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波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94171发布日期:2021-06-08 19:35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波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波器结构。


背景技术:

2.lc滤波器和声学滤波器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两种滤波器。
3.lc滤波器是包括无源部件的非声学滤波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谐波治理方案中。lc滤波器通常具有宽带和相对良好的宽阻带特性,但是在靠近通带的频率处没有特别锐利的阻带,也就是说,lc滤波器在通带边缘频率处的滚降损耗较高,这在共存频段中是不希望被看到的。
4.声学滤波器是采用声学器件实现的滤波器。其中,典型的声学器件包括声学谐振器实现,例如表面声波(surface acoustic wave,saw)谐振器、体声波(bulk acoustic wave,baw)谐振器等。现有技术中声学滤波器常用于射频电子系统,例如移动电话的射频前端等。由于声学滤波器具有比lc滤波器更高的质量因子,所以相对于lc滤波器来说声学滤波器可以在靠近通带的频率处提供更高的抑制从而避免过高的边缘滚降损耗,但是声学滤波器较难实现宽带功能。
5.也就是说,lc滤波器和声学滤波器均不兼具宽带和锐利阻带的特性。因此在一些需要滤波器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特性的应用中,无论使用lc滤波器还是声学滤波器均无法很好地满足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滤波器结构,该滤波器结构包括:
7.第一端口、与该第一端口连接的第一滤波器、与该第一滤波器级联的第二滤波器、以及与该第二滤波器连接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二滤波器包括至少一个串联单元以及至少一条并联支路,该至少一个串联单元串联在所述第一滤波器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该至少一条并联支路并联在所述第一滤波器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
8.其中,所述第一滤波器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高通滤波器,所述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又或者,所述第一滤波器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低通滤波器,所述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
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包括: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包括串联连接的声学谐振器和第一电感器,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是第二电感器。
10.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所述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包括: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是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三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
11.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所述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包括: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是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容器和第四电感器。
12.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所述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包括: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包括并联的声学谐振器和第五电感器,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是第六电感器。
13.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该滤波器结构中,所述第二滤波器包括n个串联单元以及n条并联支路,所述第一滤波器和与其串联的所述串联单元之间、以及相邻两个所述串联单元之间分别并联有一条所述并联支路,或相邻两个所述串联单元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端口和与其串联的所述串联单元之间分别并联有一条所述并联支路;或所述第二滤波器包括n个串联单元以及n+1条并联支路,所述第一滤波器和与其串联的所述串联单元之间、相邻两个所述串联单元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端口和与其串联的所述串联单元之间分别并联有一条所述并联支路;或所述第二滤波器包括n+1个串联单元以及n 条并联支路,相邻两个所述串联单元之间均并联有一条所述并联支路;其中, n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
14.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该滤波器结构中,所述并联支路的条数大于等于2。
15.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该滤波器结构中,针对于所述第一滤波器是 lc带通滤波器或lc高通滤波器、所述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的情况,所述第一滤波器的第一传输零点位于所述滤波器结构的通带左侧,所述第二滤波器的第二传输零点位于所述滤波器结构的通带右侧。
16.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该滤波器结构中,针对于所述第一滤波器是 lc带通滤波器或lc低通滤波器、所述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的情况,所述第一滤波器的第一传输零点位于所述滤波器结构的通带右侧,所述第二滤波器的第二传输零点位于所述滤波器结构的通带左侧。
17.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该滤波器结构中,所述滤波器结构还包括第一端口匹配网络、第二端口匹配网络以及级间匹配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中,所述第一端口匹配网络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一滤波器之间,所述第二端口匹配网络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滤波器之间,所述级间匹配网络设置在所述第一滤波器和所述第二滤波器之间。
18.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端口、与该第一端口连接的第一滤波器、与该第一滤波器级联的第二滤波器、以及与该第二滤波器连接的第二端口,第二滤波器包括至少一个串联单元以及至少一条并联支路,该至少一个串联单元串联在第一滤波器和第二端口之间,该至少一条并联支路并联在第一滤波器和第二端口之间;其中,第一滤波器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高通滤波器,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并联支路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串联单元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又或者,第一滤波器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低通滤波器,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串联单元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并联支路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第一滤波器是lc滤波器,其具有宽带以及相对良好的宽阻带特性,第二滤波器中的声学谐振器可以在靠近通带的频率处提供更高的抑制而不存在过高的边缘滚降损耗,如此一
来,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相应兼具了宽带以及锐利阻带的特性。
附图说明
1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0.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滤波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滤波器结构的电路图;
22.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滤波器结构的电路图;
23.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滤波器结构的电路图;
24.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滤波器结构的电路图;
25.图6是图2所示滤波器结构的幅频响应曲线;
26.图7是图6中滤波器结构在通带左侧范围内的幅频响应曲线;
27.图8是图6中滤波器结构在通带内的幅频响应曲线;
28.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滤波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本发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3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滤波器结构,该滤波器结构包括:
32.第一端口、与该第一端口连接的第一滤波器、与该第一滤波器级联的第二滤波器、以及与该第二滤波器连接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二滤波器包括至少一个串联单元以及至少一条并联支路,该至少一个串联单元串联在所述第一滤波器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该至少一条并联支路并联在所述第一滤波器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
33.其中,所述第一滤波器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高通滤波器,所述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又或者,所述第一滤波器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低通滤波器,所述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所述串联单元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所述并联支路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
34.下面对上述滤波器结构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35.具体地,如图1所示,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端口30a、第一滤波器10、第二滤波器20以及第二端口30b,其中,该第一端口30a、第一滤波器10、第二滤波器20以及第二端口30b依次连接。
36.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适用于多用场景。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该滤波器结构用于射频通信系统,该滤波器结构设置在天线与放大器之间,其中,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可以是滤波器结构的第一端口30a与天线连接、第二端口30b与放大器连接、也可以是滤波器结构的第一端口30a与放大器连接、第二端口30b与天线连接。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滤波器结构的第一端口30a和第二端口30b的具体信号流向不做任何限定。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滤波器结构的第一端口30a用于信号的输入、第二端口30b用于信号的输出,即信号从第一端口30a输入,经由第一滤波器10以及第二滤波器20后达到第二端口30b输出。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中,滤波器结构的第二端口30b用于信号的输入、第一端口30a用于信号的输出,
即信号从第二端口30b输入,经由第二滤波器20以及第一滤波器10后达到第一端口30a输出。
37.第一滤波器10是lc滤波器。第二滤波器20是混合无源声学滤波器,即由声学谐振器和非声学无源器件所构成的滤波器。其中,声学谐振器可以是表面声波谐振器、体声波谐振器等。非声学无源器件可以是电感器、电容器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滤波器20包括至少一个串联单元以及至少一条并联支路。其中,该至少一个串联单元串联在第一滤波器10和第二端口30b之间,以形成串联支路。该至少一条并联支路则并联在第一滤波器10和第二端口 30b之间,即针对于每一条并联支路来说,其一端连接至第一滤波器10和第二端口30b之间的节点上、另一端接地。
38.第一滤波器10和第二滤波器20级联所形成的结构具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第一滤波器10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高通滤波器。相应地,第二滤波器20所包括的声学谐振器设置在其并联支路中。具体为第二滤波器20中的每一并联支路均设置有声学谐振器、每一串联单元则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第二种可能是:第一滤波器10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低通滤波器。相应地,第二滤波器20所包括的声学谐振器设置在其串联支路中。具体为第二滤波器20的每一串联单元均设置有声学谐振器、每一并联支路则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
39.由于lc滤波器可以提供宽带以及相对良好的宽阻带特性、混合无源声学滤波器中的声学谐振器可以在近阻带处提供更高的抑制而不存在过高的边缘滚降损耗,因此,本发明所提供的由lc滤波器和混合无源声学滤波器级联所构成的滤波器结构兼具宽带以及锐利阻带的特性。其中,声学谐振器设置在并联支路中可以实现通带左侧近阻带抑制,声学谐振器设置在串联支路中则可以实现通带右侧近阻带抑制。
40.针对于第二滤波器中声学谐振器设置在并联支路上的情况,下面以两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41.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滤波器的每一并联支路均包括串联连接的声学谐振器(下文以第一声学谐振器表示)和电感器(下文以第一电感器表示),其中,本文对于第一声学谐振器和第一电感器的连接顺序不做任何限定,可以是第一声学谐振器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滤波器的串联支路、另一端与第一电感器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器的另一端接地,还可以是第一电感器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滤波器的串联支路、另一端与第一声学谐振器的一端连接,第一声学谐振器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滤波器的每一串联单元均为电感器(下文以第二电感器表示),即一个或多个第二电感器串联在第一滤波器和第二端口之间。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端口30a、与该第一端口30a连接的第一滤波器10、与该第一滤波器10连接的第二滤波器20、以及与该第二滤波器连接的第二端口30b。第一滤波器10包括串联在第一端口30a和第二滤波器20之间的三个第三电容器,该三个第三电容器从第一端口30a至第二滤波器20依次为第三电容器101a、第三电容器101b以及第三电容器101c。第一滤波器10还包括两条并联支路,每一并联支路均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七电感器和第四电容器,其中,一条并联支路连接在第三电容器101a 和第三电容器101b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七电感器102a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与第四电容器103a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器103a的另一端接地;另一条并联支路连接在第三电容器101b和第三电容器101c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七电感器102b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
端与第四电容器103b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器103b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滤波器20 包括四个串联单元以及三条并联支路。其中,每一串联单元均由第二电感器构成,即第二电感器201a、第二电感器201b、第二电感器201c以及第二电感器201d依次串联在第一滤波器10和第二端口30b之间;每一并联支路均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声学谐振器和第一电感器,其中,一条并联支路连接在第二电感器201a和第二电感器201b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一声学谐振器202a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与第一电感器203a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器203a的另一端接地;另一条并联支路连接第二电感器201b和第二电感器201c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一声学谐振器202b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与第一电感器203b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器203b的另一端接地;又一条并联支路连接第二电感器201c和第二电感器201d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一声学谐振器202c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与第一电感器203c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器203c的另一端接地。
42.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滤波器的每一并联支路均为声学谐振器 (下文以第二声学谐振器表示),即第二声学谐振器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滤波器的串联支路、另一端接地;第二滤波器的每一串联单元均包括并联连接的电感器(下文以第三电感器表示)和电容器(下文以第一电容器表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端口30a、与该第一端口30a连接的第一滤波器10、与该第一滤波器10连接的第二滤波器20、以及与该第二滤波器连接的第二端口30b。其中,第一滤波器10与图2所示滤波器结构中的第一滤波器10具有相同结构,为了简明起见,在此不再对第一滤波器10的结构进行重复描述。第二滤波器20包括四个串联单元以及三条并联支路。其中,每一串联单元均由并联的第三电感器和第一电容器构成,即由第三电感器210a和第一电容器211a并联的串联单元1、由第三电感器210b和第一电容器211b并联的串联单元2、由第三电感器210c和第一电容器211c并联的串联单元3、由第三电感器210d和第一电容器211d并联的串联单元4依次串联在第一滤波器10和第二端口30b之间;每一并联支路均由第二声学谐振器构成,其中,一条并联支路连接至串联单元1和串联单元2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二声学谐振器212a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接地;另一条并联支路连接至串联单元2和串联单元3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二声学谐振器212b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接地;又一条并联支路连接至串联单元3和串联单元4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二声学谐振器212c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接地。
43.针对于第二滤波器中声学谐振器设置在串联支路上的情况,下面同样以两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4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滤波器的每一串联单元均为声学谐振器(下文以第三声学谐振器表示),即一个或多个第三声学谐振器串联在第一滤波器和第二端口之间。第二滤波器的每一并联支路均包括串联连接的电容器 (下文以第二电容器表示)和电感器(下文以第四电感器表示),其中,本文对于第二电容器和第四电感器的连接顺序不做任何限定,可以是第二电容器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滤波器的串联支路、另一端与第四电感器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感器的另一端接地,还可以是第四电感器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滤波器的串联支路、另一端与第二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器的另一端接地。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端口30a、与该第一端口30a连接的第一滤波器10、与该第一滤波器10连接的第二滤波器20、以及与该第二滤波器连接的第二端口30b。第一滤波器10包
括串联在第一端口30a 和第二滤波器20之间的三个第八电感器,该三个第八电感器从第一端口30a 至第二滤波器20依次为第八电感器110a、第八电感器110b以及第八电感器 110c。第一滤波器10还包括两条并联支路,每一并联支路均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五电容器和第九电感器,其中,一条并联支路连接在第八电感器110a和第八电感器110b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五电容器111a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与第九电感器112a的一端连接,第九电感器112a的另一端接地;另一条并联支路连接在第八电感器110b和第八电感器110c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五电容器111b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与第九电感器112b的一端连接,第九电感器112b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滤波器20包括四个串联单元以及三条并联支路。其中,每一串联单元均由第三声学谐振器构成,即第三声学谐振器220a、第三声学谐振器220b、第三声学谐振器220c 以及第三声学谐振器220d依次串联在第一滤波器10和第二端口30b之间;每一并联支路均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容器和第四电感器,其中,一条并联支路连接至第三声学谐振器220a和第三声学谐振器220b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二电容器221a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与第四电感器222a 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感器222a的另一端接地;另一条并联支路连接至第三声学谐振器220b和第三声学谐振器220c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二电容器221b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与第四电感器222b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感器222b的另一端接地;又一条并联支路连接至第三声学谐振器220c和第三声学谐振器220d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二电容器221c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与第四电感器222c的一端连接,第四电感器222c的另一端接地。
45.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滤波器的每一串联单元均包括并联的声学谐振器(下文以第四声学谐振器表示)和电感器(下文以第五电感器表示)。第二滤波器的每一并联支路均为电感器(下文以第六电感器表示),即第六电感器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滤波器的串联支路、另一端接地。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端口30a、与该第一端口30a连接的第一滤波器10、与该第一滤波器10连接的第二滤波器20、以及与该第二滤波器连接的第二端口30b。其中,第一滤波器10与图4所示滤波器结构中的第一滤波器10具有相同结构,为了简明起见,在此不再对第一滤波器10的结构进行重复描述。第二滤波器20包括四个串联单元以及三条并联支路。其中,每一串联单元均由并联的第四声学谐振器和第五电感器构成,即由第四声学谐振器230a和第五电感器231a并联的串联单元1、由第四声学谐振器230b和第五电感器231b并联的串联单元2、由第四声学谐振器230c和第五电感器231c 并联的串联单元3、由第四声学谐振器230d和第五电感器231d并联的串联单元4依次串联在第一滤波器10和第二端口30b之间;每一并联支路均由第六电感器构成,其中,一条并联支路连接至串联单元1和串联单元2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六电感器232a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接地;另一条并联支路连接至串联单元2和串联单元3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六电感器232b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接地;又一条并联支路连接至串联单元3和串联单元4之间的节点上,该并联支路中的第六电感器232c的一端连接至该节点上、另一端接地。
4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2至图5仅为示意性举例,并不作为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的限定。第一滤波器10和第二滤波器20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滤波器结构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设计。
47.本发明对于第二滤波器中串联单元和并联支路的具体数目并不做任何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设计。但优选地,第二滤波器包括n个串联单元以及n条并联支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即串联支路与并联支路的阶数相同,这种情况下,第一滤波器和与其串联的串联单元之间、以及相邻两个串联单元之间分别并联有一条并联支路,或相邻两个串联单元之间、以及第二端口和与其串联的串联单元之间分别并联有一条并联支路。又或者,第二滤波器包括n个串联单元以及n+1条并联支路(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即串联支路比并联支路的阶数少1,这种情况下,第一滤波器和与其串联的串联单元之间、相邻两个串联单元之间、以及第二端口和与其串联的串联单元之间分别并联有一条并联支路。又或者,第二滤波器包括n+1个串联单元以及n条并联支路(即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即串联支路比并联支路的阶数大1,这种情况下,相邻两个串联单元之间均并联有一条并联支路,如图2至图5中第二滤波器所示。
48.优选地,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中第二滤波器的并联支路的数量大于等于2条,以满足滤波器结构宽频近阻带的性能需求。
49.针对于第一滤波器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高通滤波器、第二滤波器中的声学谐振器设置在并联支路的情况,优选地,通过合理设计使第一滤波器的传输零点(下文以第一传输零点表示)位于滤波器结构的通带左侧、以及使第二滤波器的传输零点(下文以第二传输零点表示)位于滤波器结构的通带右侧,如此一来,在可以实现滤波器结构具有宽带和通带左侧近阻带抑制的同时下,还可以有效保证滤波器结构具有优良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特性。同样地,针对于第一滤波器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低通滤波器、第二滤波器中的声学谐振器设置在串联支路的情况,优选地,通过合理设计使第一滤波器的第一传输零点位于滤波器结构的通带右侧、以及使第二滤波器的第二传输零点位于滤波器结构的通带左侧,如此一来,在可以实现滤波器结构具有宽带和通带右侧近阻带抑制的同时下,还可以有效保证滤波器结构具有优良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特性。
50.下面,以构建相对带宽为12.7%的5ghz wlan滤波器为例进行说明。一方面,由于12.7%的相对带宽较宽,所以很难使用纯声学谐振器方案实现。另一方面,由于5ghz wlan频段(频段为5150mhz

5850mhz)与n79频段(频段为4400mhz

5000mhz)共存,其二者之间的频率间隔仅为150mhz,所以使用纯lc滤波器很难实现这样锐利的阻带。基于此,使用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来实现,具体采用图2所示结构实现,其中各元件的参数如下:第一滤波器10为2阶椭圆形高通滤波,其中,第三电容器101a、第三电容器101b 以及第三电容器101c的电容值分别是0.59pf、0.42pf以及0.89pf,第七电感器 102a和第七电感器102b的电感值分别是1.77nh以及2.18nh,第四电容器103a 和第四电容器103b的电容值分别是1.55pf以及0.68pf。第二滤波器20中,第一电感器201a、第一电感器201b、第一电感器201c以及第一电感201d的电感值分别是0.01nh、0.99nh、1.29nh以及0.01nh;第一声学谐振器202a、第一声学谐振器202b以及第一声学谐振器202c的有效工作区面积分别是 2.519e

9m2、3.413e

9m2以及1.818e

9m2;第二电感器203a、第二电感器203b 以及第二电感器203c的电感值分别是0.12nh、0.01nh以及0.01nh。
51.图2所示滤波器结构的仿真性能如图6至图8所示,其中,图6是图2所示滤波器结构的幅频响应曲线,图7是图6中滤波器结构在通带左侧范围内的幅频响应曲线,图8是图6中滤波器结构在通带内的幅频响应曲线。从图6至图8 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本发明所提供的滤
波器结构实现了较宽的相对带宽,即实现了较宽的带宽;另一方面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实现了通带左侧近阻带的抑制,即在5ghz wlan频段与n79频段的共存频段上实现了锐利阻带。
52.优选地,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进一步还包括匹配网络,该匹配网络可以是第一端口匹配网络、第二端口匹配网络、级间匹配网络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中,第一端口匹配网络设置在第一端口和第一滤波器之间,第二端口匹配网络设置在第二端口和第二滤波器之间,级间匹配网络设置在第一滤波器和第二滤波器之间。以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进一步所包括的匹配网络是设置在第一端口30a和第一滤波器10之间的第一端口匹配网络40a、设置在第二端口30b和第二滤波器20 之间的第二端口匹配网络40b、以及设置在第一滤波器10和第二滤波器20之间的级间匹配网络50。第一端口匹配网络、第二端口匹配网络以及级间匹配网络的设置,可以有效改善滤波器结构的回波损耗特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于第一端口匹配网络、第二端口匹配网络以及级间匹配网络的具体结构不做任何限定,可以根据滤波器结构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设计。
5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部件、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系统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部件、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部件、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
54.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端口、与该第一端口连接的第一滤波器、与该第一滤波器级联的第二滤波器、以及与该第二滤波器连接的第二端口,第二滤波器包括至少一个串联单元以及至少一条并联支路,该至少一个串联单元串联在第一滤波器和第二端口之间,该至少一条并联支路并联在第一滤波器和第二端口之间;其中,第一滤波器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高通滤波器,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并联支路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串联单元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又或者,第一滤波器是lc带通滤波器或lc 低通滤波器,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串联单元均包括声学谐振器、每一并联支路均采用非声学无源器件实现。第一滤波器是lc滤波器,其具有宽带以及相对良好的宽阻带特性,第二滤波器中的声学谐振器可以在靠近通带的频率处提供更高的抑制而不存在过高的边缘滚降损耗,如此一来,本发明所提供的滤波器结构相应兼具了宽带以及锐利阻带的特性。
55.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一些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