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2124596发布日期:2022-11-09 07:46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机房温度控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数据机房又称idc机房,即利用已有的互联网通信线路、带宽资源,建立的标准化的电信专业级机房环境,用于为企业或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服务。idc机房内的设备主要包括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群、存储器和网络监控终端等。
3.由于现代电子设备所用的电子元器件的密度越来越高,使元器件之间通过传导、辐射和对流产生热耦合。因此,热应力已经成为影响电子元器件时效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故控制数据机房内的温度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控制数据机房内的温度通常采用空调进行控制,由于数据机房每天的整体负载变动非常大,需将数据机房内的空调设置为一固定温度并保持全天开机,以使数据机房内的设备正常运行。
4.申请人认为,由于数据机房内放置有不同设备,不同的设备发热程度可能不同,在数据机房内的空调保持全天开机的情况下,位于机房角落的设备若发热严重,机房空调可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散热,会造成该设备性能下降甚至死机。
5.申请内容为了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及系统。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基于所述设备坐标,按照预设的区域范围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一个所述区域范围对应一个机房区域;基于预设的温度传感器,获取每个所述机房区域的环境温度;获取所述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及温度影响因素;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控制所述机房内空调系统将所述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基于所述设备温度及所述温度影响因素,判断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基于所述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所述空调系统中所述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使所述空调出风口的风向转向所述目标设备。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数据机房内放置有若干不同的设备,不同设备的发热温度不同,故首先通过设备坐标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并对不同的机房区域分别进行空调控制,即不同的机房区域内的温度不同;后对温度不同的机房区域分别通过空调系统进行温度控制,无需使空调全天保持开机且全天保持一固定温度,有效降低能源的浪费的同时,便于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环境温度,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
能下降的概率;由于同一区域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亦可能不同,此时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使空调出风口的风向转向目标设备,精准对目标设备进行散热,进一步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
8.可选的,所述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包括:基于预设的摄像头,获取每个所述机房区域的区域图像;基于预设的图像处理算法,得到所述机房设备在所述区域图像上的虚拟坐标;基于所述虚拟坐标,得到设备坐标。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备坐标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得到,无需人工记录坐标,便于节省人力。
10.可选的,每个所述机房设备上均设有rfid电子标签;每个所述rfid电子标签均存储有设备坐标;每个所述机房区域均设有一个rfid读写器;所述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还包括:基于预设的rfid读写器,获取每个所述机房区域内的若干所述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备坐标通过rfid技术得到,无需人工记录坐标,便于节省人力。
12.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控制所述机房内空调系统将所述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包括:将所述环境温度代入预设的环境温度数据库,得到设置温度;基于所述设置温度,控制所述机房内空调系统将所述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环境温度数据库内存储有环境温度对应的设置温度,便于中央控制主机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中央控制主机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对不同机房区域内的环境温度进行控制,无需保持空调系统全天开机,节省能源的同时,便于降低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性能下降的概率。
14.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设备温度及所述温度影响因素,判断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包括:获取所述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所述运行状态包括高负荷运行和低负荷运行;若所述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为高负荷运行,判断所述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是否高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若所述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高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判定所述机房设备为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若所述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为低负荷运行,判断所述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是否高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若所述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判定所述机房设备为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判断机房设备是否为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由于处于高负荷运行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处于低负荷运行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故设置第一温度阈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若高负荷运行的机房设备高于
第一温度阈值,表明目标设备温度异常,同理,若低负荷运行的机房设备高于第二温度阈值,表明目标设备温度异常。
16.可选的,在所述基于所述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所述空调系统中所述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之后,包括:对每个所述区域范围内的若干所述设备坐标基于预设的扫风范围划分为若干扫风区域;其中每个所述扫风区域包括若干设备坐标;每个所述扫风范围包括若干所述机房设备;计算每个所述扫风范围内的设备平均温度;对所述设备平均温度最大的所述扫风区域设置所述空调的转向时间为预设的第一时间;对所述设备平均温度最小的所述扫风区域设置所述空调的转向时间为预设的第二时间;对在最大设备平均温度和最小设备平均温度之间的所述设备平均温度的所述扫风区域设置所述空调的转向时间为预设的第三时间;其中所述第一时间大于所述第三时间,所述第三时间大于所述第二时间。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之后,对空调系统的转向时间进行控制,即对设备平均温度最高的扫风区域设置最长的转向时间,对设备平均温度最小的扫风区域设置最短的转向时间,对处于最大设备平均温度和最小设备平均温度之间的设备平均温度的扫风区域设置位于最长的转向时间与最短的转向时间的中间转向时间,使空调系统精准的对扫风区域内的机房设备进行散热,通过调节转向时间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
18.可选的,在所述基于所述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所述空调系统中所述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之后,还包括:获取室外温度;判断所述室外温度是否低于预设的室外温度阈值;若所述室外温度低于所述室外温度阈值,开启机房通风设备,并获取通风后的所述环境温度;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控制所述机房内空调系统将所述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的步骤。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外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此时可通过室外温度对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进行降温处理,即开启机房通风设备,有利于节省能源。
20.可选的,在所述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控制所述机房内空调系统将所述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之前,包括:基于预设的风速传感器,获取所述数据机房内的室内风速和所述数据机房外的室外风速;判断所述室内风速是否大于所述室外风速;若所述室内风速大于所述室外风速,判定所述数据机房内处于正压状态;开启机房通风设备,并获取通风后的所述环境温度;执行下一步骤。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数据机房内处于正压状态,数据机房即可补充新风,此时即可通过开启机房通风设备使处理后的新风进入机房,形成内部循环,对数据机房内的环境进行净化。当数据机房内通风后,数据机房内的温度可能发生变化,此时,执行基于环境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用于调节数据机房内的温度,使数据机房内的环境温度保证机房设备的正常运行。
22.可选的,在所述基于预设的温度传感器,获取每个所述机房区域的环境温度之后,包括:基于预设的湿度传感器获取室内湿度;判断所述室内湿度是否超过预设的湿度阈值;若所述室内湿度超过所述湿度阈值,启动所述空调系统的空调除湿模式。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室内湿度超过湿度阈值,启动空调系统的空调除湿模式,有利于对数据机房进行除湿,有效降低由于数据机房湿度过高造成机房设备性能下降的概率。
2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获取模块,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基于预设的温度传感器,获取每个所述机房区域的环境温度及获取所述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及温度影响因素;划分模块,所述划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设备坐标,按照预设的区域范围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一个所述区域范围对应一个机房区域;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环境温度,控制所述机房内空调系统将所述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判断模块,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设备温度及所述温度影响因素,判断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调节模块,所述调节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所述空调系统中所述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使所述空调出风口的风向转向所述目标设备。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数据机房内放置有若干不同的设备,不同设备的发热温度不同,故首先通过划分模块将设备坐标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并利用控制模块对不同的机房区域分别进行空调控制,以及对温度不同的机房区域分别通过空调系统进行温度控制,无需使空调全天保持开机且全天保持一固定温度,有效降低能源的浪费的同时,便于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环境温度,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由于同一区域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亦可能不同,此时通过调节模块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使空调出风口的风向转向目标设备,精准对目标设备进行散热,进一步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设备坐标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并对不同的机房区域分别进行空调控制,
有效降低能源的浪费的同时,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空调出风口的风向转向目标设备,精准对目标设备进行散热,进一步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
27.2.通过调节转向时间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
28.3.在室外温度低于室外温度阈值的情况下,此时可通过室外温度对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进行降温处理,即开启机房通风设备,有利于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的整体流程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中在基于环境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之前的流程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中基于设备温度及温度影响因素,判断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的流程图。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中在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之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
34.参照图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包括:s100、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
35.具体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的获取方式有两种,如下:在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的第一实施例中,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包括:s101、基于预设的摄像头,获取每个机房区域的区域图像。
36.摄像头将拍摄的区域图像传输至中央控制主机。
37.s102、基于预设的图像处理算法,得到机房设备在区域图像上的虚拟坐标。
38.s103、基于虚拟坐标,得到设备坐标。
39.本实施例中图像处理算法由中央控制主机利用opencv实现,opencv为一个跨平台计算机视觉库,可运行于不同的操作系统,通常应用于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中。中央控制主机利用opencv进行图像预处理、识别、定位、测量等图像处理算法后得到区域图像中的机房设备相对摄像头的二维坐标距离。
40.对得到机房设备在区域图像上的虚拟坐标进行简单说明:预处理指中央控制主机对摄像头获取的图片进行均值滤波处理,目的是抑制电气元件或者环境因素引起的噪声,本实施例中通过均值滤波算法对区域图像进行降噪处理。
41.识别指对机房设备的识别,本实施例中采用canny边缘检测找出所有可能的边缘信息,然后对边缘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进而识别出目标机房设备。
42.定位用于得到区域图像中的机房设备的虚拟坐标,并基于虚拟坐标得到设备坐
标。定位功能得到的坐标是相对于自定义的图像坐标原点,本实施例中,坐标原点为图像中心。举例说明,在摄像头水平放置的情况下,自定义图像原点即为二维空间上的摄像头正下方。
43.定位即利用已知目标物体的长度和求出的目标物体的像素长度,得出像素的尺寸,再利用像素尺寸和目标物体在自定义原点的x,y方向的像素距离,进而求出目标物体相对水平放置的摄像头的x,y方向实际距离。
44.步骤s101至步骤s103为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的第一种方式。
45.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得到设备坐标的方式对摄像头的放置位置和拍摄角度有要求,需调节摄像头的拍摄角度,且将摄像头安装于机房区域正上方。
46.在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的第二实施例中,每个机房设备上均设有rfid电子标签;每个rfid电子标签均存储有设备坐标;每个机房区域均设有一个rfid读写器;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还包括:s110、基于预设的rfid读写器,获取每个机房区域内的若干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
47.具体的,rfid电子标签内的设备坐标由工作人员事先录入。中央控制主机即可通过rfid读写器,读取到设备的设备坐标。
48.需要说明的是,通过rfid技术获取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可将不同机房区域内的rfid读写器设置为不同频段,有利于降低识别过程中信号相互干扰的概率。
49.在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的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坐标数据库获取设备坐标,亦可通过人为采集坐标并上传至中央控制主机的方式进行获取。
50.参照图1,s200、基于设备坐标,按照预设的区域范围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一个区域范围对应一个机房区域。
51.具体的,区域范围为预设,中央控制主机将位于同一区域范围的设备坐标进行汇总,即每个区域范围内有若干设备坐标,后将划分好的若干区域范围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即一个数据机房被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
52.s300、基于预设的温度传感器,获取每个机房区域的环境温度。
53.具体实施中,环境温度应处于20摄氏度至24摄氏度之间。本实施例中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机房区域的环境温度。
54.具体的,在基于预设的温度传感器,获取每个机房区域的环境温度之后,包括:s310、基于预设的湿度传感器获取室内湿度;具体实施中,数据机房内的湿度亦需进行控制,通常,it类设备的工作环境要求湿度为40%至55%。具体的,当空气的相对湿度大于65%时,表示湿度过高,此时机房设备的表面容易附着一层厚度为0.001至0.01μm的水膜,水膜容易造成机房设备的金属部件和插接件管部件产生锈蚀,并引起电路板、插接件和布线的绝缘能力降低,严重时还可造成电路短路;当空气的相对湿度小于40%时,表示湿度过低,由于机房设备由若干芯片和元器件组成,芯片和元器件均为静电敏感器件,而在空气湿度过低时,工作人员的活动极易产生静电电压,影响芯片和元器件的性能。由此可见,控制数据机房内的温湿度极为重要。
55.本实施例中,通过湿度传感器获取室内湿度。
56.s320、判断室内湿度是否超过预设的湿度阈值。
57.s330、若室内湿度超过湿度阈值,启动空调系统的空调除湿模式。
58.基于步骤s310,将湿度阈值设置为55%,若湿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湿度为69%,高于湿度阈值,表明数据机房内的湿度过高,此时中央控制主机启动空调系统的空调除湿模式。具体的,中央控制主机可为电脑、手机或平板等智能电子设备。
59.在另一实施例中,设置静电湿度阈值,用于在室内湿度低于静电湿度阈值时对数据机房进行加湿处理,步骤如下:判断室内湿度是否低于静电湿度阈值;若室内湿度低于静电湿度阈值,启动加湿器对数据机房进行加湿处理。
60.静电湿度阈值设置为40%,若湿度传感器检测到室内湿度为33%,小于静电湿度阈值,此时,中央控制主机启动加湿器。具体实施中,加湿器设置于数据机房内。加湿器与中央控制主机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连接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61.参照图1,s400、获取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及温度影响因素。
62.温度影响因素指影响机房设备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可通过机房设备内预设的温度传感器获取。
63.s500、基于环境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
64.由于环境温度应处于20摄氏度至24摄氏度之间,故需通过空调系统控制数据机房内的温度。具体的,空调系统可为中央空调、数据机房内专用空调或立式空调等。预设温度即位于20摄氏度至24摄氏度之间的温度。
65.参照图2,在基于环境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之前,包括:s501、基于预设的风速传感器,获取数据机房内的室内风速和数据机房外的室外风速。
66.s502、判断室内风速是否大于室外风速。
67.中央控制主机通过将室内风速与室外风速进行比较判断数据机房内是否处于正压状态。
68.s503、若室内风速大于室外风速,判定数据机房内处于正压状态。
69.具体实施中,数据机房内需维持正压状态。数据机房正压状态指数据机房内的气压比数据机房外环境的气压值高;数据机房负压状态指数据机房内的气压比数据机房外环境的气压值低。若数据机房处于负压状态,即外界气压高于机房气压,易造成外界的未经过净化处理的空气通过密闭不严的窗户、门等的缝隙被吸入机房内,造成机房内灰尘洁净度超标,进而影响到网络设备的寿命,并造成机房设备故障。
70.当数据机房内处于正压状态,数据机房即可补充新风,此时即可通过开启机房通风设备使处理后的新风进入机房,形成内部循环,对数据机房内的环境进行净化。
71.s504、开启机房通风设备,并获取通风后的环境温度。
72.s505、执行步骤s500。
73.开启机房通风设备后,室外温度会对数据机房内的环境温度造成影响,故此时执行步骤基于环境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
74.具体的,基于环境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包括:s510、将环境温度代入预设的环境温度数据库,得到设置温度;
空调系统通过设置温度进行制冷或制热,举例说明,若环境温度为26摄氏度,在环境温度数据库内,与环境温度对应的设置温度为18摄氏度,此时空调系统则以18摄氏度进行制冷。
75.s520、基于设置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
76.基于步骤s500与步骤s510进行举例说明,若环境温度为26摄氏度,在环境温度数据库内,与环境温度对应的设置温度为18摄氏度,此时空调系统则以18摄氏度进行制冷。设预设温度为23摄氏度,则此时空调系统以18摄氏度进行制冷,直至将环境温度26摄氏度降温至预设温度23摄氏度。
77.在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后,中央控制主机控制空调系统执行的步骤如下:控制空调系统将预设的默认温度作为设置温度继续开启;执行步骤基于环境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
78.默认温度指在环境温度处于正常范围时,空调系统的设置温度。例如在环境温度为22摄氏度时,空调系统的设置温度为20摄氏度,则20摄氏度即为默认温度。
79.参照图1,s600、基于设备温度及温度影响因素,判断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参照图3,基于设备温度及温度影响因素,判断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包括:s610、获取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状态包括高负荷运行和低负荷运行。
80.中央控制主机基于机房设备的实时负载判断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处于高负荷或是低负荷。负载包括所有正在运行的系统、系统服务、网络传输和软件等。具体实施中,对运行状态高负荷或是低负荷的判断可通过设置阈值实现,举例说明,可对每个机房设备均设置负载阈值,当机房设备的负载达到负载阈值时,表明该机房设备处于高负荷的运行状态;当机房设备的负载小于负载阈值时,表明该机房设备处于低负荷的运行状态。
81.s620、若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为高负荷运行,判断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是否高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
82.若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为高负荷运行,此时该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即上升,此时中央控制主机判断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是否高于第一温度阈值。
83.s630、若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高于第一温度阈值,判定机房设备为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
84.若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高于第一温度阈值,表明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上升异常,此时中央控制主机即判定机房设备为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
85.s640、若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为低负荷运行,判断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是否高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其中第一温度阈值大于第二温度阈值。
86.s650、若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高于第二温度阈值,判定机房设备为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
87.由于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通常比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高,故第二温度阈值小于第一温度阈值。若机房设备处于低负荷的运行状态时的设备温度高于第二温度阈值,则中央控制主机判定该机房设备为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
88.对步骤s610至步骤s650进行举例说明,设置第一温度阈值为30摄氏度,设置第二
温度阈值为25摄氏度,若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为35摄氏度,由于35摄氏度高于第一温度阈值,则判定高负荷运行状态的机房设备为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若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为27摄氏度,由于27摄氏度高于第二温度阈值,则判定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的机房设备为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
8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可根据不同的机房设备进行调整,由于机房设备不同,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判定亦可能不同,具体实施中,可单独对其中的一个机房设备进行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的设定,亦可对多个机房设备进行相同第一温度阈值和相同第二温度阈值的设定。
90.参照图1,s700、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使空调出风口的风向转向目标设备。
91.由于同一区域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亦可能不同,此时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使空调出风口的风向转向目标设备,精准对目标设备进行散热,进一步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
92.具体实施中,中央控制主机基于设备坐标可对机房设备进行定位,进而通过设备坐标和空调坐标得到空调的转动角度,后中央控制主机基于转动角度,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
93.参照图4,在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之后,包括:s1、对每个区域范围内的若干设备坐标基于预设的扫风范围划分为若干扫风区域;其中每个扫风区域包括若干设备坐标;每个扫风范围包括若干机房设备。
94.由于同一区域中的每个机房设备的温度可能不同,故中央控制主机首先对每个区域范围内的若干设备坐标基于预设的扫风范围划分为若干扫风区域。用于对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进行更精准的控温。
95.s2、计算每个扫风范围内的设备平均温度。
96.设备平均温度的计算方式为:首先计算扫风范围内若干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之和,后将设备温度之和除以此扫风范围内机房设备的数量。
97.s3、对设备平均温度最大的扫风区域设置空调的转向时间为预设的第一时间。
98.设备平均温度最大,表明此扫风范围内的机房设备的控温需求大于其他扫风范围的机房设备。
99.s4、对设备平均温度最小的扫风区域设置空调的转向时间为预设的第二时间。
100.设备平均温度最大,表明此扫风范围内的机房设备的控温需求小于其他扫风范围的机房设备。
101.s5、对在最大设备平均温度和最小设备平均温度之间的设备平均温度的扫风区域设置空调的转向时间为预设的第三时间;其中第一时间大于第三时间,第三时间大于第二时间。
102.在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之后,对空调系统的转向时间进行控制,即对设备平均温度最高的扫风区域设置最长的转向时间,对设备平均温度最小的扫风区域设置最短的转向时间,对处于最大设备平均温度和最小设备平均温度之间的
设备平均温度的扫风区域设置位于最长的转向时间与最短的转向时间的中间转向时间,使空调系统精准的对扫风区域内的机房设备进行散热,通过调节转向时间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
103.具体的,在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之后,还包括:s10、获取室外温度。
104.室外温度为中央控制主机通过设于室外的温度传感器进行获取。
105.s11、判断室外温度是否低于预设的室外温度阈值。
106.室外温度低于室外温度阈值,表明室外温度较低,此时可通过室外温度控制数据机房内的环境温度,节省能源。
107.s12、若室外温度低于室外温度阈值,开启机房通风设备,并获取通风后的环境温度。
108.举例说明,若室外温度阈值为15摄氏度,此时室外温度为10摄氏度,小于室外温度阈值,此时中央控制主机开启机房通风设备。具体的,机房通风设备可为新风系统或空调系统。
109.s13、执行基于环境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的步骤。
110.若通过室外温度控制环境温度,此时仍需要执行基于环境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的步骤,便于使空调系统和室外温度共同控制数据机房内的环境温度。
111.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至步骤s5与步骤s10至步骤s13可同时进行,亦可单独进行,两个步骤均为在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之后的步骤;另外,步骤s10至步骤s13与步骤s501至步骤s505为两种开启机房通风设备的方式,即步骤s10至步骤s13的开启机房通风设备的步骤便于通过室外温度对数据机房进行降温,节省能源,步骤s501至步骤s505的开启机房通风设备的步骤便于净化数据机房内的环境,这两种开启机房通风设备的方式可同时进行,亦可单独进行。
11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方法的实施原理为:由于数据机房内放置有若干不同的设备,不同设备的发热温度不同,故首先通过设备坐标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并对不同的机房区域分别进行空调控制,即不同的机房区域内的温度不同;后对温度不同的机房区域分别通过空调系统进行温度控制,无需使空调全天保持开机且全天保持一固定温度,有效降低能源的浪费的同时,便于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环境温度,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由于同一区域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亦可能不同,此时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使空调出风口的风向转向目标设备,精准对目标设备进行散热,进一步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
113.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系统。
114.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坐标、基于预设的温度传感器,获取每个机房区域的环境温度及获取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及温度影响因素;划分模块,划分模块用于基于设备坐标,按照预设的区域范围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一个区域范围对应一个机房区域;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于基于环境温度,控制机房内空调系统将环境温度调节为预设温度;判断模块,判断模块用于基于设备温度及温度影响因素,判断出现温度异常的目标设备;调节模块,调节模块用于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使空调出风口的风向转向目标设备。
11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机房空调智能控制系统的实施原理为:由于数据机房内放置有若干不同的设备,不同设备的发热温度不同,故首先通过划分模块将设备坐标划分为若干机房区域,并利用控制模块对不同的机房区域分别进行空调控制,以及对温度不同的机房区域分别通过空调系统进行温度控制,无需使空调全天保持开机且全天保持一固定温度,有效降低能源的浪费的同时,便于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环境温度,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由于同一区域内的机房设备的设备温度亦可能不同,此时通过调节模块基于目标设备的目标设备温度和目标设备坐标,调节空调系统中目标设备对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风向,使空调出风口的风向转向目标设备,精准对目标设备进行散热,进一步有效降低数据机房内的机房设备由于过热造成的性能下降的概率。
11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