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轴流式水冷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76765发布日期:2021-10-30 11:0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一体轴流式水冷散热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器件呈小型化、高集成化及高频化的发展趋势,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大幅度的提高,成为阻碍这一趋势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的的风冷技术难以达到更高的散热要求,现有的液冷散热器散热效率也较低,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一体轴流式水冷散热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轴流式水冷散热器,包括散热装置和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设于输送装置的下方,所述散热装置与输送装置连接;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部件和集流体;所述集流体位于散热部件的上方,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壳体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设于壳体之内。
5.优选的,所述散热部件包括泵壳底板和散热块;所述集流体为集流片;所述泵壳底板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所述散热块设于第一散热槽的底部,且置于第一散热槽与集流片围设形成的空腔内;所述散热块上开设有第二散热槽。
6.优选的,所述集流片的中心处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第二散热槽的正上方;所述第一通孔的形状为由下往上向外扩张的锥形;所述集流片的对称两侧还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位于散热块的正上方。
7.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于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壳体设有进液口和多个第二通孔;所述进液口与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三壳体设有出液口和第三通孔;所述出液口与第三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连通;所述驱动部设于第一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
8.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为环形;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设有与进液口连通的u形的流道;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设有圆管;所述圆管位于第二通孔的上方且与第二通孔一体成型。
9.优选的,所述第二通孔由锥形孔、锥体和叶片组成,所述锥形孔由下往上向外扩张,所述锥体由下往上向内收缩;所述锥体的中心处设有泵轴,所述泵轴与锥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孔以泵轴为中心呈圆周阵列,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为6个。
10.优选的,所述驱动部包括叶轮和定子;所述定子设于壳体的第一壳体与壳体的第二壳体围设形成的空腔内;所述壳体的第二壳体的中心处设有开口,所述壳体的第二壳体套设于壳体的第一壳体上圆管的外周处。
11.优选的,所述叶轮设于第一壳体上的圆管的内部,且与第一壳体上的圆管同心;所
述叶轮内部设有轴承,所述轴承套设于第一壳体的泵轴上。
12.优选的,第三壳体的上端为封闭下端为开口,所述第三通孔设于第三壳体的下端且与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三通孔的形状为由下往上向内收缩的锥形;所述第三通孔的外表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三壳体的下端还设有与第一壳体上的圆管相卡合的卡槽,所述卡槽设于第三通孔的外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轴流式水冷散热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能够使热量快速排出,同时,提高了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壳体的结构爆炸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爆炸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壳体结构的示意图;
23.图9为本实用新型散热部件结构的示意图。
24.其中:1、壳体,1

1、第一壳体,101、第二通孔,102、圆管,103、泵轴,104、第一凹槽,104

1、第一密封圈,105、第二凹槽,106、流道,101

1、锥形孔、101

2、锥体、101

3、叶片,2、散热部件,201、泵壳底板,201

1、第一散热槽,202、散热块,202

1、第二散热槽,3、进液口,4、出液口,5、集流片,501、第一通孔, 502、缺口,6、定子, 7、叶轮,701、轴承,1

2、第二壳体, 1

3、第三壳体,131、第三通孔、132、卡槽,133、第三凹槽,133

1、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6.参照图1

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轴流式水冷散热器,包括散热装置和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设于输送装置的下方,所述散热装置与输送装置连接;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散热部件2和集流体;所述集流体位于散热部件2的上方,所述输送装置包括壳体1和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设于壳体1之内。
27.优选的,所述散热部件2包括泵壳底板201和散热块202;所述集流体为集流片5;所述集流片5设于第一散热槽201

1与第二凹槽105之间形成的腔体内;所述泵壳底板201上开设有第一散热槽201

1;所述散热块202设于第一散热槽201

1的底部,且置于第一散热槽201

1与集流片5围设形成的空腔内;所述散热块202上开设有第二散热槽202

1;所述散热块202由若干散热片组成,所述散热片呈矩形均匀分布;散热片的设置有利于快速带走泵壳
底板201的热量。
28.优选的,所述集流片5的中心处设有第一通孔501;所述第一通孔501位于第二散热槽202

1的正上方;所述第一通孔501的形状为由下往上向外扩张的锥形;所述集流片5的对称两侧还设有缺口502,所述缺口502位于散热块202的正上方。
29.优选的,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

1、第二壳体1

2和第三壳体1

3;所述第二壳体1

2设于第一壳体1

1与第三壳体1

3之间;所述第一壳体1

1设有进液口3和多个第二通孔101;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所述进液口3与第二通孔101连通,所述第三壳体1

3设有出液口4和第三通孔131;所述出液口4与第三通孔131连通;所述第二通孔101和第三通孔131连通;所述进液口3依次与第一通孔501、第二通孔101、第三通孔131和出液口4连通;所述驱动部设于第一壳体1

1与第三壳体1

3之间。
30.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1

1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104和第二凹槽105;所述第一凹槽104上设有第一密封圈104

1;所述第一密封圈104

1设于第一壳体1

1与泵壳底板201之间;所述第一凹槽104的形状为环形;所述第二凹槽105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第二凹槽105的底部设有与进液口3连通的u形的流道106;所述第一通孔501通过流道106与进液口3连通;所述第一壳体1

1的上端设有圆管102;所述圆管102位于第二通孔101的上方且与第二通孔101一体成型。
31.优选的,所述第二通孔101由锥形孔101

1、锥体101

2和叶片101

3组成,所述锥形孔101

1由下往上向外扩张,所述锥体101

2由下往上向内收缩;所述锥体101

2的中心处设有泵轴103,所述泵轴103与锥体101

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通孔101以泵轴103为中心呈圆周阵列,所述第二通孔101的数量为6个。
32.优选的,所述驱动部包括叶轮7和定子6;所述定子6设于壳体1的第一壳体1

1与壳体1的第二壳体1

2围设形成的空腔内;定子6的设置可以为叶轮7提供旋转的动力;所述壳体1的第二壳体1

2的中心处设有开口,所述壳体1的第二壳体1

2套设于壳体1的第一壳体1

1上圆管102的外周处。
33.优选的,所述叶轮7设于第一壳体1

1上的圆管102的内部,且与第一壳体1

1上的圆管102同心;所述叶轮7内部设有轴承701,所述轴承701套设于第一壳体1

1的泵轴103上;所述叶轮7设于第二通孔101和第三通孔131之间且为贯通连接;叶轮7的设置,使液体沿轴向运行,加速液体从泵壳底板201处流出至出液口4。
34.优选的,第三壳体1

3的上端为封闭下端为开口,所述第三通孔131设于第三壳体1

3的下端且与出液口4连通,所述第三通孔131的形状为由下往上向内收缩的锥形;所述第三通孔131的外表面设有第三凹槽133,所述第三凹槽133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圈133

1,所述第三壳体1

3的下端还设有与第一壳体1

1上的圆管102相卡合的132,所述卡槽132设于第三通孔131的外周。
3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36.液体从第一壳体1

1上的进液口3流入,经过u形的流道106,由缺口502流入第一散热槽201

1内,由驱动部带动叶轮7旋转,使液体从第一散热槽内201

1经过第一通孔501流入第二通孔101,流经叶轮7再到第三通孔131,至出液口4流出,从而通过液体的流出带走泵壳底板201的热量。
37.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
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