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45847发布日期:2021-08-20 17:03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电加热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加热棒。



背景技术:

电加热棒一般包括电加热管和壳体,电加热管固定在壳体的内腔中,电加热管的端部采用灌胶封装。

现有的电加热板直接在壳体上设置灌胶槽,电加热管伸于灌胶槽中且采用灌胶封装,这导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灌胶后的壳体不容易打开,导致售后维修难度加大,并且售后在维修后进行二次安装的难度较大;(2)灌胶作业容易导致壳体被刮花,导致壳体表面损伤,影响产品质量;(3)需根据不同的电加热管,在壳体上设置不同的配合结构(如灌胶槽),壳体与电加热管之间的通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生产及维修方便,且良品率高,便于将内胆组件与壳体同步批量化生产的电加热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加热棒包括壳体和内胆组件,内胆组件包括电加热管,壳体具有安装腔,内胆组件固定在安装腔中;内胆组件还包括端部单元,端部单元包括安装体,安装体具有灌胶槽,电加热管的端部伸于灌胶槽中且由灌胶封装,电加热管通过端部单元与壳体固定连接。

由上可见,由于本实用新型不在壳体上灌胶,因而有利于壳体的二次拆装,有利于方便售后对电加热棒的维修作业;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不用在壳体上设置灌胶槽,因而一方面,无需根据不同的电加热管针对性地设计壳体,有利于提升壳体的通用性,以及有利于提升内胆组件的通用性,便于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生产,便于实现大批量同步生产,便于提升电加热棒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不在壳体上进行灌胶作业,因而有利于明显缩短壳体参与装配的时间,有利于降低壳体被刮花的可能性,有利于尽可能保障电加热棒的产品质量。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端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端部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第一单元的安装体为第一体,第二单元的安装体为第二体,第一体与第二体沿第一方向分布;电加热管具有沿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第一方向,第一端与第一体配合连接,第二端与第二体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电加热棒的线缆从第一单元引入内胆组件;内胆组件还包括感温探头,第二体的灌胶槽为第二槽,第二槽具有沿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第二体还具有空置槽孔,沿第一方向,空置槽孔分隔于第三区域与第四区域之间,电加热管的一端伸于第三区域,感温探头设于第四区域且由灌胶封装。

由上可见,这样在电加热棒使用时,能够保证感温探头位于较深水位处,有利于感温探头对水温进行准确检测;并且,由于本实施例设置有空置槽孔,空置槽孔将第三区域与第四区域隔开,也即空置槽将电加热管与感温探头隔开,这样有利于降低电加热管对感温探头的影响,进一步有利于提升感温探头对水温检测的准确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壳体具有通孔,空置槽孔与通孔连通。

由上可见,这样在电加热棒使用时,感温探头处于水的环绕之中,进一步有利于提升感温探头对水温检测的准确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内胆组件还包括走线管,走线管具有沿第一方向分布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体的灌胶槽为第一槽,第三端伸于第一槽中并与第一体固定连接,第四端伸于第二槽中并与第二体固定连接,感温探头的信号线从第一槽经走线管的管腔延伸至第二槽,信号线与感温探头连接;第三端、第四端、感温探头及位于灌胶槽中的信号线均由灌胶封装。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电加热管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管,和/或走线管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直管。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槽还具有第五区域,第五区域连接于第三区域与第四区域之间,信号线从第三区域经第五区域延伸至第四区域后与感温探头连接;第五区域与空置槽孔沿第二方向分布,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又进一步的方案是,壳体包括第一分壳和第二分壳,第一分壳与第二分壳沿第三方向分布,沿第三方向,端部单元被挤压固定在第一分壳与第二分壳之间;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还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分壳的内壁上具有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沿第一方向,第一定位结构抵接于第一体的背向第二体的一端,第二定位结构抵接于第二体的背向第一体的一端;和/或第一分壳的内壁上具有第三定位结构和第四定位结构,沿第二方向,安装体被限制在第三定位结构与第四定位结构之间。

还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分壳的内壁上具有抵接凸筋,抵接凸筋沿第三方向朝第一分壳凸出,抵接凸筋与端部单元抵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棒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加热棒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图1至图4采用统一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右手系),以表示各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其中x轴方向为第一方向,y轴方向为第二方向,z轴方向为第三方向。

请参照图1至图4,电加热棒包括壳体1和内胆组件2,壳体1包括沿z轴方向分布的第一分壳11和第二分壳12,第一分壳11位于第二分壳12的z轴负向侧,第一分壳11与第二分壳1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第一分壳11与第二分壳12采用螺钉连接,或者第一分壳11与第二分壳12采用卡扣连接,第一分壳11与第二分壳12围成安装腔,内胆组件2固定安装在安装腔中。

请参照图1,内胆组件2包括电加热管21、感温探头22、走线管23、控制板24和端部单元,端部单元包括安装体25、硅胶套26和胶体(图中未示出),安装体25具有灌胶槽251,灌胶槽251的槽口朝向z轴正向,胶体形成于灌胶槽251中,端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端部单元分别为第一单元a和第二单元b,第一单元a位于第二单元b的x轴负向侧,第一单元a的安装体25为第一体25a,第二单元b的安装体25为第二体25b,第一体25a的灌胶槽251为第一槽251a,第二体25b的灌胶槽251为第二槽251b,第一槽251a的x轴正向侧壁上具有沿x轴方向贯通的第一缺口,第一缺口处形成有第一夹槽253,第二体25b的x轴负向侧壁上具有沿x轴方向贯通的第二缺口,第二缺口处形成有第二夹槽。

硅胶套26为矩形板体结构,硅胶套26具有沿x轴方向贯通的第一孔和两个第二孔,第一孔与两个第二孔沿y轴方向分布,第一孔位于两个第二孔之间;第一单元a的硅胶套26为第一套26a,第二单元b的硅胶套26为第二套26b,第一套26a嵌于第一夹槽253中,第一套26a与第一缺口的边缘各处密封连接,第二套26b嵌于第二夹槽中,第二套26b与第二缺口的边缘各处密封连接。

请参照图1,走线管23与电加热管21均为沿x轴方向延伸的直管,走线管23的数量为一根,电加热管21的数量为两根,第一单元a连接于走线管23及电加热管21的x轴负向端(电加热管21的第一端及走线管23的第三端),第二单元b连接于走线管23及电加热管21的x轴正向端(电加热管21的第二端及走线管23的第四端);走线管23的x轴负向端(第三端)穿过第一套26a上的第一孔并进入到第一槽251a中,走线管23的x轴正向端(第四端)穿过第二套26b上的第一孔并进入到第二槽251b中,两根电加热管21、第一套26a上的两个第二孔以及第二套26b上的两个第二孔一一对应,电加热管21的x轴负向端(第一端)穿过第一套26a上对应的第二孔并进入到第一槽251a中,电加热管21的x轴正向端(第二端)穿过第二套26b上对应的第二孔并进入到第二槽251b中。

请参照图4,第二槽251b具有第三区域2513、第四区域2514和第五区域2515,第三区域2513位于第四区域2514的x轴负向侧,第二套26b嵌于第三区域2513的x轴负向侧壁上,电加热管21的x轴正向端及走线管23的x轴正向端均伸于第三区域2513中,第二体25b具有空置槽252(空置槽孔的一个实例),沿x轴方向,空置槽252分隔于第三区域2513与第四区域2514之间,第五区域2515连接于第三区域2513与第四区域2514之间;第五区域2515位于空置槽252的y轴负向侧,第三区域2513、第五区域2515与第四区域2514连接形成c形空间,感温探头22设于第四区域2514中。

请参照图3,第一槽251a具有第一区域2511和第二区域2512,第一区域2511位于第二区域2512的x轴负向侧,控制板24设于第一区域2511中,第一套26a嵌于第二区域2512的x轴正向侧壁上,电加热管21的x轴负向端及走线管23的x轴负向端均伸于第二区域2512中,电加热棒的线缆27从第一单元a的x轴负向端引入内胆组件2,其中信号线271从第一区域2511穿过间隔结构进入到第二区域2512后从走线管23的管腔进入到第三区域2513,然后经第五区域2515到达第四区域2514,信号线271在第四区域2514与感温探头22连接。

内胆组件2的各零部件安装完成后为第一槽251a和第二槽251b灌胶,胶在第一槽251a和第二槽251b中形成胶体,控制板24、感温探头22、灌胶槽251中的线缆27、走线管23的x轴方向两端部以及电加热管21的x轴方向两端部均由灌胶封装,形成内胆组件2。

请参照图1及图2,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分壳11上具有第一定位结构111、第二定位结构112、第三定位结构113和第四定位结构114,第一定位结构111、第二定位结构112、第三定位结构113和第四定位结构114均从第一分壳11的内壁面朝向z轴正向凸出,第一定位结构111与第一体25a的x轴负向端抵接,第二定位结构112与第二体25b的x轴正向端抵接,两个安装体25的y轴正向侧均设有第三定位结构113,第三定位结构113与安装体25的y轴正向端抵接,两个安装体25的y轴负向侧均设有第四定位结构114,第四定位结构114与安装体25的y轴负向端抵接。

请参照图1,第二分壳12上具有抵接凸筋,抵接凸筋从第二分壳12的内侧壁面朝向z轴负向凸出,抵接凸筋包括第一筋121和第二筋122,第一筋121与第一单元a的z轴正向端抵接,第二筋122与第二单元b的z轴正向端抵接。

本实施例首先将内胆组件2、第一分壳11与第二分壳12分别生产完成,然后再将内胆组件2整体安装到第一壳体11上,最后将第二分壳12合于第一分壳11上,这样一方面,由于本实施例不在壳体1上灌胶,因而有利于壳体1的二次拆装,有利于方便售后对电加热棒的维修作业;另一方面,由于本实施例不用在壳体1上设置灌胶槽251,不在壳体1上进行灌胶作业,因而有利于明显缩短壳体1参与装配的时间,有利于降低壳体1被刮花的可能性,有利于尽可能保障电加热棒的产品质量;再一方面,由于电加热管21通过端部单元来与壳体1连接,本实施例不用在壳体1上为电加热管21针对性地设置灌胶槽251,因而无需根据不同的电加热管21针对性地设计壳体1,有利于提升壳体1的通用性,以及有利于提升内胆组件2的通用性,便于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生产,便于实现大批量同步生产。

本实施例的线缆27从第一单元a引入内胆组件2,如果将感温探头22设于第一槽251a中,那么在电加热棒悬吊使用时,感温探头22可能位于较浅水位甚至露于水面之外的位置,不利于感温探头22对水温进行准确检测;因而本实施例将感温探头22设于第二槽251b中,这样在电加热棒使用时,能够保证感温探头22位于较深水位处,有利于感温探头22对水温进行准确检测;并且,由于本实施例设置有空置槽252,空置槽252将第三区域2513与第四区域2514分隔开,也即空置槽252将电加热管21与感温探头22隔开,这样有利于降低电加热管21对感温探头22的影响,进一步有利于提升感温探头22对水温检测的准确性。

优选地,请参照图2,壳体1上具有通孔115、123,空置槽252与通孔115、123连通。这样在电加热棒使用时,感温探头22处于水的环绕之中,进一步有利于提升感温探头22对水温检测的准确性。

可选择地,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空置槽252也可以用空置孔代替,本发明的空置槽孔即空置槽或空置孔,空置孔沿z轴方向贯通第二体25b,这样有利于促进空置孔中的水与电加热棒外的水进行循环,并且进一步有利于将感温探头22置于水的环绕之中,进一步有利于提升感温探头22对水温检测的准确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