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总体来说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公开了一种散热结构及电器。
背景技术:2.火锅因其具有边加热边取食、不断加料、热气腾腾等特点,能够营造出非常符合中华文化的一种饮食氛围,因而是一种在中国国内乃至全球华人家庭或餐馆中被广泛采用的传统烹调器具。其中的一种非常经典构造的火锅包括环形锅盖、上、下贯通的中央筒体、环形锅壁和底座,其环形锅壁底部与中央筒体以及底座之间紧密连接形成环形锅体,底座下端处还设有带通孔或通槽的炉排,中央筒体与开有风洞的底座筒体构成炭火燃烧的炉膛以及上下进出风道,炭火能在炉排上充分有氧燃烧,燃烧热量经过金属筒壁传导给周围环形锅体中盛装的汤料,燃烧热效率和加热效率均较高,因此盛行一时且历久不衰。
3.电火锅,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电流加热的火锅。传统的火锅一般是炭烧和煤气燃烧等烹饪方式,而电火锅消除了传统火锅加热时产生的黑烟和异味,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一种烹饪工具。然而电火锅在长时间持续工作的过程中会导致其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温升较高,长时间保持高温环境下的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难以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元器件温升较高使其可靠性降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及电器。
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包括:
7.冷头,用于设置于待散热件上;
8.第一腔体,设置于所述冷头内,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用于给所述待散热件降温的换热介质;
9.冷排,其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二腔体,所述换热介质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循环运动;以及
10.散热组件,用于给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所述换热介质散热降温。
11.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冷头和所述冷排均为金属材质。
12.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内间隔设置有多个阻挡部,所述阻挡部用于形成流动支路。
13.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腔体内设置有流动通道,所述流动通道设置为蛇形。
14.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连通有泵体,所述泵体用于将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所述换热介质泵送至所述第二腔体中,并将所述第二腔体中的所述换热介质泵送至所述第一腔体中。
15.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泵体和所述冷排之间连通有第一管路,所述
泵体与所述冷头之间连通有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管路的端部均设置有密封件。
16.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冷排上的风扇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风扇转动的驱动件。
17.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风扇的外轮廓基于所述冷排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冷排。
18.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风扇和所述冷排之间设置有垫圈,所述垫圈正对所述风扇处设置有通孔。
1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器,包括上述所述的散热结构。
2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包括冷头、第一腔体、冷排和散热组件,所述冷头用于设置于待散热件上,所述第一腔体设置于所述冷头内,所述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用于给所述待散热件降温的换热介质,所述冷排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二腔体,所述换热介质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循环运动;所述散热组件用于给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所述换热介质散热降温。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通过换热介质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循环运动,通过散热组件对第二腔体中的换热介质降温从而使得低温的换热介质流向第一腔体中,达到对待散热件降温散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22.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散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25.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散热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26.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散热结构中冷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散热结构中冷排的截面示意图。
28.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散热结构中冷头的截面示意图。
29.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器整体结构的截面图。
31.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器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2.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3.1、冷头;2、第一腔体;3、冷排;4、散热组件;5、待散热件;6、第二腔体;7、阻挡部;8、流动支路;9、泵体;10、第一管路;101、第一进流管路;102、第一出流管路;11、第二管路;111、第二进流管路;112、第二出流管路;12、密封件;13、风扇;14、垫圈;15、通孔;16、流动通道;17、底座;18、内锅;19、玻璃盖;20、把手;21、升降组件;22、蒸盘;23、显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6.而且,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7.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38.参照图1-图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包括冷头1、第一腔体2、冷排3和散热结构,其中,所述冷头1用于设置于待散热件5上。所述第一腔体2设置于所述冷头1内,所述第一腔体2内设置有用于给所述待散热件5降温的换热介质。所述冷排3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体2连通的第二腔体6,所述换热介质在所述第一腔体2和所述第二腔体6之间循环运动,所述散热组件4用于给所述第二腔体6内的所述换热介质散热降温。
39.通过换热介质在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6内循环运动,通过散热组件4对第二腔体6中的换热介质降温从而使得低温的换热介质流向第一腔体2中,达到对待散热件5降温散热的效果。并且,由于换热介质的循环往复运动,可以对持续工作的待散热件5提供连续稳定的散热,保障待散热件5上器件的工作环境,提高待散热件5上器件的使用寿命。
40.进一步地,所述冷头1和所述冷排3均为金属材质。通过金属材质的设置使得冷头1和冷排3均具有导热性能,使得冷头1上换热介质的温度可以传递到待散热件5上,同时还提高散热组件4对冷排3内的换热介质的降温效果。
41.可选地,所述冷头1和所述冷排3的材质均为铜或铝。
42.具体地,所述冷头1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待散热件5上,通过将冷头1设置为可拆卸
形式,便于用户将冷头1从待散热件5上拆卸下来,从而对冷头1或对待散热件5进行维修、检测或更换。所述冷头1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待散热件5上,通过螺栓的设置保证冷头1在待散热件5上的稳定性。
43.进一步地,所述换热介质为水。通过水在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6中的循环流动实现水冷效果,可以对待散热件5起到循环散热的效果。
44.同样地,所述换热介质还可以为其他流体,举例来说,换热介质还可以为酒精。通过散热组件4对位于第二腔体6的流体起到降温散热的效果,使得其他流体流动到第一腔体2中也可以达到对待散热件5的散热效果。
45.可选地,所述流体的比热容低于油的比热容,通过设置较低比热容的流体,使得换热介质的升温和降温速度增加,提高散热组件4对换热介质的散热效果,保障换热介质在流出第二腔体6后其温度可以低于该换热介质流入第二腔体6的温度,从而实现换热介质对待散热件5的降温散热效果。
4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2内间隔设置有多个阻挡部7,所述阻挡部7用于形成流动支路8。通过多个流动支路8的形成使得换热介质在进入第一腔体2后可以有多条路径在冷头1中进行流动,提高单位时间内进入第一腔体2内的换热介质的体积。同时,通过多个流动支路8的设置,还可以缩短换热介质充满第一腔体2的时间,提高冷头1对待散热件5单位时间内的散热能力,从而实现快速散热的效果。
47.可选地,各所述阻挡部7的宽度可以均相同或部分相同或均不相同,从而使得各流动支路8内流通的换热介质的量不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待散热件5上需要散热的部分从而设置各阻挡部7的位置,使得冷头1内的换热介质可以针对性的对待散热件5实现散热效果。
4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体2和所述第二腔体6之间连通有泵体9,所述泵体9用于将所述第一腔体2中的所述换热介质泵送至所述第二腔体6中,并将所述第二腔体6中的所述换热介质泵送至所述第一腔体2中。通过泵体9的设置保证换热介质在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6之间的循环能力。通过将泵体9设置于冷排3和冷头1之间,而不采用泵体9与冷头1一体的设置形式,将泵体9远离冷头1设置,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泵体9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热量,从而影响到冷头1内换热介质的温度或泵体9向待散热件5传导热量从而使得待散热件5温度升高的情况,进一步保障待散热件5上器件的工作环境,提高待散热件5上器件的可靠性。
49.具体地,所述泵体9和所述冷排3之间连通有第一管路10,所述泵体9与所述冷头1之间连通有第二管路11,所述第一管路10的端部和所述第二管路11的端部均设置有密封件12。所述第一管路10包括第一进流管路101和第一出流管路102,所述第二管路11包括第二进流管路111和第二出流管路112,使得第一腔体2中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二出流管路112流至泵体9中,并通过第一进流管路101流至第二腔体6中,第二腔体6中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一出流管路102流至泵体9中,并通过第二进液管路留置第一腔体2中,从而实现换热介质在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6之间的循环流动。
50.具体地,所述第一进液管路、所述第一出液管路、所述第二进液管路和所述第二出液管路的端部均通过密封件12连接。通过密封件12的设置保证冷排3与冷头1之间换热介质流动的可靠性,避免换热介质在流动过程中出现液体泄漏的情况。由于冷头1设置于待散热件5上,待散热件5上同样设置有器件,液体的泄漏会影响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密封
件12保证冷排3和冷头1之间换热介质流通的可靠性还可以保证装置内换热介质的存积,保证散热结构的散热效果,避免因为换热介质的液体泄漏从而使得散热结构内的换热介质减小,使得单位时间内在第一腔体2中流动的换热介质的体积变小,对待散热件5的散热效果降低的情况。
51.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件4包括设置于所述冷排3上的风扇13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风扇13转动的驱动件。通过风扇13的转动使得冷排3表面的空气变凉,冷空气透过冷排3的金属材料对位于冷排3内的换热介质实现降温的效果。具体地,驱动件可以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风扇13的转轴同轴固定;故电机输出轴的转动会带动风扇13的同步转动。具体地,本技术中电机的位置不作限制,举例来说,电机可以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设置于冷排3上,但是电机工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热量,从而影响冷排3中换热介质的降温效果。故,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电机优选的将其设置于用于与散热结构配合的零部件上。
52.可选地,为了避免电机的工作产生热量影响散热组件4对冷排3内换热介质的降温散热效果,所述驱动件还可以为电路结构,电路结构设置于待散热件5上。具体地,所述风扇13与待散热件5上的电子元器件连接,通过待散热件5上的电子元器件的电路结构控制风扇13的旋转和停止,便于操作的同时降低了电机的成本。
53.可选地,所述风扇13的外轮廓基于所述冷排3的正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冷排3。具体地,风扇13位于冷排3的上方,并且在高度方向上风扇13的外轮廓完全覆盖冷排3,从而使得风扇13在转动的过程中可以覆盖冷排3,保证冷排3中任一位置的换热介质都可以因风扇13的转动从而实现降温散热的效果。
54.可选地,所述风扇13和所述冷排3之间设置有垫圈14,所述垫圈14正对所述风扇13处设置有通孔15。由于风扇13在转动过程中会有振动的现象存在,为了避免由于风扇13转动产生的振动影响冷排3对位于其内部的换热介质的存储能力,在冷排3和风扇13之间设置有垫圈14,通过垫圈14减小振动的效果,保证冷排3的密封可靠性。
55.具体地,所述垫圈14通过螺栓与所述冷排3固定连接。通过通孔15的设置为风扇13提供空气运动的空间,使得风扇13下方正对冷排3,避免风扇13的转动需要冷空气先通过垫圈14在接触冷排3,降低风扇13对冷排3内换热介质的降温散热能力。
5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腔体6内设置有流动通道16,通过流动通道16的设置使得第二腔体6中的换热介质在第二腔体6中有序的流动,从而保证先进入第二腔体6中的换热介质可以先流出第二腔体6,保障换热介质在第二腔体6中均进行了降温散热,保障第一腔体2中换热介质对待散热件5的散热效果。
57.可选地,所述流动通道16设置为蛇形。通过将流动通道16设置为蛇形,使得换热介质在第二腔体6中的流动路线足够的长,增加换热介质在第二腔体6中的时间,进一步保障散热组件4对换热介质降温散热情况。
58.可选地,所述风扇13的外轮廓基于所述冷排3的正投影为所述冷排3的内切圆。通过上述设置形式使得风扇13在转动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对第二腔体6中的换热介质进行降温散热,同时,通过内切圆的设置还可以使得冷排3对风扇13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风扇13在转动过程中完全位于冷排3的上方且不会剐蹭到其他的零部件上,避免其他部件对风扇13的转动造成干扰。与此同时,通过内切圆的设置还可以使得冷排3的四个边角部分不会有风扇13的经过,进而将垫圈14的通孔15正对风扇13设置,垫圈14可与冷排3的四个边角连接,
从而使得垫圈14的设置不会影响风扇13的工作,还可以保障垫圈14的可靠性。
59.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散热结构通过换热介质的循环制冷可以对具有重要元器件或温升很高不满足电气安全要求的元器件的待散热件5进行降温散热,使得上述元器件的工作环境的温度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满足电气安全的要求。同时,此降温散热的工作过程中不需要采用制冷剂等,使得本技术提供的散热结构没有污染源。并且换热介质的循环制冷还可以提供连续的制冷工作,其整体结构便于安装,可靠性强。
60.参照图1-图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该电器包括上述散热结构。具体地,所述电器可以为任一具有待散热件5的电器,通过散热结构的设置可以对待散热件5上的元器件的温度进行控制,可以对元器件实现稳定的降温散热效果,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提高电器的使用寿命。
61.举例来说,所述电器为ih升降电火锅,ih电火锅包括锅体和底座17,所述锅体包括内锅18和玻璃盖19,所述玻璃盖19活动设置于所述内锅18上。所述玻璃盖19的中部设置有通孔15,所述通孔15通过螺钉可拆卸的设置有把手20座,所述把手20座上设置有把手20;用户可以通过拿取把手20从而将玻璃盖19放置至任意位置。
62.进一步地,所述内锅18内设置有升降组件21,所述升降组件21上设置有蒸盘22,升降组件21可以带动蒸盘22上下往复运动。具体地,所述升降组件21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种,本技术对升降组件21的具体结构不作显示,例如升降组件21可以包括电机以及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螺杆,故所述电机输出轴的转动会带动螺杆的同步转动,所述螺杆上螺纹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与所述内锅18上下滑动配合,故所述螺杆转动的过程中会驱动升降板上下往复运动。
63.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7上设置有显示组件23,显示组件23用于显示标识并供用户操作。具体地,所述显示组件23与所述底座17之间存在夹角,所述夹角为45度,通过夹角的设置使得用户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显示组件23上的显示标识,从而便于用户的操作。
64.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7内设置有待散热件5,所述待散热件5为铜板,所述散热结构设置于底座17内,且所述散热结构的冷头1与所述铜板配合,所述底座17上盖合设置有微晶板,所述内锅18设置于所述微晶板上。通过微晶板的设置可以为内锅18提供热能,同时还可以对内锅18提供支撑的作用。
65.ih升降电火锅因其ih加热的特殊性,铜板上的元器件温升较普通的电火锅更大,由于ih升降电火锅包括igbt,且igbt在ih升降电火锅工作过程中温升更高,通过将散热结构设置于铜板上,可以保障铜板上元器件的安全。与此同时,ih升降电火锅的加热方式是快速加热的特性,并且用户在使用过程即吃火锅的过程中需要连续加热的特点,散热结构可以对铜板进行快速、持续且稳定的散热。
66.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