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53221发布日期:2021-01-05 21:13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加热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发热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避免产生过热、起火的加热板。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与图2分别为现有技术中发热膜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的发热膜2包括依序堆叠的上绝缘层20、发热体21、下绝缘层22以及粘结层23,粘结层23粘接被加热体3。粘结层23为双面胶,被加热体3与粘结层23之间存在若干局部间隙24。发热膜的现有结构导致发热膜2与被加热体3之间出现局部接触不良时,发热膜2与被加热体3之间的局部区域热量不能及时导出外界,导致发热膜2与被加热体3之间的局部区域出现过热和起火现象,使得发热膜2使用存在安全隐患,易造成危险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发热膜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避免产生过热、起火的加热板。

一种加热板,其包括依序堆叠的第一绝缘层、发热体、第二绝缘层、导电粘结层以及均热板;所述均热板贴紧被加热体。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层为聚酰亚胺膜或po热熔胶膜。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为低熔点绝缘膜。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绝缘层为pp膜或pe膜或pet膜或pi膜。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为铜箔或铝箔。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的厚度为0.01毫米至1毫米之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粘结层的体积电阻率介于0欧姆*厘米至0.01欧姆*厘米之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粘结层为导电热固化胶或导电热熔胶。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均热板为铝板或铜板或钢板。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均热板的厚度介于0.5毫米至3毫米之间。

本发明的加热板,加热板与被加热体之间的发生局部接触不良时,均热板可以快速的将产生的热量导出外界,防止加热板与被加热体之间的局部接触由于过热造成起火;当加热板与被加热体之间的局部温度高于允许温度时,本发明的第二绝缘层为低熔点绝缘膜,第二绝缘层损坏,发热体与均热板连接导电,通过检测施加在发热体与均热板之间的绝缘电阻等信号,能够在进一步在加热板产热、起火之前发出报警信号,并且切断发热体电源,避免发热体发热体过热、起火等危险情况出现。而且,本发明的均热板提高了加热板的结构强度,使得发热板可以作为结构件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加热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加热板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加热板1,其用于加热被加热体3,加热板1避免产生过热和起火。加热板1包括依序堆叠的第一绝缘层10、发热体11、第二绝缘层12、导电粘结层13以及均热板14;均热板14贴紧被加热体3。本发明的第二绝缘层12为低熔点绝缘膜。本发明的加热板1使用时,均热板14贴紧被加热体3,加热板1与被加热体3之间的发生局部接触不良时,均热板14可以快速的将产生的热量导出外界,防止加热板1与被加热体3之间的局部接触由于过热造成起火。当加热板1与被加热体3之间的局部温度高于允许温度时,本发明的第二绝缘层12为低熔点绝缘膜,第二绝缘层12熔化损坏,发热体11与均热板14连接导电,工作人员通过检测施加在发热体11与均热板14之间的绝缘电阻等信号,能够在进一步在本发明的加热板1产热、起火之前发出报警信号,并且及时切断发热体11电源,避免产生发热体11过热、起火。而且,本发明的均热板14提高了加热板1的结构强度,使得发热板1可以作为结构件使用,使得企业可以使用较少的零部件,缩减企业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第一绝缘层10为聚酰亚胺膜或po热熔胶膜。聚酰亚胺膜与po热熔胶膜均为高熔点绝缘膜,加热板1与被加热体3之间的发生局部接触不良时,第一绝缘层10不会被高温熔化损坏,保证发热板1的绝缘性能。

本发明的第二绝缘层12为低熔点绝缘膜。具体地,本发明的第二绝缘层12为pp膜或pe膜或pet膜或pi膜。pp膜或pe膜或pet膜或pi膜均为低熔点绝缘膜,第二绝缘层12熔化损坏,发热体11与均热板14连接导电,工作人员通过检测施加在发热体11与均热板14之间的绝缘电阻等信号,能够在进一步在本发明的加热板1产热、起火之前发出报警信号,并且及时切断发热体11电源,避免产生发热体11过热、起火等危险情况出现。

本发明的发热体11为铜箔或铝箔。铜箔或铝箔具有优秀的导热、发热性能,其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发热体11发热时,铜箔或铝箔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保证发热板1长久使用都不易损坏,延长发热板1的使用寿命;铜箔或铝箔为常见零部件,易于加工成型,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发热体11的厚度为0.01毫米至1毫米之间。

本发明的导电粘结层13为导电热固化胶或导电热熔胶,导电热固化胶或导电热熔胶的体积电阻率介于0欧姆*厘米至0.01欧姆*厘米之间。导电热固化胶或导电热熔胶均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粘接性能,第二绝缘层12熔化损坏时,导电粘结层13可以保证发热体11与均热板14连接导电,防止发热体11与均热板14脱落,工作人员通过检测施加在发热体11与均热板14之间的绝缘电阻等信号,进一步在本发明的加热板1产热、起火之前发出报警信号,并且及时切断发热体11电源,避免产生发热体11过热、起火等危险情况出现。

本发明的均热板14为铝板或铜板或钢板。铝板或铜板或钢板均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使得发热体11发出的热量及时的均匀导热至被加热体3,并且,均热板14的厚度介于0.5毫米至3毫米之间,使得发热体11发出的热量经过均热板14导热损耗小,降低加热板1的能耗。

实施例1

再一并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体1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第一绝缘层10、第二绝缘层12、导电粘结层13以及均热板14的结构与原理与上一实施例一致,其与上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发热体11包括电热丝110以及包裹电热丝110的外壳111,外壳111为铜箔或铝箔,电热丝110产生热量并传递热量至铜箔或铝箔,铜箔或铝箔具有优秀的导热、发热性能,保证电热丝110产生热量快速稳定均匀的传递至均热板14,铜箔或铝箔导热损耗小,降低加热板1的能耗。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发热体11的厚度为0.1毫米,导电粘结层13为体积电阻率0.005欧姆*厘米的导电热固化胶,均热板14为1毫米的铜板,本实施例的加热板1适用于使用环境要求较为恶劣,对于加热板1要求体积小的工作环境,本实施例的加热板1可以有效的防止发热体11过热、起火等危险情况出现,亦可保证发热体11产生的热量快速及时的传递至被加热体3,均热板14传递能量损耗小。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发热体11的厚度为0.3毫米,导电粘结层13为体积电阻率0.01欧姆*厘米的导电热熔胶,均热板14为1.5毫米的铝板,本实施例的加热板1相较于实施例2的加热板1,本实施例的加热板1适用于环境较为优越,对于加热板1的体积没有要求的工作环境中,均热板14的导热效率对比实施例2较低,传递能量损耗较高。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发热体11的厚度为0.3毫米,导电粘结层13为体积电阻率0.01欧姆*厘米的导电热熔胶,均热板14为1.5毫米的钢板,本实施例的加热板1适用于对于加热板1机械强度要求较高的工作环境中,加热板1结构强度优异,均热板14的导热效率较低,传递能量损耗较高。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加热板与被加热体之间的发生局部接触不良时,均热板可以快速的将产生的热量导出外界,防止加热板与被加热体之间的局部接触由于过热造成起火;当加热板与被加热体之间的局部温度高于允许温度时,本发明的第二绝缘层为低熔点绝缘膜,第二绝缘层损坏,发热体与均热板连接导电,通过检测施加在发热体与均热板之间的绝缘电阻等信号,能够在进一步在加热板产热、起火之前发出报警信号,并且切断发热体电源,避免发热体发热体过热、起火等危险情况出现。而且,本发明的均热板提高了加热板的结构强度,使得发热板可以作为结构件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