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和数据中心。
背景技术:2.数据中心中通常包括机房和位于机房内的通信设备、存储设备和供电设备等电子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一些电子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为了使得电子设备处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通常需要通过冷却系统对机房内的电子设备进行散热。
3.在目前的一些冷却系统中,通常包括空调装置。概括来说,空调装置可以包括通过管路进行连接的蒸发器、冷凝器、节流装置和压缩机。空调装置在进行制冷时,蒸发器的温度较低,因此,可以通过蒸发器与数据中心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机房内的温度。另外,在一些冷却系统中,也可以设置吸附储冷装置,用于辅助空调装置对机房进行降温。例如,当遭遇停电或需要对空调装置维护时,可以通过吸附储冷装置短暂的对机房进行降温。但是,在目前的冷却系统中,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分别采用独立的管路和蒸发器,两者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因此,冷却系统的组件较多,占用的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有效结合的冷却系统和数据中心。
5.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包括空调装置、吸附储冷装置和蒸发器。空调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装置。吸附储冷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吸附床和闪蒸室,且吸附床和闪蒸室之间具有第一阀门,第一阀门用于开启或断开吸附床和闪蒸室之间的通路。其中,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共用蒸发器,用于对蒸发器进行降温。在本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中,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可以共用一个蒸发器,从而实现了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之间的有效结合,有利于降低蒸发器的使用数量和相关管路的配置,从而有利于降低制作成本。另外,也便于实现冷却系统的小型化设计,降低冷却系统的占地面积,从而便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部署。
6.在具体应用时,空调装置可以包括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其中,第一输入端位于压缩机的前端,第一输出端位于节流装置的后端。蒸发器具有输入口和输出口,其中,第一输出端与输入口连接,第一输入端与输出口连接。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压缩机、冷凝器、介质储存罐、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可以通过管路依次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通路。从而可以实现空调装置对蒸发器的制冷。
7.闪蒸室可以包括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二输出端与蒸发器的输入口连接,第二输入端与蒸发器的输出口连接。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闪蒸室和蒸发器通过可以管路连接,从而形成另一个循环通路。从而可以实现吸附储冷装置对蒸发器的冷却。
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实现两个循环通路之间的有效切换。还包括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
9.具体来说,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通过第二阀门与输出口连接。其中,第二阀门
用于开启第一输入端和输出口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入端和输出口之间的通路。或者,第二阀门用于断开第一输入端和输出口之间的通路,并开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口之间的通路。
10.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三阀门与输入口连接。其中,第三阀门用于开启第一输出端和输入口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出端和输入口之间的通路。或者,第三阀门用于断开第一输出端和输入口之间的通路,并开启第二输出端和输入口之间的通路。
11.另外,吸附储冷装置还可以包括泵,泵可以位于闪蒸室的第二输出端,用于吸取闪蒸室内的介质,以使制冷介质能够在闪蒸室和蒸发器组成的循环通路中顺畅流通。
12.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闪蒸室的第二输出端还可以与节流装置的输入端连接。当闪蒸室内的制冷介质流经节流装置后,压力会得到有效减小,从而能够提升对蒸发器的冷却效果。
13.在具体连接时,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通过第二阀门与输出口连接,其中,第二阀门用于开启第一输入端和输出口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入端和输出口之间的通路;或者,第二阀门用于断开第一输入端和输出口之间的通路,并开启第二输入端和输出口之间的通路。
14.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通过第三阀门与节流装置的输入端连接;其中,第三阀门用于开启第一输出端和节流装置的输入端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出端和节流装置的输入端的通路;或者,第三阀门用于断开第一输出端和节流装置的输入端之间的通路,并开启第二输出端和节流装置的输入端之间的通路。
1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冷却系统还可以包括介质容器。介质容器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可以作为介质储存罐进行使用,第二腔体可以作为闪蒸室进行使用。在外形上,可以将介质储存罐和闪蒸室合并为一个介质容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冷却系统的空间占用量。也便于进行制作和安装。并且,在介质容器内部,介质储存罐和闪蒸室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从而可以避免介质储存罐和闪蒸室之间相互干扰,以保证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的正常工作。
1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冷却系统还可以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第一换热管路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二换热管路具有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其中,第一端口可以与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端口可以与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三端口可以与输入口连接,第四端口可以与输出口连接。
17.在具体应用时,第一制冷介质可以在空调装置中和第一换热管路组成的循环管路中进行流通。第二制冷介质可以在第二换热管路和在蒸发器组成的循环管路中进行循环流通。因此,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可以在换热器中进行热交换,以使空调装置产生的冷量能够通过换热器传递至蒸发器,以对蒸发器进行制冷。
18.另外,第二制冷介质还可以在蒸发器和吸附储冷装置组成的循环管路中进行循环流通因此,吸附储冷装置可以对蒸发器进行制冷。
19.在具体应用时,由于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可以在两个不同的管路中进行流通,两者之间不存在相互流通的现象,因此,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可以采用不同的介质类型。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在介质类型的选择上的灵活性。
2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冷却系统可以包括多个吸附储冷装置,且多个吸附储冷装置的闪蒸室并联设置。
21.另外,吸附储冷装置在进行储冷过程时,通常需要外部热源对吸附床进行加热,以加快吸附剂脱附。另外,空调装置在进行制冷时,冷凝器的温度较高,需要向外界散热。因此,在具体应用时,为了提升制冷系统的节能效果,可以将吸附床设置在冷凝器的出风口,用于吸纳冷凝器的余热。
22.另外,冷却系统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配置到多种不同类型的需要进行冷却的场景中。
23.例如,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包括机房和位于机房内的电子设备。还包括上述的冷却系统。其中,冷却系统中的蒸发器用于与机房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机房内的温度。其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应用时,冷却系统的应用场景本技术不作限制。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冷却系统的结构框架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却系统的结构框架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的结构框架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附储冷装置的结构框架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却系统的结构框架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却系统的结构框架图;
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却系统的结构框架图;
3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冷却系统的结构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3.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其应用场景。
3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可以应用在数据中心等领域中,用于对数据中心中的电子设备进行散热,以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
35.例如,在具体应用时,数据中心中可以包括机房和位于机房内的通信设备、存储设备和供电设备等电子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一些电子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为了使得电子设备处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可以通过冷却系统对机房内的电子设备进行散热。
36.如图1所示,在目前的一些冷却系统中,通常包括空调装置10。概括来说,空调装置10可以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11、冷凝器12、介质储存罐13、节流装置14和蒸发器15。空调装置10在进行制冷时,蒸发器15的温度较低,因此,可以通过蒸发器15与数据中心01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数据中心01的温度。另外,在一些冷却系统中,也可以设置吸附储冷装置20,用于辅助空调装置10对机房进行降温。概括来说,吸附储冷装置20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吸附床21、介质储存罐13和蒸发器15。吸附储冷装置20在进行制冷时,蒸发器23的温度较低,因此,可以通过蒸发器23与数据中心01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降低数据中心01的温度。在实际应用中,当遭遇停电或需要对空调装置10维护时,可以通过吸附储冷装
置20短暂的对数据中心01进行降温。但是,在目前的冷却系统中,空调装置10和吸附储冷装置20分别采用独立的管路和蒸发器,两者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因此,冷却系统的组件较多,占用的空间较大。
37.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将空调装置10和吸附储冷装置20进行有效结合,从而降低蒸发器和相关管路的配置数量的冷却系统。
3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9.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在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和“该”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在本技术以下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
40.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41.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却系统包括空调装置(图中未标示出)、吸附储冷装置(图中未标示出)和蒸发器30。空调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压缩机11、冷凝器12和节流装置14。吸附储冷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吸附床21和闪蒸室22,且吸附床21和闪蒸室22之间具有第一阀门41,第一阀门41用于开启或断开吸附床21和闪蒸室22之间的通路。其中,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共用蒸发器30,用于对蒸发器30进行降温。
42.在本技术提供的冷却系统中,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可以共用一个蒸发器30,从而实现了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之间的有效结合,有利于降低蒸发器30的使用数量和相关管路的配置,从而有利于降低制作成本。另外,也便于实现冷却系统的小型化设计,降低冷却系统的占地面积,从而便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部署。
43.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技术方案,下面首先对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的制冷原理进行具体说明。
44.如图3所示,在单独的空调装置中,包括由压缩机11、冷凝器12、介质储存罐13、节流装置14和蒸发器30依次连接形成的封闭环路。
45.具体来说,介质储存罐13用于盛放制冷介质,以使空调装置在运行时,整个循环管路中有足够的制冷介质进行流通。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介质储存罐13也可以省略设置。
46.其中,制冷介质也可以称为制冷工质,是空调装置中制冷循环的工作介质,其利用制冷介质的相变来传递热量。简单来说,制冷介质在蒸发器30中汽化时吸收热量,在冷凝器12中凝结时释放热量。在具体应用时,制冷介质可以包括氟利昂等,本技术对制冷介质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47.压缩机11是将气态的制冷介质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介质,然后输送到冷凝器12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介质。然后经介质储存罐13输送到节流装置14。制冷
介质经过节流装置14流入蒸发器30后,压力减小,液态的制冷介质会气化,从而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介质并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蒸发器30降温。
48.如图4所示,在单独的吸附储冷装置中,包括通过管路进行连通的吸附床21和闪蒸室22,且闪蒸室22与蒸发器30之间也通过管路进行连接。其中,吸附床21和闪蒸室22之间的管路中设置第一阀门41,第一阀门41用于开启或断开吸附床21和闪蒸室22之间的连通。
49.在实际应用中,吸附储冷装置是依靠工质对来实现其制冷效果的。在工质对中,一般分为吸附剂和制冷介质。其中,吸附剂需要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速度等。制冷介质需要满足汽化潜热大和沸点满足要求等。
50.在具体实施时,吸附剂一般包括活性炭或沸石等,且通常设置在吸附床21内。
51.制冷介质工质一般包括水、氨水或氟利昂等,且通常盛放在闪蒸室22内,并且可以在吸附床21和蒸发器30中进行流通。
52.吸附储冷装置一般包括储冷过程、保持过程和制冷过程三个工作阶段。
53.在储冷过程中,第一阀门41开启。可以通过外部热源加热吸附床21内的吸附剂,吸附剂脱附,以使制冷介质回流到闪蒸室22内。
54.在保持过程中,关闭第一阀门41,以隔断吸附床21和闪蒸室22之间的通路。
55.在制冷过程中,打开第一阀门41,以连通吸附床21和闪蒸室22之间的通路。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下,闪蒸室22内的压力迅速下降,使闪蒸室22内的制冷介质温度降低。此时,当制冷介质在泵24的作用下在闪蒸室22和蒸发器30中循环流通时,便可降低蒸发器30的温度。
56.在实际应用中,空调装置的制冷介质和吸附储冷装置中的制冷介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下面,将对制冷介质相同和不同时,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分别说明。
57.下面,首先介绍当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采用相同的制冷介质时的情况进行具体说明。
58.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压缩机11、冷凝器12、介质储存罐13、节流装置14和蒸发器30通过管路依次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通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空调装置包括第一输入端111和第一输出端141。第一输入端111位于压缩机11的前端,第一输出端141位于节流装置14的后端。蒸发器30具有输入口31和输出口32。第一输出端141与输入口31连接,第一输入端111与输出口32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压缩机11的前端指的是,制冷介质流入压缩机11的一端。相应的,节流装置14的后端指的是,制冷介质由节流装置14的内部向外流出的一端。
59.另外,闪蒸室22和蒸发器30通过管路连接,从而形成另一个循环通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闪蒸室22包括第二输入端221和第二输出端222。第二输出端222与蒸发器30的输入口31连接,第二输入端221与蒸发器30的输出口32连接。
60.在一种工况下,制冷介质可以在压缩机11、冷凝器12、介质储存罐13、节流装置14和蒸发器30组成的循环通路中进行流通,从而对蒸发器30进行降温。
61.在另一种工况下,制冷介质可以在闪蒸室22和蒸发器30组成的循环通路中进行流通,从而对蒸发器30进行降温。当然,为了实现制冷介质的快速流通,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闪蒸室22的第二输出端222还设有泵24。泵24用于将闪蒸室22内的制冷介质泵24入后续
的管路中,以使制冷介质能够在闪蒸室22和蒸发器30之间的循环通路中进行较为快速的流通,从而能够快速的对蒸发器30进行降温。
62.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两个循环通路之间的有效切换。还包括第二阀门42和第三阀门43。
63.具体来说,第一输入端111和第二输入端221通过第二阀门42与输出口32连接。其中,第二阀门42用于开启第一输入端111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入端221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或者,第二阀门42用于断开第一输入端111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并开启第二输入端221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
64.第一输出端141和第二输出端222通过第三阀门43与输入口31连接。其中,第三阀门43用于开启第一输出端141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出端222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或者,第三阀门43用于断开第一输出端141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并开启第二输出端222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
65.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通过第二阀门42开启第一输入端111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入端221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同时,通过第三阀门43开启第一输出端141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出端222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从而实现空调装置对蒸发器30的制冷。
66.另外,还可以通过第二阀门42开启第二输入端221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一输入端111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同时,通过第三阀门43开启第二输出端222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一输出端141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从而实现吸附储冷装置对蒸发器30的制冷。
67.在具体应用时,第二阀门42和第三阀门43可以是三通阀。另外,第二阀门42和第三阀门43可以采用手动的控制方式实现相关管路的开启和关闭,也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实现相关管路的开启和关闭,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68.相应的,对于第一阀门41,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采用手动的控制方式实现吸附床21和闪蒸室22之间的开启和关闭,也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实现吸附床21和闪蒸室22之间的开启和关闭,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69.另外,对于泵24,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用较小工作功率的型号,以使制冷介质能够在闪蒸室22和蒸发器30组成的循环通路中顺畅流通即可,从而可以降低泵24的使用成本和耗电成本。
70.当然,如图5所示,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闪蒸室22的第二输出端222还可以与节流装置14的输入端连接。当闪蒸室22内的制冷介质流经节流装置14后,压力会得到有效减小,从而能够提升对蒸发器30的冷却效果。
71.另外,当制冷介质流经节流装置14时,节流装置14会对制冷介质的流通形成一定的阻力。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泵24可以选用工作功率较大的型号,以保证制冷介质的有效流通。
72.另外,如图6所示,在具体应用时,冷却系统还可以包括介质容器(图中未标示出)。介质容器具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可以作为介质储存罐13进行使用,第二腔体可以作为闪蒸室22进行使用。
73.或者,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在外形上,可以将介质储存罐13
和闪蒸室22合并为一个介质容器,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冷却系统的空间占用量。也便于进行制作和安装。并且,在介质容器内部,介质储存罐13和闪蒸室22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体,从而可以避免介质储存罐13和闪蒸室22之间相互干扰,以保证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的正常工作。
74.另外,在具体应用时,冷却系统中还可以包括多个吸附储冷装置,并且,多个吸附储冷装置的闪蒸室22可以并联设置。
75.例如,如图7所示,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却系统中包括两个吸附储冷装置,分别为吸附储冷装置20a和吸附储冷装置20b。
76.其中,吸附储冷装置20a包括相互连通的吸附床21a和闪蒸室22a,且吸附床21a和闪蒸室22a之间具有第一阀门41a,第一阀门41a用于开启或断开吸附床21a和闪蒸室22a之间的通路。吸附储冷装置20b包括相互连通的吸附床21b和闪蒸室22b,且吸附床21b和闪蒸室22b之间具有第一阀门41b,第一阀门41b用于开启或断开吸附床21b和闪蒸室22b之间的通路。
77.闪蒸室22a和闪蒸室22b并联设置具体为,闪蒸室22a的第二输入端221a与蒸发器30的输出口32连接,并且,闪蒸室22a的第二输入端221a与蒸发器30的输出口32连接。同时,闪蒸室2b2的第二输出端222b与蒸发器30的输入口31连接,并且,闪蒸室22b的第二输出端222b与蒸发器30的输入口31连接。
78.另外,为了便于对闪蒸室22a与蒸发器30之间的连通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闪蒸室22a的第二输入端221a通过第二阀门42与输出口32连接,闪蒸室22a的第二输出端222a通过第三阀门43与输入口31连接。相应的,为了便于对闪蒸室22b与蒸发器30之间的连通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闪蒸室22b的第二输入端221通过第二阀门42b与输出口32连接,闪蒸室22b的第二输出端222b通过第三阀门43与输入口31连接。
79.另外,为了便于对空调装置与蒸发器30之间的连通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空调装置的第一输入端111通过第二阀门42与输出口32连接,空调装置的第一输出端141通过第二阀门42与输出口32连接。
80.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阀门42和第三阀门43的开闭情况对不同管路的连通状态进行有效控制。
81.例如,当需要使空调装置对蒸发器30进行制冷时,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阀门42开启第一输入端111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入端221a、221b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同时,通过第三阀门43开启第一输出端141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出端222a、222b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
82.当需要使吸附储冷装置20a对蒸发器30进行制冷时,可以通过第二阀门42开启第二输入端221a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一输入端111、第二输入端221b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同时,通过第三阀门43开启第二输出端222a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一输出端141、第二输出端222b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
83.当然,当需要使吸附储冷装置20b对蒸发器30进行制冷时,可以通过第二阀门42仅开启第二输入端221b和输出口32之间的通路,以及通过第三阀门43仅开启第二输出端222b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在此不作赘述。
84.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应用时,可以使空调装置、吸附储冷装置20a和吸附储冷装置20b分别对蒸发器30进行制冷,也可以使空调装置、吸附储冷装置20a和吸附储冷装置20b中的至少两个同时对蒸发器30进行制冷,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85.在具体应用时,第二阀门42和第三阀门43可以是四通阀。另外,第二阀门42可第三阀门43可以采用手动的控制方式实现相关管路的开启和关闭,也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实现相关管路的开启和关闭,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86.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方式中,也可以配置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吸附储冷装置,本技术对吸附储冷装置的具体数量不作限制。
87.另外,在具体应用时,空调装置和吸附储冷装置也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冷却介质。
88.例如,如图8所示,在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换热器50。换热器50具有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为相互独立的管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第一换热管路中的冷却介质和第二换热管路之间的冷却介质不会相互流通。并且,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在换热器50内能够实现热量的交换。
89.第一换热管路具有第一端口51和第二端口52,第二换热管路具有第三端口53和第四端口54。其中,第一端口51与空调装置的第一输出端141连接,第二端口52与空调装置的第一输入端111连接,第三端口53与蒸发器30的输入口31连接,第四端口54与蒸发器30的输出口32连接。其中,在具体应用时,换热器50可以是板式换热器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换热器,本技术对换热器50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制。
90.在具体应用时,第一制冷介质可以在空调装置中和第一换热管路组成的循环管路中进行流通。第二制冷介质可以在第二换热管路和在蒸发器30组成的循环管路中进行循环流通。因此,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可以在换热器50中进行热交换,以使空调装置产生的冷量能够通过换热器50传递至蒸发器30,以对蒸发器30进行制冷。当然,为了保证第二制冷介质能够在第二换热管路和在蒸发器30组成的循环管路中有效流通,还设有泵60。
91.另外,第二制冷介质还可以在蒸发器30和吸附储冷装置组成的循环管路中进行循环流通因此,吸附储冷装置可以对蒸发器30进行制冷。
92.在具体应用时,由于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可以在两个不同的管路中进行流通,两者之间不存在相互流通的现象,因此,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可以采用不同的介质类型。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在介质类型的选择上的灵活性。例如,第一制冷介质可以是氟利昂,第二制冷介质可以是水。
93.当然,在具体应用时,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也可以采用相同的介质类型,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94.另外,为了便于为了实现两个循环通路之间的有效切换。还包括第四阀门44。
95.具体来说,换热器50的第三端口53通过第四阀门44与蒸发器30的输入口31连接。闪蒸室22的第二输出端222也通过第四阀门44与输入口31连接。
96.当需要使空调装置对蒸发器30进行制冷时,可以通过控制第四阀门44开启第三端口53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二输出端222与输入口之间的通路。
97.当需要使吸附储冷装置对蒸发器30进行制冷时,可以通过控制第四阀门44开启第二输出端222与输入口之间的通路,并断开第三端口53和输入口31之间的通路。
98.在具体应用时,第四阀门44可以是三通阀。另外,第四阀门44可以采用手动的控制方式实现相关管路的开启和关闭,也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的方式实现相关管路的开启和关闭,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99.另外,在具体应用时,制冷系统中也可以包括多个吸附储冷装置,且多个吸附储冷装置中的闪蒸室22并联设置,在此不作赘述。
100.吸附储冷装置在进行储冷过程时,通常需要外部热源对吸附床21进行加热,以加快吸附剂脱附。另外,空调装置在进行制冷时,冷凝器12的温度较高,需要向外界散热。因此,在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制冷系统的节能效果,可以使冷凝器12的余热对吸附床21进行加热。
101.具体来说,可以将吸附床21设置在冷凝器12的出风口处,用于吸纳冷凝器12的余热。
102.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单独的管路使冷凝器12的余热输送至吸附床21处,从而可以提升冷凝器12和吸附床21在位置布局上灵活性。例如,当在空间受限等情况下,难以将吸附床21设置在冷凝器12的出风口处时,可以通过单独的管路将冷凝器12的余热输送至吸附床21处。
103.另外,冷却系统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配置到多种不同类型的需要进行冷却的场景中。
104.例如,冷却系统可以应用到数据中心中,用于对数据中心的电子设备进行散热。
105.在具体应用时,数据中心可以包括机房和位于机房内的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可以是通信设备、存储设备和供电设备等类型。蒸发器30中的冷量可以通过风机输送至机房内,以降低机房内空气的温度。
106.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应用时,冷却系统的应用场景本技术不作限制。
10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