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电器,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1、电磁炉、电磁灶等各种加热设备主要是通过导磁性材料的加热器具,由电磁感应涡流产生的热,来加热器具内的物质等,其具有加热速度快、节能安全的优点,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加热设备在使用时需要实时测温,一方面可以避免温度过高发生故障,另一方面目前许多带数显的电器均可实时显示温度,便于用户使用。
2、为了避免电磁加热组件工作时对外部的金属件产生影响,电磁加热组件通常密封封装在壳体中,导致目前的电磁加热设备在工作时内部温度较高,影响电磁加热设备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目前电磁加热设备存在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设置散热组件对装置内部降温,提高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
2、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
3、基座,设有安装腔和用于放置被加热物体的加热位;
4、电磁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5、测温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于检测所述被加热物体的温度;
6、电控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和所述测温组件均电连接;
7、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和/或所述电控板降温。
8、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基座、电磁加热组件、测温组件、散热组件和电控板,电磁加热组件电磁加热组件作用于放置在加热位上的被加热物体,使得被加热物体的导磁材料感应交变磁场而产生电涡流,电涡流产生热量,进而能够加热被加热物体。测温组件位于安装腔内,采用非接触式测温技术检测被加热物体的加热温度。本技术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中还设有散热组件,散热组件能够对电磁加热组件和/或电控板降温,散热组件能够及时排出电磁加热组件和/或电控板的高温,提高该电磁加热装置的使用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和磁条;所述测温组件包括测温线圈,沿所述线圈盘的中心轴的轴向,所述测温线圈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外。
10、通过将电磁加热组件中用于加热的部件设置为线圈盘,线圈盘整体呈盘装,厚度小,便于装配,使得基座的厚度变得更薄,增加基座的美观性;磁条用于形成磁力线的闭合回路。通过设置测温线圈,测温线圈感应被加热物体的电涡流,进而能够获取被加热物体的加热温度,利用电磁耦合作用实现精准、高效测温,测温误差可控制在±2℃以内。相比于传统的红外测温元件容易受到外界灰尘、水渍的影响,使用的时间越长测量精度越低,采用磁耦合测温技术,使用环境中的灰尘、水渍均不会影响测温组件,抗干扰性好,从而保证本技术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在长时间工作后仍能保证较高的测温精度,从而能够配合电控板实现精确控温。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测温线圈与所述线圈盘同轴设置;沿所述中心轴的轴向,所述测温线圈的靠近所述线圈盘的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磁条的靠近所述测温线圈的表面具有间距h;所述间距h为-5mm≤h≤10mm。
12、通过设置测温线圈与线圈盘共中心轴,一方面沿周向,测温线圈所处磁场均匀分布,另一方面能够合理利用线圈盘缠绕时所形成的中心空间,为测温组件提供安装空间,使得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装配更紧凑,有利于该电磁加热装置的小型化。通过设置该间距h,能够降低测温线圈与线圈盘同轴设置时,磁条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
14、托架,连接于所述线圈盘和所述磁条,所述托架设有中心空腔和第一环槽,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第一环槽中;
15、所述测温组件还包括测温支架,所述测温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中心空腔中;所述测温支架设有第二环槽,所述测温线圈设于所述第二环槽中。
16、通过设置托架,便于线圈盘、磁条和测温组件的安装。通过设置测温支架,便于测温线圈的安装。通过在托架中设置中心空腔以安装测温支架,一方面方便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的拆装;另一方面能够合理利用线圈盘缠绕时所形成的中心空间,为测温组件提供安装空间,使得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装配更紧凑,有利于该电磁加热装置的小型化。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
18、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测温支架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19、温度开关,设于所述测温支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或所述基座上,且所述温度开关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20、所述测温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测温支架上、且位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测温支架之间。
21、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且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测温支架上,由于测温支架更靠近基座,能够直接检测基座的温度,在基座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系统会停止加热,通过设置温度开关,温度开关能够在温度过高或者发生短路时断开电磁加热组件的电路,使得电磁加热组件停止产生交变磁场,提高电磁加热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在温度传感器与测温支架之间设置弹性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保证温度传感器始终靠近基座,提高基座温度的检测精度。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
23、隔磁件,连接于所述基座或所述电磁加热组件,且位于所述测温线圈远离所述加热位的一侧;
24、绝缘件,设于所述隔磁件与所述电控板之间;所述绝缘件与所述隔磁件为复合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25、通过在测温线圈远离加热位的一侧设置隔磁件,来对外界的电磁场进行屏蔽,避免测温组件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进一步地保证测温组件的测温准确度。并且,该隔磁件还能避免当电磁加热装置靠近其他金属物体放置、尤其是当电磁加热装置放置在金属台面上时,金属物体或金属台面受到电磁加热装置内磁场作用可能会被加热的问题,进而降低了电磁加热装置在使用时对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在隔磁件与电控板之间设置的绝缘件,使得电控板即使与绝缘件相接时,也不会产生电控板上引脚间出现电路导通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的绝缘件能有效缩短隔磁件与电控板之间的安全距离,使隔磁件能更靠近电控板设置,从而减小基座内隔磁件与电控板的装配空间。一体式结构绝缘件和隔磁件的体积更小,在装配时能进一步地缩小装配空间,使得基座的厚度变得更薄,增加基座的美观性。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27、吹风装置,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用于形成风流;
28、分流支架,设于所述风流的流动路径中;
29、其中,所述分流支架将所述风流分隔为吹向所述电磁加热组件的相对两侧的第一风束和第二风束。
30、通过将散热组件设置为包括吹风装置和分流支架,吹风装置转动形成风流,分流支架安装在吹风装置所形成的风流的流动路径中,使得风流在流动路径中上流动时会流经分流支架,分流支架能够将风流分隔为两束风束,两束风束分别吹向电磁加热组件的相对的两侧,增加电磁加热组件的散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支架包括:
32、安装架,设于所述吹风装置的出风端;
33、导风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架,所述分流支架具有与所述吹风装置的出风方向呈角度设置的导风;所述导风面为平面或弧面。
34、通过将分流支架设置在吹风装置的出风端,且在分流支架上设置相对于吹风装置出风方向倾斜的导风面,使得其中一部分风流能够经平面或弧面的导风面引导,改变原本的流动方向,并且这种流向改变是可控的,能够基于吹风装置、分流支架和发热件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导风面,使得第一风束与第二风束的流向产生差别、吹向设定的位置,实现定向散热,或者使得第一风束与第二风束的风量产生差别,以匹配发热件不同位置的散热需求。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吹风装置为风扇;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围边,所述围边的垂直于所述风扇的轴向的截面形状呈弧线或沿风扇转动方向曲率呈增大趋势的曲线;所述围边设于所述风扇的周向外围,且所述围边与所述风扇的扇叶具有间距l,且1mm≤l≤10mm。
36、吹风装置采用风扇,风扇体积较小,便于安装;通过在风扇的外周侧设置围边,围边能够阻挡风扇圆周侧的风流向外扩散,保证风流尽可能多地被利用。通过合理设置围边与风扇扇叶的尖部的间距,既能提高风流的利用率,又能够降低围边所产生的风阻。
3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设有第一挡筋和第二挡筋,所述第一挡筋和所述第二挡筋均伸入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第一挡筋设于所述线圈盘的外围,所述第二挡筋设于所述风扇的外围。
38、通过设置挡筋,保证流经加热组件的风流能够尽可能地被利用,风流尽量多地流过加热组件的靠近上盖的侧面、对加热组件散热,而不会四处流走散失。
3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还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间隔设置,所述出风口远离所述加热位;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加热位分布于所述基座的两相对侧面上。
40、通过将进风口与出风口间隔分布,避免进出风相互干扰。由于加热位用于放置被加热物体,物体加热时会释放热量,因此加热位处的温度通常高于环境温度,通过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远离加热位,避免进风气流被加热而影响散热效果,另外用户从装置正面看不到进风口和出风口,产品外观较美观。
4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包括支撑壳体和上盖,所述支撑壳体和所述上盖合围成所述安装腔;所述加热位位于所述上盖上;
42、所述支撑壳体设有挡水件和排水孔,所述电控板位于所述挡水件所围区域中。
43、通过将基座设置为包括支撑壳体和上盖的分体式结构,便于基座内部组件的安装;通过设置挡水件和排水孔,挡水件起挡水的作用,防止电控板接触水,提高产品可靠性。排水孔便于及时排出基座内的液体。
4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显示组件,设于所述上盖,且与所述加热位并排设置;所述显示组件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45、所述出风口远离所述显示组件,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支撑壳体的底面。
46、通过设置显示组件方便用户操作该电磁加热装置,例如设定开关机、设定加热温度、设定保温时间等。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支撑壳体的远离显示组件的位置,进风口设置在支撑壳体的底面,具有如下优点:1、用户在操作显示组件时,不会感觉到出风口吹出的热风,使用体验较好;2、用户从该电磁加热装置正面看不到进风口和出风口,产品外观较美观。
4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组件,包括:
48、安装件,与所述上盖或所述支撑壳体连接,所述安装件具有容纳腔和用于走线的走线间隙;
49、显示板,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50、挡光件,设于所述容纳腔中,并与所述显示板连接;
51、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缝隙中。
52、通过将该显示组件设置为包括安装件、显示板和密封件,其中,显示板设于安装件的容纳腔内,用于显示操作信息和使用状态信息;安装件安装在电器的壳体上,用于安置显示板,并将显示板安装在电器的壳体上,密封件设置在安装件和壳体之间的缝隙中,能够避免电器外界的颗粒、灰尘、尤其是水渍等杂质顺着缝隙进入到显示组件内部或者电器的壳体内,而导致显示板的使用受到影响的问题。通过设置挡光件的使得显示板在使用时,显示板上的发光元件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以使面板的成像效果更好。
53、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设备,包括:
54、上述的电磁加热装置;
55、加热容器,设于所述加热位。
56、由于该电磁加热设备设置有上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因此相应具有上述电磁加热装置的技术效果,并且电磁加热装置的控温效果好,测温组件抗干扰性强,能够提高整个电磁加热设备的控温精度、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容器,包括:
58、底盖,用于与所述电磁加热装置的加热位定位装配;
59、非金属材质的容器主体,具有带导磁层的加热端,且所述加热端位于所述底盖内;
60、固定环,套设于所述加热端,且与所述底盖可拆卸连接;
61、密封件,夹设于所述底盖与所述台阶结构之间、所述底盖与所述固定环之间或者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台阶结构之间;
62、隔热件,设于所述导磁层与所述底盖之间。
63、通过将加热容器的容器主体设置为非金属材质,一方面不会出现锈蚀问题,另一方面不需要使用密封件或者固定胶,食品安全等级更高。由于容器主体采用非金属材质,本身无法通过电磁感应被加热,因此在容器主体的加热端印刷或喷涂导磁层,导磁层受到变化的磁场作用会发热,热量从加热端传递到容器主体的其他部分,进而传递至容器内盛装的物质。由于导磁层直接设置在容器主体上,二者之间没有间隙,因此该加热容器加热效率高。固定环和底盖共同保护加热端和导磁层,底盖与固定环连接后,容器主体、底盖、固定环和密封件共同形成封闭的保护腔,加热端及其导磁层位于该保护腔中,从而对导磁层形成良好的保护,提高产品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此外,由于容器主体采用非金属材质,难以进行机械加工,通过设置固定环便于底盖的装配,使得底盖能够拆卸更换,便于该加热容器的维修。通过在导磁层与底盖之间设置隔热件,防止表面温度较高的导磁层直接与底盖接触,底盖温度太高带来的意外风险。
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件中设有贯通的气孔;
65、和/或,所述底盖上设有连通所述底盖内腔的通孔,所述通孔中设有防水透气膜、弹性密封件或单向阀。
66、通过在密封件中设置贯通内外的气孔,由于液体本身的表面张力,使得液体难以通过该气孔,但底盖内气体受热膨胀时可以通过该气孔排出,从而保证底盖内外气压平衡。通过设置防水透气膜、弹性密封件或单向阀,均能够避免外部的液体进入底盖内部,但是底盖内气体受热膨胀时可以通过防水透气膜、弹性密封件或单向阀排出,从而保证底盖内外气压平衡。
6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容器,包括:
68、非金属材质的容器主体,具有带导磁层的加热端;
69、防护层和/或防护套,设于所述加热端,且覆盖于所述导磁层。
70、通过在容器主体的加热端设置防护层和/或防护套,能够防止导磁层接触水,并且保护导磁层被划伤。由于不需要设置其他零件,该加热容器的结构更为简单。此外,放置壶体时,防护套接触桌/台面,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容器主体避免受到大的冲击力;另外即使容器主体底部温度较高,由于不会接触台/面,能够较好的保护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