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远程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遥控器。
背景技术:2.现有的遥控器在使用过程中,电池经过长时间闲置或者放电,往往会由于损坏导致漏液,液体会腐蚀pcb板,损坏按键金手指,从而造成按键失灵。因此,优化结构进行pcb板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遥控器的使用寿命。
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知的方案中采用在底壳和/或面壳上增加漏液挡板,同时在pcb板上开槽,并使得pcb板位于漏液挡板外的方式,避免电池漏液接触到pcb板,从而降低pcb板的氧化率,延长遥控器的使用寿命。
4.然而这种方案使得pcb板上无法设置与电池相配合的弹簧,弹簧卡在pcb板方形孔上,需要留点间隙来上焊锡,如果pcb没有悬臂支撑,这间隙就必然会导致弹簧像杠杆一样往重的一边倒,需要借助工具扶正焊接,从而增加了遥控器的设计和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5.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遥控器,能够有效避免遥控器的电池漏液对pcb板造成腐蚀,同时可以有效实现pcb板自动化焊接,降低遥控器的设计和安装难度。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遥控器,包括底壳、pcb板和面壳,pcb板位于底壳和面壳之间,底壳上设置有电池安装位,对应于电池安装位设置有导电连接件,电池安装位设置有漏液口,pcb板上对应于漏液口开设有溶液避让口,面壳上对应于漏液口开设有溶液槽,pcb板包括主体和悬臂部,主体位于溶液槽外,悬臂部位于溶液槽上方,且与主体之间形成溶液避让口,导电连接件设置在悬臂部上。
7.优选地,悬臂部支撑在溶液槽的侧壁上。
8.优选地,溶液槽的两个相对侧壁上设置有凹槽,悬臂部落入凹槽内。
9.优选地,pcb板的端部形成u形槽,溶液槽位于u形槽内,悬臂部连接在u形槽的侧壁上。
10.优选地,底壳上还设置有压贴部,悬臂部位于压贴部与溶液槽之间,并且由压贴部和溶液槽的侧壁压紧固定。
11.优选地,压贴部朝向电池安装位的一侧设置有卡槽,导电连接件卡接固定在卡槽内。
12.优选地,底壳的漏液口周侧设置有挡筋,挡筋朝向溶液槽延伸,pcb板的主体位于挡筋远离溶液槽的一侧。
13.优选地,挡筋包括汇流部,汇流部沿着远离底壳的方向宽度递减。
14.优选地,挡筋设置在漏液口远离悬臂部的一侧,并伸入溶液槽内,溶液槽的侧壁位于主体与挡筋之间;和/或,挡筋设置在漏液口靠近悬臂部的一侧,且位于悬臂部朝向主体
的一侧。
15.优选地,导电连接件为弹簧。
16.优选地,pcb板上设置有插口,弹簧上设置有弯折部,弯折部插设在插口内。
17.优选地,弹簧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与弯折部连接,并支撑在pcb板上。
18.优选地,支撑部为l形、z字形或一字型。
19.本技术提供的遥控器,包括底壳、pcb板和面壳,pcb板位于底壳和面壳之间,底壳上设置有电池安装位,对应于电池安装位设置有导电连接件,电池安装位设置有漏液口,pcb板上对应于漏液口开设有溶液避让口,面壳上对应于漏液口开设有溶液槽,pcb板包括主体和悬臂部,主体位于溶液槽外,悬臂部位于溶液槽上方,且与主体之间形成溶液避让口,导电连接件设置在悬臂部上。该遥控器对pcb板和面壳进行了改造,在面壳上形成溶液槽,在pcb板上形成用于避让漏液的溶液避让口,从而能够使得电池漏液能够从漏液口经溶液避让口流入到溶液槽内,不会从底壳开口处直接流到pcb板上,可以将电池漏液与pcb板隔离开来,有效避免遥控器的电池漏液对pcb板造成腐蚀,同时,由于本技术中的pcb板仍有部分位于溶液槽上方并形成悬臂部,因此可以利用该部分pcb板结构来设置导电连接件,方便实现导电连接件的安装设置,同时方便实现导电连接件与pcb板之间的导电连接,对于pcb板的结构改造较小,可以使得pcb板整体保持较好的结构强度,同时使得pcb板与导电连接件的连接结构更加简单,易于实现,无需额外考虑导电连接件的设置结构,降低了遥控器的设计难度和设计成本。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遥控器的内部结构图;
21.图2为图1的q处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遥控器去除底壳后的立体结构图;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遥控器的pcb板与溶液槽侧壁的配合结构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遥控器的面壳的立体结构图;
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遥控器的底壳的立体结构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遥控器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遥控器的弹簧安装结构图。
28.附图标记表示为:
29.1、底壳;2、pcb板;3、面壳;4、电池安装位;5、导电连接件;6、漏液口;7、溶液避让口;8、溶液槽;9、主体;10、悬臂部;11、凹槽;12、压贴部;13、卡槽;14、挡筋;15、电池;16、插口;17、弯折部;18、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30.结合参见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遥控器包括底壳1、pcb板2和面壳3,pcb板2位于底壳1和面壳3之间,底壳1上设置有电池安装位4,对应于电池安装位4设置有导电连接件5,电池安装位4设置有漏液口6,pcb板2上对应于漏液口6开设有溶液避让口7,面壳3上对应于漏液口6开设有溶液槽8,pcb板2包括主体9和悬臂部10,主体9位于溶液槽8外,悬臂部10位于溶液槽8上方,且与主体9之间形成溶液避让口7,导电连接件5设置在悬臂
部10上。
31.对于遥控器而言,一般电池漏液只有先经安装导电连接件5的两处孔到达pcb板2处,然后才能够腐蚀pcb板2,因此,想要避免电池漏液,需要从此处进行考虑,通过增加部分结构的方式来阻隔电池漏液后流到pcb板2的途径,并对电池漏液进行收集,避免电池漏液在遥控器内部四处流动。上述的导电连接件5例如为弹簧。
32.pcb板2上设置有插口16,弹簧上设置有弯折部17,弯折部17插设在插口16内。弯折部17卡入到插口16内,使得弹簧能够卡紧固定在pcb板2上,方便实现弹簧在pcb板2上的安装固定。为了防止弹簧从pcb板2从插口16内脱出,该弯折部17形成燕尾形结构,由于弯折部17具有弹性,因此在插入插口16内时,能够通过弹性变形收缩,从插口16内穿出,然后在弹性回复作用下,弯折部17穿出插口16的尾部展开,卡在插口16外,防止弯折部17从插口16脱出,从而提高了弹簧在pcb板2上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弹簧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18与弯折部17连接,并支撑在pcb板2上。弹簧包括与电池配合的导电部,其中导电部连接在弯折部17的第一端,支撑部18连接在弯折部17的第二端,支撑部18的作用在于,与弯折部17进行配合,保证弹簧在pcb板2上的安装结构稳定可靠,且能够保持立起状态,保证弹簧与电池的接触效果,且不会发生弹簧倒伏问题。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部18为l形、z字形或一字型。
35.本实施例的遥控器对pcb板2和面壳3进行了改造,在面壳3上形成溶液槽8,在pcb板2上形成用于避让漏液的溶液避让口7,从而能够使得电池漏液能够从漏液口6经溶液避让口7流入到溶液槽8内,不会从底壳1开口处直接流到pcb板2上,可以将电池漏液与pcb板2隔离开来,有效避免遥控器的电池漏液对pcb板2造成腐蚀,同时,由于本技术中的pcb板2仍有部分位于溶液槽8上方并形成悬臂部10,因此可以利用该部分pcb板2结构来设置导电连接件5,方便实现导电连接件5的安装设置,并使得导电连接件5的设置更加容易与电池15之间实现导电配合,同时方便实现导电连接件5与pcb板2之间的导电连接,对于pcb板2的结构改造较小,可以使得pcb板2整体保持较好的结构强度,同时使得pcb板2与导电连接件5的连接结构更加简单,易于实现,无需额外考虑导电连接件5的设置结构,可以有效实现pcb板自动化焊接,降低遥控器的设计和安装难度。
36.由于悬臂部10的目的是方便进行弹簧的设置以及与pcb板2之间的导电连接,因此可以将pcb板2与弹簧的导电连接位置设置在悬臂部10以外的结构上,悬臂部10起到对弹簧的支撑和定位的作用,悬臂部10上并不设置电路结构,从而避免流动到悬臂部10上的电池漏液对悬臂部10上的电路结构造成腐蚀。
37.通过在面壳3上增加溶液槽8的方式,在电池15发生漏液之后,电池漏液通过弹簧导流到pcb板2的悬臂部10上,电池漏液接触的pcb板2的悬臂部10位于溶液槽8的上方,而pcb板2在溶液槽上方对应于漏液口6的位置开设了溶液避让口7,在溶液避让口7的隔离作用下,到达悬臂部10上的电池漏液会流动至溶液槽8内,并收集在溶液槽8内,从而形成第一道防护,避免了电池漏液经悬臂部10到达pcb板2的主体9而对pcb板2造成腐蚀的问题,对pcb板2的主体9形成有效的防护作用。
38.悬臂部10支撑在溶液槽8的侧壁上,能够利用溶液槽8的侧壁对悬臂部10形成支撑,避免悬臂部10由于悬空而导致结构稳定性较差,使得悬臂部10的安装结构更加稳定可靠,提高整个pcb板2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9.溶液槽8的两个相对侧壁上设置有凹槽11,悬臂部10落入凹槽11内。通过设置凹槽11,可以使得悬臂部10落入到凹槽11内,通过凹槽11对悬臂部10形成安装定位,同时使得悬臂部10能够更加有效地位于溶液槽8内,使得流动至悬臂部10的电池漏液能够更加有效地流动到溶液槽8内,避免对pcb板2的主体9造成腐蚀,提高pcb板2的使用寿命。溶液槽8的设置凹槽11的两个相对侧壁位于悬臂部10的两个连接端,可以起到对悬臂部10的支撑和定位作用。此处的悬臂部10为长条板状结构,主要作用在于对导电连接件5形成支撑定位。
40.pcb板2的端部形成u形槽,溶液槽8位于u形槽内,悬臂部10连接在u形槽的侧壁上。该u形槽结构更加便于实现pcb板2的主体9与溶液槽8的内部区域之间的隔离,同时也方便实现悬臂部10的设置。
41.底壳1上还设置有压贴部12,悬臂部10位于压贴部12与溶液槽8之间,并且由压贴部12和溶液槽8的侧壁压紧固定。通过压贴部12与溶液槽8的侧壁之间的配合,能够对悬臂部10形成压紧定位,避免悬臂部1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提高悬臂部10的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同时使得位于悬臂部10上的弹簧的结构更加稳定,与电池15之间形成良好的导电配合。此外,悬臂部10的定位稳定,也有利于避免悬臂部10发生晃动而将电池漏液甩动至其它位置,防止电池漏液四处流动。
42.为了进一步提高导电连接件5的安装位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压贴部12朝向电池安装位4的一侧设置有卡槽13,导电连接件5卡接固定在卡槽13内。
43.底壳1的漏液口6的周侧设置有挡筋14,挡筋14朝向溶液槽8延伸,pcb板2的主体9位于挡筋14远离溶液槽8的一侧。电池漏液不经过弹簧导流时会从漏液口6各处往下流,因此存在溶液沿着底壳1流到pcb板2的主体9上的风险,通过设置挡筋14,能够利用挡筋14形成阻隔作用,从而在电池漏液流动至漏液口6时,能够在漏液口6处的挡筋14的阻隔和导流作用下,向溶液槽8内流动。此处挡筋14起到阻断电池漏液流动路线的作用,通过增加挡筋14后,电池漏液经过时会被挡筋14导流到溶液槽中,从而形成第二道防护。
44.挡筋14包括汇流部,汇流部沿着远离底壳1的方向宽度递减,并在末端形成尖部,可以对电池漏液起到良好的汇集作用,使得电池漏液能够在汇流部的末端尖部汇流成水滴状,更加容易滴落到溶液槽8内,提高了挡筋14的导流效果。挡筋14的末端可以形成三角形结构,或者梯形结构等。
45.挡筋14设置在漏液口6远离悬臂部10的一侧,并伸入溶液槽8内,溶液槽8的侧壁位于主体9与挡筋14之间。由于挡筋14伸入到溶液槽8内,因此使得溶液槽8的侧壁高度高于挡筋14的底部,当电池漏液流动到挡筋14的底部时,由于溶液槽8的侧壁的阻拦作用,无法流动至位于溶液槽8外的主体9上,因此可以对主体9形成良好的防护作用,避免电池漏液腐蚀pcb板2。
4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挡筋14设置在漏液口6靠近悬臂部10的一侧,且位于悬臂部10朝向主体9的一侧。
47.挡筋14可以同时设置在上述的两个位置,从而在主体9朝向溶液槽8的一侧以及悬臂部10朝向溶液槽8的一侧均能够形成阻隔,彻底隔断电池漏液流向pcb板2的路径,更加有效地避免电池漏液流动至pcb板2,使得主体9以及悬臂部10均不会与电池漏液之间形成接触,从而使得pcb板2形成更加良好的漏液隔断效果,更加有效避免电池漏液腐蚀pcb板2的情况发生。
48.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4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