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37721发布日期:2020-09-25 18:10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控制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箱。



背景技术:

电气自动化控制箱的操作端面一般均位于控制箱的箱门上,操作端面上设有若干操作按钮。

但是现有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箱还存在着进行工作时不方便进行操作盘升降工作,不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导线固定分离工作和不方便对连接外部的导线进行固定工作以及不方便对电器设备进行降温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箱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箱,以解决现有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箱存在着进行工作时不方便进行操作盘升降工作,不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导线固定分离工作和不方便对连接外部的导线进行固定工作以及不方便对电器设备进行降温的问题。一种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箱,包括控制箱,移动刹车轮,推动杆,升降孔,可升降操作板结构,可固定分线管结构,可防护固定通线管结构,可插接降温散热箱结构,分隔板,第一转动门,第一观察片,第二转动门,第二观察片,连接座和电力设备组件,所述的移动刹车轮分别螺栓连接在控制箱的下端四角位置;所述的推动杆螺栓连接在控制箱的右侧上部;所述的升降孔开设在控制箱的上端中间位置;所述的可升降操作板结构安装在分隔板的上端;所述的可固定分线管结构安装在分隔板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可防护固定通线管结构安装在控制箱的右侧下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可插接降温散热箱结构安装在控制箱的左侧内壁下部;所述的分隔板螺栓连接在控制箱的内壁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转动门铰链连接在控制箱的左侧上部;所述的第一观察片镶嵌在第一转动门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二转动门铰链连接在控制箱的左侧下部;所述的第二观察片镶嵌在第二转动门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连接座螺栓连接在控制箱的内部底端中间位置;所述的电力设备组件分别螺栓连接在连接座的上端;所述的可升降操作板结构包括升降板,电动升降组件,支撑杆,遮挡板,支撑座和操作盘,所述的电动升降组件分别螺栓连接在升降板的下端四角位置;所述的支撑杆的下端分别螺栓连接在升降板的上端四角位置;所述的支撑杆的上端分别螺栓连接在遮挡板的下端四角位置;所述的支撑座分别螺栓连接在升降板的上端前面中间位置和上端后面中间位置;所述的支撑座的上端分别螺栓连接在操作盘的下端前面和下端后面。

优选的,所述的可固定分线管结构包括固定管,分线杆,第一连接板,翼形螺栓和分线环,所述的分线杆分别连接在固定管的上端中间位置和下端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连接板分别螺栓连接在分线杆的上下两端左右两侧;所述的翼形螺栓分别贯穿第一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分线环分别从左到右依次焊接在分线杆的上端两端。

优选的,所述的可防护固定通线管结构包括通线管,转动杆,弧形夹持板,固定板和方头螺栓,所述的转动杆的下端分别轴接在通线管的正表面右侧中间位置和后表面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转动杆的上端分别轴接在弧形夹持板的正表面右侧和后表面右侧;所述的固定板分别焊接在弧形夹持板的前后两端;所述的方头螺栓分别观察固定板的内部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可插接降温散热箱结构包括降温箱,第二连接板,不锈钢网,通风孔,通风扇组件和插接网,所述的第二连接板分别焊接在降温箱的上端前后以及下端前后;所述的不锈钢网螺钉连接在降温箱的内壁右侧;所述的通风孔分别开设在降温箱的前面中间位置和后面中间位置;所述的通风扇组件螺栓连接在通风孔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插接网插接在降温箱的左侧内部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分隔板采用内部开设有螺纹孔的不锈钢板;所述的推动杆采用u型的不锈钢杆;所述的第一转动门和第二转动门与控制箱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的操作盘从前到后依次螺栓连接有操作按钮;所述的遮挡板采用透明的pvc板且四周胶接有橡胶条。

优选的,所述的电动升降组件的下端分别螺栓连接在分隔板的上端四角位置;所述的支撑杆分别贯穿升降孔;所述的遮挡板设置在升降孔的内部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连接板分别设置在固定管的上端左右两侧和下端左右两侧;所述的翼形螺栓分别螺纹连接在固定管的左右两侧上部以及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固定管螺纹贯穿分隔板内部开设的螺纹孔;所述的固定管设置在控制箱的内部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弧形夹持板的内壁胶接有硅胶垫;所述的通线管采用两端外壁套接有橡胶套的不锈钢管。

优选的,所述的通线管螺纹连接在控制箱的右侧下部中间位置;所述的方头螺栓分别螺纹连接在控制箱的右侧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插接网采用尼龙网板;所述的降温箱采用左侧开设有通孔的不锈钢箱。

优选的,所述的降温箱通过第二连接板螺栓连接在控制箱的左侧内壁下部;所述的第二连接板分别螺栓连接在控制箱的左侧内壁下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中,所述的升降板,电动升降组件,支撑座和操作盘的设置,有利于在工作中通过电动升降组件工作时推动升降板向上移动并带动支撑座和操作盘进行升降工作,方便在工作中进行操作盘升降工作。

2.本发明中,所述的固定管,分线杆,分线环,电力设备组件和操作盘的设置,有利于在工作中使用导线连接电力设备组件和操作盘时通过分线环将连接导线进行隔离工作,防止在工作中导线过热影响工作。

3.本发明中,所述的通线管,转动杆,弧形夹持板,固定板和方头螺栓以及控制箱的设置,有利于在工作中通过固定板和方头螺栓将弧形夹持板连接在控制箱的右侧下部,同时对设备连接外部使用的导线进行固定工作,防止在工作中导线松动影响工作。

4.本发明中,所述的降温箱,第二连接板,不锈钢网,通风孔,通风扇组件和控制箱的设置,有利于在工作中通过通风扇组件工作时产生的风力吹向降温箱的内部,然后对电力设备组件进行降温工作,防止温度过高影响工作。

5.本发明中,所述的升降板,电动升降组件,支撑杆,遮挡板,支撑座,操作盘和控制箱以及升降孔相互配合的设置,有利于在工作中通过遮挡板与升降孔配合,防止灰尘落在操作盘的上端,增加防尘功能。

6.本发明中,所述的降温箱,第二连接板,不锈钢网,通风孔,通风扇组件和插接网的设置,有利于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不锈钢网和插接网对通风扇组件工作时产生的风力进行过滤工作,防止空气中的灰尘落在电力设备组件的上端外壁,影响降温工作增加过滤功能。

7.本发明中,所述的固定管,分线杆,第一连接板和翼形螺栓的设置,有利于在工作中通过旋转翼形螺栓,进行第一连接板拆卸工作,方便在工作对分线杆和分线环进行拆卸工作。

8.本发明中,所述的控制箱,移动刹车轮,推动杆和升降孔的设置,有利于在工作中抓住推动杆推动控制箱进行移动,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增加移动功能。

9.本发明中,所述的控制箱,第一转动门,第一观察片,第二转动门和第二观察片的设置,有利于在工作中通过第一观察片和第二观察片对操作盘和电力设备组件进行观察工作,同时方便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维护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可升降操作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可固定分线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可防护固定通线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可插接降温散热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控制箱;2、移动刹车轮;3、推动杆;4、升降孔;5、可升降操作板结构;51、升降板;52、电动升降组件;53、支撑杆;54、遮挡板;55、支撑座;56、操作盘;6、可固定分线管结构;61、固定管;62、分线杆;63、第一连接板;64、翼形螺栓;65、分线环;7、可防护固定通线管结构;71、通线管;72、转动杆;73、弧形夹持板;74、固定板;75、方头螺栓;8、可插接降温散热箱结构;81、降温箱;82、第二连接板;83、不锈钢网;84、通风孔;85、通风扇组件;86、插接网;9、分隔板;10、第一转动门;11、第一观察片;12、第二转动门;13、第二观察片;14、连接座;15、电力设备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箱,包括控制箱1,移动刹车轮2,推动杆3,升降孔4,可升降操作板结构5,可固定分线管结构6,可防护固定通线管结构7,可插接降温散热箱结构8,分隔板9,第一转动门10,第一观察片11,第二转动门12,第二观察片13,连接座14和电力设备组件15,所述的移动刹车轮2分别螺栓连接在控制箱1的下端四角位置;所述的推动杆3螺栓连接在控制箱1的右侧上部;所述的升降孔4开设在控制箱1的上端中间位置;所述的可升降操作板结构5安装在分隔板9的上端;所述的可固定分线管结构6安装在分隔板9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可防护固定通线管结构7安装在控制箱1的右侧下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可插接降温散热箱结构8安装在控制箱1的左侧内壁下部;所述的分隔板9螺栓连接在控制箱1的内壁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转动门10铰链连接在控制箱1的左侧上部;所述的第一观察片11镶嵌在第一转动门10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二转动门12铰链连接在控制箱1的左侧下部;所述的第二观察片13镶嵌在第二转动门12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连接座14螺栓连接在控制箱1的内部底端中间位置;所述的电力设备组件15分别螺栓连接在连接座14的上端;所述的可升降操作板结构5包括升降板51,电动升降组件52,支撑杆53,遮挡板54,支撑座55和操作盘56,所述的电动升降组件52分别螺栓连接在升降板51的下端四角位置;所述的支撑杆53的下端分别螺栓连接在升降板51的上端四角位置;所述的支撑杆53的上端分别螺栓连接在遮挡板54的下端四角位置;所述的支撑座55分别螺栓连接在升降板51的上端前面中间位置和上端后面中间位置;所述的支撑座55的上端分别螺栓连接在操作盘56的下端前面和下端后面;在进行工作时,通过控制设备控制电动升降组件52开始工作并推动升降板51向上进行移动,然后带动支撑座55和操作盘56向上移动至控制箱1的上端,方便在工作中进行升降收纳工作。

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3所示,所述的可固定分线管结构6包括固定管61,分线杆62,第一连接板63,翼形螺栓64和分线环65,所述的分线杆62分别连接在固定管61的上端中间位置和下端中间位置;所述的第一连接板63分别螺栓连接在分线杆62的上下两端左右两侧;所述的翼形螺栓64分别贯穿第一连接板63的左右两侧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分线环65分别从左到右依次焊接在分线杆62的上端两端;固定好控制箱1后,使用导线将电力设备组件15和操作盘56上端的控制按钮等设备进行连接,在进行连接的过程中使导线贯穿固定管61,然后使连接使用的导线分别贯穿分线环65进行分线工作,防止在工作中导线距离过近发热后影响工作。

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4所示,所述的可防护固定通线管结构7包括通线管71,转动杆72,弧形夹持板73,固定板74和方头螺栓75,所述的转动杆72的下端分别轴接在通线管71的正表面右侧中间位置和后表面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转动杆72的上端分别轴接在弧形夹持板73的正表面右侧和后表面右侧;所述的固定板74分别焊接在弧形夹持板73的前后两端;所述的方头螺栓75分别观察固定板74的内部中间位置;进行工作前抓住推动杆3推动控制箱1进行移动,然后将控制箱1移动至合适的位置,然后固定好控制箱1,防止在工作中控制箱1进行移动,然后使用外部导线贯穿通线管71后接通电力设备组件15,然后通过固定板74连接在控制箱1的右侧下部同时通过弧形夹持板73设置在控制箱1的右侧将导线固定好,防止在工作中导线松动影响工作。

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5所示,所述的可插接降温散热箱结构8包括降温箱81,第二连接板82,不锈钢网83,通风孔84,通风扇组件85和插接网86,所述的第二连接板82分别焊接在降温箱81的上端前后以及下端前后;所述的不锈钢网83螺钉连接在降温箱81的内壁右侧;所述的通风孔84分别开设在降温箱81的前面中间位置和后面中间位置;所述的通风扇组件85螺栓连接在通风孔84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的插接网86插接在降温箱81的左侧内部中间位置;在工作中通过降温箱81以及通风扇组件85工作时产生的风力对电力设备组件15进行吹风并对电力设备组件15进行降温工作,防止在工作中电力设备组件15温度过高影响工作。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分隔板9采用内部开设有螺纹孔的不锈钢板;所述的推动杆3采用u型的不锈钢杆;所述的第一转动门10和第二转动门12与控制箱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操作盘56从前到后依次螺栓连接有操作按钮;所述的遮挡板54采用透明的pvc板且四周胶接有橡胶条。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电动升降组件52的下端分别螺栓连接在分隔板9的上端四角位置;所述的支撑杆53分别贯穿升降孔4;所述的遮挡板54设置在升降孔4的内部中间位置。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第一连接板63分别设置在固定管61的上端左右两侧和下端左右两侧;所述的翼形螺栓64分别螺纹连接在固定管61的左右两侧上部以及下部。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固定管61螺纹贯穿分隔板9内部开设的螺纹孔;所述的固定管61设置在控制箱1的内部中间位置。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弧形夹持板73的内壁胶接有硅胶垫;所述的通线管71采用两端外壁套接有橡胶套的不锈钢管。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通线管71螺纹连接在控制箱1的右侧下部中间位置;所述的方头螺栓75分别螺纹连接在控制箱1的右侧下部。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插接网86采用尼龙网板;所述的降温箱81采用左侧开设有通孔的不锈钢箱。

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降温箱81通过第二连接板82螺栓连接在控制箱1的左侧内壁下部;所述的第二连接板82分别螺栓连接在控制箱1的左侧内壁下部。

工作原理

本发明中,进行工作前抓住推动杆3推动控制箱1进行移动,然后将控制箱1移动至合适的位置,然后固定好控制箱1,防止在工作中控制箱1进行移动,然后使用外部导线贯穿通线管71后接通电力设备组件15,然后通过固定板74连接在控制箱1的右侧下部同时通过弧形夹持板73设置在控制箱1的右侧将导线固定好,防止在工作中导线松动影响工作,固定好控制箱1后,使用导线将电力设备组件15和操作盘56上端的控制按钮等设备进行连接,在进行连接的过程中使导线贯穿固定管61,然后使连接使用的导线分别贯穿分线环65进行分线工作,防止在工作中导线距离过近发热后影响工作,在进行工作时,通过控制设备控制电动升降组件52开始工作并推动升降板51向上进行移动,然后带动支撑座55和操作盘56向上移动至控制箱1的上端,方便在工作中进行升降收纳工作,在工作中通过降温箱81以及通风扇组件85工作时产生的风力对电力设备组件15进行吹风并对电力设备组件15进行降温工作,防止在工作中电力设备组件15温度过高影响工作。

利用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