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冻站系统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2.现有的大型冷冻水数据中心一般采用大型离心冷水主机(即制冷组件),主机须安装于地下室等专用设备间,而空调系统的建设还包括纷繁复杂的冷却水管网系统、冷冻水管网系统以及冷源系统(冷却组件)等,主机与冷却组件独立设置并位于建筑物的不同位置,不方便主机与冷却组件的运输和快速部署。
3.并且由于现有的大型冷冻水数据中心中所使用的大型离心冷水主机采用集中式供冷,主机与冷却水系统和末端都有较远的距离,使得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负载较大,降低了机房整体能耗指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简称pue)。
4.针对上述由于现有技术主机与冷却水系统和末端都有较远的距离,使得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负载较大,导致机房整体能耗指标降低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冻站系统和控制方法,以至少解决由于现有技术主机与冷却水系统和末端都有较远的距离,使得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负载较大,导致机房整体能耗指标降低的技术问题;冷冻站系统可以根据实际负载合理调节冷却水侧与冷冻水侧的电机输出,实现部分负载的节能运行。
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冻站系统,冷冻站系统包括冷冻站子系统,冷冻站子系统包括:箱体;冷却水流通组件,包括冷冻水流通管路和设置在冷冻水流通管路上的冷冻泵;制冷组件,用于对冷冻水流通管路中的冷冻水进行制冷,制冷组件包括压缩制冷机组,压缩制冷机组包括第一制冷回路和依次设置在第一制冷回路上的蒸发器和压缩机;冷却组件,包括用于对第一制冷回路中的制冷介质进行冷却的蒸发冷散热装置,其中,至少部分冷却水流通组件、压缩制冷机组和蒸发冷散热装置均位于箱体内部,以形成模块化结构。
7.进一步地,冷冻站子系统还包括位于箱体内的隔板,隔板将箱体的内部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至少部分冷却水流通组件、蒸发器、压缩机以及第一制冷回路的至少部分管段均位于第一腔体内,蒸发冷散热装置位于第二腔体内。
8.进一步地,蒸发冷散热装置为开式蒸发冷散热装置或闭式蒸发冷散热装置。
9.进一步地,当蒸发冷散热装置为开式蒸发冷散热装置时,压缩制冷机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制冷回路上的冷凝器,冷却组件还包括位于冷凝器和蒸发冷散热装置之间的冷却水循环管路以及设置在冷却水循环管路上的冷却泵,冷却泵位于箱体的第一腔体内。
10.进一步地,制冷组件还包括与蒸发器并联或者串联设置的自然冷换热单元。
11.进一步地,冷冻站子系统还包括设在冷冻水流通管路上的第一阀门组件,通过启
闭第一阀门组件,蒸发器与自然冷换热单元串联或者并联。
12.进一步地,冷却组件还包括冷却水循环管路和设置在冷却水循环管路上的冷却泵,冷冻站子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冷却水循环管路上的第二阀门组件,通过启闭第二阀门组件,与压缩制冷机组中的冷凝器和/或自然冷换热单元与冷却组件连接实现冷却。
13.进一步地,当蒸发冷散热装置为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时,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内设有用于对第一制冷回路进行冷却的蒸发式冷凝器。
14.进一步地,制冷组件还包括与蒸发器并联或者串联设置的自然冷换热单元,当蒸发冷散热装置为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时,自然冷换热单元包括第二制冷回路,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内设有用于对第二制冷回路进行自然冷制冷的第一自然冷换热器。
15.进一步地,冷冻站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箱体的第一腔体内的配电装置,制冷组件和冷却组件均与配电装置电连接。
16.进一步地,箱体的与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风口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排风口,箱体的与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入风口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进风口。
17.进一步地,冷冻站系统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冷冻站子系统。
1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冷冻站系统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冷冻站系统,包括:获取冷冻站系统中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依据检测参数确定制冷模式;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制冷模式包括:自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
19.可选的,依据检测参数确定制冷模式包括:在检测参数包括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和冷冻水回水温度的情况下,采集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和冷冻水回水温度;依据出水温度和冷冻水回水温度与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制冷模式。
20.进一步地,可选的,依据出水温度和冷冻水回水温度与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制冷模式包括:当出水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设定值时,确定制冷模式为自然冷模式;当出水温度大于冷冻水回水温度与第二温度设定值的差时,确定制冷模式为压缩机制冷模式;当出水温度大于第一温度设定值,且小于或等于冷冻水回水温度与第二温度设定值的差时,确定制冷模式为混合制冷模式。
21.可选的,在制冷模式为自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压缩制冷机组、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关闭,并将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冻泵、冷却泵、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打开;在制冷模式为压缩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压缩制冷机组、冷冻泵、冷却泵、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开启,并将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关闭;在制冷模
式为混合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关闭,并将压缩制冷机组、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冻泵、冷却泵、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打开。
22.可选的,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在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还包括: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的情况下,获取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将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与第一设定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指定装置包括冷却泵。
23.进一步地,可选的,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在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等于第一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却泵保持当前转速;在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大于第一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却泵的转速达到第一转速;在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小于第一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却泵的转速达到第二转速;其中,第一转速大于第二转速。
24.可选的,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在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还包括: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的情况下,获取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将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与第二设定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指定装置包括冷冻泵。
25.进一步地,可选的,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在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等于第二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冻泵保持当前转速;在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小于第二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冻泵的转速达到第一转速,其中,第一转速大于当前转速;在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大于第二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冻泵的转速达到第二转速,其中,第二转速小于当前转速;其中,第一转速大于第二转速。
26.可选的,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为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将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预设降温值和当地湿球温度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指定装置包括蒸发冷散热装置。
27.可选的,在出水温度设定值大于或等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的情况下,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小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大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且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小于出水温度设定值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大于或等于出水温度设定值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提升至第一转速。
28.可选的,在出水温度设定值小于或等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的情况下,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大于或等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提升至第一转速;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小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且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大于出水温度设定值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小于出水温度设定值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
2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冷冻站通过就近安装实现就近散热,就近制冷的方式,通过获取冷冻站系统中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依据检测参数确定制冷模式;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制冷模式包括:自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达到了部分负载的变频控制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机房的高效节能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现有技术主机与冷却水系统和末端都有较远的距离,使得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负载较大,导致机房整体能耗指标降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3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1.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冷冻站系统的实施例的冷冻站子系统的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冷冻站系统的实施例的冷冻站子系统与冷冻水设备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冷冻站系统的第一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冷冻站系统的第二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冷冻站系统的第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冷冻站系统的第四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于冷冻站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9.10、冷冻站子系统;20、箱体;21、隔板;22、排风口;23、进风口;24、吊装结构;25、搬运结构;26、第一腔体;27、第二腔体;30、冷冻水流通管路;31、冷冻水进水管路;32、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3、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4、第一三通阀;35、第一二通阀;36、第二三通阀;37、第二二通阀;38、冷冻泵;40、制冷组件;41、压缩制冷机组;411、第一制冷回路;412、蒸发器;413、压缩机;414、冷凝器;42、自然冷换热单元;421、第二制冷回路;422、换热器;50、冷却组件;511、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2、第一冷却水出水管路;513、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4、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5、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2、蒸发冷散热装置;521、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522、自然冷换热器;53、冷却泵;54、第三二通阀;55、第三三通阀;56、第四二通阀;57、第四三通阀;60、冷冻水设备;70、机房;80、配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
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42.实施例1
43.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冷冻站系统包括冷冻站子系统10,冷冻站子系统10包括箱体20、冷冻水流通组件、制冷组件40和冷却组件50,冷冻水流通组件包括冷冻水流通管路30和设置在冷冻水流通管路30上的冷冻泵38;制冷组件40用于对冷冻水流通管路30中的冷冻水进行制冷,制冷组件40包括压缩制冷机组41,压缩制冷机组41包括第一制冷回路411和依次设置在第一制冷回路411上的蒸发器412和压缩机413;冷却组件50包括用于对第一制冷回路411中的制冷介质进行冷却的蒸发冷散热装置52,其中,至少部分冷冻水流通组件、压缩制冷机组41和蒸发冷散热装置52均位于箱体20内部,以形成模块化结构。
44.上述设置中,将冷冻水流通组件、制冷组件40和冷却组件50均集成在一个箱体20内,使冷冻站子系统10形成模块化结构,这样,便于运输和快速部署。进一步地,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多个独立的冷冻站子系统,确保灵活性。
45.优选地,第一制冷回路411中的制冷介质可以为氟。
46.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冷冻站系统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冷冻站子系统10。两个冷冻站子系统10独立设置,方便布置,降低了周边环境对冷冻站系统布置的影响程度,可调节性和灵活性较高。
47.当然,在本技术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冷冻站系统设置为仅包括一个冷冻站子系统10或者包括至少三个间隔布置的冷冻站子系统10。
48.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的冷冻站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一个或者多个(即两个以上)独立的冷冻站子系统10,提高了冷冻站系统布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49.如图1、图3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冷冻站子系统10还包括位于箱体20内的隔板21,隔板21将箱体20的内部分隔成第一腔体26和第二腔体27,至少部分冷冻水流通组件、蒸发器412、压缩机413以及第一制冷回路411的至少部分管段均位于第一腔体26内,蒸发冷散热装置52位于第二腔体27内。
50.将箱体20的内部划分为不同腔体,能够避免蒸发冷散热装置52散发的热量影响其余部件的正常使用;具体地,通过隔板21将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与冷冻水流通组件和制冷组件40隔离开,能够防止第二腔体27内的湿热气流对冷冻水流通组件和制冷组件40造成干扰和侵蚀,能够更好地保护冷冻水流通组件、制冷组件40和冷冻站子系统10的其他组件,保证冷冻站子系统10的顺利运行。
51.优选地,隔板21可以为金属墙、砖墙、泡沫墙或者其他能够起到隔离湿热气流作用的结构。
52.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为开式蒸发冷换热装置或者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使冷冻站系统具有更多选择,提高了冷冻站系统的适应性。
53.如图3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为开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压缩制冷机组41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制冷回路411上的冷凝器414,冷却组件50还包括位于冷凝器414和蒸发冷散热装置52之间的冷却水循环管路以及设置在冷却水循环管路上的冷却泵53,冷却泵53位于箱体20的第一腔体26内。
54.上述设置中,冷却水循环管路中的冷却水在冷凝器414处对第一制冷回路411内的制冷介质进行冷却,之后回流至蒸发冷散热装置52处散热降温,最后再次回到冷凝器414处,如此,实现对第一制冷回路411内制冷介质的冷却循环,对第一制冷回路411内的制冷介质进行冷却;冷却泵53用于对上述过程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提供动力,冷却泵53用于引导、输送冷却水;且冷却泵53位于第一腔体26内能够防止第二腔体27内的湿热气流对冷却泵53造成干扰和侵蚀,保证冷却泵53的顺利运行。
55.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为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内设有用于对第一制冷回路411进行冷却的蒸发式冷凝器521。第一制冷回路411内的制冷介质在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内经蒸发式冷凝器521冷却降温,实现制冷介质的循环利用。
56.优选地,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为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时,蒸发式冷凝器521为盘管状结构,这样设置能够提高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对第一制冷回路411内制冷介质的冷却效率。
57.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制冷组件40还包括与压缩制冷机组41的蒸发器412并联或者串联设置的自然冷换热单元42。
58.上述设置中,压缩制冷机组41的蒸发器412与自然冷换热单元42并联设置,系统运行压缩机制冷模式,也就是蒸发器412对全部或部分冷冻水流通管路30内的冷冻水进行冷却;蒸发器412与自然冷换热单元42串联设置,系统运行自然冷模式或混合制冷模式,也就是自然冷换热单元42优先对冷冻水流通管路30内的冷冻水进行冷却,在冷量不足的情况下再由蒸发器412进行补充的二次冷却,设备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制冷模式对冷冻水进行冷却,提高了冷冻站系统的制冷能效。
59.压缩制冷机组41和自然冷换热单元42均位于第一腔体26内,能够缩短管路长度、简化布置;压缩制冷机组41和自然冷换热单元42可沿高度方向或者沿水平方向前后布置,能够节省空间,实现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可根据空间情况灵活调整压缩制冷机组41和自然冷换热单元42的布置位置,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冷冻站系统的适应能力。
60.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自然冷换热单元42设置在第二腔体27内,即自然冷换热单元42和蒸发冷散热装置52位于同一个腔体内。
61.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冷冻站子系统10还包括设在冷冻水流通管路30上的第一阀门组件,通过启闭第一阀门组件,压缩制冷机组41的蒸发器412能够与自然冷换热单元42串联或者并联。
62.上述设置中,第一阀门组件用于对冷冻站子系统10的制冷模式进行切换,通过对第一阀门组件的切换能够实现使冷冻站子系统10仅通过蒸发器412或者仅通过自然冷换热
单元42或者同时通过自然冷换热单元42和蒸发器412对冷冻水进行冷却,可根据实际需要使冷冻站子系统10选择合适的制冷模式,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节能环保。
63.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冷冻水流通管路30包括冷冻水进水管路31和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冷冻水进水管路31和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分别与压缩制冷机组41中的蒸发器412的水侧进出口连接,自然冷换热单元42设置在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与压缩制冷机组41相连接的节点的上游位置,自然冷换热单元42包括第二制冷回路421。
64.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冷冻水流通管路30还包括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的第一端与冷冻水进水管路31连接,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的第二端与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连接。
65.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的第一端与冷冻水进水管路31相连接的节点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二端与冷冻水进水管路31相连接的节点和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与压缩制冷机组41相连接的节点之间。
66.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组件包括两个第一二通阀35和两个第二二通阀37,两个第一二通阀35中的一个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上,两个第一二通阀35中的另一个设置在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且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两个第二二通阀37中的一个设置在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且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二端和蒸发器412的第一端之间,两个第二二通阀37中的另一个设置在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上。
67.上述设置中,通过两个第一二通阀35的开启或者关闭,可以使冷冻水回水具有了两种流动路径:一种是打开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上的第一二通阀35,关闭设置在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且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一二通阀35,此时,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与第二制冷回路421连通,冷冻水回水经冷冻水进水管路31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进入第二制冷回路421,并在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处经过换热降温后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二端再次流回冷冻水进水管路31,之后流向压缩制冷机组41;另一种是打开设置在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且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一二通阀35,关闭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上的第一二通阀35,此时,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与第二制冷回路421不连通,冷冻水回水直接经冷冻水进水管路31流向压缩制冷机组41;上述冷冻水回水的两种流动路径对应于上述冷冻站子系统10的三种制冷模式中的两种,一种是先通过自然冷换热单元42再通过压缩制冷机组41对冷冻水进行两次制冷,此为混合制冷模式;另一种是仅通过压缩制冷机组41对冷冻水进行制冷,此为压缩机制冷模式;以上也就是说,通过控制两个第一二通阀35的开启或者关闭可以实现冷冻站子系统10的两种制冷模式的切换,简便、快捷、易操作,可调节性强。
68.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两个第二二通阀37的开启或者关闭,可以使经冷冻水进水管路31流向压缩制冷机组41的冷冻水具有两种流动路径:一种是打开设置在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上的第二二通阀37,关闭设置在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且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二端和蒸发器412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二二通阀37,此时,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与冷冻水进水管路31连通,被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冷却后的冷冻水经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流向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而不经过压缩制冷机组41;另一种是打开设置在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且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二端和蒸发器412的第一端之间的第二二通阀37,关闭设
置在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上的第二二通阀37,此时,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与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不连通,冷冻水直接经冷冻水进水管路31流向压缩制冷机组41并在压缩制冷机组41处制冷,之后流向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通过两个第一二通阀35和两个第二二通阀37的共同作用,可以使冷冻站子系统10仅通过自然冷换热单元42对冷冻水进行制冷,此为自然冷模式;或者先通过自然冷换热单元42再通过压缩制冷机组41对冷冻水进行两次制冷,此为混合制冷模式。
69.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两个第一二通阀35和两个第二二通阀37共同的切换作用下,冷冻站子系统10具备了三种制冷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冷模式以对冷冻水进行制冷,使冷冻站子系统10和冷冻站系统均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并能够节约能源;两个第一二通阀35和两个第二二通阀37的切换方式简便、快捷、易操作,可调节性强。
70.优选地,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可以为水-水换热器。
71.当然,如图4和图6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组件包括第一三通阀34和第二三通阀36,第一三通阀34位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和冷冻水进水管路31相连接的节点处,第二三通阀36位于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的第一端与冷冻水进水管路31相连接的节点处。
72.上述设置中,通过控制第一三通阀34的不同阀口的连通,从而控制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与第二制冷回路421的连通或者不连通;通过控制第二三通阀36的不同阀口的连通,从而控制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与冷冻水进水管路31的连通或者不连通。在第一三通阀34和第二三通阀36共同的切换作用下,同样能够使冷冻站子系统10在上述三种制冷模式之间切换,使冷冻站子系统10和冷冻站系统均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并能够节约能源;第一三通阀34和第二三通阀36的切换方式简便、快捷、易操作,可调节性强。
73.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为开式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冻站子系统10还包括设置在冷却水循环管路上的第二阀门组件,通过启闭第二阀门组件,与压缩制冷机组41和/或自然冷换热单元42与冷却组件50连接实现冷却。
74.上述设置中,根据冷冻站子系统10选择的制冷模式,冷却组件50可以适应性地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第二阀门组件用于对冷却组件50的冷却方式进行切换,使冷却组件50与压缩制冷机组41和/或自然冷换热单元42连通(即冷却组件50仅与冷凝器414或者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连通,或者与冷凝器414和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均连通),从而使冷却组件50对压缩制冷机组41和/或自然冷换热单元42进行冷却。
75.具体地,冷却水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第一冷却水出水管路512、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的第一端与冷凝器414的水侧第一端连接,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的第二端与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冷却水出水管路512的第一端与冷凝器414的水侧第二端连接,第一冷却水出水管路512的第二端与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的第一端与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的冷源侧第一端连接,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的第二端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连接,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的第一端与自然冷换热器的冷源侧第二端连接,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的第二端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连接。
76.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二阀门组件包括两个第三二通阀54和
两个第四二通阀56,两个第三二通阀54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上,两个第三二通阀54中的另一个设置在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且位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相连接的节点之间;两个第四二通阀56中的一个设置在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上,两个第四二通阀56中的另一个设置在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且位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与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的第一端相连接的节点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的第一端与冷凝器414的第一端相连接的节点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的第一端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相连接的节点位于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的第二端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相连接的节点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的第一端与冷凝器414相连接的节点之间。
77.上述设置中,通过两个第三二通阀54的开启或者关闭,可以使冷却水具有了两种流动路径,一种是自然冷制冷模式或混合制冷模式时,打开设置在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上的第三二通阀54,关闭设置在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且位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三二通阀54,此时,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连通,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内的冷却水经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的第二端进入上述冷却水流通管路,并在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处对流经第二制冷回路421的冷冻水进行制冷;另一种是压缩机制冷模式时,打开设置在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且位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三二通阀54,关闭设置在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上的第三二通阀54,此时,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不连通,冷却水直接经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流向冷凝器414。
78.上述技术方案中,根据冷冻站子系统10选择的制冷模式,冷却组件50可以适应性地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通过控制两个第三二通阀54的开启或者关闭,可以使冷却组件50与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和冷凝器414均连通,或者使冷却组件50仅与冷凝器414连通,以使冷却水循环管路内的冷却水能够起到冷却作用。
79.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两个第四二通阀56的开启或者关闭,可以使经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流向冷凝器414的冷却水具有两种流动路径,一种是自然冷制冷模式时,打开设置在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上的第四二通阀56,关闭设置在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且位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与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的第一端相连接的节点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的第一端与冷凝器414的第一端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四二通阀56,此时,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连通,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内的冷却水经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流向第一冷却水出水管路512;另一种是混合制冷模式或压缩机制冷模式时,打开设置在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且位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与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的第一端相连接的节点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的第一端与冷凝器414的第一端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四二通阀56,关闭设置在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上的第四二通阀56,此时,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不连通,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内的冷却水流向冷凝器414并在冷凝器414处对第一制冷回路411内的制冷介质进行冷却。
80.通过两个第三二通阀54和两个第四二通阀56的共同作用,可以使冷却组件50仅与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和冷凝器414两者之一连通,或者使冷却组件50先与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连通再与冷凝器414连通,使冷冻站子系统10能够仅通过自然冷换热单元42对冷冻水进行制冷,或者先通过自然冷换热单元42再通过压缩制冷机组41对冷冻水进行两次制冷。
81.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两个第三二通阀54和两个第四二通阀56共同的切换作用下,冷却组件50具备了三种冷却水的流通方式(即提供了三种冷却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冷却水的流通方式,能够减少泵功,节能增效;并且两个第三二通阀54和两个第四二通阀56的切换方式简便、快捷、易操作,可调节性强。
82.以上也就是说,本技术的第一示例中,切换装置采用的均是二通阀,这样,各阀门之间相互独立,使系统的可调节性好。
83.当然,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二阀门组件包括第三三通阀55和第四三通阀57,第三三通阀55位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相连接的节点处,第四三通阀57位于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的第一端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相连接的节点处。
84.上述设置中,通过控制第三三通阀55的不同阀口的连通,从而控制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的连通或者不连通;通过控制第四三通阀57的不同阀口的连通,从而控制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与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的连通或者不连通。在第三三通阀55和第四三通阀57共同的切换作用下,同样能够使冷却组件50在上述三种冷却水的流通方式之间切换,使冷却组件50和冷冻站系统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减少功耗,节能增效;并且第三三通阀55和第四三通阀57的切换方式简便、快捷、易操作,可调节性强。
85.如图6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为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自然冷换热单元42包括第二制冷回路421,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内设有用于对第二制冷回路421进行自然冷制冷的第一自然冷换热器522。第二制冷回路421内的冷冻水在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内经第一自然冷换热器522冷却降温,实现对冷冻水的冷却目的;同时,自然冷换热单元42只需设置第二制冷回路421即可实现对冷冻水的冷却降温目的,不需要再增设其他设备(如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有助于节省成本和空间,简化冷冻站系统的结构。
86.优选地,第一自然冷换热器522为盘管状结构,这样设置能够提高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对第二制冷回路421内的冷冻水的冷却效率。
87.如图3至图6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冷冻站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箱体20的第一腔体26内的配电装置80,制冷组件40和冷却组件50均与配电装置80电连接。
88.上述设置中,配电装置80与冷冻站子系统10的蒸发冷散热装置52、压缩制冷机组41、冷却泵53和冷冻泵38等用电设备均连接,配电装置80用于对蒸发冷散热装置52、压缩制冷机组41、冷却泵53和冷冻泵38等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及控制。制冷组件40、冷却组件50以及配电装置80均设置在箱体20内,使冷冻站子系统10的结构紧凑,使冷冻站子系统10的空间适应能力更强,便于运输和快速部署。
8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对配电装置80与制冷组件40和冷却组件50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做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实际情况(比如空间较小,为了简化配电装置80、制冷组件40和冷却组件50之间的线路,可以将配电装置80设置在制冷组件40和冷却组件50
之间),选择合适的位置对配电装置80进行布置。
90.具体地,冷冻站子系统10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和流量检测装置,冷冻水进水管路31、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一冷却水出水管路512上均设有上述的温度检测装置和流量检测装置。
91.另外,冷冻站子系统10还包括设置在箱体20内的压力检测装置和温湿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流经冷冻水进水管路31和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的冷冻水以及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一冷却水出水管路512的冷却水的温度,压力检测装置和温湿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箱体20内、外的压力和温湿度。配电装置80包括配电柜和控制部,配电柜用于为蒸发冷散热装置52、压缩制冷机组41、冷却泵53和冷冻泵38等用电设备供电,控制部与上述各检测装置均连接并能够获取上述各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部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对蒸发冷散热装置52、冷却泵53和冷冻泵38等设备进行控制,调节流经冷冻水进水管路31和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的冷冻水以及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一冷却水出水管路512的冷却水的温度,以控制最终从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流出的冷冻水的温度。
92.优选地,控制部包括集控微电脑和变频控制器,用于采集整个系统的温度、流量、压力及室外温湿度等数据,进而计算外部所需的冷量需求,从而通过变频控制器对冷冻泵38、冷却泵53和蒸发冷散热装置52进行变频控制,从而降低功耗实现节能。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箱体20的与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出风口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排风口22,箱体20的与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入风口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进风口23。
93.上述设置中,排风口22与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出风口相对应,进风口23与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入风口相对应,排风口22用于排出蒸发冷散热装置52产生的热风以实现散热,利用进风口23可以为蒸发冷散热装置52提供新风,进风口23和排风口22的设置能够保证蒸发冷散热装置52内的空气循环,保证冷冻站子系统10的制冷能力和生产效率。
94.箱体20上进风口23和排风口22的设置能够保证蒸发冷散热装置52内的空气循环,这样,通过蒸发冷散热装置52能够将冷却水循环管路中冷却水的热量及时排出,从而实现通过蒸发冷散热装置52对冷却水循环管路中冷却水进行冷却的目的,保证冷冻站子系统10的制冷能力和生产效率。
95.优选地,排风口22和进风口23可以为开孔或者设置成百叶窗形式或者设置成格栅形式。
96.具体地,箱体20包括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侧壁。排风口22设置在顶壁上,进风口23设置在侧壁上。顶壁、底壁和侧壁围成容纳腔,这样可以将冷冻水流通管路30、制冷组件40和冷却组件50容置在容纳腔内,冷冻站子系统10结构紧凑,有利于节省外部空间。
97.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箱体20上设有吊装结构24,底部设有搬运结构25,吊装结构24和搬运结构25用于箱体20的移动。
98.具体地,箱体20的顶部四角均设有吊装结构24,箱体20的底部设有叉车搬运结构25,箱体20可与半挂车配套使用,使冷冻站子系统10成为无需吊装、快速响应的移动冷源。
99.优选地,吊装结构24可以为吊耳。
100.优选地,搬运结构25可以为设置在箱体20底部的通孔。叉车的支撑臂与该通孔插接配合,即可利用叉车将箱体20搬运至所需位置。
101.优选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移动箱体20或者冷冻站子系统10的方式,如,当现场具有叉车时,可以选择使用叉车穿过搬运结构25来搬运箱体20或者冷冻站子系统10。
102.当然,在本发明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位于箱体20内部的横向隔板21的右侧的蒸发冷散热装置也可以无需维护结构(即箱体20由顶壁和底壁构成,不包含侧壁),仅保留搬运结构25及吊装结构24所需的底板及框架即可。
10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快速部署的高效冷冻站系统,该系统整合了冷却水系统(即冷却组件50)、制冷主机(即制冷组件40)等内容,通过一体式设计实现快速供货,可根据冷冻水设备60对冷冻水的需求量适应性地调整冷冻站子系统10对冷冻水的供应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冷冻站子系统10的冷却水管网系统、冷冻水管网系统等的部署情况,简化冷冻站子系统10的内部结构,以最佳颗粒度配置真正实现工程产品化。一体式冷冻站(即冷冻站系统)可分布式模块部署,适于在机房70的墙外就近供冷,无需对建筑进行大改造即可在新建机房或改造机房使用,还能根据机房建设进度实现分期投入,大大简化了项目建设过程。
104.相关技术中,大型离心冷水主机采用集中式供冷,主机与冷却水系统和末端都有较远距离,使得冷冻水泵(即冷冻泵38)/冷却水泵(即冷却泵53)负载较大,降低了机房的整体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且必须在建筑封闭前一次性布置所有离心主机,增加初期投资成本。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冷冻水泵(即冷冻泵38)和冷却水泵(即冷却泵53)的扬程都比较小,冷冻站子系统10采用墙外就近安装,就近散热,就近制冷,配以部分负载的变频控制技术,实现了机房的高效节能运行。
105.下面,具体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106.第一示例
107.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一示例中,制冷组件40包括压缩制冷机组41和与压缩制冷机组41的蒸发器412并联或者串联设置的自然冷换热单元42;冷却组件50选择性地与压缩制冷机组41和/或自然冷换热单元42连通以对制冷介质进行冷却;第一阀门组件包括两个第一二通阀35和两个第二二通阀37;第二阀门组件包括两个第三二通阀54和两个第四二通阀56。
108.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示例中,冷冻站子系统10主要由压缩制冷机组41、冷冻泵38、冷却泵53、蒸发冷散热装置52及水-水换热器(即第二自然冷换热器422)等装置组成,所有装置安装于一个便于运输的箱体20内。压缩制冷机组41包含有压缩机413、冷凝器414和蒸发器412;其中,冷凝器、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却泵53及水-水换热器的冷源侧依次连接在冷却水循环管路上形成冷却水循环回路;冷冻水进水管路31、水-水换热器的负载侧、蒸发器、冷冻泵38及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依次相连,并通过冷冻水进水管路31、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与外部冷冻水的供回水管相连接,形成冷冻水循环。
109.冷却泵53的出口与水-水换热器的冷源侧的进口之间的管路(即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上设有电动调节阀(即第三二通阀54),冷却泵53的出口与水-水换热器的冷源侧的出口之间设有连接管路(即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电动调节阀(即第三二通阀54);水-水换热器的冷源侧的出口与冷凝器的进口之间管路(即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设有电动调节阀(即第四二通阀56),水-水
换热器的冷源侧的出口与冷凝器的出口之间设有连接管路(即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和电动调节阀(即第四二通阀56)。
110.冷冻站冷冻水进水口(即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与水-水换热器的负载侧的进口之间管路(即第二制冷回路421)上设有电动调节阀(即第一二通阀35),冷冻站进水口与水-水换热器的负载侧的进口之间设有连接管路(即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31)和电动调节阀(即第一二通阀35);水-水换热器的负载侧的出口与蒸发器的进口之间的管路(即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设有电动调节阀(即第二二通阀37),水-水换热器的负载侧的出口与蒸发器的出口之间设有连接管路(即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和电动调节阀(即第二二通阀37)。
111.优选地,冷冻泵38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并联设置,蒸发冷散热装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并联设置,冷却泵53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并联设置,压缩制冷机组4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并联设置。
112.箱体20的与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风口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排风口22,用于排出蒸发冷散热装置产生的热风;箱体20的前、后面与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进风口对应的位置上也设有进风口23,用于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进风;箱体20内安装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区域与安装其他设备的区域设有横向隔板21,隔板21用于防止蒸发冷散热装置所在的安装区域的湿热气流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113.箱体20的顶部四角设有吊装结构24,底部设有叉车搬运结构25,箱体20可与半挂车配套使用,使冷冻站子系统10成为无需吊装、快速响应的移动冷源。
114.一体式冷冻站系统内置冷却组件50、制冷组件40、水泵等主要部件,且采用分布式靠墙安装,可实现就近散热、就近制冷,冷却水泵(即冷却泵53)、冷冻水泵(即冷冻泵38)的扬程短,与传统集中型冷水主机设计方案相比,大大节约了水泵耗功,实现了高效节能运行。
115.集装箱(即箱体20)内设有配电装置80,配电装置80为压缩制冷机组41、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冻泵38、冷却泵53及上述各电动调节阀等电动装置提供电源及控制,配电装置80与上述各电动装置已实现连接,冷冻站现场就位后只需为单一配电装置80提供动力电源即可。配电装置80内还设有集控微电脑和变频控制器,用于采集整个系统的温度、流量、压力及室外温湿度等数据,进而计算外部所需的冷量需求,从而通过变频控制器对冷冻泵38、冷却泵53和蒸发冷散热装置进行变频控制,从而降低功耗实现节能。
116.冷冻站子系统10具有3种制冷模式:自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混合制冷模式。
117.自然冷模式:压缩制冷机组41、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的电动调节阀关闭,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冻泵38、冷却泵53、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42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上的电动调节阀打开。
118.压缩机制冷模式:蒸发冷散热装置、压缩制冷机组41、冷冻泵38、冷却泵53、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
3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的电动调节阀开启,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42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上的电动调节阀关闭。
119.混合制冷模式: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上的电动调节阀关闭,压缩制冷机组41、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冻泵38、冷却泵53、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421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的电动调节阀打开。
120.第二示例
121.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冷冻站系统的第二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122.第二示例与第一示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示例中的第一阀门组件和第二阀门组件的具体结构与第一示例中不同。具体地,第一示例中,第一阀门组件包括两个第一二通阀35和两个第二二通阀37,第二阀门组件包括两个第三二通阀54和两个第四二通阀56,而第二示例中,第一阀门组件包括第一三通阀34和第二三通阀36,第二阀门组件包括第三三通阀55和第四三通阀57。当切换装置采用两个二通阀时,两个二通阀相互独立,可以分别进行调节、控制,且易于更换,有助于系统顺利进行;当切换装置采用三通阀时,操作简便、快捷,有助于简化系统结构。
123.具体地,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上的电动调节阀使用第四三通阀57代替,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513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514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511上的电动调节阀使用第三三通阀55代替,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上的电动调节阀使用第二三通阀36代替,第二制冷回路421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二制冷回路4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31上的电动调节阀使用第一三通阀34代替。
124.第二示例中的其它部件的结构与第一示例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125.当然,在本发明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第一阀门组件和第二阀门组件设置为其他能够起到切换、控制作用的装置或者设备,比如,第一阀门组件包括两个第一二通阀35和一个第二三通阀36,第二阀门组件包括一个第三三通阀55和两个第四二通阀56。
126.优选地,上述二通阀可以为电动调节阀。
127.第三示例
128.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冷冻站系统的第三示例的结构示意图,第三示例与第一示例的区别在于:
129.(1)第三示例中,冷冻站系统只有一种制冷模式(即压缩机制冷模式),冷冻站系统只包括压缩制冷机组41,没有自然冷换热单元42,更不需要设置用于实现压缩制冷机组41
和自然冷换热单元串联或者并联的辅助部件(比如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33,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515);
130.(2)第三示例中,未设置第一阀门组件和第二阀门组件。
131.具体地,如图5所示,冷冻站子系统10主要由压缩制冷机组41、冷冻泵38、冷却泵53和蒸发冷散热装置(即蒸发冷散热装置52)等装置组成,所有装置安装于一个便于运输的箱体20内。压缩制冷机组41包含有压缩机413、冷凝器414和蒸发器412;其中冷凝器、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却泵53依次连接在冷却水循环管路上形成环形冷却水循环;冷冻水进水管路31、蒸发器、冷冻泵38及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依次相连,并通过冷冻水进水管路31和第一冷冻水出水管路32与外部冷冻水的供回水管相连接,形成冷冻水循环。
132.优选地,冷冻泵38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联设置;蒸发冷散热装置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联设置;冷却泵53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联设置;压缩制冷机组41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并联设置;压缩制冷机组41的压缩机413可以为涡旋式、螺杆式或者离心式压缩机。
133.便于运输的箱体20的顶部与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风口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排风口22,用于排出蒸发冷散热装置产生的热风;箱体20的前、后面与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进风口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进风口23,用于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进风;箱体20内安装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区域与安装其他设备的区域之间设有横向隔板21,隔板21用于防止蒸发冷散热装置所在的安装区域的湿热气流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134.本发明的第三示例的冷冻站子系统10结构简单,便于控制,仅能通过压缩制冷机组41对冷冻水进行制冷,适用于全年温度都比较高的地区。
135.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第三示例中,冷却组件50用于为压缩制冷机组41中的制冷介质进行冷却,以实现冷却组件50对制冷组件40进行冷却的目的。
136.第四示例
137.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冷冻站系统的第四示例的结构示意图。
138.第四示例与第一示例的相同点在于:第四示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压缩制冷机组41的蒸发器412和自然冷换热单元42串联或者并联设置;另外,也可以利用冷却组件50对压缩制冷机组41和/或自然冷换热单元42进行冷却。
139.第四示例与第一示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四示例中,压缩制冷机组41和自然冷换热单元的构成与第一示例不同,冷却组件50的具体结构与第一示例也不同,因此,上述各部件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与第一示例也不完全相同。
140.具体见下面的描述:
141.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第四示例中,制冷组件40包括压缩制冷机组41,压缩制冷机组41用于对流经冷冻水流通管路30的冷冻水进行制冷,压缩制冷机组41包括第一制冷回路411以及依次设置在第一制冷回路411上的蒸发器412和压缩机413,冷却组件50包括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用于对位于第一制冷回路411内的制冷介质进行冷却。
142.具体地,冷冻水流通管路30经过压缩制冷机组41,流进冷冻水流通管路30的冷冻水在压缩制冷机组41中的制冷介质的吸热蒸发作用下发生降温,压缩制冷机组41中的制冷介质用于对冷冻水进行制冷;相应地,压缩制冷机组41中蒸发后的气态制冷介质经过压缩机413压缩后温度升高,压缩制冷机组41中的制冷介质在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中的冷却水的作用下发生冷凝散热,使制冷介质能够再次用于对冷冻水进行制冷,这样,就实现了压缩
制冷机组41中的制冷介质的循环使用。
143.具体地,第一制冷回路411为自循环式管路,第一制冷回路411经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进行换热,第一制冷回路411中具有制冷介质,制冷介质在第一制冷回路411中依次经过蒸发器412、压缩机413和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之后再次流向蒸发器412,这样,即实现了制冷介质在第一制冷回路411中的循环流动,使制冷介质能够重复地对流经冷冻水流通管路30的冷冻水进行制冷。
144.上述设置中,冷冻水流通管路30和第一制冷回路411均经过蒸发器412,第一制冷回路411的一部分经过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第一制冷回路411中的制冷介质与冷冻水流通管路30中的冷冻水在蒸发器412处进行热交换,液态制冷介质吸收冷冻水的热量蒸发成为气态,使冷冻水的温度降低从而实现对冷冻水的制冷,气态制冷介质经压缩机413压缩后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介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介质在闭式蒸发冷换热装置处冷凝成为液态,液态制冷介质再次用于对冷冻水进行制冷。
145.通过上述过程,压缩制冷机组41的高温制冷介质可以在蒸发冷散热装置52中直接冷却,无需循环的冷却水,降低了换热器温差,冷却效果更佳,提高压缩制冷机组的能效;同时,由于取消了冷却泵,降低系统功耗,减少运行成本。冷冻站子系统10无需外接其他设备和资源,仅通过其自身即可为冷冻水设备60提供冷冻水,保证了冷冻站系统的顺利运行;同时,保证了冷冻站子系统10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能够实现对冷冻站子系统10的就近、快速部署。
146.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第四示例中,冷冻站子系统10仅包括第一阀门组件,且第一阀门组件包括第一三通阀34和第二三通阀36。
147.当然,在本发明的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第四示例中的第一阀门组件设置为包括两个第一二通阀35和两个第二二通阀37。
148.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技术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将冷冻水流通组件、制冷组件和冷却组件均集成在箱体内,使冷冻站子系统形成模块化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制冷组件和冷却组件分开设置并位于不同位置来说,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的冷冻站子系统便于运输和快速部署;另外,由于冷冻水流通管路、制冷组件和冷却组件均集中布置在箱体内,因此冷冻站子系统结构紧凑,有利于节省外部空间;每一个冷冻站子系统均具有独立、完整的冷冻系统,每一个冷冻站子系统均能够独立地为冷冻水设备提供冷冻水;冷冻站子系统为独立的整体式结构,使冷冻站子系统与冷冻水设备的连接方便、快捷、易操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来安装布置冷冻站子系统,适应性强。
14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快速部署的高效冷冻站系统,该系统整合了冷却组件、制冷组件等结构,通过一体式设计实现快速供货,可根据冷冻水设备对冷冻水的需求量适应性地调整冷冻站子系统对冷冻水的供应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冷冻站子系统的冷却水管网系统、冷冻水管网系统等的部署情况,简化冷冻站子系统的内部结构,以最佳颗粒度配置真正实现工程产品化。一体式冷冻站系统可分布式模块部署,适于在机房的墙外就近供冷,无需对建筑进行大改造即可在新建机房或改造机房使用,还能根据机房建设进度实现分期投入,大大简化了项目建设过程。冷却泵和冷冻泵的扬程都比较小,冷冻站子系统采用墙外就近安装,就近散热,就近制冷,配以部分负载的变频控制技术,实现了机房的高效节能运
行。
150.实施例2
15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冷冻站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方法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152.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于冷冻站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应用于上述实施例1中的冷冻站系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53.步骤s702,获取冷冻站系统中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
154.在步骤s702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冷冻站系统的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实施例1中的冷冻站系统,通过获取冷冻站系统中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根据该检测参数中的水温差、水压差或出水温度对冷冻站系统中相关的装置进行控制,以使得根据冷冻站中冷却水的水温实时变化进行调整,提升制冷效率,进而有效降低机房能耗。
155.步骤s704,依据检测参数确定制冷模式;
15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步骤s704中依据检测参数确定制冷模式包括:在检测参数包括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和冷冻水回水温度的情况下,采集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和冷冻水回水温度;依据出水温度和冷冻水回水温度与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制冷模式。
157.具体的,依据出水温度和冷冻水回水温度与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制冷模式包括:
158.当出水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设定值时,确定制冷模式为自然冷模式;
159.其中,在第一温度设定值为t3的情况下,当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t3时,冷冻站系统直接进入自然冷模式,不开压缩机。
160.当出水温度大于冷冻水回水温度与第二温度设定值的差时,确定制冷模式为压缩机制冷模式;
161.其中,在第二温度设定值为t4的情况下,当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冷冻水回水温度-t4时,冷冻站系统进入压缩机制冷模式。
162.当出水温度大于第一温度设定值,且小于或等于冷冻水回水温度与第二温度设定值的差时,确定制冷模式为混合制冷模式。
163.其中,在t3<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冷冻水回水温度-t4的情况下,确定冷冻站进入混合制冷模式。
164.步骤s706,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制冷模式包括:自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
165.在步骤s706中,本技术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依据各个制冷模式的运行模式对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从而降低功耗实现节能。
166.可选的,在制冷模式为自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压缩制冷机组、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关闭,并将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冻泵、冷却泵、第二冷冻水出水
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打开;在制冷模式为压缩机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压缩制冷机组、冷冻泵、冷却泵、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开启,并将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关闭;在制冷模式为混合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第二冷冻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与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和第二冷却水出水管路相连接的节点之间的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三冷却水出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关闭,并将压缩制冷机组、蒸发冷散热装置、冷冻泵、冷却泵、冷冻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制冷回路上的电动调节阀、第二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和第一冷却水进水管路上的电动调节阀打开。
167.可选的,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在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还包括: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的情况下,获取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将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与第一设定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指定装置包括冷却泵。
168.进一步地,可选的,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在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等于第一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却泵保持当前转速;在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大于第一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却泵的转速达到第一转速;在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小于第一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却泵的转速达到第二转速;其中,第一转速大于第二转速。
169.其中,在指定装置包括冷却泵53,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为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的情况下,为实现节能,冷却泵53根据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
⊿
tc(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冷却水供回水温存在温差)与设定值
⊿
t
cs
(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定值)的比较进行变频调节,具体如下:
170.当
⊿
tc=
⊿
t
cs
时,冷却泵53维持现有转速;
171.当
⊿
tc》
⊿
t
cs
时,冷却泵53根据设定的第一控制需求(记作pid1,其中,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提高转速,直到冷却泵53达到设定的最高转速vs1(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转速);
172.当
⊿
tc《
⊿
t
cs
时,冷却泵53根据设定第二控制需求(记作pid2)降低转速,直到冷却泵53达到设定的最低转速vs2(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转速)。
17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冷却泵53的变频控制,可以分别应用于自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
174.可选的,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在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还包括: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的
情况下,获取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将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与第二设定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指定装置包括冷冻泵。
175.进一步地,可选的,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在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等于第二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冻泵保持当前转速;在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小于第二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冻泵的转速达到第一转速,其中,第一转速大于当前转速;在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大于第二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冷冻泵的转速达到第二转速,其中,第二转速小于当前转速;其中,第一转速大于第二转速。
176.其中,在指定装置包括冷冻泵38,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为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的情况下,为实现节能,冷冻泵38根据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
⊿
pe(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冷冻水供回水压存在压差)与设定值
⊿
p
es
(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设定值)的比较进行变频调节,具体如下:
177.当
⊿
pe=
⊿
p
es
时,冷冻泵38维持现有转速;
178.当
⊿
pe《
⊿
p
es
时,冷冻泵38根据设定第三控制需求(记作pid3)提高转速,直到冷冻泵38达到设定的最高转速vs3(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转速);
179.当
⊿
pe》
⊿
p
es
时,冷冻泵38根据设定第四控制需求(记作pid4)降低转速,直到冷冻泵38达到设定的最低转速vs4(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转速)。
180.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冷冻泵38的变频控制,可以分别应用于自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
181.可选的,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为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将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预设降温值和当地湿球温度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指定装置包括蒸发冷散热装置。
182.可选的,在出水温度设定值大于或等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的情况下,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小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大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且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小于出水温度设定值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大于或等于出水温度设定值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提升至第一转速。
183.可选的,在出水温度设定值小于或等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的情况下,依据比较结果,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包括: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大于或等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提升至第一转速;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小于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之和,且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大于出水温度设定值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当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小于出水温度设定值时,控制蒸发冷散热装置的转速降低至第二转速。
184.其中,在指定装置包括蒸发冷散热装置52,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为经过冷却后的
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出水温度的情况下,为实现节能,将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出水温度t
co
、预设降温值t1和当地湿球温度t
wb
(指对一块空气进行加湿,其饱和(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达到的温度)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进行pid调节,具体如下:
185.在有制冷需求时,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出水温度目标为当地湿球温度与预设降温值的和,记作t
wb
+t1;
186.在可能存在的冬季环境下,或严寒环境下,还需要将经过冷却后的蒸发冷散热装置的出水温度和出水温度设定值进行比较,以达到设备防冻的目的。
187.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场景下,出水温度设定值将基于不同制冷模式包括:第一出水温设定值和第二出水温设定值;第一出水温设定值大于第二出水温设定值;其中,出水温度记作t
col
,第一出水温设定值记作t
col1
,第二出水温设定值记作t
col2
;
188.在t
col
≥t
wb
+t1的情况下:
189.情况1,当t
col
>t
wb
+t1>t
co
时,蒸发冷散热装置52根据设定第六控制需求(记作pid6)降低转速,直到装置的最低转速vs6(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转速);即,出水温度存在过低的情况下,防止结冰,降低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转速;
190.情况2,当t
col
>t
co
>t
wb
+t1时,蒸发冷散热装置52根据设定第六控制需求(记作pid6)降低转速,直到装置的最低转速vs6(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转速);即,区别于情况1,基于不同温度所达到的结冰程度,为防止结冰,降低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转速;
191.情况3,当t
co
≥t
col
>t
wb
+t1时,蒸发冷散热装置52根据设定第五控制需求(记作pid5)提高转速,直到装置的最高转速vs5(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转速);即,此时出水温度大于出水温度设定值,表示此时需要提升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转速,以使得达到降温的目的;
192.在t
col
≤t
wb
+t1的情况下:
193.情况1,当t
co
≥t
wb
+t1>t
col
时,蒸发冷散热装置52根据设定第五控制需求(记作pid5)提高转速,直到装置的最高转速vs5(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转速);即,此时出水温度大于出水温度设定值,表示此时需要提升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转速,以使得达到降温的目的;
194.情况2,t
wb
+t1>t
co
>t
col
时,蒸发冷散热装置52根据设定第六控制需求(记作pid6)降低转速,直到装置的最低转速vs6(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转速);即,区别于情况1,基于不同温度所达到的结冰程度,为防止结冰,降低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转速;
195.情况3,t
wb
+t1>t
col
>t
co
时,蒸发冷散热装置52根据设定第六控制需求(记作pid6)降低转速,直到装置的最低转速vs6(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二转速);即,出水温度存在过低的情况下,防止结冰,降低蒸发冷散热装置52的转速。
196.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冷冻站通过就近安装实现就近散热,就近制冷的方式,通过获取冷冻站系统中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依据检测参数确定制冷模式;依据冷冻站系统的制冷模式和指定位置的检测参数,对冷冻站系统中的指定装置进行变频控制;其中,制冷模式包括:自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达到了部分负载的变频控制的目的,从而实现了机房的高效节能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由于现有技术主机与冷却水系统和末端都有较远的距离,使得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负载较大,导致机房整体能耗指标降低的技术问题。
197.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198.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199.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200.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201.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202.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20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