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诊断的obd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汽车诊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诊断的obd装置。
背景技术:2.obd是“车载诊断系统”,这个系统随时监控发动机的运行状况和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有可能引起排放超标的情况,会马上发出警示,当系统出现故障时,故障灯或检查发动机警告灯亮,同时obd系统会将故障信息存入存储器,通过标准的诊断仪器和诊断接口可以以故障码的形式读取相关信息,根据故障码的提示,维修人员能迅速准确地确定故障的性质和部位,它采用集原车行车电脑检测技术、gprs数据传输技术、gsm无线通信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于一体,通过obd远程读取车辆故障码并传送到手机app,让车主及时知道车辆故障信息。
3.中国专利cn212933329u公开了一种obd诊断装置及汽车,该obd诊断装置包括:诊断主机;诊断线,诊断线设置在诊断主机上;obd接口公端,具有通信针脚,与汽车obd接口母端进行连接;控制器,设置于诊断主机内,控制器的输入端通过诊断线与obd接口公端连接,用于控制获取汽车的故障信息;obd接口公端,用于与汽车进行通信,以及经汽车obd接口母端输出电源为控制器供电。降低了应用于汽车中的obd诊断装置的成本。
4.但是上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尤其在炎热的天气下,使用者的手掌由于与装置紧密接触,导致其透气性不佳,从而导致使用者的手掌容易出现汗渍,不利于对装置进行操作,并且当汗渍进入到装置内部时会加速电子元部件的老化和损坏。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车辆诊断的obd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诊断的obd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尤其在炎热的天气下,使用者的手掌由于与装置紧密接触,导致其透气性不佳,从而导致使用者的手掌容易出现汗渍,不利于对装置进行操作,并且当汗渍进入到装置内部时会加速电子元部件的老化和损坏的问题。
7.基于上述思路,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外侧的保护框,所述保护框的后侧至少设置有两个凸条,所述凸条的内部设为中空状,且两个凸条相对的一侧面上均开设有贯穿的排气孔;
8.所述保护框的后侧面上开设有滑槽,所述凸条滑动连接于滑槽内部,所述凸条和保护框之间区域设置为密封腔室,所述凸条的内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进气孔,当凸条沿着滑槽向内移动时,密封腔室内部的气体通过进气孔挤压至凸条的内部,并通过凸条上的排气孔排出。
9.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凸条的内侧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滑槽相对凸条的侧面上开设有与限位组件相配合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靠近凸条的一端设置有向着孔内方向延伸的限位凸起。
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凸条内侧面上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上设置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板,所述通孔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顶部设置为斜面,同侧的支撑板和限位块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
1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顶压单元,当保护框上两侧的凸条相互错开时,顶压单元相对于限位块向外突出,当两侧的凸条共线时,顶压单元被收纳至限位块内部。
12.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压单元包括铰接于限位块斜面上的顶杆,所述限位块顶部斜面上开设有与顶杆相配合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部底面上开设有盲孔,所述盲孔内部底面和顶杆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顶杆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拉绳,第一拉绳的一端与顶杆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向下延伸通过两个支撑板之间后延伸通过凸条的内部并向上延伸至凸条的顶部外侧。
13.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凸条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管,两个套管相对的一端均滑动设置有磁铁,两个所述套管上的磁铁磁性相反,所述第一拉绳延伸至凸条顶部的一端则延伸至套管内部并与磁铁的侧面相固定。
14.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套管内部固定连接有挡环,所述挡环和磁铁置于套管内部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挡环和磁铁相固定。
15.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收纳槽的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有挡块,当顶杆向着远离支撑板的方向转动至水平位置时与挡块相接触。
16.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块靠近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的一端与限位块靠近支撑板的一面固定连接,上下两个第二拉绳的另一端向下延伸之后合成一股穿过限位杆和保护框并延伸至保护框的外侧,所述第二拉绳延伸至保护框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环。
17.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凸条的内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滑槽上与凸条相对的一侧面上开设有与定位杆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凸条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固定连接于保护框和凸条之间。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当使用者手持装置时,手掌按压在凸条上使其与壳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当使用者对凸条的握持力增大时,可以带动凸条沿着滑槽向内移动,从而通过凸条对密封腔室进行挤压,使得密封腔室内部的气体通过进气孔被挤压至凸条内部,进而通过凸条上的排气孔排出,以此来增加手持装置时的透气性,避免手掌上滋生汗渍,而通过设置的第一弹簧有利于凸条的复位,从而使得凸条可以反复对密封腔室进行挤压,使得排气孔可以持续地排出气体。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20.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发明的保护框剖视图;
22.图3是本发明的套管和磁铁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发明图3的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发明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本发明图2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本发明图6的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发明的限位块和顶杆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本发明的第四弹簧结构示意图;
29.图10是本发明的拉环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壳体;2、保护框;3、拉环;4、凸条;5、排气孔;6、限位杆;7、限位孔;8、第二拉绳;9、定位孔;10、定位杆;11、第一拉绳;12、第一弹簧;13、进气孔;14、磁铁;15、套管;16、顶杆;17、限位块;18、第二弹簧;19、支撑板;20、通孔;21、第三弹簧;22、盲孔;23、挡块;24、收纳槽;25、第四弹簧;26、挡环;27、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31.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车辆诊断的obd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和设置于装置本体外侧的壳体1,壳体1的外侧套设有保护框2,用于对装置本体进行保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手握在保护框2的外侧进行操作,但是由于操作者手掌与壳体1的接触,导致其透气性较差,从而使得手掌上容易出汗,不利于对装置进行操作,并且汗渍进入到装置本体内部时容易造成相关零部件的损坏。
32.因此,在保护框2的后侧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凸条4,当使用者操作时,顶出凸条4,使其外移动至保护框2的外侧,此时手握装置时,通过设置的凸条4,使得手掌与壳体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提高其透气性,避免手掌避免出现汗渍。
33.如图2所示,而为了进一步避免手掌位置出汗,凸条4的内部设为中空状,并且两个凸条4相对的一侧面上均开设有贯穿的排气孔5,使得凸条4内部的气体可以通过排气孔5排出并经过操作者手掌和壳体1之间。
34.进一步地,在保护框2的后侧面上开设有滑槽,而凸条4则滑动连接于此滑槽内部,为了提高凸条4滑动的稳定性,在凸条4的内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杆10,同时滑槽上与凸条4相对的一侧面上开设有与定位杆10相配合的定位孔9,而定位杆10则滑动连接于定位孔9内部,使得凸条4稳定滑动于滑槽内部,而为了凸条4被压进滑槽内部之后能够复位,在凸条4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弹簧12,第一弹簧12固定连接于保护框2和凸条4之间。
35.更进一步地,将凸条4内侧和保护框2之间区域设置为密封腔室,而凸条4的外侧套设有密封条,以此来增加凸条4与保护框2之间连接的密封性,同时,在凸条4的内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进气孔13,当凸条4沿着滑槽向内移动时,可以将密封腔室内部的气体通过进气孔13挤压至凸条4的内部,并通过凸条4上的排气孔5排出。
36.实际使用过程中,当使用者手持装置时,手掌按压在凸条4上使其与壳体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当使用者对凸条4的握持力增大时,可以带动凸条4沿着滑槽向内移动,从而通过凸条4对密封腔室进行挤压,使得密封腔室内部的气体通过进气孔13被挤压至凸条4内部,进而通过凸条4上的排气孔5排出,以此来增加手持装置时的透气性,避免手掌上滋生汗渍,而通过设置的第一弹簧12有利于凸条4的复位,从而使得凸条4可以反复对密封腔室进行挤压,使得排气孔5可以持续地排出气体。
37.如图2、6-10所示,而为了不使用时将凸条4稳定收纳在滑槽内部,在凸条4的内侧
设置有限位组件,而滑槽相对凸条4的侧面上开设有与限位组件相配合的限位孔7,限位孔7靠近凸条4的一端设置有向着孔内方向延伸的限位凸起27,当限位组件穿入到限位孔7内时,通过限位凸起27与限位组件的配合可以对凸条4进行固定,使其稳定置于滑槽内部。
38.具体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凸条4内侧面上的限位杆6,限位杆6上设置有贯穿的通孔20,通孔20内部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板19,同时,在通孔20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7,限位块17的顶部设置为斜面,且向着限位孔7的方向倾斜,限位块17设置于支撑板19的外侧,在同侧的支撑板19和限位块17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8。
39.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手持装置带动凸条4向着滑槽内部移动时,可以带动限位杆6向着滑槽内部移动并穿过滑槽内壁上的限位孔7,通过限位凸起27对限位块17的挤压,使得限位块17克服第二弹簧18的作用力顺着通孔20滑动逐渐靠近支撑板19,从而将限位块17挤压至通孔20内部,当限位块17完全通过限位凸起27时,第二弹簧18带动限位块17向上移动进行复位,此时限位块17会卡在限位凸起27的内侧,从而将限位块17和限位杆6进行固定,使得凸条4收纳至滑槽内部,有利于减小装置整体的体积,从而便于收纳。
40.除此之外,为了使用时能够将凸条4移出到滑槽的外侧,在限位块17靠近支撑板19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拉绳8,第二拉绳8的一端与限位块17靠近支撑板19的一面固定连接,而上下两个第二拉绳8的另一端向下延伸之后合成一股穿过限位杆6和保护框2并延伸至保护框2的外侧,第二拉绳8延伸至保护框2外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环3。
41.同时,为了第二拉绳8的稳定移动,在通孔20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滑轮,第二拉绳8向下延伸之后在第一滑轮处弯折并沿着水平方向穿出保护框2,通过设置的第一滑轮有利于第二拉绳8的转向,使得第二拉绳8稳定移动。
42.实际使用时,当需要将凸条4挤出滑槽时,可以拉动拉环3,通过拉环3拉动第二拉绳8,利用第二拉绳8可以拉动限位块17顺着通孔20向下移动从而收纳至通孔20内部,此时在第一弹簧12的作用力下可以将凸条4推出滑槽,从而便于使用者握持。
43.如图2-5所示,而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对凸条4的按压力较大,使得凸条4上的定位杆10卡合在限位孔7内部,在限位块17上设置有顶压单元,当保护框2上两侧的凸条4相互错开时,顶压单元相对于限位块17向外突出,当限位块17移动至限位孔7处时,通过顶压单元的限位,可以避免限位块17移动至限位孔7内部,从而可以避免凸条4收纳至滑槽内部,使得凸条4上的排气孔5始终置于保护框2的外侧,从而使得排出的气体可以从手掌和壳体1之间流过,而当两侧的凸条4共线时,顶压单元被收纳至限位块17内部,此时限位块17可以移动至限位孔7内部,从而将定位杆10和凸条4收纳至滑槽内部。
44.具体地,顶压单元包括铰接于限位块17斜面上的顶杆16,具体地,在限位块17顶部斜面上开设有收纳槽24,而顶杆16的一端置于收纳槽24内部并通过销钉与限位块17相铰接,在收纳槽24的内部顶端固定连接有挡块23,当顶杆16向着远离支撑板19的方向转动至水平位置时与挡块23相接触,通过设置的挡块23对顶杆16进行限位,避免其继续转动,在收纳槽24内部底面上还开设有盲孔22,盲孔22内部设置有第三弹簧21,第三弹簧21设置于盲孔22内部底面和顶杆16之间。
45.进一步地,在顶杆16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拉绳11,第一拉绳11的一端与顶杆16底面固定连接,第一拉绳11的另一端向下延伸通过两个支撑板19之间后合成一股穿过定位杆10和凸条4的侧壁并延伸通过凸条4的内部,之后第一拉绳11远离顶杆16的一端在凸条4内部
向上移动并延伸至凸条4的顶部外侧,在通孔20内部安装有第二滑轮,第一拉绳11从第二滑轮外侧经过;
46.在凸条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套管15,而保护框2的后侧顶端开设有供套管15移动且与滑槽相连通的条形槽,当按压凸条4在滑槽内部移动时,套管15同步在条形槽内部滑动,两个套管15相对的一端均设置有磁铁14,磁铁14设置为柱状,并且两个套管15上的磁铁14磁性相反,磁铁14与套管15滑动连接,且磁铁14的一端延伸至套管15的外侧,第一拉绳11延伸至凸条4顶部的一端则延伸至套管15内部并与磁铁14的侧面相固定。
47.更进一步地,为了带动磁铁14复位,在套管15内部固定连接有挡环26,挡环26和磁铁14置于套管15内部的一端之间设置有第四弹簧25,第四弹簧25的两端分别与挡环26和磁铁14相固定。
48.实际使用时,当使用者握持装置时,其手掌对于两个凸条4的压力不同,从而使得两个凸条4相对保护框2在滑槽内部移动的距离不同,进而促使两个凸条4相互错开,此时两个套管15以及套管15上的磁铁14相互错开,从而在第四弹簧25的拉力下将磁铁14向着套筒内部的方向拉动,进而使得第一拉绳11松开,此时第一拉绳11对顶杆16的拉力减小,进而在第三弹簧21的作用力下降顶杆16向着限位块17的外侧顶出,因此当使用者手掌按压凸条4使得限位块17移动至限位孔7处时,通过顶杆16的限位,可以避免限位块17移动至限位孔7内部,从而可以避免凸条4完全收纳至滑槽内部,有利于凸条4上的排气孔5始终置于滑槽的外侧,对使用者的手掌进行干燥,综上所述,此结构通过磁铁14与第一拉绳11的配合,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凸条4不会被收纳至滑槽内部,而排气孔5则始终置于滑槽的外侧,当需要将凸条4收纳至滑槽内部时,可以同时对两个凸条4按压,使其同步向滑槽内部移动,此时两个套管15共线,从而使得两个磁铁14相互吸合,可以促使磁铁14向着套管15的外侧滑动,进而拉动第一拉绳11,通过第一拉绳11可以带动顶杆16克服第三弹簧21的作用力向下转动并收纳至收纳槽24内部,有利于限位块17移动至限位孔7内部,将凸条4卡合在滑槽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