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原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原件的接电结构。
背景技术:2.燃料棒是反应堆系统堆芯的基本组成单元,排列紧密的燃料棒在反应堆内进行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并通过二回路输送至发电设备,在研发燃料棒以及整体回路的过程当中,需要开展大量的试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大直流电加热棒来对堆芯进行模拟。
3.而现有的电加热原件的接电装置的紧密排列电加热棒束安装电缆时空间不足安装不便,接触面积过小导致发热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紧密排列电加热原件的接电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紧密排列电加热原件的接电装置,加热元件的正极与正极组件连接,加热元件的负极与负极组件连接,所述正极组件位于加热元件的端部,所述负极组件位于加热元件的侧面,所述组件包括正极接线柱,所述负极组件是负极直型铜排、负极正u型铜排和负极倒u型铜排中的一种或多种。
6.优选的,所述正极接线柱上下均设圆柱孔,所述圆柱孔大于电加热原件正极接电柱的外径,所述圆柱孔的侧面开设有安装槽,垂直正极接线柱壁厚方向有用于固定夹紧紧密排列电加热原件的接电装置和安装孔。
7.优选的,所述负极直型铜排设置有一对,装夹在加热元件两侧,所述负极直型铜排一侧设置有若干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尺寸与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半径一致,所述负极直型铜排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外部包裹有铜箔。
8.优选的,所述负极正u型铜排设置有一对,装夹在加热元件两侧,所述负极正u型铜排一侧面有若干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尺寸与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半径一致,所述负极正u型铜排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加热原件负极接电柱包裹有铜箔。
9.优选的,所述负极倒u型铜排设置有一对,装夹在加热元件两侧,所述负极倒u型铜排一侧设置有若干半圆形凹槽,半圆形凹槽尺寸与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半径一致,负极倒u型铜排上设置有安装孔,且加热原件负极接电柱外部包裹有铜箔。
10.优选的,所述负极直型铜排、负极正u型铜排和负极倒u型铜排,两两配对使用时,两侧中间可形成空间,供所述负极直型铜排、负极正u型铜排和负极倒u型铜排与负极电缆通过两侧的安装孔进行连接。
11.优选的,所述负极直型铜排、负极正u型铜排和负极倒u型铜排依次层叠设置。
12.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3.其一,正负极接电装置接触面积大,组件从电加热棒束下方引出,负极电加热棒束侧方引出,充分利用空间,解决了紧密排列电加热棒束安装电缆时空间不足安装不便,接触
面积过小导致发热量大等问题;
14.其二,负极直型铜排、负极正u型铜排和负极倒u型铜排均通过两两配对使用,通过半圆形凹槽和螺栓孔进行安装,便于拆装,并且正极接线柱各自独立,当个别接电装置出现故障后,可直接更换。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极接线柱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负极直型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负极正u型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负极正u型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正极接线柱;2、负极直型铜排;3、负极正u型铜排;4、负极倒u型铜排;5、圆柱孔;6、安装槽;7、安装孔;8、半圆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用于紧密排列电加热原件的接电装置,加热元件的正极与正极组件连接,加热元件的负极与负极组件连接,所述正极组件位于加热元件的端部,所述负极组件位于加热元件的侧面,所述组件包括正极接线柱1,所述负极组件是负极直型铜排2、负极正u型铜排3和负极倒u型铜排4中的一种或多种。
25.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所述正极接线柱1上下均设圆柱孔5,所述圆柱孔5大于电加热原件正极接电柱的外径,所述圆柱孔的侧面开设有安装槽6,垂直正极接线柱1壁厚方向有用于固定夹紧紧密排列电加热原件的接电装置和安装孔7,正极电缆直接插入所述正极接线柱1下部圆柱孔5,并将所述正极接线柱1正极压扁紧固。
26.如图2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极直型铜排2设置有一对,装夹在加热元件两侧,所述负极直型铜排2一侧设置有若干半圆形凹槽8,半圆形凹槽8尺寸与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半径一致,所述负极直型铜排2上设置有安装孔7,所述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外部包裹有铜箔,保证负极直型铜排2和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充分接触和接触紧密。
27.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极正u型铜排3设置有一对,装夹在加热元件两侧,所述负极正u型铜排3一侧面有若干半圆形凹槽8,半圆形凹槽8尺寸与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半径一致,所述负极正u型铜排3上设置有安装孔7,所述加热原件负极接电柱包裹有铜箔,保证负极正u型铜排3和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充分接触和接触紧密。
28.如图4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极倒u型铜排4设置有一对,装夹在加热元件两侧,所述负极倒u型铜排4一侧设置有若干半圆形凹槽8,半圆形凹槽8尺寸与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半径一致,负极倒u型铜排4上设置有安装孔7,且加热原件负极接电柱外部包裹有铜箔,保证负极倒u型铜排4和加热元件负极接电柱充分接触和接触紧密。
29.如图1至图5所示,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极直型铜排2、负极正u型铜排3和负极倒u型铜排4,两两配对使用时,两侧中间可形成空间,供所述负极直型铜排2、负极正u型铜排3和负极倒u型铜排4与负极电缆通过两侧的安装孔7进行连接,两侧空间在直型铜排下方,便于拆装。
30.如图1至图5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极直型铜排2、负极正u型铜排3和负极倒u型铜排4依次层叠设置。
31.本实用工作原理:
32.参照说明书附图1-5,正极接线柱1上下均设有有圆柱孔5,圆柱孔5大于电加热原件正极接电柱的外径,上部圆柱孔侧边开设有安装槽6,垂直接线柱壁厚方向有用于固定夹紧所述紧密排列电加热原件的接电装置和加热元件正极接电柱的螺栓孔7,正极电缆直接插入所述正极接线柱1下部圆柱孔5,并将所述正极接线柱1正极压扁紧固;
33.负极直型铜排2、负极正u型铜排3和负极倒u型铜排4,为两两配对使用,负极直型铜排2、负极正u型铜排3和负极倒u型铜排4的一侧面有若干半圆形凹槽8,半圆形凹槽8之间可添加螺栓孔7,加热原件负极接电柱外部可包裹铜箔,保证极直型铜排2、负极正u型铜排3和负极倒u型铜排4两两配对使用时,两侧中间可形成空间,供负极直型铜排2、负极正u型铜排3和负极倒u型铜排4与负极电缆通过两侧的螺栓孔进行连接。
34.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