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互连电路板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
背景技术:2.印制电路板是由若干个电路板组成,并对所有的电路板连接处进行互连,从而形成的一种集合性电路板。但是,现有的印制电路板中每个电路板的连接处一般都是暴露在外部缺少遮挡效果,容易因为外力的误触而造成对电路板连接处的损坏,从而导致电路板之间的互连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提高电路板之间的互连效果,本技术提供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
4.本技术提供的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包括电路板和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顶板以及底板,顶板和底板均呈水平设置,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设有两个呈相对设置的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均呈竖直设置,两个所述侧板相同的一侧设有同一个遮板,所述顶板、所述底板、两个所述侧板、所述遮板共同形成保护腔,两个所述侧板相对的一侧均设有若干个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布并供电路板边部插接的插接导轨。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需要将电路板安装时,工人将互连后的电路板的连接处朝向遮板,再将电路板一一插入到插接导轨内,从而使电路板的连接处位于保护腔内,从而对电路板的连接处起到遮挡效果,使得电路板的连接处不易受到外力的直接接触,提高了电路板之间的互连效果。
6.可选的,所述插接导轨靠近遮板的一端设有用于抵触电路板的限位块,当电路板抵触于限位块时,电路板与遮板之间存在间隙。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将电路板插接在插接导轨内时,电路板朝向连接处的一侧抵触与限位块,从而使电路板的连接处位于电路板与遮板之间的间隙,使得工人插接电路板时,电路板的连接处不易撞击到遮板。
8.可选的,所述侧板由若干个第一板单元组成,所述遮板由若干个第二板单元组件,所述第二板单元与第一板单元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板单元连接于相对的两个第一板单元之间,所有所述第一板单元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布,所述第一板单元与所述插接导轨一一对应,所有所述第一板单元的下端均设有插接柱,所有所述第一板单元的上端均开设有供插接柱插接的插接孔,所述底板上开设有供插接柱插接的安装孔,所述顶板下端设有用于插接在插接孔内的安装柱。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需要组合的电路板数量不同时,工人将对应电路板数量的第一板单元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布,使得插接柱插入到插接孔内,再将最底层第一板单元的插接柱插入到安装孔内,工人再将顶板的安装柱插入到最高端第一板单元的插接孔内,从而组合成新的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适用于安装不同数量的电路板。
10.可选的,所述插接柱上设有第一弹性突起,所述安装柱上设有第二弹性突起,所述第一弹性突起与所述第二弹性突起结构大小相同,所述安装孔的孔壁上开设有供第一弹性突起卡接的第一卡接槽,所述插接孔的孔壁上开设有供第一弹性突起和第二弹性突起卡接的第二卡接槽。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将插接柱插入到插接孔内时,第一弹性突起抵触于插接孔的孔壁发生形变,直至第一弹性突起与第二卡接槽相对应时,第一弹性突起回复至自然状态并插入到第二卡接槽内;
12.当工人将插接柱插入到安装孔内时,同理,第一弹性突起抵触于安装孔的孔壁并发生形变,并卡接在第一卡接槽内;
13.当安装柱插入到插接孔内时,同理,第二弹性突起抵触于插接孔的孔壁并发生形变,从而卡接在第二卡接槽内;
14.从而提高了所有第一板单元、底板和顶板之间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第二板单元上开设有用于连通保护腔的观察口。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路板的连接处发生损坏时,工人透过观察口对每个电路板进行检查并检修。
17.可选的,所述观察口内转动连接有用于遮蔽观察口的保护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不需要使用观察口时,工人转动保护门,使得保护门将观察口遮蔽,进而提高了电路板之间的互连效果。
19.可选的,所述第二板单元远离保护腔的一端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轴线垂直于第二板单元朝向转动轴的面,所述转动轴上转动连接有用于将保护门抵紧在观察口内的锁定块。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人转动保护门将观察口遮蔽时,工人转动锁定块,使得锁定块绕转动轴的轴线旋转,直至锁定块朝向第二板单元的一端抵触于保护门,从而提高了保护门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保护门对观察口的遮蔽效果。
21.可选的,所述第二板单元朝向转动轴的一侧开设有用于容纳转动轴和锁定块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贯穿于观察口的口壁,所述保护门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容纳槽并供锁定块抵紧保护门的避让槽。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动门遮蔽于观察口时,容纳槽与避让槽连通,工人转动锁定块,使得锁定块在容纳槽内绕转动轴的轴线旋转,直至锁定块远离转动轴的一端位于避让槽内时,锁定块抵触于避让槽的槽壁,使得锁定块不易被误触旋转,提高了保护门的稳定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顶板、底板、侧板、遮板、插接导轨的设置,方便了工人将电路板一一插接,使得电路板的连接处位于保护腔内,减少了外部对电路板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电路板之间的互连效果;
25.2.通过限位块的设置,使得工人插接电路板时,电路板的连接处不易撞击到遮板;
26.3.通过第一板单元、第二板单元、插接柱、插接孔、安装柱、安装孔的设置,方便工人根据不同数量的电路板组合成新的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适用于安装不同数量的电路板;
27.4.通过第一弹性突起、第二弹性突起、第一卡接槽、第二卡接槽的设置,提高了所有第一板单元、底板和顶板之间的稳定性;
28.5.通过观察口的设置,方便了工人对每个电路板进行检查并检修;
29.6.通过保护门的设置,对观察口进行遮蔽,减少了外部对电路板的影响,提高了电路板之间的互连效果;
30.7.通过转动轴、锁定块、容纳槽、避让槽的设置,提高了保护门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保护门对观察口的遮蔽效果。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表示侧板、遮板、插接柱、插接孔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表示观察口、保护门、转动轴、锁定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1、底板;11、安装孔;2、顶板;21、安装柱;3、侧板;31、第一板单元;32、插接柱;33、插接孔;4、遮板;41、第二板单元;5、插接导轨;51、限位块;6、保护腔;7、第一弹性突起;71、第一卡接槽;72、第二弹性突起;73、第二卡接槽;8、观察口;81、保护门;82、中心轴;9、转动轴;91、锁定块;92、容纳槽;93、避让槽;10、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如图1和图2所示,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包括呈水平设置的底板1,底板1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两个侧板3和一个遮板4,两个侧板3呈相对设置,遮板4位于两个侧板3相同的一侧,两个侧板3和一个遮板4的上端设置有与底板1相互平行的顶板2,顶板2、底板1、两个侧板3、遮板4共同组成一个开口朝水平方向的盒体,盒体内形成保护腔6,两个侧板3相对的一侧上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插接导轨5,所有的插接导轨5均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布,插接导轨5的延伸方向呈水平设置。
37.如图2和图3所示,所有插接导轨5朝向遮板4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51,当工人需要组装电路板10时,工人将互连后的电路板10的连接处朝向遮板4,再将电路板10一一插接在插接导轨5中,直至电路板10抵触于限位块51时,电路板10与遮板4之间存在间隙,电路板10的连接处位于间隙中,从而使工人插接电路板10时电路板10的连接处不易撞击到遮板4,对电路板10的连接处起到保护效果,此时电路板10位于保护腔6内,电路板10的连接处被遮蔽,从而减少了外部对电路板10连接处的影响,提高了电路板10之间的互连效果。
38.如图2和图3所示,侧板3由若干个第一板单元31组成,遮板4由若干个第二板单元41组成,所有的第一板单元31和所有的第二板单元41均沿竖直方向依次排布,第一板单元3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两个插接柱32,第一板单元31的上端面开设有两个插接孔33,同一竖直面上的所有第一板单元31直接相互上下插接,第二板单元4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板单元31上,同一水平高度上的两个第一板单元31和一个第二板单元41共同组成“c”型板块,底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四个安装孔11,顶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安装柱21,安装柱21和插接柱32的轴向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39.当工人需要组装的电路板10数量发生变化时,工人根据电路板10的数量取出对应的第一板单元31,将其中一个第一板单元31的插接柱32插接在另一个板单元的插接孔33内,使得这两个第一板单元31沿竖直方向插接排布,接着工人重复上述动作将所有的第一板单元31沿竖直方向一一插接安装,再接着,工人带动位于最底层的第一板单元31的插接柱32对准底板1上的安装孔11,工人再将第一板单元31的插接柱32插入到安装孔11内,最后工人将顶板2上的安装柱21对准最高层的第一板单元31的插接孔33并插入,从而完成对侧板3、遮板4、顶板2和底板1的组装,从而方便了工人根据电路板10的数量进行安装。
40.如图2所示,所有插接柱3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突起7,所有安装柱2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弹性突起72,第一弹性突起7和第二弹性突起72均呈半球状,且第一弹性突起7和第二弹性突起72的大小相同,所有安装孔11的孔壁上均开设有第一卡接槽71,所有插接孔33的孔壁上均开设有第二卡接槽73。
41.当工人将两个第一板单元31插接在一起时,工人将其中一个第一板单元31的插接柱32插入到另一个第一板单元31的插接孔33内,此时第一弹性突起7抵触于插接孔33的孔壁并发生形变,直至第一弹性突起7与第二卡接槽73相对应时,第一弹性突起7回复至自然状态并插入到第二卡接槽73内。
42.当工人需要将第一板单元31插接在底板1上时,工人将第一板单元31上的插接柱32插入到安装孔11内,此时,第一弹性突起7抵触于安装孔11的孔壁并发生形变,直至第一弹性突起7与第一卡接槽71相对应时,第一弹性突起7回复至自然状态并插入到第一卡接槽71内。
43.当工人需要将顶板2插接在第一板单元31上时,工人将安装柱21对转插接孔33,并推动顶板2使安装柱21插入到插接孔33内,此时第二弹性突起72抵触于插接孔33的孔壁并发生形变,直至第二弹性突起72与第二卡接槽73相对应时,第二弹性突起72回复至自然状态并插入到第二卡接槽73内。
44.根据上述的安装方式,从而实现了对第一板单元31、底板1和顶板2安装的同时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
45.如图3所示,第二板单元41上开设有供工人检修电路板10连接处的观察口8,观察口8连通于保护腔6,观察口8的口壁上通过中心轴82转动连接有保护门81,中心轴82的轴线呈竖直设置,当工人不需要使用观察口8时,工人转动保护门81从而将观察口8遮蔽,提高了对电路板10连接处的保护效果,进而提高了电路板10之间的互连效果。
46.如图3所示,第二板单元41远离第一板单元31的一侧开设有贯穿于观察口8口壁的容纳槽92,保护门81远离第一板单元31的一侧开设有避让槽93,当保护门81将观察口8遮蔽时,容纳槽92与避让槽93相互连通,并且此时容纳槽92与避让槽93共同组成圆状槽体,容纳槽92的槽壁上固定连接有转动轴9,转动轴9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转动轴9的延伸方向与观察口8的贯穿方向相同,转动轴9上转动连接有锁定块91。
47.当工人需要遮蔽观察口8时,工人转动保护门81使得保护门81绕中心轴82的轴线旋转,直至保护门81将观察口8遮蔽后,容纳槽92与避让槽93相对应,然后工人转动锁定块91,锁定块91绕转动轴9的轴线旋转,直至锁定块91靠近第二板单元41的一侧抵触于避让槽93的槽壁,将保护门81压紧在观察口8内,从而提高了保护门81的稳定性,使得保护门81不易将观察口8露出,工人也不易误触锁定块91,从而提高了保护门81的稳定性。
48.本技术实施例高密度互连印制电路板的实施原理为:当工人需要组装电路板10时,首先,工人根据电路板10的数量取出对应数量的第一板单元31,插接柱32插接在插接孔33内,使得第一板单元31沿竖直方向插接排布,此时,第一弹性突起7插入到第二卡接槽73内,工人带动位于最底层的第一板单元31的插接柱32插入安装孔11,工人再将第一板单元31的插接柱32插入到安装孔11内,第一弹性突起7插入到第一卡接槽71内,最后工人将安装柱21插入最高层的第一板单元31的插接孔33内,第二弹性突起72插入到第二卡接槽73内,从而完成对侧板3、遮板4、顶板2和底板1的组装。
49.然后,工人将互连后的电路板10的连接处朝向遮板4,将电路板10一一插接在插接导轨5中,直至电路板10抵触于限位块51,电路板10的连接处位于保护腔6内,从而使工人插接电路板10时电路板10的连接处不易撞击到遮板4,减少了外部对电路板10连接处的影响,提高了电路板10之间的互连效果。
50.当工人需要检修电路板10的连接处时,工人转动锁定块91,使得锁定块91绕转动轴9的轴线旋转,使得锁定块91与保护门81分离,然后,工人拉动保护门81,使得保护门81绕中心轴82的轴线旋转,从而将观察口8露出,工人透过观察口8对对应高度的电路板10进行检修,检修完成后工人再将保护门81关闭并转动锁定块91将保护门81抵紧在观察口8内,工人重复上述动作对所有的观察口8一一进行检修,从而方便了工人检修电路板10的连接处,同时提高了电路板10之间的互连效果。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