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片、发热装置以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6514发布日期:2022-06-25 07:34阅读:65来源:国知局
发热片、发热装置以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热片、具有该发热片的发热装置以及具有该发热装置的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2.授权公告号为cn21163287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加热均匀的发热管,该发热管包括片状的发热体,该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发热体的面上的各个点到玻璃管内壁的距离不相等,使面上各个点辐射到玻璃管壁上相同点的热量不同,从而玻璃管壁距离发热体近的区域的温度高于距离发热体远的区域的温度,导致玻璃管壁在圆周方向上的温度不均匀。
3.并且,其发热体包括第一发热部,第一发热部包括宽幅部和窄副部,宽幅部与窄副部在发热体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宽幅部的中间位置设有切缝,宽幅部构造为“回”字型结构,切缝的端部与宽幅部的端部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切缝的侧部与宽幅部的侧部之间的最小距离。这样,减小了切缝的端部与宽幅部的端部之间的电阻,增大了切缝的侧部与宽幅部的侧部之间的电阻,由于该发热体的电阻与温度成正比,使容器的内壁距离发热体较近的区域的温度降低,而距离发热体较远的区域的温度增大,从而使容器的内壁在圆周方向上的温度趋于一致,实现发热管的加热均匀。
4.但是,采用上述专利公开的技术获得的发热片在跌落时(尤其是竖直跌落时)易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发热片,能够改善发热片易断裂的现象。
6.本发明又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发热片的发热装置。
7.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发热装置的烹饪设备。
8.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片包括:发热片本体和连接在所述发热片本体的至少一端的发热片连接部,所述发热片本体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发热片本体的宽度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比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分窄。
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片,通过将发热片本体的宽度设计为在第一端和第二端比中间部分窄,能够提高发热片的抗拉强度,显著改善发热片易断裂的现象,提高了发热片的抗跌落能力,发热片的可靠性也得以加强。
10.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片本体的宽度在所述发热片的所述中间部分的中间位置最宽,且所述发热片本体的宽度自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向最宽的位置呈递增趋势。
11.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片本体的宽度自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向最宽的位置以线性方式递增。
12.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片本体的宽度自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向最宽的位置以阶梯方式递增。
13.可选地,相邻两个阶梯之间的宽度差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4mm。
14.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片本体的宽度自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向最宽的位置以弧形方式递增。
1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片本体包括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延伸第一预定长度的第一端部段、以及自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延伸第二预定长度的第二端部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段和所述第二端部段之间的中部段,所述第一端部段的宽度小于所述中部段的宽度,所述第二端部段的宽度小于所述中部段的宽度。
16.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预定长度和所述第二预定长度相等且所述第一端部段和所述第二端部段关于所述中部段对称布置。
17.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端部段的长度或所述第二端部段的长度是所述发热片本体的长度的1%-40%。
18.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端部段的长度或所述第二端部段的长度是所述中部段的长度的1.05-1.25倍。
19.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片本体包括自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延伸第一预定长度的第一端部段、以及自所述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端延伸第二预定长度的第二端部段,所述第一端部段和所述第二端部段相连接,且所述第一端部段和所述第二端部段连接处最宽。
20.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发热装置,包括上述的发热片。
2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装置,通过设置上述实施例的发热片,提高了发热装置的抗跌落能力,发热装置的发热片抗拉强度较好,发热片不易断裂,使得发热装置的可靠性得以加强。
22.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烹饪设备,包括上述的发热装置。
2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通过设置上述实施例的发热装置,提高了烹饪设备的抗跌落能力,烹饪设备中发热装置的发热片抗拉强度较好,发热片不易断裂,使得烹饪设备的可靠性得以加强。
24.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5.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片的示意图;
26.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片的示意图;
27.图3是发热片的两个第一发热部和一个第二发热部的连接示意图;
28.图4是图3中a-a的截面示意图;
29.图5是图3中d-d的截面示意图;
30.图6是不同的第二发热部宽度b1下a-a和d-d两个危险截面的最大拉应力值曲线图;
31.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片的示意图;
32.图8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片的示意图;
33.图9是根据本发明又再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片的示意图;
34.图10是图9中g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5.图1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片的示意图;
36.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片的示意图;
37.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片的示意图;
38.图14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片的示意图;
39.图15是根据本发明又再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片的示意图;
40.图16是图14-图15所示发热片的第一端部段和第二端部段的弧形轮廓线。
41.附图标记:
42.发热片10、第一发热部1、第二发热部2、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中部段5、内连接面6、发热片连接部7、第一端f1、第二端f2。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7.下面结合图1-图16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片10、发热装置以及烹饪设备。
48.参照图1-图2、图7-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片10可以包括发热片本体,发热片本体构造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结构。
49.发热片本体具有多个第一发热部1以及多个第二发热部2,多个第一发热部1在发热片本体的长度方向(即e1方向)上间隔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同一端(例如n1端)通过第二发热部2连接,且该相邻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与同一端相对的对侧端(例如n2端)间隔开。
50.换言之,多个第一发热部1和多个第二发热部2可以按照:一个第一发热部1

一个第二发热部2

另一个第一发热部1

另一个第二发热部2

再一个第一发热部1

再一个第二发热部2等的方式依次连接。以多个第一发热部1包括第一个第一发热部11、第二个第一发热部12、第三个第一发热部13且多个第二发热部2包括第一个第二发热部21、第二个第二发热部22、第三个第二发热部23为例,第一个第一发热部11的n1端与第一个第二发热部21的头部(图1中的左端)相连,第一个第二发热部21的尾部(图1中的右端)与第二个第一发热部12的n1端相连,第二个第一发热部12的n2端与第二个第二发热部22的头部相连,第二个第二发热部22的尾部与第三个第一发热部13的n2端相连,第三个第一发热部13的n1端与第三个第二发热部23的头部相连,依次类推,直至所有的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交替完成串联。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7、图9所示,多个第一发热部1可以相互平行布置,例如第一个第一发热部11、第二个第一发热部12、第三个第一发热部13相互平行布置。位于多个第一发热部1同一端的多个第二发热部2可以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位于多个第一发热部1同一端相对的对侧端的多个第二发热部2可以位于另一条直线上。换言之,位于发热片本体n1端的所有第二发热部2可以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位于发热片本体n2端的所有第二发热部2可以位于另一条直线上,例如在图1中,第一个第二发热部21、第三个第二发热部23位于n1端的同一条直线上,第二个第二发热部22与n2端的其它第二发热部2位于另一条直线上。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发热部1可以沿发热片本体的宽度方向(即n1-n2方向)延伸,同时也能实现多个第一发热部1相互平行布置。
53.其中在发热片本体的长度方向e1上,发热片本体的至少一段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构造为: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为c2,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为b1,b1和c2满足关系式:0.625≤b1/c2≤1.75,这样能够大幅提高满足该关系式的该段区域的抗拉强度和抗跌落能力,也就是说,当发热片10从高处跌落时,该区域不易断裂。
54.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指的是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的尺寸,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指的是第二发热部2在n1-n2方向上的尺寸。
55.在一些实施例中,仅一部分发热片本体上的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尺寸满足0.625≤b1/c2≤1.75,以保证这一部分发热片本体上的抗拉强度较高,不易断裂,抗跌落能力较好,另一部分发热片本体上的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尺寸不满足0.625≤b1/c2≤1.7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片本体的全部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的尺寸均满足0.625≤b1/c2≤1.75,以保证发热片本体整体的抗拉强度较高,不易断裂,抗跌落能力较好。
56.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片10的切型如图1-图3、图7-图9所示,b1/c2为发热片10的切型比例,b1/c2用来表征发热片10的形状,不同长度、不同功率的发热片10的切型比例不同,0.625≤b1/c2≤1.75为b1/c2的最佳切型比例范围,当b1/c2处于0.625-1.75这个取值范围内时,发热片10能保持较高的抗拉强度,断裂几率低,发热片10的抗跌落能力较好。
57.可选地,b1/c2=1.05,此时,b1和c2可以是b1=1.24、c2=1.18。当b1/c2=0.625,此时,b1和c2可以是b1=0.5、c2=0.8。b1/c2=1.75,此时,b1和c2可以是b1=1.4、c2=0.8。
58.对整个发热片10做跌落的数值仿真分析可知,在最靠近发热片10上部的切型处的
拉应力最大。对原因进行分析,根据能量守恒,重力势能等于动能和弹性势能之和,在发热片10跌落过程中,当发热片10的速度为0时,其弹性形变最大,此时发热片10最容易发生断裂,即重力势能等于弹性势能,此时拉力正比于下部发热片10的重力,所以发热片10最上部切型处最容易发生断裂。
59.两个第一发热部1和一个第二发热部2可组成一个如图3所示的发热单元,当发热片10竖直跌落时,此时发热片10的长度方向e1为竖直方向,对发热片10的任一发热单元做受力分析,假设发热片10的弹性系数为k,该发热单元下方所有单元的重量之和为m,则该发热单元所受的拉力为:
[0060][0061]
对发热片10最上部的一个发热单元做力学分析,该发热单元最容易发生断裂的两个截面为a-a截面和d-d截面,经计算得到,a-a截面和d-d截面这两个危险截面的最大拉应力表述为:
[0062][0063][0064]
其中,f为该发热单元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力,并且h为发热片10的跌落高度,b为发热单元在n1-n2方向上的总宽度,b1为第二发热部2在n1-n2方向上的宽度尺寸,b2为第一发热部1在n1-n2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并且b2=b-b1,c2为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的宽度尺寸,c1为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的间隙,t为发热片10的厚度。
[0065]
由上面两个最大拉应力的公式可以看出,减小发热片10的重量m,可以减小最大拉应力σ
a-a
和σ
d-d
;增加发热片10的厚度t,可以减小最大拉应力σ
a-a
和σ
d-d
;增大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可以减小σ
a-a
;增大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可以减小σ
d-d

[0066]
考虑到发热片10的功率为定值,即发热片10的电阻值为定值,在增大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的同时需减小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才能保持发热片10的电阻值不变;类似地,在增大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的同时需减小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才能保证发热片10的电阻值不变,即发热片10的电阻值不变,减小σ
a-a
时,σ
d-d
变大;减小σ
d-d
时,σ
a-a
变大,由此可得σ
a-a
与σ
d-d
的较大值最小时,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最高。发热片10切型比例为b1/c2,那么抗拉强度最高的切型比例b1/c2满足:min[max(σ
a-a

d-d
)]。
[0067]
发热片10的长度为l,电阻率为ρ,经计算,发热片10的总电阻值r近似表达为:
[0068][0069]
其中,r和c1为已知值,由r公式可得出b1和c2的关系式,将b1和c2的关系式代入σ
a-a
与σ
d-d
的公式中进行计算,发热单元的总宽度b取8mm,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从0.5mm到4mm进行计算,循环步长为0.01mm,得出不同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下a-a和d-d两个危险截面的最大拉应力值,如图6以及表1所示。在图6中,b1=1.24时,σ
a-a
、σ
d-d
相交于交点h处,此
时,c2=1.18,即b1/c2≈1.05,并且,σ
a-a
=σ
d-d
=9.68。而当b1/c2=0.625时,σ
a-a
=20.56,σ
d-d
=1.82;当b1/c2=0.8时,σ
a-a
=12.35,σ
d-d
=4.74;当b1/c2=1.2时,σ
a-a
=6.23,σ
d-d
=16.52;当b1/c2=1.75时,σ
a-a
=1.29,σ
d-d
=36.47。
[0070]
表1b1/c2与σ
a-a
、σ
d-d
的数值对照表
[0071]
b1/c20.6250.81.051.21.75σ
a-a
20.5612.359.686.231.29σ
d-d
1.824.749.6816.5236.47
[0072]
由表1可以看出,在0.625≤b1/c2≤1.75时,最大拉应力σ
a-a
和σ
d-d
均处于较小的数值范围内,该发热单元的抗拉强度较高,该发热单元不易断裂,使得发热片10的抗跌落能力较好。
[007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片10,通过在发热片本体上设置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和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满足0.625≤b1/c2≤1.75的区域,能够提高该区域的抗拉强度,显著改善该区域易断裂的现象,使该区域的抗跌落能力有所提升,进而提高了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和抗跌落能力,改善了发热片10的易断裂现象,发热片10的可靠性得以加强。
[0074]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发热片本体在长度方向e1上具有第一端f1和第二端f2,发热片本体包括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以及中部段5,第一端部段3自第一端f1向第二端f2延伸第一预定长度l3,第二端部段4自第二端f2向第一端f1延伸第二预定长度l4,中部段5连接在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之间。换言之,在图2的示例中,第一端部段3自左向右延伸且延伸长度为l3,第二端部段4自右向左延伸且延伸长度为l4,中部段5位于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之间,且中部段5的左端与第一端部段3连接,中部段5的右端与第二端部段4连接,中部段5的延伸长度为l5。
[0075]
其中第一端部段3和/或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满足关系式:0.625≤b1/c2≤1.75。
[0076]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所示,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均满足关系式:0.625≤b1/c2≤1.75,这样,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的抗拉强度较高、不易断裂、抗跌落能力较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仅第一端部段3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满足关系式:0.625≤b1/c2≤1.75,这样,第一端部段3的抗拉强度较高、不易断裂、抗跌落能力较好。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仅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满足关系式:0.625≤b1/c2≤1.75,这样,第二端部段4的抗拉强度较高、不易断裂、抗跌落能力较好。
[0077]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中部段5和第二端部段4中的每一段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均满足关系式:0.625≤b1/c2≤1.75,这样,第一端部段3、中部段5和第二端部段4中的每一段的抗拉强度较高、不易断裂、抗跌落能力较好。
[0078]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片10还可以包括发热片连接部7,发热片连接部7连接在发热片本体的至少一端,如图2所示,发热片连接部7可以位于发热片本体的纵向两端。发热片连接部7主要起到连接作用,发热片10通过发热片连接部7实现与其他零部件的连接,例如在将发热片10应用于发热管等发热装置时,发热片连接部7可以与发热装置的壳体连接,发热片连接部7上也可以连接导线。
[0079]
发热片本体是具有切型的部分,是发热片10的主发热区,发热片本体与发热片连
接部7之间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实现连接。发热片本体与发热片连接部7可以为导体,发热片10工作时,发热片连接部7也可以发热,但发热片连接部7的发热量一般较小,发热片连接部7的发热量远小于发热片本体的发热量。
[008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定长度l3和第二预定长度l4相等,且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关于中部段5对称布置。这样,当发热片10竖直跌落时,不论第一端部段3在上部,还是第二端部段4在上部,均可以保证上部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发热片10的断裂风险大大降低。
[008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或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是发热片本体的长度l的25%-45%。可选地,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是发热片本体的长度l的30%、35%或40%,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是发热片本体的长度l的30%、35%或40%。
[008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或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是中部段5的长度l5的1.05-1.25倍。也就是说,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大于中部段5的长度l5,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大于中部段5的长度l5,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较长,有利于提升发热片10整体的抗拉强度。
[0083]
可选地,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是中部段5的长度l5的1.1倍或1.2倍,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是中部段5的长度l5的1.1倍或1.2倍。
[0084]
由最大拉应力的公式可以看出,减小发热片10的重量m,可以减小最大拉应力σ
a-a
和σ
d-d
,提高抗拉强度。通过减小发热片10的宽度b能够有效降低发热片10的重量m,从而提高抗拉强度,如图7所示,发热片10的总宽度b可收窄至4mm,且b1/c2同时满足最佳切型比例范围0.625≤b1/c2≤1.75。
[0085]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或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横截面积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横截面积。第一发热部1的横截面可参照图3、图5中的d-d截面所示,其横截面积为s
d-d
=c2*t。
[0086]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或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由最大拉应力的公式分析可知,增大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可以减小σ
d-d
,因此,c2较大的区域,其最大拉应力σ
d-d
较小,抗拉强度较好。
[0087]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或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厚度t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厚度t。由最大拉应力的公式分析可知,增加发热片10的厚度t,可以减小最大拉应力σ
d-d
,因此,厚度t较大的区域,其最大拉应力σ
d-d
较小,抗拉强度较好。
[008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均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并且,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厚度t均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厚度t。
[0089]
也就是说,对于d-d截面的横截面积s
d-d
=c2*t,当某一段的截面的c2和t中的其中一个较大时,其对应的s
d-d
也就较大;当c2和t均比较大时,其对应的s
d-d
也较大。
[009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或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横截面积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横截面积。第二发热部2的横截面可参照图3、图4中的a-a截面所示,其横截面积为s
a-a
=b1*t。
[009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或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由最大拉应力的公式分析可知,增大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b1,可以减小σ
a-a
,因此,b1较大的区域,其最大拉应力σ
d-d
较小,抗拉强度较好。
[009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或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厚度t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厚度t。由最大拉应力的公式分析可知,增加发热片10的厚度t,可以减小最大拉应力σ
a-a
,因此,厚度t较大的区域,其最大拉应力σ
d-d
较小,抗拉强度较好。
[009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均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并且,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厚度t均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厚度t。
[0094]
也就是说,对于a-a截面的横截面积s
a-a
=b1*t,当某一段的截面的b1和t中的其中一个较大时,其对应的s
a-a
也就较大;当b1和t均比较大时,其对应的s
a-a
也较大。
[0095]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示,发热片本体在长度方向e1上具有第一端f1和第二端f2,发热片本体的宽度在第一端f1和第二端f2比位于第一端f1和第二端f2之间的中间部分窄。当图8所示的发热片本体包括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以及中部段5时,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较窄而中部段5最宽。
[0096]
具体而言,当发热片10竖直跌落时,发热片10的长度方向e1沿竖直方向,位于发热片10上部的发热单元所受力较大,最大拉应力较大,通过减小上部发热单元的宽度b,可以提高其抗拉强度。越靠近下部的发热单元所受力越小,最大拉应力越小,即发热片10中间部分比上端部分所受的最大拉应力小,因此在抗拉强度范围内,可以适当将发热片10中间部分的宽度加宽,这样,发热片10的电阻变大,发热片10功率变小,可以增大发热片10的功率设计范围,且满足跌落的可靠性需求,发热片10的切型如图8所示。
[0097]
发热片本体呈两端窄、中间宽的特点,每一切型单元的切型比例b1/c2可以均满足最佳切型比例范围0.625≤b1/c2≤1.75,使得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高、不易断裂、设计功率范围广。
[009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片本体构造为等厚度片状体,等厚度片状体加工容易。在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的连接处可以配置有加强结构,该加强结构有利于增加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连接处的强度,从而提升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降低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连接处的断裂风险。
[0099]
可选地,加强结构构造为加强片,加强片附着在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的连接处。加强片与发热片本体之间可以通过胶粘方式实现连接固定。可选地,加强片位于发热片本体的同一侧,这样方便在发热片本体的同一侧完成所有加强片的粘贴固定,简化了发热片10的加工工序。
[01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0所示,相邻两个第一发热部1与对应的第二发热部2的连接处的内连接面构造为弧形连接面。弧形连接面有利于减小第一发热部1与第二发热部2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现象,以提升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进一步降低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连接处的断裂风险。
[010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发热部1在长度方向e1上等间距分布,且多个
第二发热部2在长度方向e1上交替地位于发热片本体的两侧。例如,第一个第二发热部21位于n1端,第二个第二发热部22位于n2端,第三个第二发热部23位于n1端。
[010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b1和c2进一步满足关系式:0.8≤b1/c2≤1.45。
[0103]
可选地,b1/c2=0.9或1或1.09或1.1或1.2。当b1/c2=1.09时,b1和c2可以是b1=1.23、c2=1.13。
[0104]
发明人发现,当b1和c2满足0.625≤b1/c2≤1.75时,发热片本体便拥有较高的跌落强度。发明人进一步发现,在此基础之上,当b1较c2的数值大时,对发热片本体的跌落强度加强会进一步优化,也就是说,当b1/c2>1时效果更佳。在该技术启示下,发明人又发现,当b1和c2进一步满足关系式:1.05≤b1/c2≤1.45时,跌落防断裂效果最佳。
[0105]
具体而言,当b1/c2处于1.05≤b1/c2≤1.45时,发热片10拥有更高的跌落强度。因为在发热片10竖直跌落时,相较于发热单元的第一发热部1(也就是d-d截面所在的水平段),第二发热部2(也就是a-a截面所在的竖直段)不仅受一个拉力,还受一个弯矩,所以第二发热部2的强度设计应高于第一发热部1,此时b1/c2≥1.05。但当b1/c2过大时,发热片本体的电阻过小,无法满足发热片10小功率的设计需求,此时若额定电压为110v时,在满足跌落的要求下,发热片10功率很难低于300w,设计功率范围减小,因此,b1和c2还需满足b1/c2≤1.45。当然,在其他情形下(如跌落高度低、缓冲效果好、功率较大等情形下),b1和c2满足0.625≤b1/c2≤1.75时发热片本体便拥有较高的跌落强度。
[0106]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片10可以是石墨发热片,石墨作为发热片10的材料具有响应速度快、发热迅速的特点,在将石墨发热片运用到烤箱等烹饪设备上时,石墨发热片的红外波长与食物更加匹配,能大幅缩短食物烤制的速度。
[0107]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片10具有抗拉强度高、不易断裂、设计功率范围广的特点。
[0108]
下面参照图1-图5详细描述本发明第一个具体示例的发热片10。
[0109]
该发热片10包括发热片本体,发热片本体具有多个第一发热部1和多个第二发热部2,多个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相邻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一端通过第二发热部2连接且该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另一端间隔开。
[0110]
发热片本体包括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以及中部段5,第一端部段3自第一端f1向第二端f2延伸第一预定长度l3,第二端部段4自第二端f2向第一端f1延伸第二预定长度l4,中部段5连接在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之间,且中部段5的长度为l5,l3=l4>l5,并且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是中部段5的长度l5的1.1倍,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是中部段5的长度l5的1.1倍。
[0111]
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的宽度为c2,第二发热部2在n1-n2方向上的宽度为b1,并且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宽度c2,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厚度t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的厚度t,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宽度b1,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厚度t大于中部段5中所包括的第二发热部2的厚度t。
[0112]
第一端部段3、中部段5和第二端部段4中的每一段所包括的第一发热部1和第二发热部2均满足关系式:0.625≤b1/c2≤1.75,由此能够大幅提高该发热片10的抗跌落能力。
[0113]
下面参照图7详细描述本发明第一个具体示例的发热片10。
[0114]
该发热片10包括发热片本体,发热片本体具有多个第一发热部1和多个第二发热部2,多个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相邻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一端通过第二发热部2连接且该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另一端间隔开。该发热片10的总宽度b为4mm,且整体总宽度b一致。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的宽度为c2,第二发热部2在n1-n2方向上的宽度为b1,b1和c2满足关系式:0.625≤b1/c2≤1.75,由此能够大幅提高该发热片10的抗跌落能力。
[0115]
下面参照图8详细描述本发明第一个具体示例的发热片10。
[0116]
该发热片10包括发热片本体,发热片本体具有多个第一发热部1和多个第二发热部2,多个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相邻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一端通过第二发热部2连接且该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另一端间隔开。发热片本体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f1和第二端f2,发热片本体的宽度在发热片10的中间位置最宽,且发热片本体的宽度自第一端f1向最宽的位置以阶梯方式递增,发热片本体的宽度自第二端f2向最宽的位置以阶梯方式递增。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的宽度为c2,第二发热部2在n1-n2方向上的宽度为b1,b1和c2满足关系式:0.625≤b1/c2≤1.75,由此能够大幅提高该发热片10的抗跌落能力。
[0117]
下面参照图9-图10详细描述本发明第一个具体示例的发热片10。
[0118]
该发热片10包括发热片本体,发热片本体具有多个第一发热部1和多个第二发热部2,多个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相邻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一端通过第二发热部2连接且该两个第一发热部1在另一端间隔开。相邻两个第一发热部1与对应的第二发热部2的连接处的内连接面构造为弧形连接面。第一发热部1在e1方向上的宽度为c2,第二发热部2在n1-n2方向上的宽度为b1,b1和c2满足关系式:0.625≤b1/c2≤1.75,由此能够大幅提高该发热片10的抗跌落能力。
[0119]
下面结合图11-图16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片10。
[0120]
参照图11-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片10可以包括发热片本体和发热片连接部7。
[0121]
其中,发热片连接部7连接在发热片本体的至少一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15所示,发热片连接部7可以位于发热片本体的纵向两端。发热片连接部7主要起到连接作用,发热片10通过发热片连接部7实现与其他零部件的连接,例如在将发热片10应用于发热管等发热装置时,发热片连接部7可以与发热装置的壳体连接,发热片连接部7上也可以连接导线。
[0122]
发热片本体是具有切型的部分,是发热片10的主发热区,发热片本体与发热片连接部7之间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实现连接。发热片本体与发热片连接部7可以为导体,发热片10工作时,发热片连接部7也可以发热,但发热片连接部7的发热量一般较小,发热片连接部7的发热量远小于发热片本体的发热量。
[0123]
发热片本体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f1和第二端f2,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在第一端f1和第二端f2比位于第一端f1和第二端f2之间的中间部分窄。
[0124]
具体而言,中间部分位于第一端f1和第二端f2之间,从第一端f1向中间部分延伸时,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发生变化,靠近第一端f1的部分较窄,靠近中间部分时较宽。同样
地,从第二端f2向中间部分延伸时,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发生变化,靠近第二端f2的部分较窄,靠近中间部分时较宽。
[0125]
由上面σ
a-a
和σ
d-d
这两个最大拉应力的公式(2)和公式(3)可以看出,减小发热片10的宽度b,可以减小最大拉应力σ
a-a
。此外,发热片10的宽度b与重量m之间的关系式满足:
[0126]
m=ρt*(2b*c2+b1*c1)
ꢀꢀꢀꢀꢀꢀꢀꢀꢀꢀꢀꢀꢀꢀꢀꢀꢀꢀꢀꢀꢀꢀꢀꢀ
(5)
[0127]
由上面σ
a-a
和σ
d-d
这两个最大拉应力的公式(2)-公式(3)以及b与m的关系式(5)可以看出,减小发热片10的宽度b,能够减小m,因此也可以减小最大拉应力σ
a-a
和σ
d-d

[0128]
但考虑到发热片10的电阻r和重量m成正比,电阻r和重量m的关系为:
[0129]
m=a2*r
ꢀꢀꢀꢀꢀꢀꢀꢀꢀꢀꢀꢀꢀꢀꢀꢀꢀꢀꢀꢀꢀꢀꢀꢀꢀꢀꢀꢀꢀꢀꢀ
(6)
[0130]
其中,a为发热片10沿线程的横截面宽度,例如a是b1或c2,由公式(6)可以看出:发热片10的重量m越小,则电阻r越小,在发热片10额定电压下,其额定功率也就越大。
[0131]
为了增大发热片10额定功率设计范围,主要是实现大电压小功率的设计方案,同时参照公式(1),发热片10竖直跌落时,越靠近下部的发热单元,其所受拉力f越小,因此越靠近下部,设计的发热片10越宽;同时考虑到发热片10存在正反两个方向竖直跌落的情形,因此可将发热片10两端设计较窄、中间部分设计较宽,这样设计既保证了发热片10两端抗拉强度提高,又保证了发热片10电阻变化较小。
[013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片10,通过将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设计为在第一端f1和第二端f2比中间部分窄,能够提高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显著改善发热片10易断裂的现象,提高了发热片10的抗跌落能力,发热片10的可靠性也得以加强。
[0133]
参照图11-图15所示,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在发热片10的中间部分的中间位置最宽,且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自第一端f1或第二端f2向最宽的位置呈递增趋势,由此可以保证最宽的位置向第一端f1或第二端f2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大,从而显著改善第一端f1或第二端f2易断裂的现象。
[0134]
在具体实施例中,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自第一端f1向最宽的位置呈递增趋势,并且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自第二端f2向最宽的位置也呈递增趋势。在其他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端f1或第二端f2中仅一端向最宽的位置呈递增趋势,而另一端向最宽的位置可以先呈递减趋势再呈递增趋势。
[0135]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13所示,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自第一端f1向最宽的位置以线性方式递增。
[0136]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13所示,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自第二端f2向最宽的位置以线性方式递增。
[0137]
线性递增方式可以实现宽度b平稳递增,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变化更均匀。换言之,线性递增方式可以避免发热片本体的第一端f1与最宽的位置之间或者发热片本体的第二端f2与最宽的位置之间的宽度b尺寸产生较大突变而削弱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
[0138]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示,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自第一端f1向最宽的位置以阶梯方式递增。
[0139]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示,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自第二端f2向最宽的位置以阶梯方式递增。
[0140]
换言之,发热片本体至少包括两端加强段(较窄段)以及中间段,即发热片本体至
少分为3段,在加强段与中间段之间还可以包括若干过渡段,过渡段的数量取决于发热片10额定长度、额定功率、跌落高度等因素,即发热片本体从左到右依次为:加强段1、过渡段1、过渡段2、
……
、过渡段p、中间段、过渡段p+1、
……
、过渡段q(q》p)、
……
、加强段2。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加强段1与中间段之间的过渡段宽度逐级递增。在从右向左的方向上,加强段2与中间段之间的过渡段宽度逐级递增。
[0141]
阶梯递增方式可以实现宽度b的分区递增,同一个阶梯内的发热片10宽度相同,有利于简化发热片10的加工工序。同时,阶梯递增方式可以实现宽度逐级递增,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变化更均匀。换言之,阶梯递增方式也可以避免发热片本体的第一端f1与最宽的位置之间或者发热片本体的第二端f2与最宽的位置之间的宽度尺寸产生较大突变而削弱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
[0142]
可选地,相邻两个阶梯之间的宽度差不小于0.1mm且不大于4mm。例如,相邻两个阶梯之间的宽度差可以是0.5mm、1mm、1.5mm、2mm、2.5mm、3mm、3.5mm等。
[014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4-图16所示,发热片本体的宽度b自第一端f1或第二端f2向最宽的位置以弧形方式递增。
[0144]
可选地,发热片本体自第一端f1或第二端f2向着靠近发热片本体的纵向中心线t1的方向弯曲,如图14-图16所示,这样,可以更多地减少发热片10的重量m,从而减小最大拉应力σ
a-a
和σ
d-d
,提升抗拉强度。
[0145]
再次对竖直跌落的发热片10的发热单元进行分析,假设每个发热单元的重量为δm,该发热单元到发热片10底端的距离为l0,则该发热单元下部的发热片10重量为:
[0146][0147]
将公式(7)代入公式(2)和公式(3)中,若整条发热片10的每个发热单元危险截面的最大拉应力相同,则可以推导出:
[0148]
b=αl
0-0.5

ꢀꢀꢀꢀꢀꢀꢀꢀꢀꢀꢀꢀꢀꢀꢀꢀꢀꢀꢀꢀꢀ
(8)
[0149]
其中,α和β是与发热片10特征相关的两个系数,此时,宽度b与l0的-0.5次幂正相关,即发热片本体上满足公式(8)的区域的轮廓线为圆弧状,例如,下面提到的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的切型轮廓线为圆弧状。
[0150]
在图中未示出的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片本体也可以自第一端f1或第二端f2向着远离发热片本体的纵向中心线t1的方向弯曲。
[015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图12、图14所示,发热片本体包括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以及中部段5,第一端部段3自第一端f1向第二端f2延伸第一预定长度l3,第二端部段4自第二端f2向第一端f1延伸第二预定长度l4,中部段5连接在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之间。换言之,在图11-图12、图14的示例中,第一端部段3自左向右延伸且延伸长度为l3,第二端部段4自右向左延伸且延伸长度为l4,中部段5位于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之间,且中部段5的左端与第一端部段3连接,中部段5的右端与第二端部段4连接,中部段5的延伸长度为l5。
[0152]
第一端部段3的宽度小于中部段5的宽度,这样,第一端部段3的抗拉强度高于中部段5的抗拉强度,当发热片10竖直跌落且第一端部段3位于上部时,第一端部段3不易断裂。可选地,第一端部段3的宽度最小为4mm、最大为8mm。
[0153]
第二端部段4的宽度小于中部段5的宽度,这样,第二端部段4的抗拉强度高于中部段5的抗拉强度,当发热片10竖直跌落且第二端部段4位于上部时,第二端部段4不易断裂。可选地,第二端部段4的宽度最小为4mm、最大为8mm。
[0154]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定长度l3和第二预定长度l4相等,即l3=l4,且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关于中部段5对称布置。这样,当发热片10竖直跌落时,不论第一端部段3在上部,还是第二端部段4在上部,均可以保证上部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发热片10的断裂风险大大降低。
[0155]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或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是发热片本体的长度l的1%-40%。可选地,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是发热片本体的长度l的20%、25%、30%或35%,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是发热片本体的长度l的20%、25%、30%或35%。
[0156]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或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是中部段5的长度l5的1.05-1.25倍。也就是说,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大于中部段5的长度l5,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大于中部段5的长度l5,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较长,有利于提升发热片10整体的抗拉强度。当发热片10竖直跌落时,不论第一端部段3在上部,还是第二端部段4在上部,均可以保证上部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发热片10的断裂风险大大降低。
[0157]
可选地,第一端部段3的长度l3是中部段5的长度l5的1.1倍或1.2倍,第二端部段4的长度l4是中部段5的长度l5的1.1倍或1.2倍。
[0158]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预定长度l3和第二预定长度l4可以不相等,即l3≠l4。
[0159]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3、图15所示,发热片本体包括第一端部段3以及第二端部段4,第一端部段3自第一端f1向第二端f2延伸第一预定长度l3,第二端部段4自第二端f2向第一端f1延伸第二预定长度l4,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相连接。换言之,在图13、图15的示例中,第一端部段3自左向右延伸且延伸长度为l3,第二端部段4自右向左延伸且延伸长度为l4,第一端部段3的右端与第二端部段4的左端相连接。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连接处最宽,这样,从最宽位置向第一端l1或第二端l2延伸时,发热片10的抗拉强度逐渐加强,降低了发热片10的断裂风险。
[016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发热片10的宽度b指的是发热片10在n1-n2方向上的尺寸,l3、l4、l5、l指的是在e1方向上的尺寸。
[016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可以构造为阶梯递增段,如图11所示,且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第一端部段3的各级阶梯的宽度逐级递增。
[016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可以构造为线性递增段,如图12-图13所示,且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第一端部段3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直线段。
[016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部段3可以构造为弧形递增段,如图14-图15所示,且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第一端部段3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圆弧线。
[0164]
类似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部段4可以构造为阶梯递增段,如图11所示,且在从右向左的方向上,第二端部段4的各级阶梯的宽度逐级递增。
[016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部段4可以构造为线性递增段,如图12-图13所示,且在从右向左的方向上,第二端部段4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直线段。
[016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部段4可以构造为弧形递增段,如图14-图15所示,且在从
右向左的方向上,第二端部段4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圆弧线。
[0167]
在图中未示出的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片10可以构造为:第一端部段3为阶梯递增段、线性递增段、弧形递增段中的一种,而第二端部段4为阶梯递增段、线性递增段、弧形递增段中的另一种。
[0168]
图16是图14-图15所示发热片的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的弧形轮廓线,其中,第一端部段3的弧形轮廓线半径为r1,第二端部段4的弧形轮廓线半径为r2。在一些实施例中,r1与r2相等,由此,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结构相似,可以简化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的加工工艺。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r1与r2可以不相等,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0169]
下面参照图11详细描述本发明第一个具体示例的发热片10。
[0170]
该发热片10包括发热片本体和连接在发热片本体两端的发热片连接部7,发热片本体包括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以及中部段5,第一端部段3自第一端f1向第二端f2延伸第一预定长度l3,第二端部段4自第二端f2向第一端f1延伸第二预定长度l4,中部段5连接在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之间,中部段5的延伸长度为l5,l3=l4,且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为对称阶梯递增段。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第一端部段3的各级阶梯的宽度逐级递增;在从右向左的方向上,第二端部段4的各级阶梯的宽度逐级递增。
[0171]
下面参照图12详细描述本发明第一个具体示例的发热片10。
[0172]
该发热片10包括发热片本体和连接在发热片本体两端的发热片连接部7,发热片本体包括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以及中部段5,第一端部段3自第一端f1向第二端f2延伸第一预定长度l3,第二端部段4自第二端f2向第一端f1延伸第二预定长度l4,中部段5连接在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之间,中部段5的延伸长度为l5,l3=l4,且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为对称线性递增段。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第一端部段3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直线段;在从右向左的方向上,第二端部段4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直线段。
[0173]
下面参照图13详细描述本发明第一个具体示例的发热片10。
[0174]
该发热片10包括发热片本体和连接在发热片本体两端的发热片连接部7,发热片本体包括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第一端部段3自第一端f1向第二端f2延伸第一预定长度l3,第二端部段4自第二端f2向第一端f1延伸第二预定长度l4,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相连接,l3=l4,且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为对称线性递增段。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第一端部段3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直线段;在从右向左的方向上,第二端部段4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直线段。
[0175]
下面参照图14详细描述本发明第一个具体示例的发热片10。
[0176]
该发热片10包括发热片本体和连接在发热片本体两端的发热片连接部7,发热片本体包括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以及中部段5,第一端部段3自第一端f1向第二端f2延伸第一预定长度l3,第二端部段4自第二端f2向第一端f1延伸第二预定长度l4,中部段5连接在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之间,中部段5的延伸长度为l5,l3=l4,且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为对称弧形递增段。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第一端部段3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圆弧线。在从右向左的方向上,第二端部段4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圆弧线。
[0177]
下面参照图15详细描述本发明第一个具体示例的发热片10。
[0178]
该发热片10包括发热片本体和连接在发热片本体两端的发热片连接部7,发热片本体包括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第一端部段3自第一端f1向第二端f2延伸第一预定长度l3,第二端部段4自第二端f2向第一端f1延伸第二预定长度l4,第一端部段3和第二端部段4相连接,l3=l4,且第一端部段3、第二端部段4为对称弧形递增段。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第一端部段3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圆弧线。在从右向左的方向上,第二端部段4的宽度轮廓线为距离逐渐增大的两条圆弧线。
[0179]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发热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发热片10。
[018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发热装置,通过设置上述实施例的发热片10,提高了发热装置的抗跌落能力,发热装置的发热片10抗拉强度较好,发热片10不易断裂,使得发热装置的可靠性得以加强。
[0181]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烹饪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发热装置。
[0182]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烹饪设备可以是烤箱,也可以是其它装配有发热装置的烹饪设备。
[018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设备,通过设置上述实施例的发热装置,提高了烹饪设备的抗跌落能力,烹饪设备中发热装置的发热片10抗拉强度较好,发热片10不易断裂,使得烹饪设备的可靠性得以加强。
[018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0185]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