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除垢的电加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5291发布日期:2020-10-23 12:37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除垢的电加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热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除垢的电加热管。



背景技术:

电加热管是管状电热元件,它是由金属管状电阻丝及结晶氧化镁粉等组成的。电加热管产品一般用优质进口不锈钢管、进口高温氧化镁粉、高品质电热丝等材料制成发热元件,用不锈钢制成其它结构部分,具有优良的整体性能。电加热管常用于热水器中进行水的加热,使用一段时间后,电加热管上会产生水垢,影响电加热管的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电加热管上会产生水垢的问题。

为此,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除垢的电加热管,包括:支撑板、u型电加热管,所述支撑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u型电加热管由第一直管、第二直管和弧形弯管组成,所述弧形弯管一端与第一直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管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底端连接,所述弧形弯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直管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底端连接,所述第一直管与所述第二直管相平行,所述第一直管、所述第二直管上均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内壁设置有第一毛刷,所述套管能上下往复运动,所述第一直管上端、所述第二直管上端均设置有接线柱,所述接线柱上端穿过所述支撑板延伸至所述支撑板上方。

优选的,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分别与两个套管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杆一端与所述连接杆中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与所述连接杆相垂直;

壳体,设置在所述支撑板顶端,所述壳体处于两个所述接线柱之间,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水平方向设置,并与转盘固定连接;

偏心柱,所述偏心柱一端与所述转盘远离圆心处连接,所述偏心柱另一端与连杆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开口,所述连杆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固定杆远离所述连接杆一端铰链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中间处与弹性支撑杆一端连接,所述弹性支撑杆另一端朝向所述弧形弯管,并固定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弧度与所述弧形弯管的弧度相匹配,所述弧形板上设置有第二毛刷。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若干安装螺纹孔。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外壁上设置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外壁上设置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端设置有检修口。

优选的,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外壁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为长方体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除垢的电加热管,包括:支撑板、u型电加热管,所述支撑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u型电加热管由第一直管、第二直管和弧形弯管组成,所述弧形弯管一端与第一直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管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底端连接,所述弧形弯管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直管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底端连接,所述第一直管与所述第二直管相平行,所述第一直管、所述第二直管上均设置有套管,所述套管内壁设置有第一毛刷,所述套管能上下往复运动,所述第一直管上端、所述第二直管上端均设置有接线柱,所述接线柱上端穿过所述支撑板延伸至所述支撑板上方。套管上下移动通过第一毛刷,对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的外壁进行刷扫,减少水垢在电加热管表面堆积,提高电加热管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弧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1-支撑板,2-电加热管,201-第一直管,202-第二直管,203-弧形弯管,3-套管,4-接线柱,5-连接杆,6-固定杆,7-壳体,8-开口,9-电机,10-转盘,11-偏心柱,12-连杆,13-弹性支撑杆,14-弧形板,15-开关,16-检修口,17-盖板,18-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除垢的电加热管,如图1-3所示,包括:支撑板1、u型电加热管2,所述支撑板1水平方向设置,所述u型电加热管2由第一直管201、第二直管202和弧形弯管203组成,所述弧形弯管203一端与第一直管201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直管201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1底端连接,所述弧形弯管20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管202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直管202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1底端连接,所述第一直管201与所述第二直管202相平行,所述第一直管201、所述第二直管202上均设置有套管3,所述套管3内壁设置有第一毛刷,所述套管3能上下往复运动,所述第一直管201上端、所述第二直管202上端均设置有接线柱4,所述接线柱4上端穿过所述支撑板1延伸至所述支撑板1上方,接线柱4与外接电源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支撑板1固定在容器上端,通过接线柱4给u型电加热管2通电,对容器内的水进行加热,套管3上下移动通过第一毛刷,对第一直管201和第二直管202的外壁进行刷扫,减少水垢在电加热管表面堆积,提高电加热管的加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两端分别与两个套管3外壁固定连接,固定杆6一端与所述连接杆5中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6与所述连接杆5相垂直;

壳体7,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顶端,所述壳体7处于两个所述接线柱4之间,所述壳体7内壁上设置有电机9,所述电机9的输出轴水平方向设置,并与转盘10固定连接;

偏心柱11,所述偏心柱11一端与所述转盘10远离圆心处连接,所述偏心柱11另一端与连杆12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板1上设置有开口8,所述连杆12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8与所述固定杆6远离所述连接杆5一端铰链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电机9的输出轴带动转盘10及偏心柱11旋转,偏心柱11带动连杆12运动,连杆12带动固定杆6、连接杆5及套管3上下往复运动,套管3内壁上的第一毛刷对电加热管进行清扫,起到对电加热管表面除垢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杆5中间处与弹性支撑杆13一端连接,所述弹性支撑杆13另一端朝向所述弧形弯管203,并固定连接有弧形板14,所述弧形板14的弧度与所述弧形弯管203的弧度相匹配,所述弧形板14上设置有第二毛刷。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连接杆5带动弹性支撑杆13向下运动,弹性支撑杆13带动弧形板14移动至弧形弯管203上,通过第二毛刷对弧形弯管203的表面进行清扫除垢;弹性支撑杆13具有良好的弹性,能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弧形板14撞坏弧形弯管20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1上设置有若干安装螺纹孔。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支撑板1上的螺纹孔便于通过螺栓安装在容器上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7内设置有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电机9电性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电池用于给电机9提供电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7外壁上设置有开关15,所述开关15与所述电机9电性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开关15用于控制电机9的开启或关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7外壁上设置有指示灯18,所述指示灯18与所述电机9电性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指示灯18同于指示电机的工作状态,点亮表示工作,熄灭表示停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7上端设置有检修口1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检修口16用于对壳体7内的器件进行维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修口16上设置有盖板17,所述盖板17与所述壳体7外壁通过螺钉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盖板17能对检修口16起到密封作用,防止灰尘或异物进入壳体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7为长方体状。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所述壳体7为长方体状,便于进行制造和安装。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