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09718发布日期:2022-04-06 19:33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扼流圈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扼流圈可抑制各种电气、电子设备在开关控制时产生的干扰以及从外部传递到工频电源线路的干扰,在电路中作为电感器被广泛使用。另外,在流通较大电流的电路中,比如电压变换以及功率因数改善电路中也会使用扼流圈;由于大电流通过,扼流圈的自发热量变大,会发热温度达到130多度以上,若散热不好,就会自身烧毁或烧其它元器件,特别是对比较大的扼流圈,发热更厉害,必须考虑散热问题,而且现有的散热结构安装困难,可能会发生倾斜、掉落脱落等问题。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提出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扼流圈的自发热量变大,而且现有的散热结构安装困难,可能会发生倾斜、掉落脱落等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所述扼流圈散热结构包括扼流圈,所述扼流圈设置在底座上,在所述扼流圈上设置导热部件和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相配合将所述导热部件固定在所述扼流圈上。
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在扼流圈上设置导热部件,可以通过导热部件将扼流圈上的热量进行收集和转移,从而实现高效散热;在扼流圈上设置外壳,外壳与底座相配合将导热部件固定在扼流圈上,能避免导热部件发生倾斜、掉落等问题,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安装稳定性。
8.进一步的,所述导热部件包括导热片和热管,所述热管安装在所述导热片上。
9.导热片用于收集扼流圈的热量,通过热管将集中在导热片上的热量进行转移,实现高效散热。
10.进一步的,在所述底座上设置第一齿牙结构,在所述外壳设置第二齿牙结构,所述第二齿牙结构与所述第一齿牙结构相配合。
11.该设置一方面能避免导热部件发生倾斜、掉落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安装时便于根据导热部件的导热片的硬度调整按压导热片的压力。
12.进一步的,所述热管的一端与所述导热片连接,所述热管的另一端与换热器连接。
13.该设置便于热管将集中在导热片上的热量转移到换热器上,实现高效散热。
14.更进一步的,在所述导热片上设置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热管相配合。
15.该设置便于热管的安装在导热片上。
16.更进一步的,在所述外壳上设置散热缺口,所述热管穿过所述散热缺口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接。
17.该设置一方面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便于热管穿过散热缺口与换热器相连接。
18.更进一步的,在所述外壳上设置凹陷部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导热片相接触。
19.该设置一方面用来进一步固定导热片,防止热管的滑动,进一步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安装时便于导热部件的导热片受到均匀的按压导热片的压力。
20.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牙结构设置为凸块,所述第二齿牙结构设置为凹槽,所述凸块与所述凹槽相配合。
21.该设置能避免导热部件发生倾斜、掉落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安装稳定性。
2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上盖和侧壁,所述上盖与所述侧壁相连接,在所述侧壁上设置散热缺口,在所述上盖的下方设置凹陷部和凸起部。
2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使用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
24.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及空调器,在扼流圈上设置导热部件,可以通过导热部件将扼流圈上的热量进行集中和转移,从而实现高效散热;在扼流圈上设置外壳,外壳用于将所述导热部件固定在扼流圈上,便于安装导热部件的同时还能避免导热部件发生倾斜、掉落等问题,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安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单相扼流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的三相扼流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单相扼流圈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的三相扼流圈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外壳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图6中沿剖面线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8为图6中沿剖面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底座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的集热部件的立体结构示
意图;
36.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实施形态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热管;2、外壳;21、上盖;22、侧壁;23、散热缺口;24、第二齿牙结构;241、凹槽;25、凹陷部;26、凸起部;3、导热片;31、第一安装孔;4、扼流圈;41、底座;411、第二安装孔;42、环形磁芯;43、线圈; 44、第一齿牙结构;441、凸块;6、导热部件;7、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0.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1.实施例1
42.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如图1-12所示,所述扼流圈散热结构包括扼流圈4,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扼流圈4设置在底座41上,在所述扼流圈4上设置导热部件6和外壳2,所述外壳2与所述底座41相配合将所述导热部件6固定在所述扼流圈4上。
43.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在扼流圈4上设置导热部件6,可以通过导热部件6将扼流圈4上的热量进行收集和转移,从而从而实现高效散热;在扼流圈4上设置外壳2,外壳2与所述底座41相配合将所述导热部件6固定在扼流圈4上,能避免导热部件6发生倾斜、掉落等问题,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安装稳定性。
44.具体的,所述扼流圈4设置在底座41的上方,所述导热部件6设置在扼流圈4的上方,所述外壳2覆盖包围扼流圈4、导热部件6和底座41,如图1 和图2所示,所述外壳2设置在所述扼流圈4、导热部件6和底座41的外侧。
45.所述外壳2的材质不做限定。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为树脂。
46.所述外壳2的成型工艺不做限定。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2 采用了金属镶件成型的工艺,从而使外壳2同时具备屏蔽效果。
47.具体的,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11所示,所述导热部件6包括导热片3和热管1,所述热管1安装在所述导热片3上。
48.导热片3用于收集扼流圈4的热量,通过热管1将集中在导热片3上的热量进行转移,从而实现高效散热。
49.所述热管1的数量不做限定。所述热管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四个。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热管1的数量为两个。
50.所述导热片3的数量不做限定。所述导热片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三个。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导热片3的数量为一个。
51.所述导热片3的形状不做限定。所述导热片3的形状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导热片3的形状设置椭圆形。所述导热片3的形状与所述扼流圈4的底座41的形状保持一致。
52.具体的,如图12所示,所述热管1的一端与所述导热片3连接,所述热管1的另一端与换热器7连接。
53.该设置便于热管1将集中在导热片3上的热量转移到换热器7上,实现高效散热。
54.更具体的,如图11所示,在所述导热片3上设置第一安装孔31,所述第一安装孔31与所述热管1相配合。
55.该设置便于热管1的安装在导热片3上。
56.更具体的,如图12所示,在所述外壳2上设置散热缺口23,所述热管1 穿过所述散热缺口23与所述换热器7相连接。
57.该设置一方面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另一方面便于热管1 穿过散热缺口23与换热器7相连接。
58.更具体的,如图12所示,导热部件6将集中的热量传递到与热管1连接的换热器7,在换热器7内实现冷却。
59.具体的,热管1与换热器7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根据换热器7的冷却翅片的重量和抑制力的不同需要应实际需求固定热管1。
60.若周围存在可用于冷却的钣金等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扎带将热管1固定在半径上或者采用压入的方式固定。
61.具体的,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外壳2包括上盖21和侧壁22,所述上盖21与所述侧壁22相连接,在所述侧壁22上设置散热缺口 23,在所述上盖21的下方设置凹陷部25和凸起部26。
62.具体的,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在所述外壳2上设置凹陷部25和凸起部26,所述凸起部26与所述导热片3相接触。
63.该设置一方面用来进一步固定导热片3,防止热管1的滑动,进一步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安装时便于导热部件6的导热片3受到均匀的按压导热片3的压力。
64.所述凹陷部25的数量不做限定。所述凹陷部2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四个。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凹陷部25的数量为四个。
65.所述凸起部26的数量不做限定。所述凸起部2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三个。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凸起部26的数量为一个。
66.更具体的,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凹陷部25设置在所述上盖21 的下方的四周,所述凸起部26设置在所述上盖21的下方的中间。
67.具体的,在所底座41上设置第一齿牙结构44,在所述外壳2设置第二齿牙结构24,所述第二齿牙结构24与所述第一齿牙结构44相配合。
68.该设置一方面能避免导热部件6发生倾斜、掉落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安装时便于根据导热部件6的导热片3的硬度调整按压导热片3的压力。
69.此外,导热部件6的导热片3的热阻根据固定按压压力而变化。
70.更具体的,如图7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齿牙结构44设置在所述侧壁 22的内侧,所
述第二齿牙结构24设置在所述底座41的外侧。
71.所述第一齿牙结构44、第二齿牙结构24的结构不做限定。
72.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齿牙结构44 设置为凸块441,所述第二齿牙结构24设置为凹槽241,所述凸块441与所述凹槽241相配合。
73.该设置能避免导热部件6发生倾斜、掉落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安装稳定性。
74.更具体的,如图7和图10所示,所述凹槽241设置在所述侧壁22的内侧,所述凸块441设置在所述底座41的外侧。
75.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扼流圈4包括环形磁芯42和线圈43,所述环形磁芯42设置于所述底座41上,所述线圈43缠绕于所述环形磁芯42 上。
76.具体的,如图3、图4和图9所示,在所述底座41上设置第二安装孔411,所述第二安装孔411与所述线圈43相配合。
77.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在扼流圈上设置导热部件,可以通过导热部件将扼流圈上的热量进行集中和转移,从而实现高效散热;在扼流圈上设置外壳,外壳与底座相配合将所述导热部件固定在扼流圈上,便于安装导热部件的同时还能避免导热部件发生倾斜、掉落等问题,提高了扼流圈散热结构的安装稳定性。
78.实施例2
79.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使用如实施例1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
80.所述空调器与上述一种扼流圈散热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81.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