,y1)、b(x2,y2)、c(x3,y3)、d(x4,y4)。

在图4及图6中,第二工作台140根据控制部160的控制移动及旋转,相当于各个顶点的当前位置e’(x5’,y5’)、f’(x6’,y6’)、g’(x7’,y7’)、h’(x8’,y8’)成为基准位置e(x5,y5)、f(x6,y6)、g(x7,y7)、h(x8,y8)。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控制部160能够使第一工作台120或第二工作台140中的至少一个向厚度方向(+z或-z)移动,使得第一工作台120的相邻面124的上端部126与第二工作台140的相邻面144的上端部146位于一个平面上。图7为示出使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或第二工作台向厚度方向移动的例子的图。因此,第一工作台120的相邻面124的上端部126与第二工作台140的相邻面144的上端部146位于同一线上。

图8a及图8b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的驱动部的图,图9a及图9b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工作台的驱动部的图。

参照图8a、图8b及图9a、图9b,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工作台120包括第一驱动部810、第二驱动部820及第三驱动部830。

第一驱动部810使第一工作台120向x轴方向移动,如图8a所示,第一驱动部810包括第1-1驱动部812和第1-2驱动部814。第1-1驱动部812使第一工作台120的上侧(上、x1)向x轴方向移动,第1-2驱动部814使第一工作台120的下侧(下、x2)向x轴方向移动。即,第一驱动部810将马达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从而使第一工作台120的上侧及下侧向x轴方向移动。

第二驱动部820使第一工作台120向与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移动,第二驱动部820将马达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从而使第一工作台120的左侧及右侧向y轴方向移动。但是,在图8a中,第二驱动部820示出为一个,但如在图9a中构成第五驱动部850的第5-1驱动部852及第5-2驱动部854那样,第二驱动部820可以由第2-1驱动部822及第2-2驱动部824构成。第2-1驱动部822使第一工作台120的左侧(左、y1)向y轴方向移动,第2-2驱动部824使第一工作台120的右侧(右、y2)向y轴方向移动。即,第二驱动部820将马达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从而使第一工作台120的左侧及右侧向y轴方向移动。

如图8b所示,第三驱动部830使第一工作台120向z轴方向移动,所述z轴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的同时也与y轴方向正交。即,第三驱动部830将马达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从而如图8b所示,使第一工作台120向z轴方向移动。

第二工作台140包括第四驱动部840、第五驱动部850及第六驱动部860。

第四驱动部840使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移动,第四驱动部840将马达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从而使第二工作台140的上侧及下侧向x轴方向移动。但是,在图9a中,第四驱动部840示出为一个,但如在图8a中构成第一驱动部810的第1-1驱动部812及第1-2驱动部814那样,第四驱动部840可以由第4-1驱动部842及第4-2驱动部844构成。第4-1驱动部842使第二工作台140的上侧(上、x1)向x轴方向移动,第4-2驱动部844使第二工作台140的下侧(下、x2)向x轴方向移动。即,第四驱动部840将马达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从而如图9a所示,使第二工作台140的上侧及下侧向x轴方向移动。

第五驱动部850使第二工作台140向与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移动,如图9a所示,第五驱动部850包括第5-1驱动部852及第5-2驱动部854。第5-1驱动部852使第二工作台140的左侧(左、y1)向y轴方向移动,第5-2驱动部854使第二工作台140的右侧(右、y2)向y轴方向移动。即,第五驱动部850将马达的旋转运动变更为直线运动,从而如图9a所示,使第二工作台140的左侧及右侧向y轴方向移动。

如图9b所示,第六驱动部860使第二工作台140向z轴方向移动,所述z轴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的同时也与y轴方向正交。第六驱动部860也将马达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从而如图9b所示,使第二工作台140向z轴方向移动。

在此,例示了第一驱动部810至第六驱动部860利用马达的动力,但并不限于此,可以利用螺线管动力。

图10为示出使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或第二工作台向x轴方向移动的例子的图。

参照图10,根据本公开的控制部160在使第一工作台120或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移动时,仅控制第一驱动部810或第四驱动部840而使第一工作台120或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移动。

例如,在使第一工作台120向x轴方向移动时,控制部160同时控制在第一工作台120的上侧x1的第1-1驱动部812和在第一工作台120的下侧x2的第1-2驱动部814,从而使第一工作台120向+x轴方向或-x轴方向移动。即,控制部160不控制使第一工作台120向y轴方向移动的第二驱动部820。

因此,第一驱动部810同时驱动第1-1驱动部812及第1-2驱动部814,从而使第一工作台120向+x轴方向或-x轴方向移动。

相同地,在使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移动时,控制部160以相同的方式同时控制第4-1驱动部842及第4-2驱动部844,从而使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或-x轴方向移动。

图11为示出使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或第二工作台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的例子的图。

参照图11,在使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工作台120或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时,控制部160控制第一驱动部810和第二驱动部820或第四驱动部840和第五驱动部850。例如,控制部160控制第一驱动部810,从而使第一工作台120向x轴移动,接着控制第二驱动部820,从而使第一工作台120向y轴移动。

因此,第一驱动部810同时驱动第1-1驱动部812及第1-2驱动部814,从而使第一工作台120向+x轴方向移动,第二驱动部820使向+x轴方向移动的第一工作台120向-y轴方向移动。

此时,控制部160可以先控制第一驱动部810并后控制第二驱动部820,或者先控制第二驱动部820并后控制第一驱动部810。即,控制部160并不是同时控制第一驱动部810及第二驱动部820,而是依次控制两个驱动部。

同样,在使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时,控制部160以相同的方式控制第四驱动部840,从而使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移动后,控制第五驱动部850,从而使第二工作台140向-y轴方向移动。

图12为示出使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或第二工作台旋转的例子的图。

参照图12,根据本公开的控制部160在使第一工作台120或第二工作台140旋转时,同时控制第1-1驱动部812、第1-2驱动部814及第二驱动部820或第4-1驱动部842、第4-2驱动部844及第五驱动部850。

例如,控制部160通过第1-1驱动部812使第一工作台120向+x轴方向、通过第1-2驱动部814使第一工作台120向-x轴方向、通过第二驱动部820使第一工作台120向-y轴方向全部同时移动。因此,如图12所示,第一工作台120的上侧左端向上移动的同时向右侧移动,上侧右端向右侧移动的同时向下移动,下侧右端向下移动的同时向左侧移动,下侧左端向左侧移动的同时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右旋转。

同样,如图12所示,控制部160可以以同样的方式使第二工作台140旋转。即,控制部160通过第4-1驱动部842使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通过第4-2驱动部844使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通过第五驱动部850使第二工作台140向-y轴方向全部同时移动。因此,如图12所示,第二工作台140的上侧左端向上移动的同时向右侧移动,上侧右端向右侧移动的同时向下移动,下侧右端向下移动的同时向左侧移动,下侧左端向左侧移动的同时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右旋转。

图13为示出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影像获取部拍摄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的例子的图。

参照图1至图13,根据本公开的影像获取部150通过相机拍摄固定于第一工作台120的柔性电路基板110的同时,拍摄固定于第二工作台140的面板130。

为此,影像获取部150位于第一工作台120或第二工作台140的上方。

控制部160基于从影像获取部150拍摄的影像信息来算出第一工作台120及第二工作台140的位置。具体地,控制部160通过分析所述拍摄的影像信息来检测第一工作台120及第二工作台140的三维坐标(xyz坐标)。为此,例如,控制部160能够基于拍摄照明度对从影像获取部150接收的影像信息进行二值化(binarization),从而生成黑-白图像(black-whiteimage),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扫描所述黑-白图像而提取影像中被摄体的基本轮廓线,从所述轮廓线判断被摄体的中心位置,并且基于所述中心位置检测被摄体(例如,工作台)的各个顶点的位置。

因此,控制部160能够获得如图6所示的第一工作台120及第二工作台140的xy坐标。即,控制部160能够获得相当于第一工作台120的当前位置的各个顶点坐标a’(x1’,y1’)、b’(x2’,y2’)、c’(x3’,y3’)、d’(x4’,y4’)。另外,控制部160能够获得相当于第二工作台140的当前位置的各个顶点坐标e’(x5’,y5’)、f’(x6’,y6’)、g’(x7’,y7’)、h’(x8’,y8’)。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控制部160能够算出第一工作台120及第二工作台140的z坐标。

图14为示出算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的z坐标的例子的图。

参照图14,根据本公开的影像获取部150拍摄最大透视角的区域151,从而将多个影像向控制部160传送。在图14中,影像获取部150的最大透视角为2θ。即,影像获取部150根据安装的位置可以自由设定最大透视角,根据设定的最大透视角来决定影像获取部150能够拍摄的最大透视角的区域151。影像获取部150能够拍摄在最大透视角的区域151内的第一工作台120及第二工作台140。

控制部160基于多个影像算出第一工作台120及第二工作台140的位置。为此,控制部160包括比例运算部及坐标运算部。

首先,z坐标的基准点0定义为影像获取部150。并且,基准点0与基准面1410的中心重叠。在此,基准面1410可以设定图13中所示的第二工作台140的上部面。与此不同地,最大透视角的区域151的基准面1410可以设定为第一工作台120的上部面。另外,基准面1410可以设定为另一高度的虚拟面。将以三维坐标中的z坐标为准与基准面1410平行地设定的面定义为拍摄面1420。在此,拍摄面1420可以设定图13中所示的第一工作台120的上部面。因此,位于拍摄面1420的第一工作台120的三维坐标为实际要求算的工作台的三维坐标。

工作台的z坐标在位于基准面1410时为z1,在位于拍摄面1420时为z2。影像获取部150的最大透视角为2θ。基准面1410为第二工作台140的上部面,因此,能够测量基准面1410的一边的长度t1。相当于基准面1410的一边的一半的长度t2也能够通过测量的一边的长度t1获知。

因此,z1根据三角函数的法则定义为如以下数学式1。

【数学式1】

另一方面,拍摄于影像获取部150的影像的工作台的尺寸根据实际所位于的高度而不同。即,从影像获取部150离得越远,拍摄于影像中的工作台的尺寸越小。

因此,根据拍摄于影像的工作台的尺寸,能够获知实际工作台的高度,即z坐标。

位于基准面1410的第二工作台140的尺寸成为基准值,将由影像获取部150拍摄的第二工作台140的尺寸与基准值进行比较,从而算出坐标变换比例。坐标变换比例根据以下数学式2计算。

【数学式2】

因此,若将坐标变换比例乘于数学式1,则根据以下数学式3,能够算出第一工作台120的z坐标。

【数学式3】

比例运算部利用根据最大透视角的区域151的基准面1410的坐标决定的工作台的尺寸和显示于影像的工作台的尺寸来计算坐标变换比例。

坐标运算部利用坐标变换比例、影像获取部150的最大透视角、位于基准面1410的第二工作台140的z坐标z1及最大透视角的区域151的基准面1410的一边的长度t1来运算第一工作台120的z坐标z2。

另一方面,第一工作台120的xy坐标是在影像信息中设定基准点0,根据设定的基准点0,获得如图6所示的各个顶点坐标a’(x1’,y1’)、b’(x2’,y2’)、c’(x3’,y3’)、d’(x4’,y4’)。

在此,显示于影像信息的第一工作台120的xy坐标与实际有区别,因此将在上面求算的坐标变换比例根据以下数学式4应用时,能够求实际xy坐标。

【数学式4】

实际x坐标=x*坐标变换比例

实际y坐标=y*坐标变换比例

如上所述,本公开利用影像获取部150的最大透视角与坐标变换比例,能够更加准确地运算工作台的三维坐标。

控制部160分别比较如图6所示的第一工作台120的xy当前坐标(a’、b’、c’、d’)与如图4所示的第一工作台120的xy基准坐标(a、b、c、d),从而算出xy坐标的对准误差。

另外,控制部160比较从影像获取部150到基准面1410的z坐标z1与从影像获取部150到拍摄面1420的z坐标z2,从而算出z坐标的对准误差。

而且,控制部160根据算出的对准误差来控制第一驱动部810、第二驱动部820及第三驱动部830,从而调整第一工作台120的对准。

另一方面,控制部160分别比较图6中所示的第二工作台140的xy当前坐标(e’、f’、g’、h’)与图4中所示的第二工作台140的xy基准坐标(e、f、g、h),从而算出xy坐标的对准误差。

而且,控制部160根据算出的xy坐标的对准误差及z坐标的对准误差来控制第四驱动部840、第五驱动部850及第六驱动部860,从而调整第二工作台140的对准。

图15为示出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方法的流程图。

参照图1至图1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方法中,首先,第一工作台120固定并支承柔性电路基板110(s1510)。

在此,第二工作台140从第一工作台120间隔开,并且第二工作台140的一端与第一工作台120的一端彼此相邻而面对。

另外,第一工作台120的旋转中心点122位于第一工作台120的相邻面124上,第二工作台140的旋转中心点142位于第二工作台140的相邻面144上。

接着,第二工作台140固定并支承面板130(s1520)。

接着,影像获取部150拍摄第一工作台120及第二工作台140而获取影像信息(s1530)。

即,影像获取部150拍摄固定于第一工作台120的柔性电路基板110及固定于第二工作台140的面板130,从而获取影像信息。

接着,控制部160从影像获取部150接收柔性电路基板110及面板130的影像信息,从而算出对准误差(s1540)。

此时,控制部160分析影像信息,如图4及图6所示,比较第一工作台120的当前位置(a’、b’、c’、d’)与基准位置(a、b、c、d),并比较第二工作台140的当前位置(e’、f’、g’、h’)与基准位置(e、f、g、h),从而能够算出对准误差。

另外,控制部160分析影像信息,计算从第一工作台120的相邻面124到第二工作台140的相邻面144的距离(d1、d2、d3),从而能够算出对准误差。

接着,控制部160根据算出的对准误差来控制第一工作台120与第二工作台140的移动及旋转(s1550)。

此时,如图3所示,控制部160能够控制第一工作台120与第二工作台140的移动及旋转,直到第一工作台120的相邻面124与第二工作台140的相邻面144彼此平行。在图3中,在第一工作台120与第二工作台140的彼此平行时的间距为d2时,控制部160通过第一驱动部810及第二驱动部820来控制第一工作台120的移动及旋转,通过第四驱动部840及第五驱动部850来控制第二工作台140的移动及旋转,使得d3成为d2,d1成为d2。

即,控制部160能够通过第一驱动部810使第一工作台120向x轴方向移动,或通过第二驱动部820使第一工作台120向y轴方向移动。此时,控制部160能够同时控制第一驱动部810及第二驱动部820,从而使第一工作台120向左方向或右方向旋转一定角度。

另外,控制部160通过第四驱动部840使第二工作台140向x轴方向移动,或通过第五驱动部850使第二工作台140向y轴方向移动。此时,控制部160能够同时控制第四驱动部840及第五驱动部850,从而使第二工作台140向左方向或右方向旋转一定角度。

例如,如图16所示,第一工作台120以旋转中心点122为准沿顺时针方进行右旋转,第二工作台140以旋转中心点142为准沿逆时针方进行左旋转。图16为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以旋转中心点为准旋转的例子的图。因此,如图16所示,第一工作台120及第二工作台140成为两个相邻面124、144彼此平行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控制部160能够使第一工作台120或第二工作台140中的至少一个向厚度方向(+z或-z)移动,使得第一工作台120的相邻面124的上端部126与第二工作台140的相邻面144的上端部146位于一个平面上。

即,控制部160能够通过第三驱动部830使第一工作台120向z轴方向移动,或通过第六驱动部860使第二工作台140向z轴方向移动。

此时,控制部160通过第三驱动部830使第一工作台120向z轴方向移动,或通过第六驱动部860使第二工作台140向z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第一工作台120的厚度方向的上端部126与第二工作台140的厚度方向的上端部146位于相同的一条直线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能够实现在显示装置制造工艺中为了将柔性电路基板(fpcb)连接于面板而进行折弯时,调整支承柔性电路基板(fpcb)的第一工作台与支承面板的第二工作台之间的对准的显示装置制造用工作台对准装置及方法。

以上说明的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及附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不超出本公开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替换、变形及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