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板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分布式计算架构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机房承担的计算量越来越大,对其计算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数据中心机房中各单机柜的功率密度也不断攀升,表现为各单机柜内服务器的温度也不断上升。
目前,在数据中心机房中设置制冷设备,例如背板空调、列间空调等,能够对数据中心机房中的各单机柜进行有效降温。但是,在制冷设备采用背板空调的情况下,通过背板空调无法实现按需供冷,且背板空调内的换热盘管及对应的管路系统中冲注有大量的制冷工质,也容易因制冷工质的泄露而对数据中心机房的使用构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板空调系统,用于实现多个单机柜中各单台服务器的按需制冷,并检测空气中的冷媒浓度,以提高背板空调系统的使用可靠性及安全性,节约能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板空调系统,包括:冷却设备、冷媒泄露检测装置和控制器。冷却设备设置于机柜的背部,冷却设备包括与机柜中每层机架一一对应设置的子冷却部,其中,机架用于放置服务器。冷媒泄露检测装置设置于机柜的背部,冷媒泄露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空气中冷媒浓度和/或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控制器与多个子冷却部、冷媒泄露检测装置和服务器分别连接。其中,控制器用于根据服务器的工作状态控制对应的子冷却部的打开或者关闭。控制器还用于根据空气中冷媒浓度和/或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输出相应的警示指令。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空调系统中,冷却设备的每个子冷却部与对应的机柜中每层机架一一对应,由控制器根据每层机架上的服务器的工作状态控制对应的子冷却部的打开或者关闭。其中,服务器的工作状态包括开启或者关闭。当控制器检测到服务器处于开启状态时,打开对应的子冷却部的电动阀门进行制冷;当控制器检测到服务器处于关闭状态时,关闭或者无需打开对应的子冷却部的电动阀门,从而实现多个单机柜中各单台服务器的按需制冷,节约能源。同时,冷却设备中的各子冷却部分别设置在机柜的背部,属于近端制冷,较大程度的对与各子冷却部对应的服务器进行降温,制冷效率更高。此外,背板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机柜的背部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利用该冷媒泄露检测装置能够实时检测空气中冷媒浓度和/或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并传输至控制器。这样由控制器将接收到的空气中冷媒浓度和/或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信息进一步处理,输出相应的警示指令。从而方便于提醒用户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护机房的设备安全,提高了背板空调系统的使用可靠性。
可选的,冷媒流通管路包括回气管路和供液管路。子冷却部包括冷媒输入管路和冷媒输出管路。每个子冷却部的冷媒输入管路与供液管路连接,且冷媒输入管路与供液管路连接的通路上设置有电动调节阀门。每个子冷却部的冷媒输出管路与回气管路连接,且冷媒输出管路与回气管路连接的通路上设置有电动调节阀门。其中,电动调节阀门用于控制对应的子冷却部与回气管路和供液管路的开度。
可选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机柜背部的顶部和底部。
冷媒泄露检测装置包括气体采样传感器和信号运算放大单元。气体采样传感器设置于机柜的背部,用于实时采集空气中的冷媒浓度的模拟信号。信号运算放大单元与气体采样传感器电连接,用于对所述气体采样传感器传输的冷媒浓度的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并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至控制器。
可选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冷媒流通管路上,用于实时采集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大小的模拟信号,并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至控制器。
可选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还包括警示器。警示器与控制器连接,设置在机柜外侧,用于根据警示指令呈现冷媒泄露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
可选的,警示器包括警示灯、led显示屏或扬声器。
可选的,所述背板空调系统还包括自然散热设备和温度传感器。自然散热设备通过回气管路和供液管路与冷却设备连接,其中,供液管路上设置有冷媒增压泵。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机柜周围的空气温度,并将空气温度的值传输至控制器。冷媒增压泵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中的最大值与室外温度的预设值的关系,控制冷媒增压泵的启动或关闭。
可选的,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为三个,沿机柜的背部等间距设置。
可选的,自然散热设备包括闭式冷却水塔。闭式冷却水塔内设置有换热盘管,换热盘管与冷媒流通管路连接。闭式冷却水塔侧壁上与换热盘管对应的区域设置有进气格栅。其中,换热盘管在闭式冷却水塔侧壁上的正投影位于进气格栅在侧壁上的正投影内。
可选的,所述背板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自然散热设备并联连接的机械制冷设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公开实施例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板空调系统中冷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板空调系统的原理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板空调系统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所提出的技术方案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相关技术中,为了达到更好的制冷效果,在冷媒流通管路中冲注大量冷媒,以致于在制冷过程中容易存在冷媒泄露的情况,对数据中心机房的使用构成安全隐患。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使得背板空调系统能够实现有效的制冷效果和达到可靠的安全性要求。
请参阅图1-图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空调系统,包括:冷却设备40、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和控制器02。冷却设备40设置于机柜01的背部,冷却设备40包括与机柜01中每层机架10一一对应设置的子冷却部41,其中,机架01用于放置服务器20。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设置于机柜01的背部,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用于检测空气中冷媒浓度和/或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控制器02与多个子冷却部41、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和服务器20分别连接。其中,控制器02用于根据服务器20的工作状态控制对应的子冷却部41的打开或者关闭。控制器02还用于根据空气中冷媒浓度和/或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输出相应的警示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冷媒,又称制冷剂或制冷工质。常用的冷媒有氨、氟里昂和烃类。在一些示例中,上述冷媒流通管路内冲注的氟里昂包括氟里昂12、氟里昂22、氟里昂502或氟里昂134a。在另一些示例中,上述冷媒流通管路内冲注的氟里昂包括氟里昂410a、氟里昂417a或氟里昂407c等新型的环保型制冷剂,其不破坏大气臭氧层,且具有清洁、低毒、不燃、制冷效果好等特点。
可选的,上述冷媒流通管路内冲注的氟里昂为氟里昂410a。氟里昂410a的消耗臭氧潜能值(ozonedepletionpotential,简称odp)为0或近似为0。氟里昂410a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不含氯的氟代烷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以压缩的液化气体形式贮存在钢瓶内。
上述机柜01位于数据中心机房内,机柜0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在一些示例中,机柜01的数量为一个,机柜01包括多层平行设置的机架10,每层机架10上放置有一台服务器20。控制器02与该机柜01内的各服务器20连接。
在另一些示例中,机柜01的数量为多个。每个机柜01包括多层平行设置的机架10,每层机架10上放置有一台服务器20。控制器02与多个机柜01内的各服务器20连接。
上述控制器02与服务器20连接,能够实时获取服务器20的工作状态。示例的,每个服务器20上设有控制开关30,控制器02与服务器20的连接表现为控制器02与每个服务器20上的控制开关30连接。控制开关30包括开启31和关闭32两种状态。当控制开关30处于开启31状态时,服务器20开始工作,控制开关30发送开启信号至控制器02;当控制开关30处于关闭32状态时,服务器20停止工作,控制开关30发送关闭信号至控制器02。
上述机柜01与冷却设备40一一对应。冷却设备40可以采用板状结构,例如冷却设备40的外形为矩形门板,矩形门板的大小与机柜01的对应尺寸相同或相近。矩形门板的一侧边缘设有门轴,可以通过门轴枢接在机柜01上,作为机柜01的背板。这样冷却设备40能够相对于机柜01开合,从而方便于后期对冷却设备40进行维护或维修。
请参阅图1和图2,上述冷却设备40包括多个子冷却部41,各子冷却部41相互独立,且各子冷却部41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与对应的每层机架10在背板上的正投影内。冷媒流通管路包括回气管路03和供液管路04。每个子冷却部41包括冷媒输入管路42和冷媒输出管路43。每个子冷却部41的冷媒输入管路42与供液管路04连接,且在冷媒输入管路42与供液管路04连接的通路上设置有冷媒输入阀门91。每个子冷却部41的冷媒输出管路43与回气管路03连接,且在冷媒输出管路43与回气管路03连接的通路上设置有冷媒输出阀门92。冷媒输入阀门91和冷媒输出阀门92能够控制对应的子冷却部41内是否有冷媒流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上述供液管路04上设有冷媒输入总控阀门93。上述回气管路03上设有冷媒输出总控阀门94。冷媒输出总控阀门93和冷媒输出总控阀门94用于控制冷媒流通管路内是否有冷媒流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空调系统还包括自然散热设备60和冷媒增压泵80。
如图2所示,上述冷却设备40和自然散热设备60通过供液管路04以及回气管路03分别连通。供液管路04的第一支路与自然散热设备60连通,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电动调节阀门95和冷媒增压泵80,回气管路03的第二支路与自然散热设备60连通,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电动调节阀门96。
在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首先,控制器02开启冷媒输入总控阀门93、冷媒输出总控阀门94、第一电动调节阀门95和第二电动调节阀门96,使得冷却设备40与自然散热设备60连通。自然散热设备60能够对从回气管路03的第二支路流入其内的冷媒进行有效制冷,冷却后的冷媒流至子冷却部41内,能够对与子冷却部41对应的服务器20进行降温。这样在控制器02接收到服务器20进入工作的开启信号后,控制器02能够控制对应的子冷却部41对服务器20的工作环境进行降温。也即,控制器02控制上述对应的子冷却部41中的冷媒输入阀门91和冷媒输出阀门92打开,使得供液管路04内的冷媒流经其第一支路至冷媒输入管路42,从冷媒输入管路42流入对应的子冷却部41中,然后从冷媒输出管路43流出至回气管路03,之后再经过回气管路03的第二支路流通至自然散热设备60内,由自然散热设备60对冷媒进行蒸发散热,以使得冷却后的冷媒进入供液管路04内,从而完成冷媒在冷媒流通管路中的循环。从而,实现单机柜中各单台服务器的按需制冷,能够节约能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空调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70。温度传感器70用于实时采集机柜01周围的空气温度,并将检测到的空气温度传输至控制器02。
在一些示例中,温度传感器数量为一个,控制器02将接收到的温度传感器70实时采集的空气温度与室外温度的预设值相比较。若采集的空气温度值大于室外温度的预设值,控制器02控制冷媒增压泵80内的驱动气压增大,可以提高冷媒流通管路内冷媒的循环速度,加快自然散热。若采集的空气温度值不大于室外温度的预设值,控制器02不对冷媒增压泵80进行调控,可以节能省电。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温度传感器70的数量为三个,沿机柜01的背部等间距设置,用于均匀的采集机柜01周围的空气温度。如此,控制器02将接收到的温度传感器70实时采集的三个空气温度中的最大温度值与室外温度的预设值相比较。若该最大温度值大于室外预设温度的预设值,则进行上述控制,在此不再详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空调系统还包括机械制冷设备100。请继续参阅图2,上述冷却设备40和机械制冷设备100通过供液管路04和回气管路03连通。供液管路04主路上的第三支路与机械制冷设备100连通,第三支路上设有第三电动调节阀门97。回气管路03主路上的第四支路与机械制冷设备100连通,第四支路上设有第四电动调节阀门98。
需要补充的是,在一些示例中,室外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其可以将采集的室外实时温度传输至控制器02。这样控制器02能够根据室外实时温度,控制机械制冷设备100是否对冷媒流通管路的冷媒进行机械制冷。也即,控制器02能够控制:冷却设备40仅与自然散热设备60一起工作,或者冷却设备40仅与机械制冷设备100一起工作,又或者冷却设备40与自然散热设备60、机械制冷设备100同时工作。
在一些示例中,冷却设备40仅与自然散热设备60一起工作,具体的执行方法可参见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详述。
在另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冷却设备40仅与机械制冷设备100一起工作。首先,控制器02开启冷媒输入总控阀门93、冷媒输出总控阀门94、第三电动调节阀门97和第四电动调节阀门98,使得冷却设备40与机械制冷设备100连通。机械制冷设备100能够对从回气管路03的第四支路流入其内的冷媒进行有效制冷,冷却后的冷媒流至子冷却部41内,能够对与子冷却部41对应的服务器20进行降温。这样在控制器02接收到服务器20进入工作的开启信号后,控制器02能够控制对应的子冷却部41对服务器20的工作环境进行降温。也即,控制器02控制上述对应的子冷却部41中的冷媒输入阀门91和冷媒输出阀门92打开,使得供液管路04内的冷媒流经其第三支路至冷媒输入管路42,从冷媒输入管路42流入对应的子冷却部41中,然后从冷媒输出管路43流出至回气管路03,之后再经过回气管路03的第四支路流通至机械制冷设备100内,由机械制冷设备100中的冷水机组进行制冷,以使得冷却后的冷媒进入供液管路04内,从而完成冷媒在冷媒流通管路中的循环。从而,实现单机柜中各单台服务器的按需制冷,能够节约能源。
在又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冷却设备40与自然散热设备60、机械制冷设备100一起工作。机械制冷设备100和自然散热设备60并联连接,也即,冷却设备40中的冷媒流入回气管路03的主路后,分别经第二支路流通至自然散热设备60和经第四支路流通至机械制冷设备100内进行制冷。然后,经过自然散热设备60冷却后的冷媒可以从供液管路04的第一支路流出到冷却设备40中,经过机械制冷设备100冷却后的冷媒可以从供液管路04的第三支路流出到冷却设备40中。
示例的,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首先,控制器02开启冷媒输入总控阀门93、冷媒输出总控阀门94、第一电动调节阀门95、第二电动调节阀门96、第三电动调节阀门97和第四电动调节阀门98,使得冷却设备40分别与自然散热设备60和机械制冷设备100连通。自然散热设备60能够对从回气管路03的第二支路流入其内的冷媒进行制冷,同时机械制冷设备100能够对从回气管路03的第四支路流入其内的冷媒进行制冷,冷却后的冷媒流至子冷却部41内,能够对与子冷却部41对应的服务器20进行降温。这样在控制器02接收到的服务器20进入工作的开启信号后,控制器02能够控制对应的子冷却部41对服务器20的工作环境进行降温。也即,控制器02控制上述对应的子冷却部41中的冷媒输入阀门91和冷媒输出阀门92打开,使得供液管路04内的冷媒流经其第一支路至冷媒输入管路42,以及流经其第三支路至冷媒输入管路42,再从冷媒输入管路42流入对应的子冷却部41中,然后从冷媒输出管路43流出至回气管路03,之后再分别经过回气管路03的第二支路流通至自然散热设备60内,进行蒸发散热,以及经过回气管路03的第四支路流通至机械制冷设备100,进行机械制冷。从而,使得冷却后的冷媒分别经过供液管路04的第一支路和第三支路流通至对应的子冷却部41中。由此,通过自然散热设备60和机械制冷设备100的同时工作,能够提高背板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节约时间。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空调系统中,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能够实时检测空气中冷媒浓度和/或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并传输至控制器02。控制器02根据所述空气中冷媒浓度和/或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输出相应的警示指令。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可选的,如图1所示,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机柜01背部的顶部和底部。这样,设置的两个不同位置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能够更大范围的检测机柜01周围空气中冷媒的浓度,以提醒用户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数据中心机房的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包括警示器51。警示器51设置在机柜01外侧,用于根据警示指令呈现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的检测结果,及时提醒用户,以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机房的设备安全,提高背板空调系统的使用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判断冷媒发生泄露的比较条件可以为空气中的冷媒浓度大于第一阈值,或冷媒流通管路中的压力小于第二阈值或第三阈值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用于检测空气中的冷媒浓度。这样,判断冷媒发生泄露的比较条件为空气中的冷媒浓度大于第一阈值。示例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包括气体采样传感器和信号运算放大单元。气体采样传感器设置于机柜01的背部,用于实时采集空气中的冷媒浓度的模拟信号。信号运算放大单元与气体采样传感器电连接,用于对所述气体采样传感器传输的冷媒浓度的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并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至控制器02。控制器02对接收到的冷媒浓度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输出相应的警示指令到警示器51。警示器51进行预警。
可选的,上述控制器02将接收到的空气中的冷媒浓度的数字信号与第一阈值相比较。若检测到的机柜01周围空气中冷媒浓度大于第一阈值,则判定发生冷媒泄露,控制器02控制警示器51进行预警提醒。若检测到的机柜01周围空气中冷媒浓度不大于第一阈值,则判定没有发生冷媒泄露,不进行预警提醒。其中,第一阈值为室外环境中含氮气和氧气的浓度比。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用于检测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这样,判断冷媒发生泄露的比较条件为冷媒流通管路中的压力小于第二阈值或第三阈值中的至少一种。示例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冷媒流通管路上,用于实时采集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大小的模拟信号,并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输至控制器02。控制器02对接收到的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大小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输出相应的警示指令到警示器51。警示器51进行预警。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控制器02将接收到的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大小的数字信号与第二阈值相比较。其中,第二阈值为冷媒正常循环制冷过程中,供液管路04上冷媒流通管内的压力值。示例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中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供液管路04上,若检测到的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小于第二阈值,则判定发生冷媒泄露,控制器02控制警示器51进行预警提醒。若压力大小相应的数值不小于第二阈值,则判定没有发生冷媒泄露,不进行预警提醒。
在另一些示例中,上述控制器02将接收到的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大小的数字信号与第三阈值相比较。其中,第三阈值为冷媒正常循环制冷过程中,回气管路03上冷媒流通管内的压力值。示例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中的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回气管路03上,若检测到的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小于第三阈值,则判定发生冷媒泄露,控制器02控制警示器51进行预警提醒。若压力大小相应的数值不小于第三阈值,则判定没有发生冷媒泄露,不进行预警提醒。
可选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的数量为两个,对应的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中的压力传感器的数量为两个。这样,判断冷媒发生泄露的比较条件为冷媒流通管路中的压力小于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中的最小值。
示例的,上述控制器02将接收到的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大小的数字信号分别与第二阈值相比较。两个压力传感器均设置在供液管路04上,若检测到的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的数字信号的最小值小于第二阈值,则判定发生冷媒泄露,控制器02控制警示器51进行预警提醒。反之,不进行预警提醒。
或者,上述控制器02将接收到的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大小的数字信号分别与第三阈值相比较。两个压力传感器均设置在回气管路03上,若检测到的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的数字信号的最小值小于第三阈值,则判定发生冷媒泄露,控制器02控制警示器51进行预警提醒。反之,不进行预警提醒。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用于同时检测空气中的冷媒浓度和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包括气体采样器、信号运算放大单元和压力传感器。这样,判断冷媒发生泄露的比较条件可以为空气中的冷媒浓度大于第一阈值,或冷媒流通管路中的压力小于第二阈值或第三阈值中的至少一种。控制器02实时接收到相应设备检测到的空气中冷媒浓度和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大小的两类数字信号。上述控制器02对接收到的空气中冷媒浓度和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信息进一步处理,输出相应的警示指令到警示器51。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控制器02依次将接收到的空气中的冷媒浓度的数字信号与第一阈值相比较,以及将冷媒流通管路内的压力大小的数字信号与第二阈值和/或第三阈值相比较,可以在任一种数据信号对应满足比较条件的情况下针对冷媒泄露情况进行预警,从而提高冷媒泄露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进一步提高背板空调系统的使用可靠性。具体的执行方法可参见上述一些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详述。
可选的,上述警示器51包括警示灯、led显示屏或扬声器。
综上,若警示器51为警示灯,控制器02检测到发生冷媒泄露时,警示灯呈现持续点亮或者闪烁状态,以提醒用户采取防护措施。若警示灯51为led显示屏,控制器02将检测当前环境下的空气中的冷媒浓度和第一阈值的关系显示在led显示屏上,例如:当显示空气中冷媒浓度大于第一阈值时,用户能够获取当前冷媒泄露的各项参考信息(如冷媒泄露的浓度值和机柜01周围的空气温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若警示器51为扬声器,控制器02检测到发生冷媒泄露时,扬声器会发出声音,例如:语音播报或者鸣笛,以提醒用户采取防护措施。
可以理解的是,数据中心机房中设置有至少一个机柜01。每个机柜01上设置至少一个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每个冷媒泄露检测装置50包括至少一个警示器51。警示器51控制器02发出的警示指令进行预警,使得用户能够根据不同位置的警示器51的预警提醒,更快的找到数据中心机房中发生冷媒泄露的个别机柜01所在的区域,提高采取冷媒泄漏防护措施的效率。
需要补充的是,自然散热设备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自然散热设备60包括闭式冷却水塔61。闭式冷却水塔61内设置有换热盘管62,换热盘管62与冷媒流通管路连接。闭式冷却水塔61侧壁上与换热盘管62对应的区域设置有进气格栅63。其中,换热盘管62在闭式冷却水塔61侧壁上的正投影位于进气格栅63在侧壁上的正投影内。从而,上述进气格栅63能够更大范围的将经过换热盘管62自然蒸发的热气快速排出,从而提高自然散热的效率。
上述闭式冷却水塔61内还包括散热风机64、喷淋装置65、集水槽66,以及设置在换热盘管62与供液管路连接的通路上的循环水泵67。其中,散热风机64的运作能够加快换热盘管62的散热。喷淋装置65喷淋冷却水到换热盘管62上,实现蒸发吸热。循环水泵67用于调节喷淋装置65中水的循环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02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70采集的温度与室外温度的预设值的关系,调节循环水泵的循环效率和散热风机64的转速。其中,若采集的空气温度值大于室外温度的预设值,提高循环水泵67对喷淋装置65内水的循环速度和散热风机64的转速,以进一步提高自然散热效率。
可选的,换热盘管62盘旋的半径沿冷媒的流通方向由小到大,可以使得喷淋装置65喷淋的水能够更大几率喷淋到换热盘管62上,提高自然散热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