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加热吊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31675发布日期:2020-12-08 15:2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红外辐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红外加热吊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但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步消耗,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为此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对能源的更高效利用迫在眉睫。同时,人们对生产生活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相同能源条件下,舒适性成为了首选。

目前,生活中电加热设备主要是热灯丝、热油等热传导型加热设备,耗电量巨大,加热范围小;同时其红外辐射波长较短,人体舒适性差。

界面加热主要是高辐射材料表面加热,例如纯碳化硅、碳管等。但是其辐射率已经达到了常规加热极限(红外辐射率95%)。为了进一步增强加热,热传导热对流等加热原理必须引入并良好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红外加热吊顶,该红外加热吊顶具有多级加热结构,并通过合理设计红外涂料的材料堆叠结构实现了红外辐射加热,为界面材料温度的降低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将其喷涂于碳基导电材料表面,可以同时实现高能源转化效率、快速大面积加热、人体舒适感强等优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红外加热吊顶,所述红外加热吊顶由导电层和红外涂料层构成;所述导电层为碳基导电材料,包括石墨烯导电涂料喷涂而成的薄膜、人工石墨膜、碳管膜以及碳纤维和石墨烯纤维等。所述红外涂料层通过离心旋涂层层组装于导电层表面,经固化得到红外加热吊顶。所述红外涂料层以聚硅酸盐层作为底层绝缘层,碳化硅层作为中间层兼绝缘层,可石墨化高分子层作为上层兼铆钉固定层,球形石墨烯贯穿三层结构。球形石墨烯尺寸为2-8μm,由底层、中间层和上层组成的三层结构的总厚度不超过球形石墨烯尺寸的1/3;上层的厚度小于10nm。

进一步地,所述可石墨化高分子层由可石墨化高分子构成,所述可石墨化高分子选自分子量为1000-8000的聚酰亚胺、沥青、或聚丙烯腈。

进一步地,所述聚硅酸盐层为长石(k2o·al2o3·6sio2)层、云母(k2o·2al2o3·6sio2·2h2o)层、高岭土(al2o3·2sio2·22h2o)层、沸石(na2o·al2o3·3sio2·22h2o)层或石榴石(3cao·al2o3·3sio2)层。

进一步地,所述碳化硅层由超支化碳硅烷构成,其分子量小于7000,支化度为1.2-1.7。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加热吊顶的制备方法为:将1重量份球形石墨烯、0.02-0.07重量份可石墨化高分子低聚物、2-4重量份聚铝硅酸盐、1-2重量份超支化碳硅烷以及0.01-0.2份过氧化物交联剂混合均匀,离心喷涂于导电层表面,紫外固化后,进行加热定型,得到红外加热吊顶。所述紫外固化的温度为60-120℃,时间为1-6h。

进一步地,所述过氧化物交联剂包括但不限于: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苯甲酸、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

进一步地,所述球形石墨烯是由浓度为0.1mg/ml-1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喷雾而成,并经过化学还原和1600-2000℃热处理0.1-4小时后得到。所述球形石墨烯的id/ig值不高于0.05,壁厚小于4个原子层。

进一步地,所述离心的离心力范围为2000-7000rcf。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定型的具体方法为:在0-250℃下,升温速度小于5℃/min,控制保温1-2h;然后升温到500℃,升温速度小于5℃/min,控温保持1-2h;然后快速升温到1300℃,升温速度大于50℃/min,控温保持1-5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一,本发明利用离心喷涂的方式,根据材料密度不同实现了涂层材料的层层定向组装,并最终实现了红外辐射加热;其二,聚铝硅酸盐层起到了隔绝导电发热材料的作用,一方面保护导电发热材料,隔绝外界的破坏作用以及漏电现象,增强安全性;另一方面将热量传递给高辐射的碳化硅层。碳化硅层一方面起到绝缘的作用,保护导电发热材料,另一方面,将热量用辐射的形式向外界快速散发。可石墨化高分子层实为可碳化纳米薄膜,链接球形石墨烯和碳化硅起到铆钉的作用;球形石墨烯有三个作用:其一,将热从界面引导而出,到高比表面积球形石墨烯上,其二,球形石墨烯具有高辐射率,快速高效辐射热量,极大增强碳化硅的辐射效果,其三,球形石墨烯表面具有少量缺陷态结构,再者其外悬挂结构增强了发热材料表面的温度梯度,使得其可以和气体具有良好的热对流作用,进一步增强材料界面加热效果。再有,高温修复过的石墨烯微球等材料具有极好的空气耐氧性,可以在500摄氏度以内全功率长时间工作,因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石墨烯球和三层结构的厚度设计,尽可能减弱了界面层的热阻效应,同时增加石墨烯球作为散热主体的地位,提高辐射、对流以及热传导效果。上层的厚度小于10nm,在起到铆钉作用的同时,对碳化硅辐射层没有过多的热阻效应。因此,该红外辐射加吊顶具有节能、高辐射、均匀散热的特点。同时,因为是吊顶的原因,其辐射范围更广,加热效率更高,可以整合到智能家居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效果变得更加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述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外加热吊顶,所述红外加热吊顶由导电层和红外涂料层构成;所述导电层为石墨烯导电涂料喷涂而成的薄膜。所述红外涂料层通过离心旋涂层层组装于导电层表面,经固化得到红外加热吊顶。具体制备方法为:

(1)将浓度为0.1mg/ml的氧化石墨烯溶液在200℃下进行喷雾处理,并经过hi在80℃下还原8h,1600摄氏度还原4h,制备得到球形石墨烯。

经扫描电镜检测证明最终获得球形石墨烯,经拉曼检测检测,该球形石墨烯的id/ig值为0.04,且其尺度为2μm,球形石墨烯壁厚为2个原子层。

(2)取上述1重量份球形石墨烯和0.02重量份分子量为1000的聚酰亚胺、4重量份长石纳米粉、1重量份分子量为6800、支化度为1.2的超支化碳硅烷以及0.01重量份过氧化二异丙苯混合均匀,得到红外涂料。

(3)将步骤(2)获得的红外涂料离心喷涂于石墨烯导电涂料喷涂而成的薄膜表面,设置离心的离心力为2000rcf,并同时经紫外固化,紫外固化的温度为60℃,时间为6h。

(4)随后采用微波加热定型工艺:在250℃下,升温速度为4℃/min,控制保温1h;然后升温到500℃,升温速度为3℃/min,控温保持1h;然后升温到1300℃,升温速度为53℃/min,控温保持1min,得到红外加热吊顶。

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红外加热吊顶的结构具体为:以石墨烯导电涂料喷涂而成的薄膜为导电层,以聚硅酸盐层作为底层的绝缘层和热量输入层;碳化硅层作为中间层的绝缘层和红外辐射层,是主要的辐射层,粗糙的表面积加上高辐射率(95%),极大的提高了辐射加热效率;聚合物层作为上层用于链接碳化硅和球形石墨烯,其厚度为1nm;球形石墨烯贯穿三层结构作为外层辐射层,三层结构的厚度为球形石墨烯厚度的30%,球形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巨大,辐射率高达98%,极大提高了红外辐射加热,同时高比表面积缺陷态石墨烯具有极好的热传导效果,可以和外界气体形成极好的热对流界面,增强加热。

经热成像仪对该红外加热吊顶在给50m2的保温房间10摄氏度作为参考温度进行加热检测,10分钟左右,房间温度上升至26度,温差为3度;而没有红外涂料层的吊顶消耗同样的功率后,其房间温度仅由21度,且温差为7度。因此,该红外加热吊顶可广泛房间的高品质均匀供暖,切具有节能的效果。经过舒适性研究反馈,具有红外涂料层的吊顶其辐射波长在8-16μm左右,正是人体易吸收波长,因此舒适性增强。而未加红外涂料层的吊顶,其辐射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容易灼伤衣物甚至皮肤,因此体感较差。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外加热吊顶,所述红外加热吊顶由导电层和红外涂料层构成;所述导电层为人工石墨膜。所述红外涂料层通过离心旋涂层层组装于导电层表面,经固化得到红外加热吊顶。具体制备方法为:

(1)将浓度为1mg/ml氧化石墨烯溶液在180℃下进行喷雾处理,并经过hi在100℃下还原2h,1800摄氏度还原2h,制备得到球形石墨烯。

经sem检测证明最终获得球形高褶皱石墨烯,经拉曼检测,该球形石墨烯的id/ig值为0.04,且其尺度为5μm,球形石墨烯壁厚为3个原子层。

(2)取上述1重量份球形石墨烯和0.07重量份分子量为7000的沥青、2重量份云母纳米粉、2重量份分子量为5000、支化度为1.7的超支化碳硅烷以及0.2重量份过氧化苯甲酸混合均匀,得到红外涂料。

(3)将步骤(2)获得的混合涂料离心喷涂于人工石墨膜,设置离心的离心力为7000rcf,并同时经紫外固化,紫外固化的温度为120℃,时间为3h。

(4)随后采用高温加热定型工艺:在0℃下,升温速度为4℃/min,控制保温2h;然后升温到500℃,升温速度为3℃/min,控温保持2h;然后升温到1300℃,升温速度为55℃/min,控温保持5min,得到红外加热吊顶。

所述红外吊顶以人工石墨膜为导电层,以聚铝硅盐层作为底层界面融合层,碳化硅层作为中间层兼红外辐射层,可石墨化高分子层作为上层兼铆钉固定层,球形石墨烯贯穿三层结构并作为红外辐射和对流层。由底层、中间层和上层组成的三层结构的总厚度为球形石墨烯尺寸的27%;上层的厚度为7nm。

经热成像仪对该红外加热吊顶在给50m2的保温房间10摄氏度作为参考温度进行加热检测,10分钟左右,房间温度上升至28度,温差为4度;而没有红外涂料层的吊顶消耗同样的功率后,其房间温度仅由22度,且温差为8度。因此,该红外加热吊顶可广泛房间的高品质均匀供暖,切具有节能的效果。经过舒适性研究反馈,具有红外涂料层的吊顶其辐射波长在8-16μm左右,正是人体易吸收波长,因此舒适性增强。而未加红外涂料层的吊顶,其辐射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容易灼伤衣物甚至皮肤,因此体感较差。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外加热吊顶,所述红外加热吊顶由导电层和红外涂料层构成;所述导电层为碳管膜。所述红外涂料层通过离心旋涂层层组装于导电层表面,经固化得到红外加热吊顶。具体制备方法为:

(1)将浓度为0.1mg/ml的氧化石墨烯在220℃下进行喷雾处理,并经过hi在90℃下还原4h,2000摄氏度还原0.1h,制备得到球形石墨烯。

经sem检测证明最终获得多褶皱球形石墨烯,经拉曼检测,该球形石墨烯的id/ig值为0.01,且其尺度为6μm,球形石墨烯壁厚为3个原子层。

(2)取上述1重量份球形石墨烯和0.04重量份分子量为8000的聚丙烯腈、3重量份高岭土纳米粉、1.5重量份分子量为4000、支化度为1.6的超支化碳硅烷以及0.1重量份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混合均匀,得到红外涂料。

(3)将步骤(2)获得的红外涂料经离心喷涂,设置离心的离心力为4000rcf,并同时经紫外固化,紫外固化的温度为120℃,时间为2h。

(4)随后采用高温加热定型工艺:在250℃下,升温速度为2℃/min,控制保温1h;然后升温到500℃,升温速度为4.5℃/min,控温保持2h;然后升温到1300℃,升温速度为60℃/min,控温保持2min,得到红外加热吊顶。

所述红外加热吊顶以碳管膜为导电层,以聚铝硅盐层作为底层界面融合层,碳化硅层作为中间层兼红外辐射层,可石墨化高分子层作为上层兼铆钉固定层,球形石墨烯贯穿三层结构并作为红外辐射和对流层。由底层、中间层和上层组成的三层结构的总厚度为球形石墨烯尺寸的25%;上层的厚度为4nm。

经热成像仪对该红外加热吊顶在给50m2的保温房间10摄氏度作为参考温度进行加热检测,10分钟左右,房间温度上升至26度,温差为4度;而没有红外涂料层的吊顶消耗同样的功率后,其房间温度仅由20度,且温差为8度。因此,该红外加热吊顶可广泛房间的高品质均匀供暖,切具有节能的效果。经过舒适性研究反馈,具有红外涂料层的吊顶其辐射波长在8-16μm左右,正是人体易吸收波长,因此舒适性增强。而未加红外涂料层的吊顶,其辐射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容易灼伤衣物甚至皮肤,因此体感较差。

实施例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外加热吊顶,所述红外加热吊顶由导电层和红外涂料层构成;所述导电层为石墨烯纤维。所述红外涂料层通过离心旋涂层层组装于导电层表面,经固化得到红外加热吊顶。具体制备方法为:

(1)将浓度为0.4mg/ml的氧化石墨烯在300℃下进行喷雾处理,并经过hi在90℃下还原5h,1800摄氏度还原4h,制备得到球形石墨烯。

经sem检测证明最终获得多褶皱球形石墨烯,经拉曼检测,该球形石墨烯的id/ig值为0.02,且其尺度为3μm,球形石墨烯壁厚为2个原子层。

(2)取上述1重量份球形石墨烯和0.07重量份分子量为5000的聚丙烯腈、2重量份石榴石纳米粉、2重量份分子量为6000、支化度为1.3的超支化碳硅烷以及0.016重量份过氧化甲乙酮混合均匀,得到红外涂料。

(3)将步骤(2)获得的红外涂料经离心喷涂,设置离心的离心力为6000rcf,并同时经紫外固化,紫外固化的温度为80℃,时间为4h。

(4)随后采用高温加热定型工艺:在250℃下,升温速度为4℃/min,控制保温1h;然后升温到500℃,升温速度为3℃/min,控温保持1h;然后升温到1300℃,升温速度为55℃/min,控温保持5min,得到红外加热吊顶。

所述红外加热吊顶以石墨烯纤维为导电层,以聚铝硅盐层作为底层界面融合层,碳化硅层作为中间层兼红外辐射层,可石墨化高分子层作为上层兼铆钉固定层,球形石墨烯贯穿三层结构并作为红外辐射和对流层。由底层、中间层和上层组成的三层结构的总厚度为球形石墨烯尺寸的33%;上层的厚度为9nm。

经热成像仪对该红外加热吊顶在给50m2的保温房间10摄氏度作为参考温度进行加热检测,10分钟左右,房间温度上升至27度,温差为2.8度;而没有红外涂料层的吊顶消耗同样的功率后,其房间温度仅由21.8度,且温差为7.2度。因此,该红外加热吊顶可广泛房间的高品质均匀供暖,切具有节能的效果。经过舒适性研究反馈,具有红外涂料层的吊顶,其辐射波长在8-16μm左右,正是人体易吸收波长,因此舒适性增强。而未加红外涂料层的吊顶,其辐射波长较短,能量较高,容易灼伤衣物甚至皮肤,因此体感较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