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人类生活必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感应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化的逐步推广,以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智能照明凭借智能控制、个性化等优势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智能照明设备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光控微波感应灯丝灯能够实现优化能源的利用率。
目前市面上微波智能灯丝灯产品均使用灯头加塑壳来达到足够的内部空间以装配驱动模组,但这种形式的灯丝灯外形体积比较大,且工艺复杂、不易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感应灯,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感应灯,所述智能感应灯包括灯头、驱动模组和灯泡;
所述驱动模组集成安装在所述灯头内,所述灯头与所述灯泡连接,所述灯泡内设置有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驱动模组电连接;
所述驱动模组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光线检测电路、雷达感应探测电路、反应电路和驱动电路;
所述光线检测电路和雷达感应探测电路的输出信号分别传输至反应电路,所述反应电路的输出信号发送至驱动电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驱动模组包括驱动电路板和驱动模组底座,所述驱动电路板与所述驱动模组底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模组底座朝向所述灯泡安装。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驱动模组底座上设置有拼针,所述驱动电路板上设置有拼针孔,所述驱动模组底座上的拼针与所述驱动电路板的拼针孔配合以实现所述驱动模组底座与所述驱动电路板的固定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驱动模组底座与所述驱动电路板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光线检测电路包括光敏电阻及与所述光敏电阻串联的电位器和第一电阻。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雷达感应探测电路包括探测模块及与所述探测模块连接的第二电阻和环型天线,所述探测模块的输出端依次连接有三极管和隔离二极管。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探测模块为twh9250探测模块。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智能感应灯包括灯头、驱动模组和灯泡;所述驱动模组集成安装在所述灯头内,所述灯头与所述灯泡连接,所述灯泡内设置有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驱动模组电连接;所述驱动模组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光线检测电路、雷达感应探测电路、反应电路和驱动电路;所述光线检测电路和雷达感应探测电路的输出信号分别传输至反应电路,所述反应电路的输出信号发送至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去除灯头塑壳将驱动模组全部缩小放置到灯头内部,简化工艺,安装方便,使得整灯外形美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感应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感应灯的控制系统的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汇总:
1-灯头,2-驱动模组底座,21-拼针,3-驱动电路板,31-拼针孔,4-灯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公开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个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公开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公开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感应灯。
参见图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感应灯,所述智能感应灯包括灯头1、驱动模组和灯泡4;所述驱动模组集成安装在所述灯头1内,所述灯头1与所述灯泡4连接,所述灯泡4内设置有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驱动模组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去除灯头1塑壳将驱动模组全部缩小放置到灯头1内部,简化工艺,安装方便,使得整灯外形美观。
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感应灯将驱动模组均集成安装在所述灯头1内,具体为通过将驱动模组小型化进而实现将驱动模组集成安装在所述灯头1内。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所述智能感应灯为灯丝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感应灯还可以为led灯等其他形式的灯。灯丝设置在所述灯泡4内,灯泡4可以为透明灯泡4也可以为非透明灯泡4。灯泡4与灯头1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直接将灯泡4与灯头1连接处采用胶质物封装起来,当然也可以通过固定件实现灯泡4与灯头1的固定连接。
在安装该智能感应灯时,先将驱动模组集成安装在所述灯头1内,然后将灯泡4对接安装在所述灯头1上,并通过上胶将灯泡4固定在灯头1上。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装的过程中需保证灯泡4内的发光组件与驱动模组的连接,以保证智能感应灯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组包括驱动电路板3和驱动模组底座2,所述驱动电路板3与所述驱动模组底座2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模组底座2朝向所述灯泡4安装。具体地,所述驱动模组底座2上设置有拼针21,所述驱动电路板3上设置有拼针孔31,所述驱动模组底座2上的拼针21与所述驱动电路板3的拼针孔31配合以实现所述驱动模组底座2与所述驱动电路板3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焊接的方式将驱动模组底座2上的拼针焊接在所述驱动电路板3上的拼针孔内,实现驱动模组底座2与驱动电路板3的安装。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智能感应灯具有光线感应功能,即能够根据光线的强弱控制灯的开关,进而实现能源的优化利用,减少电能的浪费。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智能感应灯还具备人体感测功能,即当感测到人体靠近时则控制灯开启,当人离开时,延时关闭,进而智能地实现根据是否有人靠近来控制灯的开关,同样实现了能源的优化利用,减少了无人时电能的浪费。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光线感应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光线检测电路10、雷达感应探测电路40、反应电路20和驱动电路30,所述光线检测电路10和雷达感应探测电路40的输出信号分别传输至反应电路20,所述反应电路20的输出信号发送至驱动电路30。
本实施例中的光线感应自动控制系统的电路工作如下:
市电经二极管vd1-vd4整流、电容c3滤波后,稳压集成模块ic内部稳压处理后,为本机提供工作电源。
所述光线感应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光敏三极管及与电阻r2、mcuic2。具体地,所述光线检测电路由光敏三极管rg及电阻r2、mcuic2构成,所述反应电路3采用555时基模块ic1,555时基模块ic1的第2、6脚与光敏三极管rg、电阻r2组成的光线检测电路1连接,mcu程序设定光照度强度时,可以调整电阻r2以及555时基模块ic1来完成。
当外射光照度由强变弱时,光敏电阻rg的阻值由小变大,555时基模块ic1的第2、6脚电压下降到一定值时,经过555时基模块ic1内部比较器进行比较后,555时基模块ic1的第3脚输出高电平,使ic1工作,接通照明电源。
当外射光照度由弱变强时,光敏电阻rg的阻值由大变小,当555时基模块ic1的第2、6脚电压上升到一定值时,经555时基模块ic1内部比较器进行比较后,555时基模块ic1第3脚输出低电平,使ic1截止,切断室内照明灯。
所述雷达感应探测电路包括探测模块及与所述探测模块连接的mcu和环型天线,所述探测模块的输出端依次连接有三极管和隔离二极管。具体地,所述雷达感应探测电路由twh9250探测模块ic2及其连接的电阻r1和环型天线y1构成,所述twh9250探测模块ic2的输出端依次连接有三极管q1和隔离二极管d1,当人体在有效探测范围内活动时,环型天线y1就接收到人体反射回来的微波经twh9250探测模块ic2内部电路处理后,twh9250探测模块ic2的第2脚输出端输出一个持续时间约2s左右的低电平信号,此信号经三极管q1放大后、输出高电平信号,经隔离二极管d1隔离此信号输入到555时基模块ic1的第2、6脚,555时基模块ic1的第3脚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vt1导通,继电器k吸合,接通照明电源。
当人体不在有效探测范围内活动时,twh9250探测模块ic2的第2脚输出端没有信号输出,三极管q1的集电集呈高电位输出,经隔离二极管d1隔离此信号输入到555时基模块ic1的第2、6脚,555时基模块ic1内部比较器没有翻转,555时基模块ic1的第3脚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vt1截止,继电器k释放,切断室内照明电源,达到节能与智能化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