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12345发布日期:2021-11-16 00:4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近些年,智能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不断提升,相关组件也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例如无线充电,逐渐在各类品牌的智能终端中配置,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3.在现有技术中,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需要配置同类型的充电底座,将智能移动终端需放置在底座上的预定位置,方可实现无线充电,但在汽车上,由于颠簸和空间配置的问题,无线充电无法稳定实现,因此用户还需使用数据线进行充电,同时,由于无线充电的发热问题,导致随时间的增加,无线充电的速度会逐渐降低,导致用户使用无线充电功能时的体验不佳。
4.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移动终端在汽车上进行充电时,依旧需要采用传统的数据接口进行充电,限制了智能移动终端无线充电的发展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其中,所述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包括:
8.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壳体包括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移动终端的固定件;
9.充电柱,所述充电柱可拆卸卡合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壳体内设置的印制电路板电路连接;
10.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印制电路板上;
11.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面上,所述定位组件用于固定所述壳体。
1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其中,所述充电柱的内部设置有无线线圈,当所述充电柱卡合在所述安装腔内时,所述无线线圈与所述印制电路板电路耦合。
13.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其中,所述充电柱的侧边上设置有若干第一连接触点,所述安装腔内与所述第一连接触点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若干第二连接触点,所述第一连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连接触点相互适配;
14.所述第一连接触点与所述无线线圈电路连接;
15.所述第二连接触点与所述印制电路板电路连接。
16.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其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17.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制冷端和散热端,所述制冷端与所述壳体
上的第一连接面贴合;
18.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上设置有若干散热鳍片,所述散热板贴合设置在所述散热端上;
19.风扇,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的中心位置。
20.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散热窗,所述散热窗镂空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面上,且与所述风扇的位置对应。
21.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其中,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球形安装部,和与所述球形安装部转动连接的定位夹。
22.所述的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其中,所述定位夹包括第一卡合件和第二卡合件,所述第一卡合件和所述第二卡合件为弹性件,且间隔预设距离相对设置。
23.所述的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其中,所述固定件为磁环,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安装腔的周围,且与移动终端背侧的无线充电组件适配。
24.所述的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其中,所述印制电路板上还设置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印制电路板电路连接。
25.所述的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散热孔,若干所述散热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边上。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安装腔,并设置与安装腔适配且可拆卸的充电柱,用以对不同型号的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在壳体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对无线充电过程降温的散热组件,避免充电过程过热,壳体通过定位组件将壳体固定在汽车空调出风口上,使移动终端实现车载无线充电,同时保证充电效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的立体结构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的剖面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的后视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中散热组件的结构图。
31.在图1至图4中:100、壳体;101、散热孔;102、电源接口;110、第一连接面;111、固定件;120、第二连接面;121、散热窗;130、安装腔;131、第二连接触点;140、印制电路板;200、充电柱;210、无线线圈;220、第一连接触点;300、定位组件;310、球形安装部;320、定位夹;321、第一卡合件;322、第二卡合件;400、散热组件;410、半导体制冷片;420、散热板;421、散热鳍片;430、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3.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
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4.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所述“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5.在现有技术中,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需要配置同类型的充电底座,将智能移动终端需放置在底座上的预定位置,方可实现无线充电,但在汽车上,由于颠簸和空间配置的问题,无线充电无法稳定实现,因此用户还需使用数据线进行充电,同时,由于无线充电的发热问题,导致随时间的增加,无线充电的速度会逐渐降低,导致用户使用无线充电功能时的体验不佳。
36.基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如图1和图2所示,该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包括:壳体100,壳体100上设置有安装腔130,壳体100包括第一连接面110和第二连接面120,第一连接面11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移动终端的固定件111;充电柱200,充电柱200可拆卸卡合设置在安装腔130内,且与壳体100内设置的印制电路板140电路连接;散热组件400,散热组件400设置在印制电路板140上;定位组件300,定位组件300设置在第二连接面120上,定位组件300用于固定壳体100。
37.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100上设置安装腔130,并设置与安装腔130适配且可拆卸的充电柱200,用以对不同型号的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在壳体100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对无线充电过程降温的散热组件400,避免充电过程过热,壳体100通过定位组件300将壳体100固定在汽车空调出风口上,使移动终端实现车载无线充电,同时保证充电效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38.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00被设置为图示样式的腰圆形状,并具有一定的厚度,壳体100内部中空,用于安装相关功能组件,在壳体10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腔130,为尽可能提高壳体10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在本实施例中将安装腔130设置在壳体100的一端,具体地,安装腔130为槽型结构,用于与充电柱200形成配合,以实现对移动终端无线充电的效果。
39.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壳体100包括第一连接面110和第二连接面120,上述安装腔130设置在第一连接面110所在的一侧,在实际设置时,安装腔130的深度小于壳体100的厚度,即安装腔130所在的位置并非通孔,而是槽体,因此第二连接面120所在的一侧结构完整,可设置其他构件。
40.充电柱200的形状与安装腔130的形状适配,在实际使用时充电柱200需卡合到安装腔130内部的预定位置,形成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的整体,方可实现无线充电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将充电柱200与壳体100之间设置为可拆卸式,其原因在于现有市场中智能移动终端的品类复杂,采用的无线充电协议和配置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可拆卸的充电柱200,是用户可自由对充电柱200的种类进行更换,从而实现适配不同种类移动终端的效果,在实际设置时,除对充电柱200的品牌设置进行区分外,还可设置不同种类功
率的充电柱200,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种类的充电柱200之间的尺寸均相同,即均与安装腔130适配,从而保证充电柱200的安装效果。
41.如图2所示,在上述充电柱200的内部设置有无线线圈210,无线线圈210是能够实现对智能移动终端无线充电的主要部件,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对智能移动终端内部的无线充电组件进行电流传输,在本实施例中,当充电柱200与壳体100相互结合后,无线线圈210与设置在壳体100内部的印制电路板140之间形成电路耦合,在印制电路板140通电的情况下,无线线圈210中通过电流,以实现对智能移动终端产生电磁感应。
42.具体地,在充电柱200的侧边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触点220,第一连接触点220与无线线圈210之间电路连接,对应地,在上述壳体100上的安装腔130中,与第一连接触点22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触点131,第二连接触点131与第一连接触点220之间相互适配,当充电柱200安装到安装腔130内时,第一连接触点220与第二连接触点131相互抵接组合,形成稳定的连接电路,从而实现对无线线圈210电流的供应。
43.在上述实施例中,充电柱200是可以作为单独的无线充电底座进行使用的,在充电柱200的侧边可设置通电接口,在充电柱200内部设置与无线线圈210电路连接的控制电路,从而在当充电柱与电源连接后,形成如同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充电座相同的无线充电器。
44.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可实施方式中,在充电柱200的内部还可设置隔磁片,以减少壳体100上固定件产生的磁场对无心充电过程中无线线圈210产生的电磁感应的影响。
4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可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自主选择将充电柱200直接使用或将充电柱200安装到安装腔130内进行使用,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用户对智能移动终端无线充电的不同使用需求。
4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上述印制电路板140上设置有散热组件400,散热组件400用于对壳体100内部无线线圈210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中和,从而保证无线线圈210在充电过程中温度不会过高,以避免充电效率降低的情况发生。
47.具体地,如图4所示,上述散热组件400包括:半导体制冷片410、散热板420以及风扇430。
48.半导体制冷片410是一种热传递的工具,其包含一块n型半导体材料和一块p型半导体材料,当n型半导体材料和p型半导体材料联接,形成热电偶对后,当中有电流流过时,n型半导体材料和p型半导体材料两端会产生热量转移,即一端制冷,另一端制热(在本技术中区分为制冷端和散热端),在该过程中,两个极板之间的温差热量会通过空气和半导体制冷片410自身进行逆向热传递,当制冷端和制热端达到一定温差后,会达到一个平衡点,在电流恒定的条件下,制冷端保持一个恒定的温度,制热端也会保持一个恒定的温度,因此通过半导体制冷片410中制冷端产生的低温,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到充电柱200内的无线线圈210中,可实现对无线线圈210的降温。
49.在实际设置时,半导体制冷片410上制冷端所在的一侧与壳体100上的第一连接面110的一侧贴合,且上述壳体100、充电柱200均采用易于导温的材料制成,因此半导体制冷片410上制冷端产生的低温会沿壳体100传导至充电柱200的内部,另一方面,半导体制冷片410中散热端并不与壳体100产生接触,因此散热端传递热量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空气传导,在本技术中通过散热板420和风扇430的散热作用可将散热端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壳体100的外部,从而使壳体100中第一连接面110的一侧保持低温,在放置智能移动终端后,智
能移动终端与第一连接面110贴合,此时制冷端产生的低温同样传递到智能移动终端的背部,实现对智能移动终端无线充电过程中的主动降温,避免智能移动终端检测到发热而对充电速率进行限制。
50.散热板420采用易于导热的材料制成,例如铜、铝等,为进一步提高散热板420的散热效果,在散热板420上设置有若干鳍片,从而增大散热板420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散热板420上背向散热鳍片421的一侧与半导体制冷片410的散热端相互贴合,散热鳍片421经热传导后与空气充分接触,从而通过空气将热量带走。
51.风扇430设置在散热鳍片421的中心位置,在实际设置时,可在散热板420上中心位置的散热鳍片421中通过预加工的方式设置安装部位,将风扇430固定在散热鳍片421的中心区,风扇430与印制电路板140电路连接,当无线充电功能开启后,风扇430与半导体制冷片410同时作用,将壳体100内部的热空气排出。
52.为保证热空气从壳体100内向外排出的效率,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100上第二连接面120的一侧还设置有若干散热窗121,如图3所示,散热窗121镂空设置在壳体100上,且与风扇430设置的位置对应,当风扇430开始转动时,壳体100内部的热空气被推出,在壳体100外部气压的作用下,新的空气被推入壳体100内,源源不断地进行热量交换,并被风扇430推出。
53.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壳体100上的侧边上,还设置有若干个散热孔101,若干散热孔101同样以镂空的形式进行设置,以进一步增大壳体100内部空间与外部空气相互交换的通道数量,从而实现更佳的散热效果。
54.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需要与汽车输出电源接口102进行连接,以实现供电,因此在本技术中在壳体100上设置有电源接口102,电源接口102可采用type

a、type

c等常见的电源接口102,且电源接口102与印制的电路板之间电路连接,当汽车输出电源开启后,电流通过电源接口102流向印制电路板140,并通过印制电路板140中的预制线路对无线线圈210、风扇430、半导体制冷片410等功能部件进行供电,以实现降温、无线充电的效果。
55.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壳体100上第一连接面110设置的固定件111可采用磁环,磁环本身具有磁性,设置在安装腔130的周围,与智能移动终端内部的无线充电组件形成配合,以实现对智能移动终端固定的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可实施方式中,对于一些不具备磁吸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还可采用在智能移动终端外部安装具有引磁效果的手机壳从而实现匹配安装的效果。
56.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可实施方式中,还可将固定件111设置为其他样式,例如夹子、与智能移动终端适配的槽体等,对此本技术并不进行限定。
57.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可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上述定位组件300用于将壳体100固定在汽车的驾驶台上,以便于用户在驾车过程中对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操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实施方式中,可将壳体100固定在汽车驾驶台上的空调出风口格栅上,便于实现卡合固定的同时,空调出风口的冷气也能实现对智能移动终端无线充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进行降温的效果。
58.具体地,定位组件300包括设置在壳体100上第二连接面120的球形安装部310,和与球形安装部310之间转动连接的定位夹320,定位夹320于球形安装部310之间配合,且具
备一定的预紧力,当用户将定位夹320与空调格栅固定后,可通过对壳体100施力将球形安装部310与定位夹32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改变,从而保证智能移动终端放置位置符合用户的使用需求。
59.更进一步地,上述定位夹320包括第一卡合件321和第二卡合件322,在实际设置时,第一卡合件321与第二卡合件322均为弹性件,且间隔预定距离相对设置,该预定距离与汽车空调格栅的尺寸对应,用户可通过将第一卡合件321和第二卡合件322别插入到空调格栅中相邻两个出风口中,在第一卡合件321和第二卡合件322弹性预紧力的作用下实现卡合固定。
6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该车载无线充电散热支架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安装腔,壳体包括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第一连接面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移动终端的固定件;充电柱,充电柱可拆卸卡合设置在安装腔内,且与壳体内设置的印制电路板电路连接;散热组件,散热组件设置在印制电路板上;定位组件,定位组件设置在第二连接面上,定位组件用于固定壳体。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安装腔,并设置与安装腔适配且可拆卸的充电柱,用以对不同型号的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在壳体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对无线充电过程降温的散热组件,避免充电过程过热,壳体通过定位组件将壳体固定在汽车空调出风口上,使移动终端实现车载无线充电,同时保证充电效率,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61.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