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效率高的云母发热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94049发布日期:2021-03-23 11:30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效率高的云母发热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云母发热器件,特别涉及一种换热效率高的云母发热盘。



背景技术:

传统的云母发热盘,一般包括采用云母材料制成的支撑盘,支撑盘上设置有通风口,支撑盘的一侧设置有发热部件,支撑盘可放置在加热容腔中,加热容腔中有风流经过,并且由支撑盘的一侧经过通风口后达到另一侧,风流经过发热部件换热后输出至外界,但是由于发热部件只设置在通风口的一侧,并且结构简单,换热面积小,发热与风流接触的时间短,换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效率高的云母发热盘,合理地在云母支撑盘上设置发热环,并且改进发热环结构,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换热效率高的云母发热盘,包括:云母支撑盘,云母支撑盘中部设置有通风口;上发热环,设置在所述云母支撑盘的上方,并且所述上发热环环绕所述通风口设置,所述上发热环上沿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一弯曲部;下发热环,设置在所述云母支撑盘的下方,并且所述下发热环环绕所述通风口设置,所述下发热环上沿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二弯曲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换热效率高的云母发热盘,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云母发热盘,云母支撑盘一般设置在外部部件的加热腔室中,在云母支撑盘的上方设置上发热环,而在云母支撑盘的下方设置下发热环,不会占用较多空间,同时能够延长风流的加热时间,增强换热效果,上发热环和下发热环围绕通风口设置,能够使得经过通风口后的风流换热均匀,同时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的设计,增加了上发热环和下发热环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包括长条状的发热带,部分所述发热带能够穿过所述云母支撑盘,通过所述发热带一体形成所述上发热环和所述下发热环,所述发热带在所述云母支撑盘上方弯曲以形成第一弯曲部,所述发热带在所述云母支撑盘下方弯曲以形成第二弯曲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包括能够分别与外部电源连接的正端子和负端子,所述正端子与所述发热带的一端连接,所述负端子和所述发热带的另一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交错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云母支撑盘包括上层板、中层板以及下层板,所述上层板上设置有允许所述发热带穿过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中层板上设置有允许所述发热带穿过的多个第二通孔,所述下层板上设置有允许所述发热带穿过的多个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交错设置,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或所述第三通孔内填充有耐热固封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发热环有多个,多个上发热环相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发热环有多个,多个下发热环相套。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云母发热盘其中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云母发热盘其中一种实施例的截面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云母发热盘其中一种实施例的截面b-b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本实用新型云母发热盘其中一种实施例的局部c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云母支撑盘100、上层板110、第一通孔111、中层板120、第二通孔121、下层板130、第三通孔131、上发热环200、第一弯曲部210、下发热环300、第二弯曲部310、发热带400、通风口500、正端子610、负端子620、耐热固封胶7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换热效率高的云母发热盘,包括云母支撑盘100、上发热环200以及下发热环300,云母支撑盘100中部设置有通风口500,上发热环200设置在云母支撑盘100的上方,并且上发热环200环绕通风口500设置,上发热环200上沿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一弯曲部210,下发热环300设置在云母支撑盘100的下方,并且下发热环300环绕通风口500设置,下发热环300上沿长度方向分布有多个第二弯曲部310。

本实用新型云母发热盘,云母支撑盘100一般设置在外部部件的加热腔室中,在云母支撑盘100的上方设置上发热环200,而在云母支撑盘100的下方设置下发热环300,不会占用较多空间,同时能够延长风流的加热时间,增强换热效果,上发热环200和下发热环300围绕通风口500设置,能够使得经过通风口500后的风流换热均匀,同时第一弯曲部210和第二弯曲部310的设计,增加了上发热环200和下发热环300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上发热环200有多个,多个上发热环200相套,进一步地,上发热环200还可以有三个以上,相邻的上发热环200之间的间隔可以相等,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下发热环300有多个,多个下发热环300相套,进一步地,下发热环300还可以有三个以上,相邻的下发热环300之间的间隔可以相等,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加热效果。

其中,上发热环200和下发热环300均可以由电阻式发热丝构成,例如,上发热环200和下发热环300分别采用两条发热丝,发热丝呈波浪状或者锯齿状设置在云母支撑盘100的上方和下方,并且与云母支撑盘100连接固定。

或者,如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云母发热盘可以包括长条状的发热带400(可以为电阻式发热丝或者发热片),部分发热带400能够穿过云母支撑盘100,通过发热带400一体形成上发热环200和下发热环300,发热带400在云母支撑盘100上方弯曲以形成第一弯曲部210,发热带400在云母支撑盘100下方弯曲以形成第二弯曲部310。

由此,云母发热盘包括能够分别与外部电源连接的正端子610和负端子620,正端子610与发热带400的一端连接,负端子620和发热带400的另一端连接,从而以上的结构可以减少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端子数量,通过一组正、负端子即可为上发热环200和下发热环300供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弯曲部210和第二弯曲部310交错设置,从而能够使得云母支撑盘100上下的发热效果基本相近,换热均匀。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采用发热带400一体形成上发热环200和下发热环300的实施例中,云母支撑盘100包括上层板110、中层板120以及下层板130,上层板110、中层板120以及下层板130均可以是云母材料制成的绝缘板,上层板110上设置有允许发热带400穿过的多个第一通孔111,中层板120上设置有允许发热带400穿过的多个第二通孔121,下层板130上设置有允许发热带400穿过的多个第三通孔131,第一通孔111和第三通孔131交错设置,第二通孔121分别与第一通孔111和第三通孔131连通。

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21以及第三通孔131均沿上发热环200和下发热环300的的设置方向均匀布置,采用以上结构,当发热带400穿过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21以及第三通孔131或者依次穿过第三通孔131、第二通孔121以及第一通孔111,由于第一通孔111和第三通孔131错位设置,第一通孔111的侧壁会抵接在发热带400的一侧,发热带400在第二通孔121处形成一定程度的弯折再进入到第三通孔131中,第三通孔131的侧壁会抵接在发热带400的另一侧,从而夹紧发热带400,起到定位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往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21和/或第三通孔131内填充耐热固封胶700,耐热固封胶700可以是有机硅类胶、酚醛树脂胶、脲醛树脂胶、耐温环氧胶、聚酰亚胺胶等,能够在利用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21以及第三通孔131固定发热带400后,再使用耐热固封胶700进一步粘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