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的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13142发布日期:2020-12-15 11:4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的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框架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的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因尺寸大,配套的前框与后壳开模成型厂商少,如98寸电视显示器,长约2.2m,宽约1.2m,开模模具长经约3m,宽经约2m,模具很大,可以成型注塑的厂商很少。再者,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普通家庭很少用到,这就导致了销量不多,加上开模的费用高,分摊至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每台的费用成本高,影响产品的推广。

综上,传统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的框架结构,其缺点非常明显,市场亟需一种加工方便、节约成本的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的框架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可降低生产成本的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的框架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的框架结构,包括外框、后壳和固定机构,所述后壳安装于外框的后端,所述外框包括四条前框,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固定四条前框首尾相连,所述前框包括连接主体、前沿板、后凸台和支撑板,所述连接主体内部中空,横截面呈双口型,所述前沿板位于连接主体的前端,且向前框里侧延伸,与所述后凸台贴设于连接主体的后端内侧,所述后凸台与连接主体之间设有容置后壳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支撑板贴设于后凸台的前端,并与连接主体相连接,所述前沿板和支撑板之间设有容置电视或显示器显示部件的第二容置空间;所述后壳嵌入于第一容置空间内与连接主体相平,后壳上设有散热机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所述散热机构用于散热,所述第一贯穿孔分布于后壳的外周,用于使得后壳与后凸台相连接,所述第二贯穿孔包括四个,均匀分布于后壳中部,用于与外部部件连接固定;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四个角块和四个角铁,四个角块相间隔地安装于四条前框之间,四个角铁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上,四个角块和四个角铁相互配合,用于固定连接四条所述前框。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阐述:

优选地,所述前框前沿板的宽度小于支撑板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前框后凸台的里侧均匀地设有多个第一螺孔,多个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一贯穿孔相匹配,后壳通过连接第一螺孔和第一贯穿孔的螺钉嵌入于第一容置空间内与连接主体相平。

优选地,所述后壳上设有的散热机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散热机构、第二散热机构、第三散热机构和第四散热机构,所述第一散热机构呈一字形,横向设置于后壳的上端,从后壳的左端延伸至右端,所述第二散热机构呈圆形,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散热机构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散热机构呈倒l形,包括两个,以四个第二贯穿孔轴对称的第二设置于第二散热机构的下端,所述第四散热机构设置于四个第二贯穿孔内周中部的下端,呈一字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机构、第二散热机构、第三散热机构和第四散热机构均由多个贯穿后壳的第三贯穿孔组成,所述第三贯穿孔呈圆形、矩形、正方形或菱形。

优选地,所述固定机构的四个角块均包括固定主体和插接头,所述固定主体与连接主体相匹配,从连接主体的后端延伸至前端,所述插接头包括四个,两两分别固定于固定主体的左右两端,呈90゜,分别插接于连接主体内;所述固定机构的四个角铁的两端均设有弯钩和两个第四贯穿孔,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与弯钩和第四贯穿孔相匹配的弯钩安装孔和第二螺孔,四个角铁通过弯钩、弯钩安装孔、第四贯穿孔和第二螺孔的相互配合分别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上,四个角块和四个角铁相互配合固定连接四条所述前框。

优选地,所述前框为拉铝前框,所述后壳为塑胶平板后壳。

优选地,所述连接主体外周设有螺纹,所述连接主体、前沿板、后凸台和支撑板为一体结构,所述固定主体和插接头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后壳下端的左右两侧可拆卸地安装有脚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一、本发明包括外框、后壳和固定机构,所述后壳安装于外框的后端,所述外框包括四条前框,前框为拉铝前框,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固定四条前框首尾相连,固定机构包括四个角块和四个角铁,四个角块相间隔地安装于四条前框之间,四个角铁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板上,四个角块和四个角铁相互配合,用于固定连接四条所述前框,此设计开模简易,前框与后壳没有按传统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的框架结构开塑胶模设计,本设计前框是拉铝模加机加工,后壳是简易成型模加机加工,其整体开模价格低,且可以做不同的外观(拉丝或喷砂),氧化不同的颜色,四边是拉铝,四角机加工一个角块拼接,避免了拉铝的边尖角,也可以让四个拉铝前框利用角块互相卡配防止分开,同时内部四角可以用一个角铁卡扣两个拉铝前框,增强两条拉铝前框的紧配性,正面与侧面没有螺丝等结构固定,外观整洁;其二、前框后凸台的里侧均匀地设有多个第一螺孔,多个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一贯穿孔相匹配,后壳通过连接第一螺孔和第一贯穿孔的螺钉嵌入于第一容置空间内与连接主体相平,后壳为塑胶平板后壳,与前框固定采螺钉锁附固定,螺孔、散热机构与外形边等可采用机械加工,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角度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角度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角度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三角度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显示部件;1.前框;2.后壳;3.连接主体;4.前沿板;5.后凸台;6.支撑板;7.第一贯穿孔;8.第二贯穿孔;9.角块;10.角铁;11.第一散热机构;12.第二散热机构;13.第三散热机构;14.第四散热机构;15.固定主体;16.插接头;17.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大尺寸电视或显示器的框架结构,包括外框、后壳2和固定机构,所述后壳2安装于外框的后端,所述外框包括四条前框1,所述固定机构用于固定四条前框1首尾相连,所述前框1包括连接主体3、前沿板4、后凸台5和支撑板6,所述连接主体3内部中空,横截面呈双口型,所述前沿板4位于连接主体3的前端,且向前框1里侧延伸,与所述后凸台5贴设于连接主体3的后端内侧,所述后凸台5与连接主体3之间设有容置后壳2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支撑板6贴设于后凸台5的前端,并与连接主体3相连接,所述前沿板4和支撑板6之间设有容置电视或显示器显示部件100的第二容置空间;所述后壳2嵌入于第一容置空间内与连接主体3相平,后壳2上设有散热机构、第一贯穿孔7和第二贯穿孔8,所述散热机构用于散热,所述第一贯穿孔7分布于后壳2的外周,用于使得后壳2与后凸台5相连接,所述第二贯穿孔8包括四个,均匀分布于后壳2中部,用于与外部部件连接固定;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四个角块9和四个角铁10,四个角块9相间隔地安装于四条前框1之间,四个角铁10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板6上,四个角块9和四个角铁10相互配合,用于固定连接四条所述前框1。

如图5~图8所示,所述前框1前沿板4的宽度小于支撑板6的宽度。所述前框1后凸台5的里侧均匀地设有多个第一螺孔,多个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一贯穿孔7相匹配,后壳2通过连接第一螺孔和第一贯穿孔7的螺钉嵌入于第一容置空间内与连接主体3相平。

如图3所示,所述后壳2上设有的散热机构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散热机构11、第二散热机构12、第三散热机构13和第四散热机构14,所述第一散热机构11呈一字形,横向设置于后壳2的上端,从后壳2的左端延伸至右端,所述第二散热机构12呈圆形,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散热机构11下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散热机构13呈倒l形,包括两个,以四个第二贯穿孔8轴对称的第二设置于第二散热机构12的下端,所述第四散热机构14设置于四个第二贯穿孔8内周中部的下端,呈一字形。所述第一散热机构11、第二散热机构12、第三散热机构13和第四散热机构14均由多个贯穿后壳2的第三贯穿孔组成,所述第三贯穿孔呈圆形、矩形、正方形或菱形,本实施例中第三贯穿孔呈矩形。

如图6、图8所示,所述固定机构的四个角块9均包括固定主体15和插接头16,所述固定主体15与连接主体3相匹配,从连接主体3的后端延伸至前端,所述插接头16包括四个,两两分别固定于固定主体15的左右两端,呈90゜,分别插接于连接主体3内;所述固定机构的四个角铁10的两端均设有弯钩(图中未示出)和两个第四贯穿孔,所述支撑板6上设有与弯钩和第四贯穿孔相匹配的弯钩安装孔(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螺孔(图中未示出),四个角铁10通过弯钩、弯钩安装孔、第四贯穿孔和第二螺孔的相互配合分别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支撑板6上,四个角块9和四个角铁10相互配合固定连接四条所述前框1。

进一步地,所述前框1为拉铝前框1,角块9为拉铝角块9,所述后壳2为塑胶平板后壳2。所述连接主体3外周设有螺纹,所述连接主体3、前沿板4、后凸台5和支撑板6为一体结构,所述固定主体15和插接头16为一体结构,可以做不同的外观(拉丝或喷砂),氧化不同的颜色。所述后壳2下端的左右两侧可拆卸地安装有脚座17。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以上的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