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电感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87554发布日期:2022-01-19 19:50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电感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电感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结构过于简单,以至于功能性比较低,尤其是现有的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对于电感的散热效果比较差,这样就容易造成电感受热后降低性能,而且易降低电感的使用寿命,而且现有的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上缺少对电感的支撑结构,这样易导致电感出现晃动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电感散热装置,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电感散热装置,包括外壳、对位套、电感散热罩、电感、导热机构和电路板,所述对位套的前端分别镶嵌于外壳顶端的正面,所述电感散热罩后端的内壁固定套接于对位套前端的外壁,所述电感的前端分别插接于对位套后端的内部,所述导热机构安装于对位套的内部,所述电路板固定安装于外壳背面的底部。
7.所述导热机构包括有散热板、支管、定孔、适应杆、紧位弹簧、外导板、内导块和导热片,散热板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对位套内腔的顶面和底面固定连接,所述支管的右端与散热板左侧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定孔分别开设于支管左端的顶面和底面,所述适应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定孔的内腔插接,所述紧位弹簧的内腔分别套接于适应杆相互远离一端的外部,所述外导板相互靠近的一面分别与适应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内导块相互远离的一面分别与适应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导热片的右端分别与支管右侧内壁中部的上方和下方固定。
8.优选的,所述外壳的正面设有多个散热片。
9.优选的,所述散热板的右端面均与电感散热罩的背面搭接。
10.优选的,所述电感、电感散热罩和导热机构的数量均为三个。
11.优选的,所述外导板的形状为弧形。
12.优选的,所述导热片相互远离的一面分别与内导块相互靠近的一面搭接,且导热片、支管和散热板的材质均为铜。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电感散热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电感散热装置,通过设置的外壳和电感散热罩,外壳的正面设有多个散热片,这样多个散热片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了外壳的散热效果,同时,有效提
高了电路板的散热效率,而电感散热罩又可以加快电感的散热效率。
16.2、该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电感散热装置,通过设置的导热机构,首先紧位弹簧的弹力会推动两个外导板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当两个外导板相互远离的一面与电感的内壁充分接触时,这时就可以对安装后的电感进行进一步支撑和减震,从而提高了电感的稳定性,然后外导板可以把电感内壁的热量分别传输到适应杆和内导块的表面,内导块再把热量传输到导热片上,这时导热片就可以把热量分别传输到支管和散热板的表面,散热板再把热量向电感散热罩的内壁进行传输,这样就很大程度提高了电感的散热速率,同时,这样就很大程度增加了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爆炸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后视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a处的放大图。
26.其中,1、外壳;2、对位套;3、电感散热罩;4、电感;5、导热机构;501、散热板;502、支管;503、定孔;504、适应杆;505、紧位弹簧;506、外导板;507、内导块;508、导热片;6、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锂电池储能设备后壳电感散热装置,如图1-9所示,包括外壳1、对位套2、电感散热罩3、电感4、导热机构5和电路板6,对位套2的前端分别镶嵌于外壳1顶端的正面,电感散热罩3后端的内壁固定套接于对位套2前端的外壁,电感4的前端分别插接于对位套2后端的内部,导热机构5安装于对位套2的内部,电路板6固定安装于外壳1背面的底部。
29.导热机构5包括有散热板501、支管502、定孔503、适应杆504、紧位弹簧505、外导板506、内导块507和导热片508,散热板50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对位套2内腔的顶面和底面固定连接,支管502的右端与散热板501左侧面的中部固定连接,定孔503分别开设于支管502左端的顶面和底面,适应杆504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与定孔503的内腔插接,紧位弹簧505的内腔分别套接于适应杆504相互远离一端的外部,外导板506相互靠近的一面分别与适应杆504相互远离的一端固定连接,内导块507相互远离的一面分别与适应杆504相互靠近的一端固定连接,导热片508的右端分别与支管502右侧内壁中部的上方和下方固定。
30.进一步的,外壳1的正面设有多个散热片,如图1所示,外壳1的正面设有多个散热片,这样多个散热片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了外壳1的散热效果,同时,有效提高了电路板6的散
热效率。
31.进一步的,散热板501的右端面均与电感散热罩3的背面搭接,如图5所示,散热板501可以把电感4内壁上的热量也传输到电感散热罩3的表面上,从而提高了电感4的散热效率。
32.进一步的,电感4、电感散热罩3和导热机构5的数量均为三个。
33.进一步的,外导板506的形状为弧形,如图6所示,外导板506的左端为锥形,这样的外导板506就可以适应电感4的内径,从而加快电感4的安装速率和稳固速率。
34.进一步的,导热片508相互远离的一面分别与内导块507相互靠近的一面搭接,且导热片508、支管502和散热板501的材质均为铜,如图5所示,同质的导热片508、支管502和散热板501导热性强,这样可以加快电感4的散热。
35.工作原理:使用时,外壳1的正面设有多个散热片,这样多个散热片可以很大程度提高了外壳1的散热效果,同时,有效提高了电路板6的散热效率,而电感散热罩3又可以加快电感4的散热效率,首先把电感4插入到对位套2的内部,这时紧位弹簧的弹力会推动两个外导板506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当两个外导板506相互远离的一面与电感4的内壁充分接触时,这时就可以对安装后的电感4进行进一步支撑和减震,从而提高了电感4的稳定性,然后外导板506可以把电感4内壁的热量分别传输到适应杆504和内导块507的表面,内导块507再把热量传输到导热片508上,这时导热片508就可以把热量分别传输到支管502和散热板501的表面,散热板501再把热量向电感散热罩3的内壁进行传输,这样就很大程度提高了电感4的散热速率。
36.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