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送液装置和冷却单元。
背景技术:2.使用泵将液体送出的送液装置被用于各种装置。在一例中,送液装置在使用于冷却发热部件的制冷剂循环的冷却装置中使用。正在研究在具有泵的送液装置中装入冷板(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7325591号公报)。
3.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将具有叶轮的泵(液体驱动单元)和冷板配置在外壳内的液冷散热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液冷散热装置中,通过将从流入口流入的液体利用泵向安装于热源的冷板流动来吸收热源的热,然后液体经由管道流动至散热翅片而被冷却,并再次返回到液冷散热装置。
4.在专利文献1的液冷散热装置中,有时液体从管道蒸发。在该情况下,若泵的周围的液体不足,则存在泵空转,导致液体无法充分地循环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泵的空转的送液装置和冷却单元。
6.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送液装置具有第1外壳和泵。第1外壳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流入口、供液体流出的流出口以及连接所述流入口和所述流出口的流路。泵配置于第 1外壳的流路并使液体循环。泵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泵流入口和供液体流出的泵流出口。流路具有:上游侧流路,其位于比泵靠上游侧的位置并与泵流入口相通;以及下游侧流路,其位于比泵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与泵流出口相通。上游侧流路具有:第1 流路,其相对于泵流入口位于第1方向的一侧;第2流路,其相对于泵流入口位于第 1方向的另一侧;第3流路,其相对于泵流入口位于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侧;第4流路,其相对于泵流入口位于第2方向的另一侧;第5流路,其相对于泵流入口位于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分别垂直的第3方向的一侧;以及第6流路,其相对于泵流入口位于第3方向的另一侧。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泵具有:第2外壳;叶轮;泵旋转轴;以及马达,其使叶轮以泵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叶轮收纳在位于第1外壳与第2 外壳之间的泵室中。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第1流路的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的第1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靠第1方向的一侧的位置。第2流路的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的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靠第1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第 3流路的第2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的第2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靠第2方向的一侧的位置。第4流路的第2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的第2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靠第2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第5流路的第3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的第3 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靠第3方向的一侧的位置。第6流路的第3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的第3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靠第3方向的
另一侧的位置。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上游侧流路还具有第1罐室,该第1 罐室与流入口相连。第1罐室具有第1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第3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第4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第5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6流路的至少一部分。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上游侧流路还具有第2罐室,该第2 罐室相对于泵室位于与第1罐室相反的一侧。第2罐室具有第2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第3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第4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第5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6 流路的至少一部分。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第1罐室的容积比第2罐室的容积大。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上游侧流路具有:第1连通流路,其将第1罐室和第2罐室在第2方向的一侧连接起来;以及第2连通流路,其将第1 罐室和第2罐室在第2方向的另一侧连接起来。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该送液装置还具有与发热部件接触的冷板。第6流路位于泵与冷板之间。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该送液装置还具有位于泵与冷板之间的分隔板。上游侧流路在分隔板与泵之间的位置具有中间流路作为第6流路的至少一部分。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第1外壳具有:第1外侧主表面;第 2外侧主表面;第1外侧侧面,其与第1外侧主表面和第2外侧主表面连结;第2外侧侧面,其与第1外侧主表面和第2外侧主表面连结;第3外侧侧面,其与第1外侧主表面、第2外侧主表面、第1外侧侧面以及第2外侧侧面连结;以及第4外侧侧面,其与第1外侧主表面、第2外侧主表面、第1外侧侧面以及第2外侧侧面连结。在第 1外侧主表面设置有凹陷部。泵配置于第1外侧主表面的凹陷部。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第1外侧主表面的凹陷部具有侧面和底面。凹陷部的底面具有沿着第3方向的法线。泵旋转轴与第3方向平行地延伸。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个实施方式,在第1外侧侧面设置有与第1外侧主表面的凹陷部连通的槽。
18.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冷却单元具有:上述记载的送液装置;流入配管,其与送液装置的流入口连接;流出配管,其与送液装置的流出口连接;以及散热器,其与流入配管和流出配管中的至少一方连接。
19.根据例示性的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泵的空转。
附图说明
20.图1a是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21.图1b是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局部透视图。
22.图2是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性的分解图。
23.图3a是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泵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24.图3b是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泵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25.图3c是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泵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26.图3d是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配置有泵的第1部件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27.图4a是从+z方向侧观察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第1 部件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28.图4b是从-z方向侧观察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第1 部件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29.图5是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第1部件的示意性的剖视立体图。
30.图6a是示出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上游侧流路的第 1流路和第2流路的示意图。
31.图6b是示出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上游侧流路的第 3流路和第4流路的示意图。
32.图6c是示出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上游侧流路的第 5流路和第6流路的示意图。
33.图7a是示出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上游侧流路的第 1罐室和第2罐室的示意图。
34.图7b是示出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上游侧流路的第 1连通流路和第2连通流路的示意图。
35.图7c是示出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上游侧流路的第 3连通流路和第4连通流路的示意图。
36.图8a是第2外侧侧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37.图8b是第1外侧侧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38.图9a是第3外侧侧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39.图9b是第4外侧侧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40.图10a是第1外侧主表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41.图10b是第2外侧主表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42.图11是具有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冷却单元的示意图。
43.图12a是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44.图12b是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性的局部透视图。
45.图13是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46.图14a是从+z方向侧观察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第 1部分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47.图14b是从-z方向侧观察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中的第1外壳的第1 部分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48.图15a是第2外侧侧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49.图15b是第1外侧侧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50.图16a是第3外侧侧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
图。
51.图16b是第4外侧侧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52.图17a是第1外侧主表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53.图17b是第2外侧主表面朝向铅垂上方的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示意图。
54.图18是具有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的冷却单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而不重复进行说明。在本技术说明书中,为了容易理解实用新型,有时记载相互垂直的x轴、y轴以及z轴。典型地说,x 轴、y轴以及z轴中的任意1个与铅垂方向平行,其余的2个与水平方向平行。但是, x轴、y轴以及z轴的朝向并不限定于此。
56.首先,参照图1a和图1b,对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a是送液装置100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1b是送液装置100的示意性的局部透视图。
57.送液装置100依次送出液体。例如,送液装置100用于液体的循环。通过送液装置100依次送出液体,能够使液体循环。
58.在送液装置100中,被送出的液体也可以是水。或者,液体也可以是混合液。例如,混合液也可以是水与丙二醇的混合液。
59.另外,在图1a和图1b所示的送液装置100中,泵120位于铅垂上方,但泵120 也可以不位于铅垂上方。送液装置100也可以朝向泵120位于铅垂上方以外的场所的方向。
60.如图1a和图1b所示,送液装置100具有第1外壳110和泵120。第1外壳110 具有流入口112、流出口114以及流路116。液体流入至流入口112。液体从流出口 114流出。流路116连接流入口112和流出口114。因此,当液体从第1外壳110的流入口112流入时,液体在流路116中流动而从流出口114向外部流出。泵120配置在第1外壳110的流路116。液体通过泵120而循环。
61.第1外壳11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第1外壳110具有第1外侧主表面110a、第 2外侧主表面110b、第1外侧侧面110c、第2外侧侧面110d、第3外侧侧面110e以及第4外侧侧面110f。第1外侧侧面110c和第2外侧侧面110d分别与第1外侧主表面110a和第2外侧主表面110b连结。另外,第3外侧侧面110e和第4外侧侧面110f 分别与第1外侧主表面110a、第2外侧主表面110b、第1外侧侧面110c以及第2外侧侧面110d连结。第1外侧主表面110a位于+z方向侧,第2外侧主表面110b位于
ꢀ‑
z方向侧。第1外侧侧面110c位于-x方向侧,第2外侧侧面110d位于+x方向侧。第3外侧侧面110e位于+y方向侧,第4外侧侧面110f位于-y方向侧。
62.在第1外侧主表面110a设置有凹陷部110p。凹陷部110p位于第1外侧主表面 110a整体中的-x方向侧。泵120配置在第1外侧主表面110a的凹陷部110p。能够将泵120嵌入第1外壳110的第1外侧主表面110a的凹陷部110p。
63.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分别记为第1方向、第2方向以及第3
方向。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x方向侧和-x方向侧分别记为第1 方向一侧和第1方向另一侧。同样地,有时将+y方向侧和-y方向侧分别记为第2方向一侧和第2方向另一侧,有时将+z方向侧和-z方向侧分别记为第3方向一侧和第 3方向另一侧。因此,第1外侧主表面110a位于第3方向一侧,第2外侧主表面110b 位于第3方向另一侧。第2外侧侧面110d位于第1方向一侧,第1外侧侧面110c位于第1方向另一侧。第3外侧侧面110e位于第2方向一侧,第4外侧侧面110f位于第2方向另一侧。
64.这里,在第1外壳110的第1外侧主表面110a设置有流入口112。流入口112 从第1外侧主表面110a向+z方向侧突出。另外,在第2外侧主表面110b设置有流出口114。流出口114从第2外侧主表面110b向-z方向侧突出。
65.通过泵120能够使液体循环。泵120具有泵流入口120p和泵流出口120q。液体从泵流入口120p流入泵120。另外,液体从泵流出口120q流出。泵流入口120p和泵流出口120q位于第1外壳110的第1外侧主表面110a的凹陷部110p。
66.泵120配置在第1外壳110的流路116。流路116形成在被第1外壳110的第1 外侧主表面110a、第2外侧主表面110b、第1外侧侧面110c、第2外侧侧面110d、第3外侧侧面110e以及第4外侧侧面110f包围的区域。流路116具有上游侧流路116p 和下游侧流路116q。上游侧流路116p位于比泵120靠上游侧的位置。上游侧流路116p 与泵流入口120p相通。从流入口112流入的液体通过上游侧流路116p而流向泵流入口120p。下游侧流路116q位于比泵120靠下游侧的位置。下游侧流路116q与泵流出口120q相通。从泵流出口120q流出的液体通过下游侧流路116q而流向流出口114。
67.这里,流入口112位于第1外侧主表面110a,流出口114位于第2外侧主表面 110b。因此,从第1外侧主表面110a的流入口112流入的液体通过上游侧流路116p 而到达泵120。由泵120送出的液体通过下游侧流路116q而从第2外侧主表面110b 的流出口114向外部流出。
68.在使用送液装置100送出液体的情况下,液体通过与流入口112连接的配管而从流入口112流入到第1外壳110内。另外,液体通过与流出口114连接的配管而向第 1外壳110的外部流出。这样,液体通过与送液装置100连接的配管而流动。
69.液体有时从配管蒸发。特别是在使用比较廉价的橡胶管作为配管的情况下,有时液体从配管逐渐蒸发而在送液装置100中循环的液体的量减少。通过减少液体的量,有可能在减少的空间中积存空气。当空气进入泵内时,泵无法使液体循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送液装置100,在循环的液体的量减少时空气不会先进入泵120内,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70.接着,参照图1a~图2对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进行说明。图 2是送液装置100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71.如图2所示,在第1外壳110的第1外侧主表面110a设置有凹陷部110p。泵120 插入至凹陷部110p。凹陷部110p的形状与泵120的外形大致匹配。泵120的厚度(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比凹陷部110p的深度(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小。
72.第1外侧主表面110a的凹陷部110p具有侧面110pa和底面110pb。底面110pb 具有与第3方向(z轴方向)平行的法线。
73.凹陷部110p具有第1部分110p1和第2部分110p2。第1部分110p1与第2部分 110p2相连。第1部分110p1相对于第2部分110p2位于+z方向侧。第1部分110p1 的形状为大致长方
体形状,第2部分110p2的形状为大致圆柱形状。第1部分110p1 的内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比第2部分110p2的内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大。
74.泵120具有第1外表面部分120t1和第2外表面部分120t2。泵120的第1外表面部分120t1与凹陷部110p的第1部分110p1对应,泵120的第2外表面部分120t2 与凹陷部110p的第2部分110p2对应。
75.在泵120中,第1外表面部分120t1与第2外表面部分120t2相连。第1外表面部分120t1相对于第2外表面部分120t2位于+z方向侧。第1外表面部分120t1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第2外表面部分120t2的形状为大致圆柱形状。第1外表面部分120t1的外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比第2外表面部分120t2的外径(沿着xy 平面的长度)大。
76.泵120的第1外表面部分120t1的外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与凹陷部110p 的第1部分110p1的内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大致相等或稍小。另外,泵120的第2外表面部分120t2的外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与凹陷部110p的第2部分110p2 的内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大致相等或稍小。
77.泵120的第1外表面部分120t1的厚度(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比凹陷部110p 的第1部分110p1的厚度(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小。例如,泵120的第1外表面部分120t1的厚度为凹陷部110p的第1部分110p1的厚度的一半以下。泵120的第2 外表面部分120t2的厚度(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与凹陷部110p的第2部分110p2 的厚度(沿着z轴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或稍小。
78.第1外壳110具有第1部件110v、第2部件110w以及密封部件110u。第1部件110v为一侧开口(在实施方式中为-z方向侧)的大致中空箱形状,第2部件110w 为大致板形状。第2部件110w紧贴地配置于第1部件110v的开口。通过相对于第1 部件110v的开口配置第2部件110w,从而形成送液装置100的流路116。但是,第 1部件110v和第2部件110w能够相互分离。第1部件110v和第2部件110w能够沿着xy平面分离。
79.密封部件110u配置在第1部件110v与第2部件110w之间。密封部件110u具有环状构造。密封部件110u具有弹性。密封部件110u包含o型圈。也可以在第1 部件110v和第2部件110w中的至少一方,在与密封部件110u接触的部分形成与密封部件110u对应的槽。
80.通过密封部件110u,能够抑制液体从由第1部件110v和第2部件110w包围的空间泄漏。由第1部件110v、第2部件110w以及密封部件110u构成第1外壳110。
81.第1部件110v具有第1外侧主表面110a和第1外侧侧面110c~第4外侧侧面 110f的大部分。第2部件110w具有第2外侧主表面110b和第1外侧侧面110c~第4 外侧侧面110f的一部分。
82.流入口112设置于第1部件110v。流入口112贯穿第1部件110v。详细而言,流入口112位于第1部件110v的沿着x方向的+x方向侧。
83.流出口114设置于第2部件110w。流出口114贯穿第2部件110w。详细而言,流出口114位于第2部件110w的沿着x方向的大致中央。流出口114位于凹陷部110p 的下方。也可以在第2部件110w形成与流出口114相通的槽。
84.接着,参照图1a~图3d对送液装置100中的泵120进行说明。图3a是泵120 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3b是泵120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图3c是泵120的剖视立体图,图3d是插入至第1部件110v的凹陷部110p的泵120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85.如图3a和图3b所示,泵120具有第2外壳122、叶轮124、泵旋转轴126以及马达128。叶轮124配置在后述的泵室p内。另外,泵旋转轴126安装于第1外壳110 的轴支承部110ps(图4a)和第2外壳122。叶轮124由泵旋转轴126支承,当泵旋转轴126以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时,叶轮124旋转。马达128使叶轮124以泵旋转轴 126为中心进行旋转。
86.泵120具有第1外表面部分120t1和第2外表面部分120t2。详细而言,第2外壳122具有第1外表面部分120t1和第2外表面部分120t2。第1外表面部分120t1 相对于第2外表面部分120t2位于+z方向侧。
87.如图3b和图3c所示,马达128具有转子128a、定子128b以及轭128c。转子 128a与定子128b对置。轭128c相对于转子128a安装在径向外侧。定子128b是根据驱动电流而产生磁通的电枢。定子128b呈以泵旋转轴126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构造。
88.在驱动马达128时,从外部电源经由驱动电路(未图示)向定子128b提供驱动电流。根据驱动电流的供给,在定子128b上产生磁通,通过定子128b与转子128a 之间的磁排斥及吸引的作用,产生周向的扭矩。由此,转子128a开始以泵旋转轴126 为中心进行旋转。
89.转子128a和轭128c安装在叶轮124上。因此,在液体在后述的泵室p内流动的情况下,转子128a和轭128c与叶轮124一起浸入液体中。
90.定子128b配置在第2外壳122的内部,并与泵室p隔离。因此,在液体在流路 116中流动的情况下,定子128b不被液体润湿。转子128a根据来自定子128b的磁通而旋转。因此,随着转子128a的旋转,叶轮124旋转。
91.如图3d所示,泵120插入至第1外壳110的凹陷部110p。如上所述,第1外侧主表面110a的凹陷部110p具有侧面110pa和底面110pb。底面110pb具有沿着第3 方向(z轴方向)的法线。泵旋转轴126与第3方向(z轴方向)平行地延伸。当泵 120插入至凹陷部110p时,泵旋转轴126与凹陷部110p的底面110pb的法线方向平行地配置。因此,能够使泵120稳定地旋转。
92.在第1部件110v中,在凹陷部110p的底面110pb设置有开口部110pc。开口部 110pc位于大致圆形状的中心。开口部110pc作为泵流入口120p而发挥功能。
93.另外,在第1部件110v中,在凹陷部110p的侧面110pa与底面110pb的边界设置有贯通孔110h。贯通孔110h在凹陷部110p的底面110pb上位于+x方向侧和-y方向侧。贯通孔110h作为泵流出口120q而发挥功能。
94.通过将泵120安装在第1外壳110的凹陷部110p,在第1外壳110与泵120的第2外壳122之间形成泵室p。泵室p位于第1外壳110与第2外壳122之间。在泵室p中收纳有叶轮124。
95.泵流入口120p和泵流出口120q位于泵室p。泵流入口120p位于泵室p的-z方向侧的面的中心。泵流出口120q位于泵室p的+x方向侧和-y方向侧的侧面。液体从第1外壳110的泵流入口120p流入至泵室p。通过叶轮124的旋转,泵室p内的液体被推出而从第1外壳110的泵流出口120q流出。
96.这样,叶轮124收纳在位于第1外壳110与第2外壳122之间的泵室p中。因此,通过马达128使叶轮124旋转,能够使液体循环。
97.接着,参照图1a~图5对送液装置100中的第1部件110v进行说明。图4a是主要从+z方向侧向-z方向侧观察第1部件110v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4b是主要从-z 方向侧向+z方向侧观察第1部件110v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5是沿着xy平面进行切断的第1部件110v的示意
性的剖视立体图。
98.如图4a所示,在第1部件110v的第1外侧主表面110a设置有凹陷部110p。凹陷部110p的形状与泵120的形状对应。
99.凹陷部110p具有第1部分110p1和第2部分110p2。第1部分110p1与第2部分 110p2相连。第1部分110p1相对于第2部分110p2位于+z方向侧。在第2部分110p2 的中央设置有用于支承泵旋转轴126(图3a~图3d)的轴支承部110ps。轴支承部 110ps从底面110pb向+z方向侧突出。开口部110pc(图4b)位于轴支承部110ps的
ꢀ‑
z方向侧。
100.在凹陷部110p的底面110pb设置有贯通孔110h。详细而言,贯通孔110h位于第 2部分110p2。贯通孔110h贯穿凹陷部110p的底面110pb。贯通孔110h位于凹陷部 110p的底面110pb中的+x方向侧和-y方向侧。通过贯通孔110h,第1部件110v的外侧和内侧沿z方向贯通。
101.图4b示出了第1部件110v的第1外侧主表面110a的背面。如图4b所示,在第1部件110v上,与凹陷部110p对应地设置有突起部110r。突起部110r设置在第1 外侧主表面110a的背侧。在第1外侧主表面110a的背侧形成有流路116。
102.详细而言,突起部110r具有与凹陷部110p的第1部分110p1对应的第1部分110r1 和与凹陷部110p的第2部分110p2对应的第2部分110r2。第1部分110r1与第2部分110r2相连。第2部分110r2相对于第1部分110r1位于-z方向侧。第1部分110r1 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第2部分110r2的形状为大致圆柱形状。第1部分110r1 的外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比第2部分110r2的外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大。
103.在突起部110r设置有缝110s。缝110s设置在第1外侧主表面110a的背侧。突起部110r还具备设置有缝110s的第3部分110r3。第3部分110r3跨越第1部分110r1 和第2部分110r2而配置。详细而言,第3部分110r3位于第1部分110r1和第2部分110r2中的+x方向侧。
104.缝110s与贯通孔110h相连。贯通孔110h和缝110s构成流路116中的下游侧流路116q(图1b)。
105.在第1部件110v中,第1外侧侧面110c~第4外侧侧面110f的-z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突起部110r的第2部分110r2的-z方向侧的端部靠-z方向侧的位置。因此,上游侧流路116p具有流路116中的与泵流入口120p相通并与泵120在-z方向侧对置的流路。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与泵流入口120p相通并与泵 120在-z方向侧对置的流路记为中间流路116m。
106.如图4b和图5所示,上游侧流路116p还具有第1罐室116t和第2罐室116k。第1罐室116t与流入口112相连。第1罐室116t相对于泵120位于+x方向侧。第2 罐室116k相对于泵120位于-x方向侧。第1罐室116t的容积比中间流路116m的容积大。另外,第1罐室116t的沿着x方向的长度比泵室p的沿着x方向的长度大。
107.第2罐室116k与中间流路116m相连。第2罐室116k与流路116中的泵流入口 120p相通。第2罐室116k的容积比中间流路116m的容积大。
108.第1罐室116t的容积比第2罐室116k的容积大。通过与流入口112相连的第1 罐室116t的容积较大,即使大量的空气从流入口112流入至流路116,也能够抑制空气流入泵120。
109.上游侧流路116p具有第1连通流路116r和第2连通流路116s。第1连通流路116r 将
第1罐室116t和第2罐室116k在第2方向的一侧(+y方向侧)连接。第2连通流路116s将第1罐室116t和第2罐室116k在第2方向的另一侧(-y方向侧)连接。
110.这样,第1罐室116t与第2罐室116k经由第1连通流路116r和第2连通流路 116s而相连。因此,即使送液装置100的姿势急剧变化,也能够使液体顺畅地流向流路116。
111.如图5所示,凹陷部110p在-x方向侧经由连结部110u与第1外侧侧面110c连结。连结部110u位于第2罐室116k的+z方向侧。
112.在本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中,下游侧流路116q相对于第1外壳110中的泵 120仅形成在-z方向侧的一部分,上游侧流路116p占据第1外壳110的大部分。因此,即使送液装置100的姿势发生变化,也能够将泵120浸在液体中,从而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13.接着,参照图6a~图6c,对送液装置100中的上游侧流路116p(图1b)进行说明。在以泵流入口120p为基准的情况下,上游侧流路116p能够分为第1流路116a、第2流路116b、第3流路116c、第4流路116d、第5流路116e以及第6流路116f。
114.如图6a所示,第1流路116a是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x方向侧的部分。第2流路116b是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
ꢀ‑
x方向侧的部分。
115.第1流路116a的第1方向的一侧(+x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p的第1方向的一侧(+x方向侧)的端部靠第1方向的一侧(+x方向侧)的位置。另外,第2 流路116b的第1方向的另一侧(-x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p的第1方向的另一侧(-x方向侧)的端部靠第1方向的另一侧(-x方向侧)的位置。
116.如图6b所示,第3流路116c是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 +y方向侧的部分。第4流路116d是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
ꢀ‑
y方向侧的部分。
117.第3流路116c的第2方向的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p的第2方向的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靠第2方向的一侧(+y方向侧)的位置。第4流路116d 的第2方向的另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p的第2方向的另一侧(-y方向侧)的端部靠第2方向的另一侧(-y方向侧)的位置。
118.如图6c所示,第5流路116e是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 +z方向侧的部分。第6流路116f是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
ꢀ‑
z方向侧的部分。
119.第5流路116e的第3方向的一侧(+z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p的第3方向的一侧(+z方向侧)的端部靠第3方向的一侧(+z方向侧)的位置。第6流路116f 的第3方向的另一侧(-z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泵室p的第3方向的另一侧(-z方向侧)的端部靠第3方向的另一侧(-z方向侧)的位置。由此,不管送液装置100 的姿势如何,均能够抑制空气积存于泵室p。
120.这样,上游侧流路116p具有:第1流路116a,其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第1 方向的一侧(+x方向侧);第2流路116b,其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第1方向的另一侧(-x方向侧);第3流路116c,其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的一侧(+y方向侧);第4流路116d,其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第2 方向的另一侧(-y方向侧);第5流路116e,其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与第1方向和第2方向分别垂直的第3方向的一侧(+z方向侧);以及第6流路116f,其相对于泵流入口120p位于第3方向的另一侧(-z方向侧)。因此,不
管送液装置100的姿势如何,均能够抑制空气流入泵120,从而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21.另外,第1流路116a~第6流路116f各自的端部比起泵室p所对应的端部位于远处。因此,不管送液装置100的姿势如何,均能够抑制空气积存于泵室p。
122.接着,参照图1a~图7c对送液装置100中的上游侧流路116p(图1b)进行说明。在以泵室p为基准的情况下,上游侧流路116p能够分为第1罐室116t、第2罐室116k、第1连通流路116r、第2连通流路116s、第3连通流路116u以及第4连通流路116w。
123.如图7a所示,第1罐室116t相对于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泵室p位于+x方向侧。第2罐室116k相对于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泵室p位于-x方向侧。
124.第1罐室116t和第2罐室116k沿着y方向的长度比泵室p沿着y方向的长度大。另外,第1罐室116t和第2罐室116k沿着z方向的长度比泵室p沿着z方向的长度大。
125.如上所述,第1罐室116t与流入口112相连。第1罐室116t具有第1流路116a 的至少一部分、第3流路116c的至少一部分、第4流路116d的至少一部分、第5流路116e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6流路116f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与流入口112相连的第 1罐室116t,即使空气从流入口112流入至流路116,也能够抑制空气流入泵120。
126.另外,如上所述,第2罐室116k相对于泵室p位于与第1罐室116t相反的一侧。第2罐室116k具有第2流路116b的至少一部分、第3流路116c的至少一部分、第4 流路116d的至少一部分、第5流路116e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6流路116f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第2罐室116k,即使送液装置100的姿势发生变化,也能够抑制空气流入泵120。
127.如图7b所示,第1连通流路116r相对于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泵室p位于+y方向侧。第2连通流路116s相对于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泵室p位于-y方向侧。
128.第1连通流路116r和第2连通流路116s沿着x方向的长度比泵室p沿着x方向的长度大。另外,第1连通流路116r和第2连通流路116s沿着z方向的长度比泵室p沿着z方向的长度大。
129.如图7c所示,第3连通流路116u相对于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泵室p位于+z 方向侧。第4连通流路116w相对于上游侧流路116p中的泵室p位于-z方向侧。第 3连通流路116u沿着z方向的长度比泵室p沿着z方向的长度大。另外,第4连通流路116w沿着z方向的长度比泵室p沿着z方向的长度大。
130.并且,第3连通流路116u和第4连通流路116w沿着x方向的长度比泵室p沿着x方向的长度大。另外,第3连通流路116u和第4连通流路116w沿着y方向的长度比泵室p沿着y方向的长度大。
131.接着,参照图8a~图10b对送液装置100进行说明。在图8a~图10b中,送液装置100表现出不同的姿势。图8a是第2外侧侧面110d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的示意图,图8b是第1外侧侧面110c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的示意图。图9a是第3外侧侧面110e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的示意图,图9b是第4外侧侧面110f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的示意图。图10a是第1外侧主表面110a 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的示意图,图10b是第2外侧主表面110b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的示意图。
132.如图8a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x方向侧的第2外侧侧面110d朝向铅垂上方的情况下,流路116的第1流路116a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2外侧侧面110d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 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
1流路116a。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33.如图8b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x方向侧的第1外侧侧面110c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2流路116b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1外侧侧面110c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 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2流路116b。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34.如图9a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y方向侧的第3外侧侧面110e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3流路116c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3外侧侧面110e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 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3流路116c。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35.如图9b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y方向侧的第4外侧侧面110f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4流路116d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4外侧侧面110f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 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4流路116d。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36.如图10a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z方向侧的第1外侧主表面110a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5流路116e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1外侧主表面110a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5流路116e。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 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37.如图10b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z方向侧的第2外侧主表面110b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6流路116f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2外侧主表面110b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6流路116f。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 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38.接着,参照图11对冷却单元200进行说明。图11是冷却单元200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139.如图11所示,冷却单元200具有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配管 210、散热器220以及冷板230。冷却单元200使液体作为制冷剂而循环。通过送液装置100依次送出液体,液体在冷却单元200中循环。
140.送液装置100、散热器220以及冷板230经由配管210而连接。送液装置100将经由配管210提供的液体朝向散热器220送出。从送液装置100送出的液体经由配管 210而流动至散热器220。散热器220将在配管210中流动的液体的热释放到外部,因此配管210内的液体被冷却。
141.配管210呈筒状。例如,配管210由树脂形成。在一例中,配管210是橡胶管。
142.典型地说,冷板230配置在热源的附近。例如,冷板230与热源对置地配置。或者,冷板230也可以与热源接触配置。当在散热器220中被冷却的液体在冷板230 中流动时,热源的热沿着冷板230被冷板230内部的液体吸收。然后,通过了冷板 230的液体返回到送液装置100,并再次被送出到配管210。
143.配管210具有流入配管212、流出配管214以及连通配管216。流入配管212与送液装置100的流入口112连接。流入配管212连接冷板230和送液装置100的流入口112。在冷板230中吸收了热的液体通过流入配管212而朝向送液装置100流动。
144.流出配管214与送液装置100的流出口114连接。流出配管214连接送液装置100和散热器220。从送液装置100送出的液体通过流出配管214而朝向散热器220 流动。通过散热器220放出液体的热。因此,液体在散热器220中被冷却。
145.连通配管216连接散热器220和冷板230。在散热器220中被冷却的液体通过连通配管216而朝向冷板230流动。在冷板230中,液体吸收来自热源的热。在冷板 230中吸收了热的液体通过流入配管212而朝向送液装置100流动。然后,液体在送液装置100中再次被送出,通过流出配管214、散热器220、连通配管216、冷板230 以及流入配管212而进行循环。
146.另外,在参照图11的上述说明中,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向冷板230提供液体,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冷板也可以配置在送液装置内。
147.接着,参照图12a~图18对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进行说明。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与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的不同点在于,流出口114设置在第1外侧主表面110a并且该送液装置100还具有冷板 130、分隔板140以及弹性部件150。在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中,省略与例示性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重复的说明以避免冗余。
148.图12a是送液装置100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12b是送液装置100的示意性的局部透视图。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用于发热部件的冷却。
149.典型地说,送液装置100安装于发热部件。流入送液装置100的液体吸收发热部件的热。然后,液体从送液装置100向外部流出。通过送液装置100,能够吸收发热部件的热。
150.另外,在图12a和图12b中,送液装置100的+z轴侧朝向铅垂上方,但送液装置100的+z轴侧也可以不朝向铅垂上方。关于送液装置100的朝向,也可以是+z轴侧以外的面朝向铅垂上方。
151.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在第1外壳110的第1外侧主表面110a设置有流入口 112和流出口114。流入口112和流出口114从第1外侧主表面110a向+z方向侧突出。
152.送液装置100除了具有第1外壳110和泵120之外,还具有冷板130、分隔板140 以及弹性部件150。冷板130以与发热部件接触的方式配置。冷板130配置在第1外壳110内。冷板130位于第1外壳110的-z方向侧。冷板130配置在下游侧流路116q。例如,冷板130安装于第2部件110w。冷板130例如由金属构成。
153.在送液装置100冷却发热部件的情况下,发热部件安装在冷板130上。典型地说,冷板130配置在发热部件的附近。例如,冷板130与发热部件对置地配置。
154.例如,送液装置100也可以对在内部具有发热元件的电子设备进行冷却。送液装置100也可以对电子设备的电路进行冷却。或者,送液装置100也可以对电子设备的光源等进行冷却。例如,电子设备可以是服务器、投影仪、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二维显示器装置中的任意一种。
155.分隔板140位于泵120与冷板130之间。若将分隔板140安装于第1部件110v,则第1外壳110内的上游侧流路116p比分隔板140向+z方向侧分隔开。在分隔板140 上设置有缝140s,缝140s与泵流出口120q相通。缝140s构成下游侧流路116q的一部分。
156.上游侧流路116p在泵120与分隔板140之间的位置具有中间流路116m作为第6 流路116f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即使送液装置100的姿势以第3方向另一侧(-z方向侧)位于铅垂上方的方式发生变化,也能够通过中间流路116m抑制空气流入泵 120。
和与凹陷部110p的第2部分110p2对应的第2部分110r2。第1部分110r1与第2部分110r2相连。第2部分110r2相对于第1部分110r1位于-z方向侧。第1部分110r1 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第2部分110r2的形状为大致圆柱形状。第1部分110r1 的外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比第2部分110r2的外径(沿着xy平面的长度)大。
172.在突起部110r设置有台阶110rd。突起部110r的台阶110rd与凹陷部110p的台阶110pd对应。详细而言,在突起部110r的第2部分110r2设置有台阶110rd。在突起部110r的台阶110rd中,突起部110r越高(越沿-z方向前进),突起部110r的外径越小。
173.另外,在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液装置100中,流出口114位于第1罐室 116t内。如上所述,流出口114贯穿分隔板140而延伸至第2部件110w侧。
174.接着,参照图12a~图17b对送液装置100进行说明。在图15a~图17b中,送液装置100表现出不同的姿势。
175.图15a示出了第2外侧侧面110d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图15b示出了第1外侧侧面110c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图16a示出了第3外侧侧面110e 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图16b示出了第4外侧侧面110f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图17a示出了第1外侧主表面110a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图 17b示出了第2外侧主表面110b朝向铅垂上方的送液装置100。
176.如图15a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x方向侧的第2外侧侧面110d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1流路116a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2外侧侧面110d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1流路116a。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 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77.如图15b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x方向侧的第1外侧侧面110c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2流路116b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1外侧侧面110c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 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2流路116b。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78.如图16a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y方向侧的第3外侧侧面110e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3流路116c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3外侧侧面110e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3流路116c。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 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79.如图16b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y方向侧的第4外侧侧面110f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4流路116d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4外侧侧面110f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4流路116d。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80.如图17a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z方向侧的第1外侧主表面110a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5流路116e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1外侧主表面110a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5流路116e。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 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81.如图17b所示,在送液装置100中位于-z方向侧的第2外侧主表面110b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流路116的第6流路116f位于泵室p的上方。因此,在第2外侧主表面110b朝向铅
垂上方的状态下,即使气泡流入送液装置100的第1外壳110的流路116,流入的气泡也会积存于第6流路116f。因此,能够抑制气泡流入泵流入口 120p,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82.第6流路116f位于泵120与冷板130之间。通过将与发热部件接触的冷板130 配置在送液装置100内,能够减小冷却单元200整体的大小。即使是这样的构造,也能够与送液装置100的姿势无关地抑制空气积存于泵室p。
183.接着,参照图12a~图18对冷却单元200进行说明。图18是冷却单元200的示意图。例示性的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200具有送液装置100。冷却单元200用于发热部件的冷却。
184.冷却单元200具有送液装置100、配管210以及散热器220。送液装置100使液体循环。通过送液装置100依次送出液体,液体在冷却单元200中循环。
185.送液装置100和散热器220经由配管210而连接。送液装置100将经由配管210 提供的液体朝向散热器220送出。液体由送液装置100经由配管210而输送至散热器 220。散热器220将在配管210中流动的液体的热释放到外部,因此配管210内的液体被冷却。
186.当在散热器220中被冷却的液体在送液装置100的冷板130流动时,发热部件的热被冷板130和内部的液体吸收。
187.如上所述,液体通过配管210而流动。此时,液体有时从配管210蒸发。特别是,在使用比较廉价的橡胶管作为配管210的情况下,若长期使用冷却单元200,则液体从配管210逐渐蒸发而在冷却单元200中循环的液体的量减少。根据送液装置100,即使在送液装置100中循环的液体的量减少,也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88.配管210具有流入配管212和流出配管214。流入配管212和流出配管214分别连接散热器220和送液装置100。散热器220与流入配管212和流出配管214中的至少一方连接。这里,流入配管212与散热器220和送液装置100的流入口112连接。另外,流出配管214与散热器220和送液装置100的流出口114连接。
189.在送液装置100中吸收了发热部件的热的液体从送液装置100通过流出配管214 而朝向散热器220送出。通过散热器220放出液体的热。因此,液体在散热器220 中被冷却。通过送液装置100,能够提供散热器220的液体。
190.在散热器220中被冷却的液体通过流入配管212而朝向送液装置100流动。在送液装置100中,液体吸收来自发热部件的热。在送液装置100中吸收了发热部件的热的液体再次被送液装置100推出,并再次通过流出配管214和流入配管212而进行循环。
19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200,由于能够将在散热器220中被冷却的液体提供到送液装置100的冷板130,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发热部件的热。另外,根据冷却单元200,不管送液装置100的姿势如何,均能够抑制泵120的空转。
192.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来实施。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改变。例如,可以将某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的某一构成要素追加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或者也可以将某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中的几个构成要素从实施方式中删除。
193.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实用新型,附图以各自的构成要素为主体示意性地示出,图示
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有时为了附图制作的方便而与实际不同。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构成要素的结构是一个例子,没有特别限定,当然能够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94.本实用新型例如适合用于送液装置、冷却模块以及冷却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