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控制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1701893发布日期:2022-10-01 08:42阅读:92来源:国知局
制冷控制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设备散热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控制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快速发展,提供数据服务的计算中心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计算中心的总耗能中,为使服务器进行正常工作,需要持续性地为服务器进行散热,防止服务器温度过高从而出现故障,但用于散热的制冷控制系统的能耗占服务器总能耗的40%左右,因此,目前存在制冷控制系统的运行耗能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控制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制定制冷策略以及配合储冷模块对工作设备进行降温,降低制冷控制系统的工作状态的切换频率,从而降低制冷控制系统的运行耗能。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控制系统,包括:
5.制冷模块、储冷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储冷模块通信连接;
6.所述制冷模块用于提供冷量以对工作设备进行制冷;
7.所述储冷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工作设备的制冷需求配合所述制冷模块进行制冷,或存储所述制冷模块放出的冷量;
8.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基于第一制冷策略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储冷模块提供冷量;
9.其中,所述第一制冷策略可以包括:
10.在第一时刻基于第一需求制冷量控制所述制冷模块释放冷量;其中,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是基于每个所述工作设备所需的制冷量和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或基于所述工作设备每个部件所需的制冷量和所述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
11.在第二时刻获取所述工作设备的第二需求制冷量,将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进行比对得到比对结果;其中,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一时刻任意间隔之后的时刻;
12.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和时,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增大制冷量;以及
13.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达到最大储冷量时,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减小制冷量。
14.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基于制定的制冷策略对工作设备进行制冷降温,仅在服务器冷量需求增加量大于当前储冷模块的冷量时,或服务器冷量需求减少同时储冷模块存
储的冷量达到最大时的两种情况下控制制冷模块的工况变化,可以减少制冷控制系统工作状态的切换频率,从而能够降低制冷控制系统的运行耗能。
15.可选地,其中,所述第一制冷策略还可以包括:
16.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和时,将所述储冷模块配置为提供冷量的工作状态;或
17.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等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时,将所述制冷模块配置为保持与所述第一时刻相同的工作状态,以及将所述储冷模块配置为处于停止工作的闲置状态;或
18.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未达到最大储冷量时,将所述制冷模块配置保持与所述第一时刻相同的工作状态,以及将所述储冷模块配置为存储冷量的工作状态。
1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基于制定的制冷策略对工作设备进行制冷降温,在服务器冷量需求增加量大于当前储冷模块的冷量时,或服务器冷量需求减少同时储冷模块存储的冷量达到最大以外的情况下,都采用储冷模块参与对服务器的冷量控制,保证制冷模块在较长的时间段中维持原工况运行,可以减少制冷控制系统工作状态的切换频率,实现能量消耗的削峰填谷,从而能够降低制冷控制系统的运行耗能,延长制冷模块工作寿命。
20.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可用于:
21.基于所述储冷设备的安全系数确定所述储冷模块能够提供的冷量;其中,所述储冷模块能够提供的冷量等于所述安全系数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积;
22.以及基于第二制冷策略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储冷模块提供冷量;
23.其中,所述第二制冷策略包括:
24.在第一时刻基于第一需求制冷量控制所述制冷模块释放冷量;其中,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是基于每个所述工作设备所需的制冷量和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或基于所述工作设备每个部件所需的制冷量和所述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
25.在第二时刻获取所述工作设备的第二需求制冷量,将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进行比对得到比对结果;其中,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一时刻任意间隔之后的时刻;
26.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当前能够提供的冷量之和时,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增大制冷量;
27.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达到最大储冷量时,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减小制冷量。
28.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基于储冷模块的安全系数确定储冷模块能够安全提供的冷量,并基于此实现对储冷模块工作状态的控制,以在安全的状态下配合制冷模块对工作设备进行降温,可以提高控制精度以及制冷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29.可选地,所述制冷模块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风冷制冷模块和至少一个液冷制冷模块,所述风冷制冷模块和所述液冷制冷模块均与所述控制模块通信连接。
3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控制方法,应用于制冷控制系统,所述制冷控制系统包括:制冷模块、储冷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制冷模块用于提供冷量以对工作设备
进行制冷;所述储冷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工作设备的制冷需求配合所述制冷模块进行制冷,或存储所述制冷模块放出的冷量;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和所述储冷模块提供冷量;
31.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32.在第一时刻基于第一需求制冷量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释放冷量;其中,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是基于每个所述工作设备所需的制冷量和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或基于所述工作设备每个部件所需的制冷量和所述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
33.在第二时刻获取所述工作设备的第二需求制冷量,将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进行比对得到比对结果;其中,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一时刻任意间隔之后的时刻;
34.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和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增大制冷量;以及
35.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达到最大储冷量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减小制冷量。
36.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37.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和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储冷模块提供冷量;或
38.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等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保持与所述第一时刻相同的工作状态,以及控制所述储冷模块处于停止工作的闲置状态;或
39.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未达到最大储冷量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保持与所述第一时刻相同的工作状态,以及控制所述储冷模块存储冷量。
40.可选地,在所述在第二时刻获取所述工作设备的第二需求制冷量,将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进行比对得到比对结果之后,所述方法还可包括:
41.基于所述储冷设备的安全系数确定所述储冷模块能够提供的冷量;其中,所述储冷模块能够提供的冷量等于所述安全系数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积;
42.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当前能够提供的冷量之和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增大制冷量。
43.可选地,其中,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基于以下公式得到,所述公式包括:
44.w=k(w
s1
+w
s2
+w
s3
+

+w
sn
)+wh45.其中,w为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k为所述制冷修正系数,(w
s1
+w
s2
+w
s3
+

+w
sn
)为每个所述工作设备所需的制冷量或所述工作设备每个部件所需的制冷量,wh为基于环境影响以及其他设备所需的制冷量。
46.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的步骤。
47.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取存储介质
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一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的步骤。
附图说明
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4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5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控制系统应用于工作设备制冷的原理示意图;
5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冷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5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控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5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合储冷设备的安全系数进行制冷控制的步骤示意图。
54.图标:10-制冷控制系统;11-制冷模块;111-风冷制冷模块;1111-冷凝器;1112-蒸发器;112-液冷制冷模块;1121-cdu;1122-液冷制冷空调;12-储冷模块;121-风冷冷量进口;122-风冷冷量出口;123-储冷介质;124-液冷冷量进口;125-液冷冷量出口;13-控制模块;14-监控模块;20-工作设备;30-机柜。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56.申请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数据中心制冷控制系统针对机房的热量监控大部分是关注于服务器进出口温度以及制冷控制系统进回风温度,对机房热量以及服务器温度的监控不准确,为了减少监控误差对服务器的影响,采取制冷控制系统大功率运行办法,总制冷量通常高于实际需要的制冷量。
57.其次,现有的大部分数据机房在负载变化较大的同时,存在局部热点问题,原因是由于制冷控制系统管道等因素会导致机房的温度产生延迟,难以达到最佳的制冷效果。为了减少数据中心超温风险,目前一般也是使制冷控制系统大功率运行。
58.另外,目前服务器所需制冷量与制冷控制系统提供制冷量匹配度不够,同时缺少
有效且合理制冷控制系统控制策略,也会通常会选择制冷控制系统大功率运行的方式,总制冷量高于实际需要,因此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59.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控制系统10,通过制冷控制系统10的控制模块13运行制冷策略以及配合制冷控制系统10的储冷模块12对工作设备20进行降温,降低制冷控制系统10的工作状态的切换频率,从而降低制冷控制系统10的运行耗能。请参看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其中,制冷控制系统10可以包括:制冷模块11、储冷模块12和控制模块13;其中,所述控制模块13分别与所述制冷模块11和所述储冷模块12通信连接,从而能够将控制信号发送至制冷模块11或储冷模块12,以对制冷模块11或储冷模块12进行控制。
60.示例性地,所述制冷模块11用于提供冷量以对工作设备20进行制冷;所述储冷模块12用于基于所述工作设备20的制冷需求配合所述制冷模块11进行制冷,或存储所述制冷模块11放出的冷量;所述控制模块13用于基于第一制冷策略控制所述制冷模块11和所述储冷模块12提供冷量。
61.具体地,请在图1的基础上结合参看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控制系统应用于工作设备制冷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工作设备20可以是一台服务器,也可以是由若干台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制冷模块11可以包括风冷制冷模块111和液冷制冷模块112,风冷制冷模块111和液冷制冷模块11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具体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以一个风冷制冷模块111和一个液冷制冷模块112进行说明。
62.其中,风冷制冷模块111可以具体包括冷凝器1111和蒸发器1112,通过蒸发器1112带走服务器的热量,并通过管道到达冷凝器1111,从而释放服务器的热量。液冷制冷模块112可以具体包括制冷液体分配单元(cdu)1121和液冷制冷空调1122,液冷制冷模块112中制冷空调为cdu1121制取冷冻水并储存在cdu1121中,通过管道送到服务器冷板液冷部件,带走冷板液冷部件的热量,从而实现冷板液冷部件的降温。
63.其中,储冷模块12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参看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冷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储冷模块12可以包括:风冷冷量进口121、风冷冷量出口122、储冷介质123、液冷冷量进口124和液冷冷量出口125;储冷模块12通过风冷冷量进口121和液冷冷量进口124分别收集风冷制冷模块111和液冷制冷模块112多余的冷量,并通过储冷介质123将冷量存储起来,以配合制冷模块11对工作设备20进行降温。
64.其中,储冷介质123可以是相变物质或是水等物质。
6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以设置多个服务器为例,多个服务器可以设置在机柜30中,储冷模块12可以设置在机柜30旁,从而辅助制冷模块11对服务器进行降温。
66.具体地,所述第一制冷策略可以包括:
67.在第一时刻基于第一需求制冷量控制所述制冷模块11释放冷量;其中,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是基于每个所述工作设备20所需的制冷量和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或基于所述工作设备20每个部件所需的制冷量和所述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
68.其中,每个工作设备20所需的制冷量可以由制冷控制系统10的监控模块14基于能量守恒定律计算得出,监控模块14分别与制冷模块11、储冷模块12、控制模块13和工作设备20连接,用于监控各个模块的工作状态。示例性地,可以由一个监控模块14同时监控风冷制冷模块111和液冷制冷模块112的工作状态,也可以设置多个监控模块14分别监控每一个风
冷制冷模块111和液冷制冷模块112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控制策略互相独立,更加高效地运行。
69.对于风冷制冷模块111而言,可以基于公式w
sn
=cρq

t得到单个服务器所需要的风冷制冷量w
sn
,其中,c为空气比热容,ρ为空气密度,q为经过服务器的空气流量,

t为服务器进出口的温度差。
70.对于液冷制冷模块112而言,可以基于公式w
yn
=cyρyqy△
ty得到单个服务器所需要的液冷制冷量w
yn
,其中,cy为制冷液体比热容,ρy为制冷液体密度,qy为制冷液体的流量,

ty为液冷部件进出口温度差。
71.在分别得到每个服务器所需要的制冷量后,将所有服务器的所需制冷量相加之和与制冷修正系数相乘即可以确定工作设备20所需的制冷量,其中,制冷修正系数主要可以基于风冷或液冷的制冷管道长度、服务器位置以及监控数据的误差确定,确定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获取工作设备的历史数据,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模拟仿真的方式确定制冷管道长度、服务器位置以及监控数据的误差对制冷量的影响,从而得到制冷修正系数的值。
72.另外,在确定工作设备20所需的制冷量时还可以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或其他设备所需的制冷量,将工作设备20所需的制冷量与其他设备所需的制冷量综合起来即为总需要的制冷量。
73.在第二时刻获取所述工作设备20的第二需求制冷量,将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进行比对得到比对结果;其中,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一时刻任意间隔之后的时刻。
74.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和时,控制所述制冷模块11增大制冷量。
75.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达到最大储冷量时,控制所述制冷模块11减小制冷量。
76.应当注意的是,上述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并不是唯一的,在工作设备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周期性地或者根据需求多次重复执行上述控制策略,在一个第二时刻之后,可以再以第二时刻表示工作设备工作的一个时刻,将上一次控制策略中的第二时刻作为该次控制策略中的第一时刻。
77.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控制系统可以基于制定的制冷策略对工作设备进行制冷降温,仅在服务器冷量需求增加量大于当前储冷模块的冷量时,或服务器冷量需求减少同时储冷模块存储的冷量达到最大时的两种情况下控制制冷模块的工况变化,可以减少制冷控制系统工作状态的切换频率,从而能够降低制冷控制系统的运行耗能。
78.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策略还可以包括:
79.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和时,将所述储冷模块12配置为提供冷量的工作状态;或
80.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等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时,将所述制冷模块11配置为保持与所述第一时刻相同的工作状态,以及将所述储冷模块12配置为处于停止工作的闲置状态;或
81.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所述储冷
设备的当前储冷量未达到最大储冷量时,将所述制冷模块11配置保持与所述第一时刻相同的工作状态,以及将所述储冷模块12配置为存储冷量的工作状态。
82.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控制系统可以基于制定的制冷策略对工作设备进行制冷降温,在服务器冷量需求增加量大于当前储冷模块的冷量时,或服务器冷量需求减少同时储冷模块存储的冷量达到最大以外的情况下,都采用储冷模块参与对服务器的冷量控制,保证制冷模块在较长的时间段中维持原工况运行,可以减少制冷控制系统工作状态的切换频率,实现能量消耗的削峰填谷,从而能够降低制冷控制系统的运行耗能,延长制冷模块工作寿命。
83.可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控制策略还可以针对制冷控制系统10的实际工况进行优化,可以在其中加入储冷模块冷量安全系数,基于储冷模块冷量安全系数确定储冷模块12能够安全提供的冷量,从而提高控制精度以及制冷控制系统10的安全性。
84.其中,所述控制模块13还可以用于:
85.基于所述储冷设备的安全系数确定所述储冷模块12能够提供的冷量;其中,所述储冷模块12能够提供的冷量等于所述安全系数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积;以及基于第二制冷策略控制所述制冷模块11和所述储冷模块12提供冷量。
86.其中,第二策略为结合第一策略以及储冷模块12的安全系数得到的,所述第二制冷策略可以包括:
87.在第一时刻基于第一需求制冷量控制所述制冷模块11释放冷量;其中,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是基于每个所述工作设备20所需的制冷量和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或基于所述工作设备20每个部件所需的制冷量和所述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
88.在第二时刻获取所述工作设备20的第二需求制冷量,将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进行比对得到比对结果;其中,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一时刻任意间隔之后的时刻。
89.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当前能够提供的冷量之和时,控制所述制冷模块11增大制冷量。
90.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达到最大储冷量时,控制所述制冷模块11减小制冷量。
91.示例性地,继续以图2中示出的应用于工作设备制冷的原理示意图进行说明,控制模块13的控制策略可以具体包括:
92.根据式子w=k(w
s1(t)
+w
s2(t)
+w
s3(t)
+

+w
sn(t)
)+wh以及
93.wy=ky(w
y1(t)
+w
y2(t)
+w
y3(t)
+

+w
yn(t)
)+wh确定在第一时刻服务器的第一需求制冷量,其中,w为风冷制冷模块111提供的冷量,wy为液冷制冷模块112提供的冷量,k为制冷修正系数,w
s1(t)
至w
sn(t)
以及w
y1(t)
至w
yn(t)
为每个服务器所需的风冷冷量或液冷冷量,wh为环境的影响或其他设备所需的制冷量。
94.按照上述方式再一次确定在第二时刻服务器的第二需求制冷量,并与第一需求制冷量进行比较,在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第一需求制冷量时,继续比较当前储冷模块12的冷量wc(t)是否为最大冷量wc(max)。若wc(t)《wc(max),即当前储冷模块12的冷量没有达到最大冷量,则控制储冷模块12的风冷冷量进口121和液冷冷量进口124打开,风冷冷量出口122和液冷冷量出口125关闭,使储冷模块12开始储冷。此时制冷模块11按照原工况继续运行。
若wc(t)=wc(max),即当前储冷模块12的冷量wc(t)达到最大冷量wc(max),则控制储冷模块12不工作,且制冷模块11继续按照原工况运行。
95.若第二需求制冷量等于第一需求制冷量,此时控制储冷模块12不工作,且制冷模块11继续按照原工况运行。
96.若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第一需求制冷量,计算并判断wn(t)-wn(t-1)与m*wc(t)的差值,其中,wn(t)为第二需求制冷量,wn(t-1)为第一需求制冷量,m为储冷模块冷量安全系数,该系数的大小位于0-1之间,wc(t)表示当前储冷模块的冷量。
97.若wsn(t)-wsn(t-1)《m*wc(t),即服务器增加的冷量需求小于m倍的当前储冷模块的冷量。此时储冷模块12的风冷冷量进口121和液冷冷量进口124关闭,风冷冷量出口122和液冷冷量出口125打开,储冷模块12开始为服务器提供增加的冷量需求,制冷模块11按照原工况继续运行。
98.若wsn(t)-wsn(t-1)≥m*wc(t),即服务器增加的冷量需求大于或等于m倍的当前储冷模块的冷量。此时储冷模块12的风冷冷量进口121和液冷冷量进口124关闭,风冷冷量出口122和液冷冷量出口125打开,同时制冷模块11增大制冷量。储冷模块12和制冷模块11共同为服务器提供风冷冷量需求。
99.应当理解的是,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是对于风冷制冷模块111和液冷制冷模块112同时进行控制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将风冷制冷模块111和液冷制冷模块112进行分开控制,而分开控制的方式与上述实现过程中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100.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基于储冷模块的安全系数确定储冷模块能够安全提供的冷量,并基于此实现对储冷模块工作状态的控制,以在安全的状态下配合制冷模块对工作设备进行降温,可以提高控制精度以及制冷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101.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控制方法,请参看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控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制冷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实现方式中提供的制冷控制控制系统,该方法的步骤可以包括:
102.在步骤s41中,在第一时刻基于第一需求制冷量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释放冷量。
103.其中,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是基于每个所述工作设备所需的制冷量和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或基于所述工作设备每个部件所需的制冷量和所述制冷修正系数确定的。
104.在步骤s42中,在第二时刻获取所述工作设备的第二需求制冷量,将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进行比对得到比对结果。
105.其中,所述第二时刻为所述第一时刻任意间隔之后的时刻。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并不是唯一的,在工作设备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周期性地或者根据需求多次重复执行上述控制策略,在一个第二时刻之后,可以再以第二时刻表示工作设备工作的一个时刻,将上一次控制策略中的第二时刻作为该次控制策略中的第一时刻。
106.在步骤s43中,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和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增大制冷量。
107.在步骤s44中,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达到最大储冷量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减小制冷量。
108.其中,通过上述方法对制冷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的实现方式可以具体参见上述制冷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此处不再赘述。
109.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可以仅在服务器冷量需求增加量大于当前储冷模块的冷量时,或服务器冷量需求减少同时储冷模块存储的冷量达到最大时的两种情况下控制制冷模块的工况变化,可以减少制冷控制系统工作状态的切换频率,从而能够降低制冷控制系统的运行耗能。
110.可选地,制冷控制方法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11.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和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储冷模块提供冷量。
112.或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等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保持与所述第一时刻相同的工作状态,以及控制所述储冷模块处于停止工作的闲置状态。
113.或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小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且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未达到最大储冷量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保持与所述第一时刻相同的工作状态,以及控制所述储冷模块存储冷量。
114.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还可以在服务器冷量需求增加量大于当前储冷模块的冷量时,或服务器冷量需求减少同时储冷模块存储的冷量达到最大以外的情况下,都采用储冷模块参与对服务器的冷量控制,保证制冷模块在较长的时间段中维持原工况运行,可以减少制冷控制系统工作状态的切换频率,实现能量消耗的削峰填谷,从而能够降低制冷控制系统的运行耗能,延长制冷模块工作寿命。
115.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步骤s42之后,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结合储冷设备的安全系数进行制冷控制的实施方式,请参看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结合储冷设备的安全系数进行制冷控制的步骤示意图,该步骤可以包括:
116.在步骤s51中,基于所述储冷设备的安全系数确定所述储冷模块能够提供的冷量。
117.其中,所述储冷模块能够提供的冷量等于所述安全系数与所述储冷设备的当前储冷量之积。
118.在步骤s52中,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第二需求制冷量大于所述第一需求制冷量与所述储冷设备当前能够提供的冷量之和时,由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制冷模块增大制冷量。
119.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基于储冷模块的安全系数确定储冷模块能够安全提供的冷量,并基于此实现对储冷模块工作状态的控制,以在安全的状态下配合制冷模块对工作设备进行降温,可以提高控制精度以及制冷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120.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的步骤。
121.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一处理器读取并运行时,执行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的步骤。
122.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其中,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在接收到执行指令后,执行所述程序,本发明实施例任一实施例揭示的过程定义的电子终端所执行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中,或者由处理器实现。
123.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124.另外,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125.再者,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126.可以替换的,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
127.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
128.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2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