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性双面电路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41473发布日期:2022-02-16 17:0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稳定性双面电路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双面电路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稳定性双面电路板。


背景技术:

2.双面电路板是单面板的延伸,当单层布线不能满足电子产品的需要时,就要使用双面板了,双面都有覆铜有走线,并且可以通过过孔来导通两层之间的线路,使之形成所需要的网络连接。
3.双面电路板通常是将电子元件卡接在电路板上的,在受到晃动的时候,容易从双面电路板上脱落,影响双面电路板的使用,然而现有的双面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稳定性较差,不能有效的对电子元件进行限位,而且在双面电路板受到冲击的时候,缺少对冲击力进行处理的装置,容易导致双面电路板受到折损,在双面电路板进行运行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从而会影响双面电路板运行时的稳定性。
4.因此,我们推出了一种高稳定性双面电路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性双面电路板,该双面电路板能有效的对电子元件进行限位,且受到冲击的时候,可以防止双面电路板发生折损,在运行时,能够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避免电子元件产生热量后影响双面电路板稳定性的问题,从而解决了上述背景中所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稳定性双面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电路板本体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腔设置有与电路板本体配合使用的减震组件,右侧防护壳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电路板本体配合使用的散热组件。
7.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本体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电子元件,电子元件的数量为若干个,电子元件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固定板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连接杆配合使用的连接孔。
8.进一步地,所述电子元件靠近固定板的一侧通过绝缘胶粘性连接,连接杆的表面与连接孔的内壁通过锡丝和助焊剂焊接而成。
9.进一步地,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固定于防护壳内壁的导杆,导杆的表面套设有移动板,移动板靠近固定板的一侧与固定板固定连接,移动板的顶部开设有与导杆配合使用的通孔。
10.进一步地,所述导杆的表面套设有两个减震弹簧,两个减震弹簧分别固定于移动板的顶部和底部,减震弹簧靠近防护壳内壁的一侧与防护壳的内壁固定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板的表面与防护壳的内壁接触,通孔的内壁与导杆的表面接触。
12.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固定于右侧防护壳右侧的固定壳,固定壳的内腔固
定连接有散热扇,防护壳的内壁开设有与散热扇配合使用的通风孔,通风孔的数量为若干个,固定壳的右侧镶嵌有与散热扇配合使用的防尘网。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稳定性双面电路板,在两个防护壳相对一侧之间的固定板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电子元件,电子元件的数量为若干个,电子元件的表面固定连接连接杆,固定板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与连接杆配合使用的连接孔,电子元件靠近固定板的一侧通过绝缘胶粘性连接,连接杆的表面与连接孔的内壁通过锡丝和助焊剂焊接而成,电子元件在进行固定的时候,将连接杆卡入相对应的连接孔中,再由锡丝和助焊剂进行焊接,防止连接杆从连接孔的内腔脱离,在进行焊接过后,再通过绝缘胶对电子元件与固定板进行粘接,绝缘胶可以有效的防止水进入电路板本体的内腔,防止电路板本体短路,且在受到晃动的时候,有效的防止电子元件脱离。
15.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稳定性双面电路板,在防护壳内腔导杆的表面套设移动板,移动板靠近固定板的一侧与固定板固定连接,移动板的顶部开设与导杆配合使用的通孔,导杆的表面套设两个减震弹簧,两个减震弹簧分别固定于移动板的顶部和底部,减震弹簧靠近防护壳内壁的一侧与防护壳的内壁固定连接,移动板的表面与防护壳的内壁接触,通孔的内壁与导杆的表面接触,在电路板本体受到冲击的时候,冲击力会带动电路板本体向下进行移动,通过减震弹簧对冲击力进行抵消,从而可以有效的对电路板本体进行防护,防止电路板本体受到冲击力的时候,电路板本体受到折损,由于通孔的内壁与导杆的表面接触,在电路板本体进行移动的时候,可以有效防止电路板本体发生偏移,从而防止电路板本体发生卡死。
16.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稳定性双面电路板,在右侧防护壳右侧固定壳的内腔固定连接散热扇,防护壳的内壁开设与散热扇配合使用的通风孔,通风孔的数量为若干个,固定壳的右侧镶嵌与散热扇配合使用的防尘网,在电路板本体运行的时候,启动散热扇,散热扇将空气通过通风孔向电路板本体进行吹动,从而可以有效对电路板本体进行散热,防止电路板本体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开,导致电路板本体无法稳定运行,而防尘网可以有效的防止杂质进入固定壳的内腔,防止散热扇受损。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本体立体爆炸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组件立体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组件主视剖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壳和通孔立体示意图。
22.图中:1、电路板本体;11、固定板;12、电子元件;13、连接杆;14、连接孔;2、防护壳;3、减震组件;31、导杆;32、移动板;33、通孔;34、减震弹簧;4、散热组件;41、固定壳;42、散热扇;43、通风孔;44、防尘网。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5,一种高稳定性双面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1,电路板本体1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防护壳2,防护壳2的内腔设置有与电路板本体1配合使用的减震组件3,右侧防护壳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与电路板本体1配合使用的散热组件4。
25.请参阅图2和图3,电路板本体1包括固定板11,固定板11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电子元件12,电子元件12的数量为若干个,电子元件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3,固定板11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与连接杆13配合使用的连接孔14,电子元件12靠近固定板11的一侧通过绝缘胶粘性连接,连接杆13的表面与连接孔14的内壁通过锡丝和助焊剂焊接而成,电子元件12在进行固定的时候,将连接杆13卡入相对应的连接孔14中,再由锡丝和助焊剂进行焊接,防止连接杆13从连接孔14的内腔脱离,在进行焊接过后,再通过绝缘胶对电子元件12与固定板11进行粘接,绝缘胶可以有效的防止水进入电路板本体1的内腔,防止电路板本体1短路,且在受到晃动的时候,有效的防止电子元件12脱离。
26.请参阅图1、图3和图5,减震组件3包括固定于防护壳2内壁的导杆31,导杆31的表面套设有移动板32,移动板32靠近固定板11的一侧与固定板11固定连接,移动板32的顶部开设有与导杆31配合使用的通孔33,导杆31的表面套设有两个减震弹簧34,两个减震弹簧34分别固定于移动板32的顶部和底部,减震弹簧34靠近防护壳2内壁的一侧与防护壳2的内壁固定连接,移动板32的表面与防护壳2的内壁接触,通孔33的内壁与导杆31的表面接触,在电路板本体1受到冲击的时候,冲击力会带动电路板本体1向下进行移动,通过减震弹簧34对冲击力进行抵消,从而可以有效的对电路板本体1进行防护,防止电路板本体1受到冲击力的时候,电路板本体1受到折损,由于通孔33的内壁与导杆31的表面接触,在电路板本体1进行移动的时候,可以有效防止电路板本体1发生偏移,从而防止电路板本体1发生卡死。
27.请参阅图1和图4,散热组件4包括固定于右侧防护壳2右侧的固定壳41,固定壳41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散热扇42,防护壳2的内壁开设有与散热扇42配合使用的通风孔43,通风孔43的数量为若干个,固定壳41的右侧镶嵌有与散热扇42配合使用的防尘网44,在电路板本体1运行的时候,启动散热扇42,散热扇42将空气通过通风孔43向电路板本体1进行吹动,从而可以有效对电路板本体1进行散热,防止电路板本体1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开,导致电路板本体1无法稳定运行,而防尘网44可以有效的防止杂质进入固定壳41的内腔,防止散热扇42受损。
28.工作原理:首先将连接杆13卡入相对应的连接孔14中,再由锡丝和助焊剂进行焊接,再通过绝缘胶对电子元件12与固定板11进行粘接,在电路板本体1受到冲击的时候,冲击力会带动电路板本体1向下进行移动,通过减震弹簧34对冲击力进行抵消,从而可以有效的对电路板本体1进行防护,防止电路板本体1受到冲击力的时候,电路板本体1受到折损,由于通孔33的内壁与导杆31的表面接触,在电路板本体1进行移动的时候,可以有效防止电路板本体1发生偏移,从而防止电路板本体1发生卡死,在电路板本体1运行的时候,启动散热扇42,散热扇42将空气通过通风孔43向电路板本体1进行吹动,从而可以有效对电路板本体1进行散热,防止电路板本体1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无法散开,导致电路板本体1无法稳
定运行,而防尘网44可以有效的防止杂质进入固定壳41的内腔,防止散热扇42受损。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