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枢转式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51590发布日期:2022-01-12 05:23阅读:85来源:国知局
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枢转式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有关一种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枢转式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今科技的进步,掀盖式电子装置朝向超薄化的趋势发展,以成为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主流。此外,上述掀盖式电子装置中会在其底座内配置高效能的半导体芯片,故,半导体芯片会伴随着越来越高的发热量,如此,若无搭配有效的散热手段,会让底座发生过热的状况,甚至可能造成系统当机。
3.然而,传统作法会在半导体芯片上施加多种散热装置,例如散热鳍片、风扇或热管等等,所以势必需要加大掀盖式电子装置的底座空间来装设散热装置,因此必然增加了掀盖式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及材料成本。
4.由此可见,上述作法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因此,如何能有效地解决上述不便与缺陷,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掀盖式电子装置及其枢转式散热装置,用以解决以上现有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6.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枢转式散热装置。枢转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均温板、一导热管及至少一枢接部。均温板包含一主板体、一第一工作流体与一毛细结构。主板体具有一气密腔室。第一工作流体填注在气密腔室内。毛细结构位于气密腔室内,用以引导第一工作流体。枢接部将导热管枢接至主板体上,且热连接导热管与主板体。
7.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枢转式散热装置中,导热管包含一套接管、一回路型热管及一第二工作流体。回路型热管具有两个自由端,且这些自由端分别插入套接管的二相对端面内,使得回路型热管与套接管彼此固接连通形成一循环回路,且第二工作流体填注在循环回路中。
8.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枢转式散热装置中,套接管包含一中空管、一第一端盖与一第二端盖。中空管具有一内管空间。第一端盖套接至中空管的一端,覆盖内管空间,且形成有一接通内管空间的第一贯口。第二端盖套接至中空管的另端,覆盖内管空间,且形成有一接通内管空间的第二贯口。回路型热管的这些自由端分别气密地插设于第一贯口与第二贯口内。
9.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枢转式散热装置中,第二贯口与第一贯口不共轴。
10.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枢转式散热装置中,第二贯口与第一贯口共轴。
11.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枢转式散热装置中,枢接部包含一轴接座与一限位盖。轴接座包含一座体与一轴接沟槽。座体固接至主板体上。轴接沟槽leah形成于座体相对主板体的一面,用以容纳套接管。限位盖包覆套接管与座体,扣接于座体上,用以将套接管可转动地限位于轴接沟槽内。
12.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枢转式散热装置中,座体固接至该主板体一边的中间处。
13.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枢转式散热装置中,座体的二相对侧分别具有一扣接槽。限位盖包含一u型板及两个卡合凸缘。这些卡合凸缘分别连接u型板的二相对侧缘,且扣合于这些扣接槽上,使得中空管受夹合于座体与u型板之间。
14.依据本实用新型一或多个实施例,在上述的枢转式散热装置中,回路型热管呈矩形环体,且环绕空间呈矩形。
15.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掀盖式电子装置。掀盖式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部件、一第二部件、一枢轴装置与上述的枢转式散热装置。第一部件具有一热源。枢轴装置将第一部件枢接至第二部件上。枢转式散热装置的均温板位于第一部件内,且热连接热源,导热管热连接第二部件。
16.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提高散热效能,更能够避免增加掀盖式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及材料成本的机会。
17.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技术效果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18.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说明书附图的说明如下:
19.图1a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枢转式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20.图1b为图1a的枢转式散热装置在区域m1的局部放大图;
21.图2为图1a的枢转式散热装置的分解图;以及
22.图3为内含图1a的枢转式散热装置的掀盖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4.10:枢转式散热装置
25.100:均温板
26.110:主板体
27.111:气密腔室
28.112:毛细结构
29.120:延伸热管
30.121:端部
31.200:导热管
32.210:套接管
33.211:端面
34.212:中空管
35.213:内管空间
36.220:第一端盖
37.221:第一贯口
38.230:第二端盖
39.231:第二贯口
40.240:回路型热管
41.241:自由端
42.242:环绕空间
43.300:枢接部
44.310:轴接座
45.311:座体
46.312:扣接槽
47.313:轴接沟槽
48.320:限位盖
49.321:u型板
50.322:卡合凸缘
51.400:掀盖式电子装置
52.410:第一部件
53.411:键盘组
54.420:第二部件
55.421:显示屏幕
56.430:枢轴装置
57.l:长轴方向
58.m1: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59.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的。
60.图1a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枢转式散热装置10的立体图。图1b为图1a的枢转式散热装置10在区域m1的局部放大图。图2为图1a的枢转式散热装置10的分解图。如图1a至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枢转式散热装置10包括一均温板100、一导热管200及一枢接部300。导热管200通过枢接部300枢设至均温板100上。如此,由于枢接部300热连接导热管200与均温板100,不仅均温板100能够相对导热管200转动,且均温板100的热能也能够通过枢接部300传导至导热管200,从而自导热管200散去。
61.在本实施例中,均温板100包含一主板体110、一毛细结构112与一第一工作流体(图中未示)。主板体110内形成一气密腔室111。第一工作流体填注在气密腔室111内。毛细
结构112位于气密腔室111内,用以引导第一工作流体。如此,当均温板100吸取一热源(图中未示)的热能,且加热并汽化第一工作流体时,气态的第一工作流体移至均温板100远离热源的一侧,从而冷凝回液态的第一工作流体,借此达到散热的目的;接着,毛细结构112将第一工作流体引导回均温板100接近热源的一侧。
62.在本实施例中,导热管200包含一套接管210及一回路型热管240。套接管210及回路型热管240彼此固接连通形成一循环回路,且一第二工作流体(图中未示)填注在循环回路中。举例而言,回路型热管240具有二彼此相对的自由端241,且这些自由端241彼此分别插入套接管210的二相对端面211内。如此,套接管210及回路型热管240共同围绕出一环绕空间242。举例来说,回路型热管240大致呈矩形环体,且所述环绕空间242呈矩形。
63.更具体地,套接管210包含一中空管212、一第一端盖220与一第二端盖230。中空管212具有一内管空间213。第一端盖220套接至中空管212的一端,且覆盖内管空间213,并且第一端盖220形成有一接通内管空间213的第一贯口221。第二端盖230套接至中空管212的另端,且覆盖内管空间213,并且第二端盖230形成有一接通内管空间213的第二贯口231,其中第二贯口231与第一贯口221不共轴,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第二贯口231与第一贯口221必须不共轴,第二贯口231与第一贯口221也可能共轴。回路型热管240的其中一自由端241气密地插设于第一贯口221内,另一个自由端241气密地插设于第二贯口231内,使回路型热管240、第一端盖220、中空管212及第二端盖230彼此固接连通形成上述循环回路。
64.另外,枢接部300包含一轴接座310与一限位盖320。轴接座310包含一座体311与一轴接沟槽313。座体311的一面固接至主板体110上。例如,座体311固接至主板体110一边的中间处。轴接沟槽313形成于座体311的另面(相对主板体110的一面),用以容纳部分的套接管210。轴接沟槽313的长轴方向l平行座体311的长轴方向l及套接管210的长轴方向l。限位盖320包覆套接管210与座体311,扣接于座体311上,用以将套接管210可转动地限位于轴接沟槽313内。
65.举例来说,座体311的二相对侧分别具有一扣接槽312。限位盖320包含一u型板321及二卡合凸缘322。这些卡合凸缘322分别连接u型板321的二相对侧缘,且扣合于这些扣接槽312上,使得中空管212受夹合于座体311与u型板321之间。扣接槽312的长轴方向l平行座体311的长轴方向l及卡合凸缘322的长轴方向l。
66.图3为内含图1a的枢转式散热装置10的掀盖式电子装置400的示意图。如图1a与图3所示,掀盖式电子装置400包括一第一部件410、一第二部件420、一枢轴装置430与上述的枢转式散热装置10。第一部件410内具有一热源(图中未示)。第二部件420具有一显示屏幕421。枢轴装置430将第一部件410枢接至第二部件420上,使得第二部件420能够借此相对第一部件410枢转。如此,当枢转式散热装置10装设于掀盖式电子装置400内时,均温板100位于第一部件410内,且热连接所述热源(图中未示),枢接部300位于第一部件410与第二部件420之间,且导热管200位于第二部件420内,且热连接第二部件420。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回路型热管240于第二部件420内围绕显示屏幕421。
67.如此,热源所输出的热能的一部分能够从第一部件410的散热机制(例如金属机壳或风扇)散去,此热能的其余部分亦能够通过枢转式散热装置10被传递至第二部件420,从而通过第二部件420的散热机制(例如金属机壳或导热管200)对外散去。
68.须了解到,当第二部件420相对第一部件410枢转的同时,第二部件420也能够带动
导热管200相对均温板100同步枢转。
69.在本实施例中,举例来说,但不以此为限,枢转式散热装置10为一笔记本电脑,且第一部件410为具有电脑主机的底座,其内具有一主机板、一中央处理器、一存储器单元、一硬盘、一电池单元以及可执行电脑工作的电子元件(electronic components)。任意电子元件都可以为所述热源,并热连接均温板100的主板体110。此外,第一部件410的表面具有一键盘组411。第二部件420为具有显示屏幕421的壳体,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掀盖式电子装置的种类。
70.以上各实施例所述,举例来说,均温板100、枢接部300、回路型热管240及导热管200皆包含高传导系数的金属材质或复合材质。传导系数例如为热传导系数,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金属材质例如为铜、铝、不锈钢或异质金属等等,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第一或第二工作流体例如为纯水、无机化合物、醇类、酮类、液态金属、冷煤、有机化合物或其混合物,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上述毛细结构112为具有多孔隙的结构能提供毛细力驱动对应的第一工作流体。举例来说,上述毛细结构112是由粉末烧结体、网格体、纤维体、沟槽、须晶或前述任意组合所制成,其中当上述毛细结构112为粉末烧结体时,粉末烧结体为形成于气密腔室内壁的金属粉末烧结(sintered metal);当上述毛细结构112为纤维体时,纤维体包含由多个纤维线所扭转缠绕而成的纤维束。纤维线为金属纤维线、玻璃纤维线、碳纤维线、聚合物纤维线或其他可引导第一或第二工作流体的毛细材质,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71.如此,通过以上各实施例的所述架构,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提高散热效能,更能够避免增加掀盖式电子装置的整体厚度及材料成本的机会。
72.最后,上述所公开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变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实用新型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