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TC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64215发布日期:2022-05-26 09:11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PTC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一种ptc加热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tc加热器。


背景技术:

2.ptc加热器是由ptc热敏电阻元件产热并散热给传热介质的装置,可用于机动车辆的加热,例如,由于纯电动汽车没有发动机,无法利用发动机余热为汽车空调系统供热,故在纯电动汽车中常利用ptc加热器为汽车空调系统进行供热。
3.在ptc加热器中,ptc热敏电阻元件需要置于密封的壳体内,一般的,可通过焊接或粘接分开的壳体,但是在遇到需要维修或者更换ptc热敏电阻时,这种壳体不易打开,造成维修或更换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鉴于上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至少从一定程度上进行解决。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tc加热器,便于在需要时拆卸包覆ptc加热元件的壳体,利于维修或更换。
6.(二)技术方案
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tc加热器,包括第一散热壳体、第二散热壳体、密封圈和ptc加热元件;第一散热壳体的底部通过密封圈扣合在第二散热壳体的底部上形成腔体,ptc加热元件容置在腔体内;在第一散热壳体的外侧部上具有多个第一夹紧凸台,在第二散热壳体的外侧部上具有多个第二夹紧凸台,第二夹紧凸台按照位置关系对应于第一夹紧凸台设置,按照位置关系对应设置的一个第一夹紧凸台和一个第二夹紧凸台形成夹紧凸台对,一个夹紧凸台对卡入一个卡箍内,夹紧第一散热壳体和第二散热壳体。
9.可选地,第一夹紧凸台包括由内至外的第一夹紧位和第一阻挡位,第一阻挡位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高于第一夹紧位;第二夹紧凸台包括由内至外的第二夹紧位和第二阻挡位,第二阻挡位在从上至下的方向上高于第二夹紧位;夹紧凸台对卡入卡箍内时,卡箍套设在第一夹紧位和第二夹紧位上。
10.可选地,第一夹紧凸台围绕第一散热壳体的外侧部均匀分布,第二夹紧凸台围绕第二散热壳体的外侧部均匀分布。
11.可选地,第一夹紧凸台和第二夹紧凸台均为半圆柱状,夹紧凸台对为圆柱状,卡箍为侧部开口的环状弹性卡箍。
12.可选地,ptc加热器还包括控制元件、电流流入连接体和电流流出连接体;腔体上具有与腔体外界连通的连接通道,电流流入连接体和电流流出连接体均穿过连接通道,ptc加热元件通过电流流入连接体和电流流出连接体与控制元件的电源连接。
13.可选地,ptc加热器还包括密封塞,密封塞上开设有通孔;电流流入连接体穿过通孔,通孔蓄力,在通孔与电流流入连接体之间形成密封;电流流出连接体穿过通孔,通孔蓄
力,在通孔与电流流出连接体之间形成密封;密封塞塞放在连接通道内,密封塞蓄力,在密封塞与连接通道之间形成密封。
14.可选地,ptc加热器还包括容置于腔体内的第一绝缘膜和第二绝缘膜,第一绝缘膜覆盖在ptc加热元件的上表面,第二绝缘膜覆盖在ptc加热元件的下表面;在夹紧凸台对卡入卡箍内后,夹紧第一绝缘膜和第二绝缘膜。
15.可选地,第一散热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供传热介质流通的第一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布满第一散热壳体的顶部;第二散热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供传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散热通道和第三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通道布满第二散热壳体顶部的第一侧端,第三散热通道布满第二散热壳体顶部的第二侧端,第二散热通道和第三散热通道共同布满第二散热壳体的顶部;
16.第二散热通道的第一端作为传热介质的入口,第二散热通道的第二端通过第一介质连接管道与第一散热通道的第一端连通,第一散热通道的第二端通过第二介质连接管道与第三散热通道的第一端连通,第三散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传热介质的出口。
17.可选地,第一散热通道为m形,第二散热通道为u形,第三散热通道为u形;第一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通道和第三散热通道的开口均朝向同一侧,第二散热通道的第一端和第三散热通道的第二端相邻设置。
18.可选地,在第一散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肋片,这多个肋片沿传热介质的流向固定在第一散热壳体上;在第二散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肋片,这多个肋片沿传热介质的流向固定在第二散热壳体上;在第三散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肋片,这多个肋片沿传热介质的流向固定在第二散热壳体上。
19.(三)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1.1、通过夹紧凸台对和卡箍的配合,夹紧第一散热壳体和第二散热壳体,一方面能够令第一散热壳体通过密封圈与第二散热壳体的连接之处形成密封,进而利于容纳ptc加热元件的腔体的密封,另一方面便于在需要时拆卸第一散热壳体和第二散热壳体,利于ptc加热元件的维修和更换。
22.2、通过在夹紧凸台上设置夹紧位和阻挡位,能够防止卡箍外滑脱落,保证夹紧稳定。
23.3、通过采用密封塞来密封连接通道,结构简单,并实现了容纳ptc加热元件的腔体的密封。
附图说明
24.本实用新型借助于以下附图进行描述:
25.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ptc加热器装配完成前的分解图;
26.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密封塞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ptc加热器装配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散热壳体的俯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第一散热壳体;
31.11:第一夹紧凸台;12:第一夹紧位;13:第一阻挡位;14:第一散热通道;15:第一介质通道;16:第二介质通道;17:肋片;
32.2:第二散热壳体;
33.21:第二夹紧凸台;22:第二夹紧位;23:第二阻挡位;24:限位槽;25:密封圈槽;26:第二散热通道;27:第三散热通道;28:第三介质通道;29:第四介质通道;
34.31:第一介质连接管道;32:第二介质连接管道;
35.4:ptc加热元件;
36.5:腔体;
37.51:连接通道;
38.6:卡箍;
39.7:密封塞;71:通孔;
40.8:第一绝缘膜;
41.9:第二绝缘膜。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名词以图1的定向为参照。
43.实施例1
44.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ptc加热器包括第一散热壳体1、第二散热壳体2、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和ptc加热元件4。
4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定义第一散热壳体1的上部为第一散热壳体1的顶部,定义第一散热壳体1的下部为第一散热壳体1的底部,则第一散热壳体1的前部、后部、左部和右部形成第一散热壳体1的侧部,具体对应于第一散热壳体1的前侧部、后侧部、左侧部和右侧部;定义第二散热壳体2的下部为第二散热壳体2的顶部,定义第二散热壳体2的上部为第二散热壳体2的底部,则第二散热壳体2的前部、后部、左部和右部形成第二散热壳体2的侧部,具体对应于第二散热壳体2的前侧部、后侧部、左侧部和右侧部。
46.第一散热壳体1的底部通过密封圈扣合在第二散热壳体2的底部上形成腔体5,ptc加热元件4容置在腔体5内;在第一散热壳体1的外侧部上具有多个第一夹紧凸台11,在第二散热壳体2的外侧部上具有多个第二夹紧凸台21,第二夹紧凸台21按照位置关系对应于第一夹紧凸台11设置,按照位置关系对应设置的一个第一夹紧凸台11和一个第二夹紧凸台21形成夹紧凸台对,一个夹紧凸台对卡入一个卡箍6内,夹紧第一散热壳体1和第二散热壳体2。如此设置,令第一散热壳体1通过密封圈与第二散热壳体2的连接之处形成密封,进而利于容纳ptc加热元件4的腔体5的密封,同时便于在需要时拆卸第一散热壳体1和第二散热壳体2,利于ptc加热元件4的维修和更换。
47.优选地,第一夹紧凸台11包括由内至外(即从腔体内部指向腔体外部的方向)的第一夹紧位12和第一阻挡位13,第一阻挡位13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高于第一夹紧位12;第二夹紧凸台21包括由内至外的第二夹紧位22和第二阻挡位23,第二阻挡位23在从上至下的方向上高于第二夹紧位22;夹紧凸台对卡入卡箍6内时,卡箍6套设在第一夹紧位12和第二夹
紧位11上。如此设置的夹紧凸台,能够防止卡箍6外滑脱落,保证夹紧稳定。
48.优选地,第一夹紧凸台11围绕第一散热壳体1的外侧部均匀分布,第二夹紧凸台21围绕第二散热壳体2的外侧部均匀分布。如此,在夹紧凸台对卡入卡箍6内后,对第一散热壳体1和第二散热壳体2的夹紧效果好。
49.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夹紧凸台11和第二夹紧凸台21均为半圆柱状,夹紧凸台对为圆柱状,卡箍6为圆环状。相应地,第一夹紧位12和第二夹紧位22均为半圆环槽。当然,将第一夹紧凸台11和第二夹紧凸台21均设置为半圆柱状仅仅是优选,可以想见,将第一夹紧凸台11和第二夹紧凸台21设置为立方体状或其他形状,也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
50.在本实施例中,所用的卡箍6为侧部开口的环状弹性卡箍,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弹性卡箍。
51.进一步地,ptc加热器还包括控制元件(图中未示出)、电流流入连接体和电流流出连接体,在腔体5上具有与腔体5外界连通的连接通道51,电流流入连接体和电流流出连接体均穿过连接通道51,电流流入连接体的第一端与控制元件的电源正极连接,电流流入连接体的第二端与ptc加热元件4的负极连接,电流流出连接体的第一端与ptc加热元件4的正极连接,电流流出连接体的第二端与控制元件的电源负极连接。如此,实现ptc加热元件4与控制元件连接,来为ptc加热元件4提供电能,并控制ptc加热元件4的工作。电流流入连接体和电流流出连接体可以是导线,也可以是金属片或其他能够导电的材料。
52.优选地,连接通道为一个,连接通道51开设在第一散热壳体1或第二散热壳体2上。如此结构简单。当然,上述连接通道51的设置仅仅是优选,可以想见,连接通道51为两个,分别是第一连接通道和第二连接通道,电流流入连接体穿过第一连接通道,电流流出连接体穿过第二连接通道,也能够实现类似的效果;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通道开设在第一散热壳体1或第二散热壳体2上,第二连接通道开设在第一散热壳体1或第二散热壳体2上。
53.优选地,ptc加热器还包括密封塞7,密封塞7上开设有通孔71;电流流入连接体穿过通孔71,通孔71蓄力,在通孔71与电流流入连接体之间形成密封;电流流出连接体穿过通孔71,通孔71蓄力,在通孔71与电流流出连接体之间形成密封;密封塞7塞放在连接通道51内,密封塞7蓄力,在密封塞7与连接通道51之间形成密封。本实用新型所称蓄力是指通孔71外扩产生的形变以及密封塞7压缩产生的形变。由此,实现了容纳ptc加热元件4的腔体5的密封。密封塞7上开设的通孔7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适应电流流入连接体和电流流出连接体的数量进行设置,只要能够实现容纳ptc加热元件4的腔体5的密封即可。
54.除了采用密封塞7与连接通道51、电流流入连接体和电流流出连接体的配合,来实现腔体5的密封之外,还可以通过控制元件在ptc加热器上的安装来实现腔体5的密封。
55.优选地,在第一散热壳体1或第二散热壳体2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槽24,ptc加热元件放置在限位槽24内。如此,避免ptc加热元件剧烈晃动,使ptc加热器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够稳定工作。进一步优选地,在第一散热壳体1或第二散热壳体2的底部,限位槽24的外围设置有密封圈槽25,密封圈放置在密封圈槽25内。进一步地,腔体5适应ptc加热元件4的形状设置。如此,结构紧凑,缩减占用空间。进一步地,连接通道开设在第一散热壳体1或第二散热壳体2的后端。
56.为提高换热效率,第一散热壳体1和第二散热壳体2一般为金属材质,而将ptc导热元件4置于金属形成的腔体5内,在ptc加热元件4通电后容易向散热壳体漏电,工作不良。因
此,在本实施例中,ptc加热器还包括容置于腔体内的第一绝缘膜8和第二绝缘膜9,第一绝缘膜8覆盖在ptc加热元件4的上表面,第二绝缘膜9覆盖在ptc加热元件4的下表面,在夹紧凸台对卡入卡箍6内后,夹紧第一绝缘膜8和第二绝缘膜9。如此,避免了ptc加热元件4工作过程中漏电,工作稳定。并且第一绝缘膜8与第一散热壳体1的底部紧密贴合,第二绝缘膜9与第二散热壳体2的底部紧密贴合。由此,在保证绝缘的同时,高效导热。
57.在ptc加热器的使用中,传热介质流过第一散热壳体1和/或第二散热壳体2的的外表面(即第一散热壳体1和第二散热壳体2上远离腔体5的表面),吸收热量。其中传热介质包括液体和气体,液体传热介质中常用的是水。为提高传热介质与ptc加热器之间的换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令传热介质流过第一散热壳体1外表面的同时流过第二散热壳体2的外表面,具体结构如下:
58.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散热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供传热介质流通的第一散热通道14,第一散热通道14布满第一散热壳体1的顶部;第二散热壳体2的顶部设置有供传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散热通道26和第三散热通道27,第二散热通道26布满第二散热壳体2顶部的第一侧端,第三散热通道27布满第二散热壳体2顶部的第二侧端,第二散热通道26和第三散热通道27共同布满第二散热壳体2的顶部。第二散热通道26的第一端作为传热介质的入口,第二散热通道26的第二端通过第一介质连接管道31与第一散热通道14的第一端连通,第一散热通道13的第二端通过第二介质连接管道32与第三散热通道27的第一端连通,第三散热通道27的第二端作为传热介质的出口。由此,令ptc加热器与传热介质之间充分换热。
59.优选地,第一介质连接管道31和第二介质连接管道32设置在腔体5的外围。
60.优选地,第一散热壳体1上开设有贯穿第一散热壳体1顶部和底部的第一介质通道15和第二介质通道16;第二散热壳体2上开设有贯穿第二散热壳体2顶部和底部的第三介质通道28和第四介质通道29;第一介质通道15与第三介质通道28位置对应,第一介质通道15和第三介质通道28连通,第一介质通道15和第三介质通道28之间通过o形密封圈密封,形成第一介质连接管道31;第二介质通道16与第四介质通道29位置对应,第二介质通道16和第四介质通道29连通,第二介质通道16和第四介质通道29之间通过o形密封圈密封,形成第二介质连接管道32。夹紧凸台对卡入卡箍6内后,夹紧第一介质通道15和第三介质通道28,以及第二介质通道16和第四介质通道29。如此,通过将第一介质连接管道31和第二介质连接管道32开设在第一散热壳体1和第二散热壳体2上,结构紧凑。
61.进一步优选地,第一介质通道15伸出第一散热壳体1并向第二散热壳体2延伸,第二介质通道16伸出第一散热壳体1并向第二散热壳体2延伸,第一介质通道15伸入第三介质通道28内形成第一介质连接管道31,第二介质通道16伸入第四介质通道29内形成第二介质连接管道32。或者,第一介质通道15伸出第一散热壳体1并向第二散热壳体2延伸,第四介质通道29伸出第二散热壳体2并向第一散热壳体1延伸,第一介质通道15伸入第三介质通道28内形成第一介质连接管道31,第四介质通道29伸入第二介质通道16内形成第二介质连接管道32。或者,第三介质通道28伸出第二散热壳体2并向第一散热壳体1延伸,第四介质通道29伸出第二散热壳体2并向第一散热壳体1延伸,第三介质通道28伸入第一介质通道15内形成第一介质连接管道31,第四介质通道29伸入第二介质通道16内形成第二介质连接管道32。如此设置,在形成第一介质连接通道31和第二介质连接通道32的同时,利于第一散热壳体1和第二散热壳体2的导向安装。
62.优选地,第一散热通道14为m形,第二散热通道26为u形,第三散热通道27为u形;第一散热通道14,第二散热通道26和第三散热通道27的开口均朝向同一侧,第二散热通道26的第一端和第三散热通道27的第二端相邻设置。如此,令传热介质的入口和出口位于同一侧,便于其他装置与ptc加热器的安装。
63.进一步优选地,在第一散热通道14内设置有多个肋片17,这多个肋片17沿传热介质的流向固定在第一散热壳体1上;同样在第二散热通道26内设置有多个肋片17,这多个肋片17沿传热介质的流向固定在第二散热壳体2上;在第三散热通道27内设置有多个肋片17,这多个肋片17沿传热介质的流向固定在第二散热壳体2上。通过设置肋片17,增大第一散热壳体1和第二散热壳体2与传热介质的导热面积。
64.进一步优选地,第一介质通道15和第二介质通道16靠近第一散热壳体1的边角设置;第三介质通道28和第四介质通道29靠近第二散热壳体2的边角设置。
65.实施例2
6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67.第一散热壳体的底部侧端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二散热壳体的底部侧端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按照位置关系对应于第一凹槽设置形成连接通道。
68.其他与实施例1的相同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69.实施例3
7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71.第一散热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供传热介质流通的第一散热通道,第一散热通道布满第一散热壳体的顶部;第二散热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供传热介质流通的第二散热通道,第二散热通道布满第二散热壳体的顶部。第一散热通道的第一端作为传热介质的入口,第一散热通道的第二端通过介质连接管道与第二散热通道的第一端连通,第二散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传热介质的出口。同样能够令ptc加热器与传热介质之间充分换热。
72.其他与实施例1的相同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73.需要理解的是,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路线和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的各种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