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以及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20940发布日期:2022-07-29 22:56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以及机箱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板体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以及机箱。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电器设备的机箱箱体的板体之间的连接是通过螺丝固定的,安装拆卸不方便,螺丝外露不美观。并且,当机箱箱体在潮湿环境下使用,或在室外使用时,螺丝容易生锈,导致板体之间的连接不可靠,也容易因为螺丝锈蚀导致螺丝不容易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板体之间的连接无需螺丝,结构可靠,外观简洁。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箱,板体之间的连接无需螺丝,结构可靠,外观简洁。
5.为达上述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包括:
7.第一板体,包括第一主板体以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主板体相连;
8.第二板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配合部;
9.其中,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可拆连接;所述第二板体处于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的连接状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部搭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板体通过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二板体。
10.可选地,所述第二板体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并排设置。
11.可选地,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第二主板体以及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主板体相连;所述第二配合部设于所述第二主板体,所述第一主板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配合部;
12.所述第二板体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所述第一配合部搭接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上方,所述第二板体通过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所述第一板体。
13.可选地,所述第二板体处于与所述连接状态时,在所述主板体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交错分布。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所述第一主板体向下凸出并在水平方向上向接近所述第二主板体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所述第二主板体向下凸出并在水平方向上向接近所述第一主板体的方向凸出。
15.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对所述第一主板体向接近所述第二主板体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主板体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主板体接近所述所述第二主板体一端的表面
为第一端部表面,所述第一端部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插槽连通的第一槽口;
16.所述第二支撑部相对所述第二主板体向接近所述第一主板体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主板体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主板体接近所述第一主板体一端的表面为第二端部表面,所述第二端部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插槽连通的第二槽口;
17.所述第二板体处于所述连接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二槽口插入所述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一槽口插入所述第二插槽。
18.可选地,所述第一主板体的下表面形成与所述第一插槽连通的第三槽口,所述第二主板体的下表面形成与所述第二插槽连通的第四槽口。
19.可选地,所述第一板体包括与所述第一主板体连接的第一装配板体,所述第一支撑部为设于所述第一装配板体上的开口朝上的第一拼装槽;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拼装槽沿所述第一板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沿所述第一板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20.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第二主板体,以及与所述第二主板体连接的第二装配板体,所述第二配合部为设于所述第二装配板体的向下延伸的第二拼装凸部;所述第二板体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第二拼装凸部插入所述第一拼装槽。
21.可选地,所述第一拼装槽为楔形槽,所述第二拼装凸部为楔形凸部;所述第一拼装槽的槽壁限制所述第二拼装凸部在所述第一板体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以及向下的移动。
22.为达上述目的之二,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23.一种机箱,包括:
24.主箱体,所述主箱体的上方形成开口;以及,
25.如上方案所述的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所述板体组件为盖板,所述盖板遮盖于所述开口;所述第一主板体与所述主箱体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主箱体连接。
2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以及机箱,通过板体之间的咬合连接的方式实现板体之间的可拆连接,板体之间无需使用螺丝进行紧固,便于拆装,外观更加简洁美观;并且,可以避免由于环境潮湿导致的螺丝生锈的问题。
附图说明
27.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中第二板体处于连接状态);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中第二板体处于连接状态);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之一;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之二;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中第二板体处于连接状态);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中第二板体处于连接状态);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之一;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之二;
36.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二板体处于连接状态);
3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之一;
38.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之二;
39.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二板体处于连接状态);
40.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之一;
41.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之二;
42.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二板体处于连接状态);
43.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之一;
44.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之二;
45.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五种实施例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中第二板体的侧视图;
46.图中:10、第一板体;11、第一主板体;111、第一配合部;112、第一端部表面;113、第一下表面;12、第一支撑部;13、第一装配板体;20、第二板体;21、第二主板体;211、第二配合部;212、第二端部表面;213、第二下表面;22、第二支撑部;23、第二装配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0.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其提供了一种无螺丝的板体连接方案,解决了螺丝安装带来的外观不美观以及生锈的问题。该板体组件可以应用于热泵机组机箱、或其他电子设备机箱,或需要应用盖板的结构中。
51.如图1-1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的一实施例中,该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为盖板,盖板包括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第二板体20与第一板体10之间通
过咬合结构可拆连接。
52.第一板体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主板体11以及第一支撑部12,第一板体10包括至少两个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第一支撑部12,咬合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12;第二板体20包括第二主板体21,第二主板体21的下方形成至少两个第二配合部211;第二配合部211与第一支撑部12一一对应配合;当第二板体20处于与第一板体10连接的连接状态时,第二配合部211挂搭在第一支撑部12的上方,也即,第一支撑部12支撑第二配合部211。
5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水平方向,指的是与第二主板体21的长宽平面平行的方向。
54.本实施例中,通过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部12,实现第一板体10对第二板体20的支撑。
55.现有技术中,机组机箱的两块板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一般通过螺钉固定,或采用卡接结构进行固定。
56.而本实施例中,盖板包括第一板体10以及第二板体20,当该盖板应用于机箱时,第一板体10与主箱体连接并相对固定,第二板体20与主箱体连接并相对固定,盖板内的板体之间搭接形成一个整体,以遮盖主箱体的上方开口或下方开口;通过配置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部12,可以提高第一板体10对第二板体20约束,提升盖板内板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如此,盖板内的板体之间的装配无需使用螺钉。
57.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还可以包括第三板体、第四板体等。
58.本实用新型的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通过咬合连接结构替代螺丝,外观更加简洁,顶盖用该结构可防止雨水导致螺丝生锈的问题,适用于户外、泳池、澡堂等容易受潮的场所。另外,盖板配置为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可拆连接,可进行盖板的局部拆除,便于后期灵活维护。
59.在其他实施例中,板体组件也可以为非盖板。
6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并排设置。
6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板体10通过第一支撑部12支撑第二板体20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板体之间的连接可靠度,将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配置为:在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二板体20支撑第一板体10,也即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互相支撑,如此实现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的相互咬合。
6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0还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部22,第二支撑部22与第二主板体21连接;相对应地,第一主板体11的下方形成至少两个第一配合部111;当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配合部111搭接在第二支撑部22的上方,第二板体20通过第二支撑部22支撑第一板体10。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2包括面向上方的第一支撑面,第一配合部111包括面向下方的第一配合面,第二支撑部22包括面向上方的第二支撑面,第二配合部211包括面向下方的第二配合面。
63.如此,第一配合面抵接第二支撑面,第二配合面抵接第一支撑面,从而使得:第一板体10向下的运动受到第二支撑面的限制约束,第一板体10向上的运动受到第二配合面的限制约束,第二板体20向下的运动受到第一支撑面的限制约束,第二板体20向上的运动受到第一配合面的限制约束。
64.因此,通过第一支撑部12与第二配合部211、第二支撑部22与第一配合部111之间的配合,可实现第一板体10与第二本体在竖直方向上的相互咬合、相对固定。
6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0处于与连接状态时,在主板体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上,第一支撑部12与第二支撑部22交错分布。
6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2设于第一板体10的下方或中部,第二支撑部22设于第二板体20的下方或中部,在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支撑部12隐藏于第二主板体21的下方或内部,第二支撑部22隐藏于第一主板体11的下方或内部。如此,可避免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由盖板的上方露出,可提升盖板整体的外观的简洁性。
67.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板体11与第一支撑部12一体成型,第二主板体21与第二支撑部22一体成型。
68.其中,第一主板体11与第一支撑部12之间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第二主板体21与第二支撑部22之间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
69.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板体11与第一支撑部12之间、第二主板体21与第二支撑部22之间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一体成型。第一主板体11与第一支撑部12之间、第二主板体21与第二支撑部22之间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70.在第一板体10包括第一支撑部12、第二板体20包括第二支撑部22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至少可以通过如下三种方式设置第一支撑部12以及第二支撑部22:
71.实施方式一:如图1至图4所示,在第一板体10中,第一支撑部12相对第一主板体11向下伸出并在水平方向上向接近第二主板体21的一侧伸出;在第二板体20中,第二支撑部22相对第二主板体21向下伸出并在水平方向上向接近第一主板体11的一侧伸出。
72.具体地,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第一支撑部12向下并向水平外侧伸出:第一主板体11在水平方向上接近第二主板体21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第一支撑部12相对第一连接端的端面凸出;在第一主板体1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支撑部12相对第一主板体11的下表面凸出。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第二支撑部22向下并向水平外侧伸出:第二主板体21在水平方向上接近第一主板体11的一端为第二连接端,第二支撑部22相对第二连接端的端面凸出;在第二主板体21的厚度方向上,第二支撑部22相对第二主板体21的下表面凸出。
73.其中,第一主板体11的下表面为第一下表面113,第二主板体的下表面为第二下表面213。
74.图1、图2中,第一主板体11与第二主板体21在水平方向上并排设置,第一支撑部12相对第一主板体11向右伸出,第二支撑部22相对第二主板体21向左伸出,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相互咬合,以实现互相支撑。
75.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在第二主板体21配置凹槽等结构,第一支撑部12也可以插至第二主板体21的下方,实现对第二板体20的支撑;同理地,无需在第一主板体11配置凹槽等结构,第二支撑部22也可以插至第一主板体11的下方,实现对第一板体10的支撑。采用此种方式配置第一支撑部12以及第二支撑部22,无需在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内开槽,结构简单,第一主板体11与第二主板体21的整体性更强,强度更高,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的连接强度更高。
76.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可隐藏在第二主板体21的下方,第二支撑部22可隐藏在第一主板体11的下方,盖板外观简洁平整。
77.由于第二支撑部22下方不受第一板体10阻挡,第一支撑部12下方不受第二板体20阻挡,当需要取出第二板体20时,将第二板体20与第一板体10之间的连接部位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分离,并将第二板体20转动,使第一连接端向下倾斜一定角度后,即可抽出第二板体20。同理地,需要取出第一板体10时,将第二板体20与第一板体10之间的连接部位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分离,并转动第一板体10一定角度,即可抽出第一板体10。
78.实施方式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相对第一主板体11向下凸出,第二支撑部22相对第二主板体21向下凸出,如此第一支撑部12与第二支撑部22会占用盖板下方的一定空间;当盖板下方的空间较为狭小时,为了避免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干涉盖板下方的器件,将第一支撑部12容纳在第二主板体21的内下部,将第二支撑部22容纳在第一主板体11的内下部,具体通过如下方式配置:
79.如图5至图8所示,第一支撑部12相对第一主板体11向接近第二主板体21的方向凸出,第一主板体11设有第一插槽;第一主板体11接近第二主板体21一端的端部表面为第一端部表面112,第一端部表面112上设有与第一插槽连通的第一槽口;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支撑部12通过第二槽口插入第二插槽。第二支撑部22相对第二主板体21向接近第一主板体21的方向凸出,第二主板体21设有第二插槽;第二主板体21接近第一主板体11一端的端部表面为第二端部表面212,第二端部表面212上设有与第二插槽连通的第二槽口;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二支撑部22通过第一槽口插入第二插槽。
80.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111为第一插槽的顶部槽壁,第二配合部211为第二插槽的顶部槽部。
81.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支撑部12的下表面与第二主板体21的下表面齐平,第二支撑部22的下表面与第一主板体11的下表面齐平;或者,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支撑部12的下表面高于第二主板体21的下表面齐平,第二支撑部22的下表面高于第一主板体11的下表面齐平。如此,通过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的避位,在第二板体20与第一板体10连接时,第一支撑部12不会相对第一主板体11、第二主板体21向下凸出,第二支撑部22不会相对第一主板体11、第二主板体21向下凸出,从而避免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干涉盖板下方的其他器件,提高盖板的适用范围。
82.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对第一支撑部12以及第二支撑部22的隐藏。
83.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主板体11的下表面设有与第一插槽连通的第三槽口,在第二主板体21的下表面设有与第二插槽连通的第四槽口;也即,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插槽设于第一主板体11的下方,第二插槽设于第二主板体21的下方。
84.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板体11的下方设有第三槽口,第二主板体21的下方设有第四槽口,便于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进行咬合拼装时,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能够分别发生向下地倾斜,便于第一支撑部12插入相邻两个第二支撑部22之间,便于第二支撑部22插入相邻两个第一支撑部12之间,实现两个板体之间的咬合拼装;第三槽口也可为第二支撑部22向下转动提供避位,便于第二板体20拆除,第四槽口也可为第一支撑部12向下转动提供避位,便于第一板体10拆除;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0与第一板体10之间的拆除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一相似,将相邻两块板体之间左右分离,并将板体向下倾斜一定角度,即可抽出任一板体。
85.实施方式三: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二基本一致的方
式配置,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支撑部12容纳在第二主板体21的内中部,将第二支撑部22容纳在第一主板体11的内中部。
86.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板主体设置第一插槽,在第二板主体设置第二插槽,并且在第一板主体的第一端部表面112形成第一槽口,在第二板主体的第二端部表面212形成第二槽口;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支撑部12通过第二槽口插入第二插槽,第二支撑部22通过第一槽口插入第一插槽。
87.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二的区别点在于,第一插槽设于第一板主体竖直方向上的中间部位,第二插槽设于第二板主体竖直方向上的中间部位,也即,在第一板主体的下表面不配置槽开口,在第二板主体的下表面不配置槽开口。
88.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111为第一插槽的槽顶壁,第二配合部211为第二插槽的槽顶壁。
89.另外,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插槽与第二插槽的下方槽壁可分别对第二支撑部22、第一支撑部12起到限位作用,可增加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约束关系,提高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的咬合结合可靠度。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对第一支撑部12以及第二支撑部22的隐藏。
90.如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左右对插,以使第一支撑部12插入第二主板体21的内部,第二支撑部22插入第一主板体11的内部,实现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的咬合拼装。在拆卸第一板体10或第二板体20时,在水平方向上,将板体左右分离即可。
9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2也可以相对第一板主体向上凸出,第二支撑部22也可以相对第二板主体向上凸出。
9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7所示,在第一板体10配置第一支撑部12、第二板体20配置第二支撑部22的基础上,将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配置为通过拼装的方式进行拼合固定,以增强盖板的强度以及可靠性。
93.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0还包括与第一主板体11连接的第一装配体,第一支撑部12为设于第一装配板体13的开口朝上的第一拼装槽,第一拼装槽的槽壁用于对第二配合部211提供向上的支撑力以及在水平方向上的支撑力;第一装配体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拼装槽,至少两个第一拼装槽沿第一板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沿第一板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94.相对应地,第二板体20包括与第二主板体21连接的第二装配板体23,第二配合部211为设于第二装配板体23的向下延伸的第二拼装凸部;第二装配板体23设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拼装凸部。
95.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二拼装凸部插入第一拼装槽。
96.其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所示,当第一拼装槽沿第一板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时,第一拼装槽的槽壁限制第二拼装凸部在第一板体10的长度方向以及向下的移动;如图15至图17所示,当第一拼装槽沿第一板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时,第一拼装槽的槽壁限制第二拼装凸部在第一板体10的宽度方向以及向下的移动。
97.在如图12至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拼装凸部向下、向左、向右的移动受到第一拼装槽的限制。在如图15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拼装凸部向下、向前、向后的移动受
到第一拼装槽的限制。其中,左右方向为第一板体10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为第一板体10的宽度方向。
98.由此,第一板体10通过支撑第二板体20,除了约束第二板体20向下移动的自由度,还约束第二板体20沿长度方向左右、或向前后移动的自由度。本实施例通过拼装的方式实现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的咬合连接,相对于第一支撑部12仅向上支撑第二配合部211的实施例,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
99.本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0与第一板体10通过上下对插的方式实现对插咬合连接,通过上下分离的方式实现任一板体的拆卸。
100.本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相邻第一支撑部12不仅在第一板体10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错开,还在第一板体10的厚度方向上相互错开;也即,至少两个第一支撑部12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如此设置,提高第一板体10对第二板体20的约束,提高板体间连接可靠性。
101.在本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第一拼装槽为矩形凹槽,第二拼装凸部为矩形凸部,如此,便于第二拼装凸部由上至下地直接插入第一拼装槽。
102.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5至图18所示,第一拼装槽为楔形槽,第二拼装凸部为楔形凸部,如此,第二拼装凸部可由上至下地插入第一拼装槽,由于拼装槽、拼装凸部均为楔形结构,当第二拼装凸部插入第一拼装槽后,第二板体20相对第一板体10向下移动的自由度、沿长度方向左右移动的自由度、沿宽度方向前后移动的自由度均受到限制。本实施方式采用榫卯咬合拼装的方式实现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的连接,不仅便于拆装,并且连接后结构更加可靠。
10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装配板体13还包括形成于相邻第一拼装槽之间的向上伸出的第一拼装凸部,第二装配板体23还包括形成于相邻第二拼装凸部之间的开口朝下的第二拼装槽;第二板体20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拼装凸部插入第二拼装槽,实现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的相互咬合,提高板体间连接的可靠性。
10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机箱,该机箱可以为但不限于热泵机组机箱。
105.在本实用新型的机箱的一实施例中,机箱包括主箱体以及上面任意实施例中的咬合连接的板体组件,该盖板由至少两块可拆分连接的板体连接组成。
106.主箱体的内部提供其他用电器件的安装空间;主箱体的上方形成开口;盖板遮盖于开口,第一主板体11与主箱体连接,第二主板体21与主箱体连接,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之间至少通过第一支撑部12与第二配合部211之间的配合,实现可拆连接。
107.本实施例中,盖板中的板件之间采用咬合连接的方式实现组装,安装拆卸方便,无需螺丝,避免螺丝外露影响盖板外观,盖板外观更加简洁,并且该盖板适用于潮湿环境,可避免由于雨水或其他水汽侵蚀螺丝导致螺丝生锈的问题。
108.当机箱内的用电器件需要进行维修更换时,可根据用电器件在机箱内的位置区域进行判断,可以仅拆下第一板体10,或仅拆下第二板体20,即可取出目标用电器件,无需将全部盖板拆卸下来,该机箱使用更加灵活,便于维护。
109.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
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11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111.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12.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